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第五十期期
作者/来源:知青网络文学网 点击数:2349 更新时间:2017-02-12

【字体:缩小放大

                                   2017.2.11星期六(50)

 值此元宵佳节又逢《知青文学》刊发50期


 之际,香港书画艺术荣誉顾问郑佩霞、山

 

 东知青书画院长张虎臣、国际知青村联盟

 

 网总裁柴春泽、《知青文学》常务主编姚

 

 福生恭祝海内外知青和关注知青的朋友阖

 

 家康泰祥和!

 

 

 祝福海内外的知青朋友元宵节阖家团圆

              

             美满幸福

 

           作者:郑佩霞(香港)

  今天是元宵节,恰逢《知青文学》刊发50期,我对《知青文学》表达敬意并借《知青文学》表达我对知青的问候,恰好山东知青画院院长张虎臣和网络总裁柴春泽、常务主编姚福生也有此意,我们就一同祝福海内外的知青和关注知青的朋友:元宵节花好月圆,康泰祥和!

  其實我不是知青,但與知青有著很深的情誼。我是廣東人。1958年中學畢業後,選讀廣東韶関藝術學校,1960年進了韶关歌舞劇團工作。後調去廣州戰士歌舞團學習。1968年地委派我和另一位男同事一起帶隊与年紀十來几歲的知青下鄉到生產隊落戶。從此,白天就和她們一起下田勞動、一起吃,晚上會提着手電筒,村過村,嶺過嶺開社員大會、一起住,知青小姑娘都是在城市長大,沒有離開過父母親,在那艱難的日子,縫縫補補都是我的工作,我的肩膀擦乾了她們的眼淚。用她們的話說:"妳是我們的指導员、也是我們的朋友,但妳更像我姐姐、像我媽媽"。當時,雖然我比她們只大10歲左右,但此話很中聽!後來我抽回去搞文藝宣傳隊了。雖然我沒有像她們下郷那麼長時間,但有抽空回生產隊探望她們,那份情、已經深深埋在我心里。

  現在我住在祖國南大門香港特別行政區。我是香港知青聯的全國知青聯會員,天津知青都有我的弟弟妹妹,至於在青島知青群要謝謝聊城知青、山東知青書畫院張虎臣院長,在2013、14、15邀我參展,就認識了很多青島知青朋友了。喲!看我,説了這麼多,讓你煩了。請原諒!退休後,我進修書畫,後來在長者中心義務教授書法。謝謝您對知青的故事如此關心。

郑佩霞現在是香港书画笔艺会荣誉顾问、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会员、北京东方风采艺术顾问、北京剑楠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客席教授、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高级顾问、比利时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顾问。其艺术成就入编《中华文化艺术名人大典》(当代巻)。

 

  郑佩霞

  字蓓,祖籍广东清远,艺专毕业,一直从事艺术工作,后在香港社区做书法教学。

早期、书法师从香港名家余寄抚、周长忽、香港中文大学刘学清教授。国画拜师岭南画派刘琴父先生习素描、写生,后随谭静如、陈耀荣、胡卓麟老师习花鸟鱼虫。

郑佩霞书法以颜楷入门,兼习柳体。后专攻行书,以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黄山谷之《松风阁》等诸家法帖研习。

  国画则以水墨写意为主,在用笔与用墨上以岭南画派之笔墨技法,写与绘结合: 运用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笔等,点、划、撇、扫、渲、染,把绘的笔墨情趣发挥。并采用浓、淡、焦、积、泼、破等技法,务求形神兼备。 书画作品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北京东方风采》、天津、青岛、《深圳博物馆》、《东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韩国际名家邀请展》及《香港大会堂》之《香港书画笔艺会》双年展、香港华夏工商协会与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中比建交45周年一一国际名家书画作品展》、天津侨办主办的《一带一路.前行天津—海外侨界书画精品展》、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的《中比建交45周年国际名家书画巡回展》、在中山举办[紀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週年书法展]在北京[乞巧節 女兒情]国际妇女书法展等。

  作品多次在《香港视觉艺术》等杂志刊登。2002年书法作品在北京《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展览大型研讨会》获优秀作品奬;2003、2004年书法作品2届参加北京《东方风采书画展》评为金奬;2004年书法作品于香港《北大乐涂图》比赛中获银奬;2005年书法作品参加《全国文学书画艺术大奬赛》获金奬;2014年水墨画应邀参加第十届相约香江《中国书画十年成果交流展》获优秀奬;2015年书法作品"他乡七夕"应邀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际妇女书法作品展》。不少作品被一些海外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郑佩霞曾为《香港电台》、《创世电视》、《香港无线翡翠台、《亚视本港台》电视台进行讲学示范。立志书法教学,十数年间,从不间断,曾获提名香港杰出义工奬和获《杰出长者义工》荣誉称号,曾多次策划大型书画展。2003年起曾任北京《东亚艺苑群星》作品集、《中外名人名家、共和国将军墨韵集》副主编,《翰墨艺园》书画集主编。2008年出版了个人作品集《彩虹岁月》。

 

                                                 

 

  张虎臣

  知青画家书法家、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书画家联

谊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老知青、共和国将军、中外名人名家墨韵集主编大展主办。1950年出生于天津,1968年下乡内蒙古科尔沁,回城后定居在老家山东聊城。

地域变了,环境变了,工作岗位变了,年龄变了,但是,张虎臣对书画艺术的孜孜追求没有变,尤其是退休后,他更是把书画艺术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遇有知青大型活动特困或救助等他更是鼎力相助。

他的虎,虎虎生威,但目光中不难看出些许温情。这也许正是他内心的写照。

 

 

 

        

         作者张虎臣

 

           藏娇

          (48.5)

 

           傲骨雄风

      (书画扇 双面 10寸)

 

 

 

 

 

 

   梅之缘

 

闻《知青文学》刊发50期欣然命笔      

 

作者:马红岩(辽宁)  

 

一个静静的夜晚,

我不知为何惆怅,

一个人漫步在梅花树下,

静静地思索、悄悄地忧伤。

 

我望着明亮的夜空,

依偎在梅花树下,

不知何人?他––––

突然闯到了我的身旁。

 

这时,好像我穿越了时空,

穿回到了一千多年以前,

我站在梅花树下

与不相识的他诉起了衷肠……

 

那时,我站在梅花树下,

仰起头望着梅花静静地欣赏;

那时,他突然来到梅花树下,

望着梅花树下的我

静静地观赏我的脸庞。

我望着梅花自言自语

梅花长得好娇俏可爱,

他望着我的脸庞自言自语

说我长的与梅花一样奇葩。

 

我望着梅花,吟咏着

王安石《梅花绝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他望着我的脸庞与我应答,

咏起王适《江上梅》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我望着梅花吟咏陆游的诗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他望着我的脸庞与我对答,

蔡襄的梅诗––––《庭花盛开》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我被他巧妙对答梅花诗句感染着,

不知不觉又咏起了王维的《梅花》诗,

他却不谋而合与我吟诗一样: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着花未。”



他吟咏的梅花就像丘比特之箭,

穿透了我的胸膛,

把我的心穿进了他的心上。

咏梅之诗像爱的使者,

让我们相识相爱如恋人一样,

我们就这样的相识在梅花树下,

梅花成为了我们爱的见证人!

梅花诗成了我们爱的媒娘!

         柴春泽日记

    

      作者:柴春泽(天津)

 

1974年4月28日

根据我提出的要求,盟委领导特地派全国劳模、赤峰县“五三”大队支部书记赵斌同志来玉田皋指导工作,盟知青办王汉卿、李春光同来。昨晚,召开全大队各生产队干部、旗工作队同志会议,请赵斌同志讲话,他主要讲了抓路线问题和八字宪法。今天,我们和赵斌同志一起用一天时间走遍玉田皋大队山、水、林、田,盟知青办王日卿,旗委白音,公社黄珍同行,南到老哈河,北到大沙漠,55岁的革命老前辈赵斌同志和我们青壮年一起顶着狂风卷起的白沙走了一整天。赵斌同志对我说,你这里搞好了,“坎下是粮仓(平地打粮),坎上是银行(植树造林)”。我从革命老前辈身上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受到了以前没有受过的教育。

                          

1974年4月29日

谈学马列抓大事,促大干。伟大导师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指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用列宁的这一教导检查我们支部的工作是令人深省的,要解决生产任务吗?导师教导我们了,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现在抓大事不够,要通过抓这些促进大干大变,党支部成员需统一团结。

 

1974年4月30日

  昨天上午,在三队参加机播玉米劳动。下午,安排大会请赵斌同志做报告。他开始就说盟里要求玉田皋大队和青年点尽快大变,达纲要,跨长江,过黄河,要当大自然的主人,不做大自然的奴隶。

近日,请教越斌同志:我们居红山水库下游,红山水库水平面高出我们的住处二三十米,盐碱从水库处由西向东蔓延。我们如何行动才能创高产呢?他说,盐碱地可搞条田,修排水沟。我问,可否搞水田?赵斌同志认为,玉田皋有条件搞水田种稻子,但如何解决只有春季一次放水这一对水田的制约问题,如何解决肥料、养猪、棉槐、草木樨等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

今天上午,召开玉田皋大队青年队班子讨论会,请赵斌同志参加,接着他和大家一起劳动,打地埂。午饭前,旗委常委白音同志和大家一起植树。下午,送走赵斌同志。感谢盟委领导同志的关心,谢谢赵斌同志来检查指导。

 

3月末,回赤峰去盟里分别向盟委书记徐源泉、周明、顾向良同志介绍自己工作的压力,请求派人指导,还真管用,老前辈亲自来玉田皋指导大干快变。

                 

1974年5月1日

上午,参加北沙丘栽树劳动,下午,继续在三队参加挖地劳动,用于杨树插条。晚上,召开青年队全体团员会议。正值春播大忙季节,三队使用的播种机出现故障,是吉林怀德产的,以致被迫停产。怎么办?真急人!看来需派人去盟里想办法购播种机零件。全大队唯一的一台播种机出故障,使春耕机播全部停产。真似十万火急。为抢时间,需夜间播种,这又是一场硬仗。

接受上级任务,安置从上海来的一名知识青年××。(待续)

 

                              

 

下乡知青在昭盟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作者:王忠(内蒙古)

 

  我曾专门查阅过1993年6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翁牛特旗志》,该志未志述1976年成立的“翁牛特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我曾被旗委任命为翁牛特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副校长。这是以知青身份兼职的职务,当年我22岁,没有工薪。“共大”约存一年。关于“翁旗共大”的资料今无处可觅,唯《柴春泽日记》可能有记载。

翁牛特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于1976年上半年,校长由旗委领导担任,副校长由我和白敬武担任。白敬武是沈阳下放到翁牛特旗红山公社最年轻的“五七战士”。学生来自翁牛特旗东部各个公社,多为乌兰敖都、大兴、海日苏、海金山等公社的抚顺知青,男女约各半。主要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农业技术知识,主要教员有旗党校的董姓教员和蒙古族教员钦德门(用汉语授课)。

这个“共大”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给知青及村民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令我不能忘却的经历很多,信手撷来一两件,用以回味青春。如:白手起家自己创建校舍和住宅。校舍和师生住宅建在玉田皋的后山(当地人俗称坎上),共十多间房舍,打了一口井。当时的坎上一片荒凉,无人居住。盖房子并非容易,何况是十多间。好在我们有盖青年队住房的经验,还有一些公社派来的有经验的村民指导,所以一个多月就盖了起来。盖房之前是住在用柳条笆临时搭建的通长大窝棚里,一个窝棚可住20多人。那种生活是火热的,似乎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夜里常有虫子钻进人的耳朵里,大呼小叫折腾一阵子方能化险为夷。后来有了经验,睡前用纸蛋儿把耳朵堵起来。“共大”的房子盖起来以后,才陆续有庄户人家搬到这里。

“共大”有寒暑假,这年的暑假我是在棺材山水库边上度过的。水库边有四队的一个养猪场,饲养员只有李姓兄弟两人,兄17岁,弟15岁,大概是营养不良,兄弟俩都身材瘦小。我是和身边的人谎说利用假期回赤峰探亲,悄悄来到这里的,目的是想利用这段时间读点书。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知识贫乏,别说是共大的副校长,就是知识青年这个称谓,也自觉名不副实。平时想静下心来读书,实在是奢望。我和他们兄弟俩说,我帮你们干活,你们不要告诉别人我在这里。两人很高兴,替我保密。约月余,我完成了自定计划----读完了《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一大包书籍。与以往读书不同的是这次专门带了一本《新华字典》,用以查找不认识的字。我尽情享受了非被动阅读的“快感”!这段生活常令我追味,独享美妙。

这些书当时是很难找到的,这是我在节假日例行登记地富家庭状况时在二队一个富农家里发现的。当时他诚惶诚恐,以为要以此给他罗列新的罪名,我悄悄给他释疑,他才放心。我说借几本看,他当然很大方地答应了。但因劳作繁忙,多数书一直没读,这次是个绝好的机会。我除了中午和晚上喂猪的时间、三餐便饭时间外,全部时间用来读书。因为养猪场没有电,还要节省灯油,所以夜晚是不能读书的。这样也好,夜晚就到棺材山水库里游泳,水库虽然不大,其宽度也有千数米,南岸是敖汉界,北岸就是翁牛特界,每晚往返一次,精疲力竭,回后倒头入睡,把失眠症也治好了。后来我还书时,那位富农老兄硬要送我一本留纪念,我也没客气,留了一套1959年版、竖排、有些残缺的三卷本《水浒》,今天仍然摆放在我书架的显要位置上。

10月,我陪同白副校长去沈阳治疗脑病。他在知青斗殴时被误伤,在他劝架时一把铁锹拍在了他的头上,导致经常头痛难忍。一天夜里,收音机播放“粉碎‘四人帮’”的新闻,我们当即决定返回旗里,因为有大事发生,作为共产党员理应即刻归队。

回到旗里,时任旗委副书记的侯文芳同志接见了我。听完工作汇报后,和我说了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她说最近上级有招工政策,像你这样的老知青就不要再坚持在农村“扎根”了。愕然中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人们的思想突然间转了一个大弯子,这与粉碎“四人帮”是有直接关系的。不久我被招工了,以后再无翁牛特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息。(待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青岛知青2017春节联谊会

 

 科技网青岛站讯 记者周世忠

 

 栾宪恩摄影报道

 

  2017年2月5日(正月初九),青岛地矿宾馆宴会大厅内欢歌笑语、春意盎然,青岛知青2017春节联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原青海省宣传部副部长、青岛爱青老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名誉会长邵立存先生和青岛市潍坊商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理事长周世忠先生为大会致辞。 应邀参加联谊会的嘉宾还有青岛市市北区宣传部副部长、作协主席吴宝泉先生;《光明日报》驻青记者站牟忠光主任;青岛广播电视台驻京一级记者、临沂市政府经济顾问梁清凡先生;著名医学专家、青岛慈铭医院李安富院长;;国家一级书画师、清华大学特邀教授赵延琪先生;青岛日报主任编审胡玉柱;中国书画协会会员、著名画家王兴华先生等。另外临沂知青代表20余人,应邀参加了联谊会。

  “把酒当歌赞盛世,闻鸡起舞庆新春”。联谊会现场,年逾花甲的知青老人们自娱自乐,踊跃登台表演,为观众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展现出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与会知青表演的京剧《沙家浜》、《戏灯记》等样板戏唱段以及《打靶归来》大合唱,将众人的记忆带回到了40多年前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口琴独奏《彩云追月》、独唱《草原夜色美》、《蓝天白云》等节目似乎在提醒观众,眼前这群老人尽管历尽沧桑、容颜衰老,但他们在青葱岁月里一样的青春烂漫、激情澎湃。曾在沂蒙山北麓下乡插队、16岁时参加文艺宣传队、素有“青岛胶南彭丽媛”美称的姜魁老师,饱含深情的演唱了《沂蒙山小调》,表达了老知青们心系第二故乡,对党、对祖国、对亲人们的赤诚之心。由青岛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张晋青等老师朗诵的《知青聚会》、《知青故地怀旧》、《枫叶,战士的心愿》等作品则将联谊会的气氛推向高潮。著名画家王兴华先生现场挥毫,赠送了《报晓》和《富贵大吉》两幅书画作品,表达了对老知青们的美好祝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主要由离退休老知青组建的“青岛爱青老年志愿服务中心”承担了本次活动的组织工作。联谊会上,服务中心主任马志耘女士向与会者通报了服务中心2017年的工作活动安排。在新的一年里,服务中心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向上,其中的收集知青文史馆资料、举办《青岛知青文史》展、筹办老年志愿服务中心刊物、传统文化讲堂、庆“七.一”诗歌赏析会、庆“八.一”书法绘画笔会交流展示会、“我爱家乡美”征文比赛等活动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倡导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价值观。服务中心计划组织的“情系沂蒙”海尔希望小学爱心活动、“走进大沽河”生态一日游、走访困难或残疾知青活动、宣传先进劳模优秀事绩等活动则反映出老知青们充分发挥余热、弘扬社会正气、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本色。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称谓,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党的事业、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今天他们虽身老但心不老,仍然在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期盼着老知青们能够将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让美丽的“夕阳红”更美更绚烂。

 

 

                                     图为 天津78中学老三届知青师生2017春节团拜会

 

   我在春天里等你


 作者:金淑芳(黑龙江)


我期盼着期盼着

穿越时空的阳光

迎接春天的到来待一场

花红柳绿

待一次倾心的远航


看冬雪渐融  小溪渐涨

听燕子呢喃   蜜蜂低语

春风煦煦    阳光明媚

静静的等待春花 的飘香


摘下一朵春花

装点春天的芬芳

采撷一缕春光

让温暖住进心房                             (图为天津78中学老三届知青师生2017春节团拜会)


让温柔的春雨绵绵的

润泽干涩的土地

春天的脚步声一次次

扣响我的心房

放飞梦想

再来一次爱的远航


期盼着和你相聚相拥的日子

让春风捎去我的思念期盼

换下冬装 心已路上

愿你健康无恙


春天的序曲已经奏响

我知道远方的你一直在畅想

春天的阳光明媚着你我的衷肠

我一次次翘首企盼

让我们 共同守望

不论黄昏黎明

不论飞雪严寒

春天来了

梦 想成真的阳光已经洒满心房

让我们 緊緊的相拥在美好的春光里


     等我长大了就把农民当

 

      ——我的知青岁月

  

      作者:杨金会(辽宁)

 

 

  冬天的农村是枯燥的。要把二十个人的生活安排好的确压力不小,我会尽力想办法,把我们的生活安排好,偶尔会用玉米换些大米,黄豆换些豆腐,来调剂大家的伙食。有时甚至会组织知青与当地一些青年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走访五保户,吃忆苦饭等,排解大家的思乡之情。

  有一天早晨,我在伙房帮助刘大爷做饭,突然当地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边跑边喊:“杨金会!你爸来啦!”

  我当时还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声问:“你说什么?”

 “你爸来了!你看!”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见爸爸风尘仆仆,帽子上、眉毛上挂满了白霜,向我走来,我赶紧迎上去:“爸!您怎么来了?”

  爸爸说:“工宣队安排我去南方搞外调,回来路过这儿,顺便来看看你们哥俩。”

  同学们听说我父亲来了,也都围了上来,像自己亲人来了一样问长问短。父亲把带来的糖果分给大家,同学们都很高兴。我向父亲介绍了刘大爷和房东,父亲向刘大爷及房东表示感谢。

  安排完同学们吃饭,刘大爷执意请父亲到他的家里吃住,盛情难却,只好来到刘大爷家,刘大爷一家用普通农民最淳朴实在的方式,给了父亲最淳朴实在的接待,至今想起来,都令我感动。白天我领着父亲,见了大队王主任、刘会计,以及我们二队的王队长,父亲一一向他们表达谢意,并希望他们对我们多关照。大队领导和刘大爷在父亲面前说了我很多好话,我想当时父亲听了以后,会有些许安慰吧。

  第二天一早,爸爸吃了刘大爷为他准备的早餐,我陪父亲座马车到石山站,然后乘火车到羊圈子,再走五里地,到了哥哥插队的枣园子。哥哥在青年点也是负责人,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在老乡中也很有人缘。我和哥哥相比,父亲自然对哥哥更加放心。因为青年点还有很多事情,当天下午我就到羊圈子座火车往回赶,哥哥和父亲到车站送我。

  后来听哥哥说,把我送上火车后,父亲看着西去的列车,悲伤的情绪突然暴发,当着哥哥的面竟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的孩子怎么到了这个地方?我的孩子怎么到了这个地方?”

  哥哥劝着父亲说:“你到他那你也看到了,他在那不是挺好的嘛!”

  父亲边哭边说:“他才十七岁,他还小呀!他还是个孩子呀!”

  多年后,一次回抚顺过春节,向父亲提起了此事,父亲说:“咱家一下子走了你们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哪有父母不惦记的?那次看到你坐火车离去,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一是看你小小年纪就在农村吃苦,二是心中也感到非常无助,对你们的前途感到无助。当年从关里老家的穷农村,为了改变命运,特别是为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来到了抚顺,投奔了你姑夫,做了一名又脏又累,每天都面对生命危险的煤矿工人,总算把你们带进了城市,脱离了贫穷的山东农村,可是你们今天却从城市又回到了农村……”父亲说不下去了,声音有些哽咽。

  听了父亲的话,我似乎懂了,我们老杨家祖籍山西,

有可能是洪洞县大槐树的后代,老杨家必定有不安定的基因,为了改变命运,即包括家族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命运,哪儿有更好的水土,就在哪儿安营扎寨。曾祖父之前的先辈,从山西老家携妻带子,翻过大山,跨过黄河来到山东鲁中地区,何曾不是怀揣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梦想。曾祖父带着两个儿子八个女儿,从吴家洼举家迁至韩王许,何曾不是同先辈一样,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家乡的土地容不下了他们,他们就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冲破的无奈呀!祖先的不安定基因传给了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这一辈,大姑、父亲、堂叔去了辽宁,堂姑去了大西北,他们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他们后代的命运得到了改变,那个年代,有胆量冲出农村贫困的樊篱,举家奔向城市,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还真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

面对着眼前瘦削的父亲,勇于改变子孙后代命运的父亲,突然显得伟岸起来,高大起来,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自豪!啊!我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若干年后,你的子孙后代还能想到是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吗?我有些茫然……

 

  火车到石山车站,天已经黑了,到三家子还有十二里地,黑天自己不太敢走,只好到车站南侧的谢屯公社食堂吃了晚饭,晚上在食堂杨师傅的宿舍借宿一宿,第二天一早搭车回到青年点。

 

  十二月中旬,接到县里的通知,“全县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要求各公社代表队按时间要求到县里报道,各公社代表队由公社革委会一名领导带队,每个大队知青都有一名代表,知青比较多的枣坨子大队产生两名代表,还有大队领导代表,贫下中农代表,返乡知青代表等。谢屯公社代表队大约有二十人左右,每个人都自带行李,统一座火车前往,会期六天。直到上了火车,看到了一些同学也是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非常高兴,印象最深的有姚福生、母锁坤、赵桂华、李炳荣等,这些同学在校时也都是各班的佼佼者。记得是上午十点多钟到县里,与会人员被统一安排在县城南郊的锦县高中食宿。大会场在县革委会俱乐部,之间相距大约有五里地,都要以公社代表队为单位,排队步行往返。(待续)

 

 

      穿越爱的丛林

  

     作者:幸运(河北)

 

 

  1996年春天,我们几个老同学在领弟家大棚车的小炕上喝酒,杨金伦向同学下达了一个任务,他说:“长喜、王升咱们仨,从今以后开始给秀舫物色一个好的归宿好不好?”

他二人齐说:“好!”

  当时我的心热乎乎的,虽然嘴上没说,可心里在想:有老同学多好哇!他们怕我孤独,想为我在物色个老伴,可我还有一口井水没喝呢!代文琴给我介绍我们一个青年点的刘长明,我更不能答应了,他父母就他一个儿子,别让人家父母到老了连个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

代文琴见我没答应,就说:“那我可给田金明介绍了?”

我说:“介绍吧!”

后来,他俩结合了,至今过的还挺好的。我感谢老同学们关心我这只孤独的大雁。

 

  话说那天早晨,陈效富和我同爸爸一起去刘山电车站坐车,爸爸到大官屯站下车上班去了。我俩去火车站乘车到沈阳。

先逛了手表行。“小菊花表二百零五元,还真有哇!”我俩又逛了沈阳百货大楼看衣服、看鞋。“等我到家拿来钱就买!”陈效富许愿道。

我笑了笑,说:“你不会给肚子也画饼充饥吧!”

 “那哪能呢!想吃啥?”

 “吃啥都行。”

我俩进了馅饼店排队买了二十个小馅饼,饱餐一顿,又给他父母买了茶叶、绿豆糕、蛋糕和两瓶白酒。要去他同学家取大米,还得在他同学家住一宿,又给他同学的父母买了二斤蛋糕。

到他同学家时他家已经吃完晚饭了。“你俩吃饭没?”他同学妈问。

 “吃完了。”

 “在街上吃的吗?”

 “是啊!”

 “这俩孩子,不实在,家来吃呗!”

 “来您这住一宿就够麻烦的了……”

  第二天早上,我俩在沈阳乘长途汽车到秀水河子下车后,一问,没车了!还有45里地呢!这可咋整?我俩胡乱填饱了肚子就开始步行,走走歇歇,遇到两次大马车,虽然不到地,但能坐一段,人家就把车停下,我们把东西放在车上,我俩也坐在车上,轻松多了,人家到地了,我们拿下东西,谢过人家,又走了十来里地,遇到一辆大马车。

  “去哪呀大叔?借个光行吗?”

“包家屯。”

哎呀!可把我俩乐坏了。

坐到包家屯,还要步行。“有完没完呐?”

“还有十五里地就到了!”

我俩走了七八里地又坐下来歇息。“这个穷地方,又这么老远,我再也不来了!”我赌气道。

“这几年,我放假回家都是这么走的!”

“没第二条道吗?”

“别的道没走过……”

“你不灵份,也不打听一下能坐火车不?哪头走的路途少,就走那头哇!”

“谁说不是呢!等下问问。”

到家时都点灯了,他家点的是煤油灯。他妈要给我们做饭,走半天的路,肚子早饿瘪了。“有现成的吗?”我问。

“有大饼子,高粮米粥。”

“行!别做了,黑灯瞎火的,凑和吃口得了,我太饿了!”

  糊弄饱肚子,躺在炕上象死狗似的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我把东西掏出来,给他爸妈,他爸妈可乐了,在农村想买也没有卖的,园子里种啥吃啥,我可爱吃农村的菜,土豆炖豆角,茄子炖土豆,都是自已种的,他妈烧火,我贴玉米面饼子。

  一晃呆了七天。陈效富的父亲给他母亲递了一个眼色,他母亲说:“你俩都好到这份上了就结婚吧!我们老两口子也跟你们借个光,把我们也接走,我们不爱在这呆了。”

“那还说啥!”陈效富满口应承。而后满怀希望地“妈,我存在你手里的钱你也不用全给我,给我八百块钱就行,结婚得用钱不是?”

  “哪有八百块钱?连八十都没有哇!我这还想问问你带钱回来没?带来了就给我们点儿!”

陈效富急了:“我每年回来都给你们钱,说好了,其中三百是让你们给我攒着的,你们怎么都给花了?”

  他爸一声高似一声地:“小兔崽子!你一年给那三百块钱还多呀?我们这一大年不花那个钱,花什么?”

 

  两位老人一齐和陈效富吵吵。他爸说:“臭小子,谁让你把钱放这了,放这就是我们的,想买啥就买啥!”

  他妈说:“你姐来信说要来,没路费,给她邮去50元,来了再花点,走了再拿点路,我们再花点,就没了!”

  “咱不说好了,这是我结婚用的钱吗?让你们给放着,哪是少钱呀?四年那,一千二百元,你们给我少剩点也行啊,一点没剩!”

  他妈也变了脸色,问:“是不是她让你来要钱的,没媳妇时你给妈钱,有媳妇了领着媳妇来要钱!”

  “你把我存在你这的钱给花了,你赖人家干啥呀?我结婚不花钱呀?”

吵吵,吵得房盖都要鼓起来了!一路的高兴,满腹的梦想,霎时烟飞云散!咋一提钱老两口子就一块翻脸呢?

  陈效富更是心灰意冷,他一眼看见墙上掛着打柴用的绳子,抓起来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吼:“气死我了,我死了算了!”

  我知道陈效富不是在开玩笑,一把抓住他:“活着难,死还容易?”好说歹说,两头都不吱声了。三间房子住着两家下放户,东屋住着爷俩,老头是个地主份子,儿子30多岁,他们俩家从来不犯话,总计四口人,摆得滿满的,他爸妈生气没好好躺,我也没上炕,坐着板凳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陈效富一早就出去了,我也跟出去。

  “秀舫咱们走吧!”

  “今天就走?”

  他点点头,去别人家买来十个鸡蛋,回来烧火煮了,装进背兜,就走了。

出了屯子,心情放松了许多。“走也不告诉老人一声,对吗?”我问。

  “管他呢!没这样的老人,要知道他们没给我存钱,还不如我自已存着了!”

  “谁知是真是假呀?你们三口该不是演双簧吧?”(待续)

 

             我的父亲

 

        作者:王振国(江苏)

 

  这个事情就发生“坝南夹手”东家“曹二驴子”家。事后,大祖父回到家还说:“别看曹二驴子驴性、霸道,他的女人还挺有人情味。”

  听了父亲的叙说,我心里不知是啥滋味。哭不出来,笑不出来,觉得大祖父他们太可怜了,被东家婆当猴耍了,还要感谢人家。心里愤愤不平。可又一想,如果我处在那个年代,又能怎样呢?不同样被耍吗 ,也可能更惨。那个世道上找谁说理去。

  肉没吃着,但秋还是要收,地还是要割,这是规矩。割地,一定要有一把好刀。好的镰刀割起庄稼来,即省时又省力。由于常年离不开镰刀,大祖父他们人手都有几把使出来的好刀。长把的,短把的,宽刃的,窄刃的,能对付各种庄稼。用起来可心刚上手的新刀头则不然。使用前一定要打磨开刃,只有开好刃才能好使,才能使得长久。开刃时一定要用大磨石,将镰刀蘸着清水在磨石上,嚓嚓嚓地来回磨,不多时磨石上就会有很多桨液出来,通过桨液使刀磨得更快更锋利。

  磨刀一定要有耐心。俗话说:磨刀不用看,全凭一身汗。意思是说,磨刀时要用真劲,舍得力气,才能把刀磨好。像大祖父这样有经验的老把式,会用大拇指的指甲轻轻地挡挡刀刃,测试一下锋芒,如果指甲在刀刃上颤动,则刀刃锋利,如果指甲在刀刃打滑,说明刀刃不快或不可心,这就在磨上一阵子,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收秋割地是属于正宗的“上趟子活”上趟子,这个词是祖父们耪青时流传下来的,没有人给它下过定义。我的理解是:凡是由个人独立作业,有明显的数目显示,互相之间能够参照对比,“打头的”干多少,你就得干多少的活,都可以叫上趟子活。

  割地时,根据庄稼的不同确定几条垅成为一趟,一般说3——8条垅为一趟较多。割地同耪地在形式上极为相似,一字排开,每人一趟。站在最前面是头镰(打头的),紧挨着的是二镰。然后是跟做的及打短工的,依次顺序站趟,最后一位是末镰,负责拉边兜底。

  庄稼有的割下来不用捆,放成铺子即可。比如:豆子、糜黍、荞麦之类,有的一边割一边捆。如谷子、高粱之类。需要捆的,程序繁多,难度也就大了。打捆,也叫“捆绕子”这是一个技术活,割下来的庄稼,基本上就地取材,用自身的材料做绕子打捆。如高粱,用一二棵打绕子即可。而谷子等矮棵庄稼,则需要两绺缠接 一起做成绕子,才够长度。(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