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2016年第十一期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6420 更新时间:2016-05-15

【字体:缩小放大

2016.5.14星期六(11)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日记》(6)

                                                           高  颖

 

9月22日

国庆节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前夕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装饰了大约10万盆鲜花和13个花坛,洋溢着一片喜庆、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

 

1991年10月1日

今年在通辽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教助教班进修,29日回赤峰取书稿,做《史学理论与方法》习题。

    国庆社论题目是《实干兴邦》。

    9月30日,国庆节前夕,16万盆鲜花将北京天安门广场装点一新。广场上的组字花坛是“社会主义好”。

                          

1992年10月1日

    今年国庆节,赤峰电大举行电大10周年校庆。内蒙古电大孙德贵校长、赤峰电大原校长孙可澄等参加。

国庆社论题目是《看神州大地充满生机》。

    今年大事:邓小平南巡。

9月29日,国庆前夕,由17万盆鲜花摆成的15组大型花坛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直径60米的广场中心花坛,中间是由324个喷头组成的喷泉。

                             

1994年10月1日

    今天,由我带的几个电大班在赤峰外贸友谊宾馆举行国庆联欢表彰大会。分校领导和特邀来宾(曾下过乡的知青企业家)参加。

    国庆社论题目是《为胜利跨入二十一世纪而奋斗》。

    当年大事:三峡大坝开工。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有10万群众参加的国庆焰火联欢晚会。整个广场火树银花,一派节日景象。天安门广场的8组大型花坛和直径60米的喷泉花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

                          

1995年10月1日

今年的国庆节赤峰电大二级学生会和赤峰市舞蹈家协会在赤峰外贸友谊宾馆联合举办了国庆联谊大会。协会秘书长刘茂盛是内蒙古兵团战士。

近期中国北方航空报正连载我的《重返玉田皋》,这事成为来宾中老知青们的话题之一。

    国庆社论题目是《走向新世纪的中国》。

    当年大事:台海局势紧张。

    以“喜庆、欢乐、祥和”为主题的8组大型花坛,在天安门广场安置完毕,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6周年。

                          

1996年10月1日

    在赤峰外贸友谊宾馆举行赤峰电大国庆联谊大会。电大领导白音仓、贾国富、许占胜和钟飞辰、张振林等参加。有几位老知青子女今年新入电大学习,因此特对国庆联谊会表示祝贺。

    国庆社论题目是《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今年大事: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居世界第一。

    夜幕降临后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游人如织。广场内映着醒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的巨型标语灯箱。

                         

1997年10月1日

    今天,春泽信息部与电大部分师生在美食城举行国庆联谊会。

    今年7月大连知青王冬梅、姜宝泰等组织大连知青赴昭盟回访来赤峰。8月8日《红山晚报》刊发《难忘7月草原行》。

    国庆期间一些大连知青来信来电共贺节日

    国庆社论题目是《满怀信心 开拓前进》。

    今年大事:十五大召开、香港回归。

    1997年国庆节临近,天安门广场的装饰格局采用花坛、灯饰、水法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布局基础上有所创新。广场中心设置一个直径68米的“万众一心”巨型喷泉主花坛,花坛由中心喷泉和15个小喷泉组成。

                         

1998年10月1日

    今年在工作中迎接国庆——为1998级新生上民族理论课。

    今年6月《红山晚报》刊发刘姝妹文章《柴春泽和他的家》。

    9月28日电大同事和市区的一些知青朋友来电话说赤峰有线电视播出我的节目。

国庆社论题目是《发扬抗洪精神,促进各项工作》。

今年大事:抗洪救灾。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国庆49周年招待会上讲话。1998年,是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今年汛期,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目前,救灾和恢复生产的工作全面展开,重建家园、治理江河的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人民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定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投入,扩大内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农业尽管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预计全年粮食生产仍可获得较好收成。工业生产稳定发展。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对外贸易继续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好水平。国家外汇储备稳中有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城镇住房制度等项改革顺利进行。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保持这样好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这不仅坚定了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而且对缓解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困难、稳定全球经济作出了贡献。我们坚信,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弘扬抗洪精神,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今年改革和发展的既定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999年10月1日

    今天看电视 《国庆阅兵》。

国庆社论题目是《祖国万岁》。

    今年大事:澳门回归。

    国庆大阅兵异常精彩。

   50年国庆盛典,参加首都阅兵的我军英雄部队以强大的阵容、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高昂的士气,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崭新精神风貌。

    1999年国庆大阅兵,是尤为精彩的一页。阅兵总指挥、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新良说:“‘世纪大阅兵’完美地实现了‘米秒不差’:压阵的第二炮兵战略导弹方队最后一排通过天安门中线的那一刻,陆海空航空兵首次联合编队组成的强大机群中的第一架飞机准确飞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上空。”而这只是整部壮丽乐章中的一段美妙旋律。来自陆军、海军、空军、武装警察、民兵预备役部队的1万多名官兵,400多台辆战车、火炮、导弹车,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等9个机种15个机型的132架飞机,共同组成气势如虹的42个地面方队和10个空中梯队;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部队中;参加阅兵的武器装备,95%为国产新装备。国庆50周年大阅兵创下了新中国阅兵史上兵种最多、方队和车辆最多、二炮导弹亮相最多等多个“之最”。

    飞行员方队:

    空军某飞行学院的飞行员组成这个方队,一色的蔚蓝色服装,本来是与蓝天白云为伍的鹰阵,今天,他们以徒步方式列阵前行,把在蓝天上的豪情洒在金水桥畔,让祖国和人民检阅代表空军战斗力主体队伍的风貌。

    空降兵方队:

身着蓝白相间的迷彩服,脚登高腰黑皮靴,头顶银色防弹盔,手握乌亮的短钢枪,这鹰姿虎威的身姿一展伞兵健儿翱翔蓝天驰骋大地的豪情和锐不可当的气概。

    我们人民空军的空降兵诞生于本世纪60年代。由上甘岭的一支威震敌胆的陆军部队改为伞兵部队。特级英雄黄继光是这支部队的旗帜。30多个春夏秋冬,他们从东北雪原、海南岛屿到十万大山、世界屋脊,从平原湖泊到山区森林,在各种复杂地区进行空降作战演练,使部队具备了到处能飞、到处能降、到处能打的特殊作战本领。空降兵部队90%的团队具备成建制地形成新机新伞空降的能力。这支部队将成为未来战争中孤军远征,奇袭敌后,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一把锐利尖刀。

    某集团军两个步兵方队:

    步兵从人民军队一诞生就跟着党披荆斩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过赫赫战功,共和国历史记载着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来自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的两个步兵方阵,几百名优秀战士头戴钢盔、手握钢枪、身着迷彩、踏踏前行。铿锵有力的足音,像长征的脚步声;勇往直前的英姿,像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身影。战士们展现出经历了72年光辉历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

    这是两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的精锐之师——一支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另一支当中有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的“红二连”,还有参加秋收起义的“红一连”和来自陕北支队的“红一连”,有从百色起义走来的“红军团”,有从鄂豫皖根据地冲杀出来的“红军营”。这些英雄的部队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抢占腊子口,大战平型关,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敌后游击战。在抗日烽火中,他们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解放战争中,他们攻打石门、解放太原、血战兰州,所向披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又涌现出郭恩志等著名战斗英雄!

    陆战队方队:

    身着海洋迷彩、肩挎新式钢枪的海军陆战队方队给天安门广场带来猛虎啸月般的威严。这是人民海军新崛起的兵种。她诞生于1980年5月5日,优秀的官兵们配有一流的武器装备和登陆工具。19年的潮汐,19年的风雨,19年的锤炼,使这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部队成为“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空中雄鹰”。这支“新军”的出现,与水面舰艇、水下潜艇、海军航空兵、岸防部队一起构成了适应现代海战的海军5大兵种,在祖国蓝色国土和海岸线上,共同筑起立体化的海上长城。

女兵方队:

翻开我军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女军人和女兵建制连队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女军人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陆海空三军中,从驾机叱咤蓝天的飞行员到操纵火箭上天的科研人员,从救死扶伤的医院到洪荒的演兵场,军中巾帼默默地为我军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智慧和汗水。

    张薇薇、张莉莉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在军旅中度过了12个春秋。她俩那求知好学、热爱军旅、奉献军旅的精神深受领导的好评,被人们称为“军中姐妹花”。

    水兵方队:

    一色的黑边水兵帽,一色的蓝条披肩,一色的金锚飘带,一色的洁白水兵服,一色的高腰皮鞋,宛如奔腾的浪花,恰似流动的海洋国土。这支由海军潜艇学院学员组成的水兵方队,给天安门广场带来大海的清新。他们平均年龄为19岁,是此次国庆受阅部队中最年轻的方队,他们托举起人民海军明天的希望。

    看,在金水桥畔的这一白色方阵,352个红星在一条线上熠熠生辉,352张英气勃勃的青春笑脸,洋溢着神圣与骄傲。这神圣出自不平凡的使命,祖国把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和18 000公里的海岸线交给他们来守卫,他们50年来不辱使命,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与和平树下的考验。在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的千余次作战中,他们中间涌现出安业民、麦贤得、胡业桃、龚允冲、柏耀平、翟唤斗等英雄和忠诚卫士。今天,年轻的水兵们继往开来,做浪中勇士,做深海蛟龙,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瞭望着大海的风云与军事革命的潮起潮涌。

空军院校方队:

    上绿下蓝的空军院校方队是由空军培养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空军指挥学院的学员组成的,代表空军17所院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空军院校是空军各级指挥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从1946年3月1日建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开始,经过50余年奋斗,空军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制已经完善。空军院校已为空军部队输送了40余万名军事指挥干部、飞行人员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

                           

2000年10月1日

   今年国庆前组织我带的师资班学员去红山电视台录制节目。

   “七一”前,赤峰团市委组织老知青与大学生对话,电视台转播。中共赤峰市委副书记石梅、团市委书记梁淑琴等参加。因我推荐,周健、边全友上台与大学生对话。 

    国庆社论题目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年大事:成克杰判处死刑。

    整个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东北角是“企盼奥运”花坛,东南角是“锦绣山河”花坛,西北角是“奔向未来”花坛,西南角是“绿色呼唤”花坛,中心位置是“万众一心”喷泉花坛。

    2001年10月1日

    今年国庆节和中秋节赶在同一日。

    在天津师范大学上学的女儿元元带就读于中国公安大学的男朋友回赤峰,孩子大了找男朋友是很正常的,据说元元男朋友的父亲也是知青,但愿孩子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好!

    国庆社论题目是《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今年大事:申办奥运成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2周年及北京申奥成功,烘托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天安门广场将布置5个大型花坛,用花30万盆。国庆节天安门广场西北角是“奔向现代化”造型花坛。

                               

2002年10月1日

    今年的国庆节我和妻子刘立新来天津度过。女儿元元与男朋友赵彬相处一年多了,双方父母利用国庆节见面,中午在天津“锡盟小肥羊——天下第一涮”同吃午饭,气氛很好。在此期间我和刘立新拜访了天津老知青杜鸿林、卢玉芬。

    国庆社论题目是《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今年大事:十六大召开,胡锦涛任总书记。

    2002年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万众一心”中心喷泉花坛将壮丽的天安门广场装饰得更加多姿多彩。今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摆放30万盆鲜花,分为“万众一心”、“走向未来”、“共创明天”、“光辉历程”、“锦绣中华”5个主题花坛。 (待续)

 

 

 

                                                                回忆与思考(6)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集体宣誓扎根农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德】卡尔·马克思

 

由于受党教育多年,并在学生时期(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始终担任学校的学生干部,在我心灵中,立志、献身、报国的愿望是坚定并强烈的,我总是在不断给自己加压,不想虚度此生,虽不能当栋梁,也要做有用之才。所以我在毕业时,选择到辽宁省最偏远的昭乌达盟,我当时就是没有想要再回来。因为我下乡那年,开始实行了厂社挂钩,父亲单位定点在旅大市华侨国营农场,那里出苹果、蔬菜,离家近,收入高,是许多知青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我却不图这个,只想个人能否得到锻炼成长。我下乡插队后,很快入了党,担任了党的农村基层干部,使我有了用武之地,更加认定了自己的选择,但要继续向前发展,还必须要铁下心来豁出去,在这片土地上干一辈子。这对我来说,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实事求是的讲,当时我对扎根农村一辈子,要在这落后的山村成家立业,未来的几十年生活状况,人生之路如何走,虽有所考虑和思想准备,但要说看的多深、多透,想的多周全,这在当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在青年点集体扎根农村这项工作上,我是坚决的走在前面的,出思想观点,做了积极的组织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当了扛旗人。下乡至今已40年了,敞开心扉,剖析我的内心世界,当时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我既然立志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就应当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扎根,这样力度就更大了。基于这个考虑,不管是从下乡那天起,包括从旅大来的火车上(尽管当时大家都不熟悉),还是在来到农村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做这方面工作。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无论是大小会上,还是在私底下,无论是在图书室里,还是在田间地头上,我讲了无数次,找了许多同学谈话。这不论是《集体户日记》还是在我的日记中都有记载。

我在1974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同学们都在大队部和大队小会议室、药房、创业队伙房写总结稿,我分别到这几个地方看了一下。在伙房里,和王月美、刘维霞、裘云、来秀凤、王冬琳、张画一、高春义几名同学在一起,谈了一个真正的有志青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前途观,怎样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我们谈的很热烈,大家展望了农村无限美好的前景,个个都心情十分激动。我想,就我个人扎根农村还不够,必须带领一批同学都来扎根,共同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1975年2月9日日记:“今天晚上2班召开会,会上,同学们表示了要扎根农村的决心,我是多么欢欣鼓舞啊!看来,扎根农村的队伍正在扩大。杨寿芝、史淑莲、厉复君、张铭安、王克胜同学表示坚决扎根,麻福君决心也不小,有个别同学表示要回旅大跟父母商量一下。对坚决扎根农村的同学我要再找他们谈一下,把问题和困难讲清楚。我的工作就是抓住这些好的倾向,进行积极引导,组织起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队伍来,回答党的召唤。看来这个时机正在逐步成熟”。

1975年2月19日日记:“晚上和王东琳谈了1个多小时扎根农村的问题,之后又到伙房和孙德英、史淑莲、杨寿芝、裘云、陆炜、周德翠6名同学,谈了如何扎根农村大有作为的问题”。

1975年3月18日日记:“晚上,我召开了有部分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参加的同学有刘泽军、刘维霞、杨寿芝、陆炜、王东琳,厉复君、芦永德、郑恩军、王克胜、麻福军、刘嘉平等11人,中心是议我们怎样集体回答扎根农村问题。大家情绪很高涨,一致认为,前进青年点应当做出集体回答”。

二是,紧紧抓住集体扎根农村这条主线,就抓住了青年点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关键。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勇气和胆子还是挺大的。

一方面,留在农村当一辈子农民,事关每个同学一生的大事。那个年代,虽然有刑燕子、候隽、吴献忠、柴春泽、王银钢、王冬梅等知青榜样,也包括许多知青明确表示扎根农村,做开创一代新风的先锋战士,但这毕竟还是少数人,或者是一部分人,很多知青不愿谈并回避谈这个问题。而一个青年点集体来回答这个问题,并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定下来,应当说是一个突破,也确实是有相当的风险性。所以,当青年点40名同学集体宣誓扎根农村以后,立即在知青战线引起了振动和反响,也引起了各级党组织及团组织、知青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集体扎根农村是前进青年点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由于同学们都表示扎根农村,所以日常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不是在混日子,等着抽工招生,而是在不断自我加压,这叫“不用扬鞭自奋蹄”,时刻都在“用特别的劳动和功绩来证明对党的绝对忠诚可靠”,践行自己扎根农村的诺言。青年点提出了:“扎根农村干革命,大有作为看贡献”,并由口号变为实际行动,有效的提升了青年点管理工作的层次和发展水平。扎根是基础,扎根是前提,抓扎根就抓住了根本,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应付的局面。否则,你就根本无法理解,一群20岁左右的青年人,几年来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冲在农业学大寨第一线,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贡献力量的拼命精神;你也根本无法理解,每天发生在青年点里随时随地的、大量的义务劳动的奉献精神;你更无法理解每天晚上在前进大队的山沟里,青年点那彻夜不息的灯光——同学们都自发的在图书室或宿舍里,刻苦读书学习的精神。扎根农村,艰苦创业,是推动青年点建设与发展的一条主线。

上述两点是从我自身工作来考虑的。真正促成青年点集体扎根农村,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其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从内因看,青年点里有一大批立志扎根农村的骨干,并且是“铁杆”的。这些同学政治素质好,有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强。他们从下乡那天起,就抱定了要在农村干一辈子的决心,并滚雪球似的带动了其他同学,逐渐形成了愈来愈浓厚的扎根氛围。扎根,在点里大有市场,已成为工作学习,思想交流的中心议题,没有像一些青年点,想扎根的人腰不直,气不壮,表态扎根易遭别人的冷嘲热讽。在经过大量工作后,要集体共同扎根逐步成为全点同学的共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没有这个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我根本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大本事,促成全点同学集体宣誓扎根农村的。当然,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即扎根的坚定性,不论是从最初还是到后来,也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始终有坚定和观望的。在如何积极引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做过细的工作,搞好宣传教育等方面,无疑是需要我来考虑和去做的。

从外因看,当地党组织,特别是大队党支部,主要体现在书记、主任俩个人身上,他们对知青工作很重视,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思想上帮助。那年,大队书记程宝祥46岁,大队主任李忠魁45岁,分别是1947年、1955年入党的老党员。凡是有利于知青的事情,他们都积极办,甚至是力排众议,敢于拍板,这就为青年点同学集体扎根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这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同学们回忆这段历史,都对大队党支部的关心重视,仍然是心存感激,赞不绝口,说这是我们的偏得和福份。试想,如果当地党组织不重视,知青受排斥,青年点生活差,吃不好,吃不饱,同学们既不可能安心,更不可能去谈扎根。

大队党支部是非常重视培养和大胆起用知青的。如,从1974年8月至1977年末,在40名老知青中(1976年青年点又来了18名旅大知青),包括我在内,共有10名同学入了党,并有5人先后被结合到大队领导班子中。其中,我由党支部副书记到担任党支部书记,王月美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张画一担任大队副主任、史淑莲担任大队妇联主任、孙德英曾担任大队团总支书记(后由七六届青年宫波担任)。包括七六届新青年,青年点共有28名同学被先后被派到下面生产队挂职锻炼挑重担,主要担任政治队长,农业和牧业副队长,民兵排长,妇女队长,团支部书记等,这为同学们在农村大有作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再如青年点的生活水平一直是比较高的。自下乡那天始,同学们就没有吃过苞米面,知青口粮的苞米面被换成喂牲口的饲料,主要吃小麦、莜表(算为粗粮吧)、小米、荞麦和知青口粮大米,豆类是黄豆、豌豆、蚕豆等。牛羊肉和猪肉比较多。数字统计:1974年8月至12月,青年点杀了2头牛,11只羊,2头猪,共计1100斤肉,每人平均28斤肉,吃8个月,每月集体可吃近140斤肉,油每月吃25斤;1975年青年点杀1头牛,10只羊,5口猪,共计1200斤肉,每人平均30斤肉,吃8个月,每月集体可吃150斤肉,油每月吃30斤。而实际上,点里生活上吃的肉、油,要比这还要多。前进青年点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当时下乡在旅大市周边县区的知青点。有一次,中学同学刘应学给我写信,说他的青年点正在参加修建碧流河水库大会战,吃的是苞米面饼子和咸菜,喝糊涂粥,生活艰苦,看到信后,我都难过了好一阵。

为抓好青年点集体扎根农村,我和团支部同学做了大量周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可以说工作思路清晰,实施步骤比较细腻,前后集中用了4个多月时间。

首先,组织全点同学以:“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什么是革命青年的理想”、“怎样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等题目为切入点,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采取全体大会和以班为单位小会进行,或召开不同层次人员参加座谈会的办法。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了:“什么叫扎根,扎根的意义是什么,扎什么样的根,怎样才算扎根”;“扎根农村与抽工招生、当兵的关系,与听从党的召唤的关系”的大讨论。

在大讨论中,对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不回避,思想上交锋“碰撞”也特别激烈,可以说是“刺刀见红”,因为这攸关每个人一生的大问题。所以在组织上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否则就不好收拾,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有几次的讨论中,有的同学突然提出:“老毛,你是咱们点扛旗的人,现在你当了干部,如果将来上级组织调动你怎么办?你应当首先给我们一个答复”。言外之意,你回答的含糊,我们心里没有底,还搞什么扎根大讨论啊!直到我回答的他们认为不错才罢了。所以,开展大讨论,我必须要处处把自己摆进去才能服人,否则,一切就无从谈起。在最紧张的时候,我多次不得不放下蹲点抓队的工作,回到青年点和同学们一道参加讨论,以把握大讨论的方向,及时回答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1974年12月30日,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我下乡4个月来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表达了我立志扎根农村干一辈子,抽工招生不回城的决心,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二年的1月11日,爸爸回信说,对我要扎根农村的愿望,全家都表示最坚决的支持。这使我特别的高兴,更加坚定了我扎根的决心。

1975年2月26日,就扎根农村问题,我向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做了思想汇报,得到了支持。

在这天的日记里我写道:“如果将来组织上对我工作调动,不管怎样,我都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以党的最大利益为第一需要,在铁饭碗问题上,坚决要工分,不要工资,做新时代的农民。有人看不起农民,我就要去争做农民”。

其次,随着大讨论的深入,我再次认为,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是无条件的,就是说不应当因为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动摇。于是结合青年点实际,提出了扎根农村“五个怎么办”?即:“将来党组织问题有人解决了,有人还没有解决怎么办?”“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怎么办?”“面临大批抽工招生怎么办?”“将来青年点发生变化怎么办?”“年龄大了怎么办?”

经过4个多月大讨论,我和同学们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扎根农村三点意义。第一,是我们改造世界观,把自己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第二,是努力缩小三大差别,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任务落实到基层的实际步骤;第三,是加快农业学大寨步伐,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措施。

这期间,不少同学以不同形式向大队党支部、青年点党小组、团支部表示了要扎根农村的决心。1975年4月5日,当听到董必武同志逝世的消息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坚持乡村干革命。那天晚上,青年点的会议很晚才结束,11点多,刘泽军等几名同学交上来一封联名扎根农村的决心书,紧接着,史淑莲等几名同学也联名写了决心书。

应当说,这时候以集体形式搞一次庄重的扎根宣誓活动,向党和人民递交第二份答卷(第一份答卷是下乡到昭盟)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把时间定在有意义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

为此,我和团支部同学开始了紧罗密鼓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以前进青年点全体同学的名义,给辽宁省委、盟委、旅大市委、克旗旗委、公社党委书写一份集体扎根农村的决心书。这个决心书分量最重,既要有深度、高度、见地深刻,还要有前进青年点自己的东西,能够充分反映出全体同学扎根农村的决心和思想认识水准。为写这个材料,我和一些同学是下了功夫的,从思路结构和观点认识等方面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先在小范围内讨论修改,然后再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最后在4月30日晚上的全体同学会议上得到了一致通过。

在这天晚上的全体会上,我反复强调扎根不分先后,宣誓签名时,一定要慎重,一定要仔细考虑好,切不要随大流,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既便现在想不通,以后想通了再签名也不迟。(待续)

回忆与思考(7)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1975年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前进青年点集体扎根宣誓的日子,对我,对每一名同学都是终生难忘的。

晚上,大队会议室里灯火通明(那时没有电灯,重大日子、重要会议一般都点汽灯,比油灯亮的多),歌声嘹亮,正面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幅画像,两旁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端挂着“前进青年点坚持乡村伟大胜利誓师大会”横幅,正面右前方挂着扎根宣誓的誓词。整个会场显得庄严、隆重。

大队党支部程书记、李主任、在家的大队领导、供销社、卫生所工作人员、青年点创业队全体老贫代都参加了会议。五队的社员群众知道了,也都站在窗下和门前观看着。

大会由我主持。首先全体起立高唱《革命青年进行曲》,朗诵马克思、毛主席语录;青年点团支部书记王月美,宣读写给上级党委的集体扎根农村的决心书;全体同学举起右手向党宣誓,然后依次到前面签字;最后大队党支部程书记、带队干部丛师傅讲了话。大会在国际歌声中结束。

在这庄严的会上,许多同学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这是多么难忘的时刻啊!

誓师大会上,集体朗诵五段领袖语录,是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的,也是青年点在大讨论和日常引用次数最多的。这些语录是:

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的解决”。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相结合的,是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

伟大领导毛主席教导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集体扎根农村的誓词是:

敬爱的领袖,敬爱的党,敬爱的祖国人民,您忠实的儿女向您庄严宣誓:

为了实现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逐步缩小和消灭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我们决心在新的形势下,跟随伟大领袖毛主席进行新的伟大长征,做柴春泽的战友,和五亿农民并肩战斗,把红军的战旗扛到底。我们决心做到:

坚持乡村60年,抽工招生不动摇,

志在昭盟创新业,拼尽全力做贡献。

我们的决心是用钢铁铸成的,在今后的征途上,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决不动摇,决不后退,决不变卦,决不半途而废,决不欺骗人民、欺骗党。

我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

宣誓人:

毛德宝 王月美 陆  炜 孙德英 史淑莲 裘  云 迟竹珍 刘泽军 孙卫红

来秀凤 武  苹 周德翠 吴清华 贾玉梅 厉复君 赵龙义于常国 刘维霞

张文华 李  林 王东琳 刘嘉平 刘俊山 耿玉进 张画一郑恩军 杨贤礼

吴作胜 卢永德 阮文卿 杨寿芝张铭安 王克胜 高春义 李淑花 马宗春

李长军 于培建 麻福君 左安全。

写到这里,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情,还能够感受到当年集体扎根宣誓的情景和氛围。

在“宣誓”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我清晰的知道集体回答以后的路将是曲折难行的,工作压力将更大。我们的调子喊的越高,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就越高,我们要不断自我加压,提出新思路、新任务,解决新问题。我的任务就是要对同学们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解决问题。扎根要有内容,不能空对空,不能脱离实际,特别要结合农村落后现状,解决好一两个问题,迈出更大步子,做出新的贡献”。

40年过去了,再重看那份写给上级党委的决心书,我真的认为那份材料确实写的不错。它真实反映出当年一群年轻的创业队员,为国分忧,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与我们国家,我们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赤子之心,展现了一个集体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精神风貌。现在,我自己都挺佩服当年的我们。如果今天再去写,恐怕是很难写出来了,也很难找到那个年代的那种感觉了。那是不是我今天退步了呢?没有年轻时的激情了呢?不是的,绝对不是!我是不改初衷的的,只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都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改变着。

集体扎根农村,这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盟团委,旅大市知青办,克旗团委都分别转发了我们的决心书。

“五一“宣誓后,扎根问题是否就解决了呢?没有!我从来没有这样认为。那时,我心虽是热的,但头脑清醒,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一方面,虽有相当数量扎根坚定的同学,但也有一些人还是在摇摆不定,未来的变数很大。另一方面,方方面面的反响也不完全一致。虽然多数是称赞叫好的,但也有一些人,包括有的领导干部,不便发表议论,但确实表示了怀疑,不相信前进青年点40个人会是“铁板一块”,能够集体扎根。我深知,扎根农村,这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所做的仅仅是开了个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同学们思想将会发生变化,更艰巨的工作,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虽然我那时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过,就是搞了集体扎根宣誓,今后仍然热烈欢送同学到祖国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工作,但是对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战友,热烈欢迎,并为他们高唱赞歌。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青年点集体扎根农村都必须坚持到底,斗争的需要,已把青年点推上了前台,我们要努力工作,延长它的生命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排除干扰,稳定扎根队伍?不断扩大创业成果,使其健康发展?是我关注的头等大事。虽然我主要精力是放在大队工作上,但仍十分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变化,只要有时间我都回青年点,与大家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毎当外出办事或开会时间一长,就不放心,唯恐出事。所以,常常是外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回青年点看一看,了解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不是找人谈话,就是召开有关会议,直到解决有着落了,才放下心来。一个青年人的群体,抓好不容易,但放任自流,很快就会滑坡。比如,同学们春节探亲回来,我在下面生产队蹲点,也捎个信让团支部同学找回来的人谈谈心,看看回城一趟,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没有,是否还记得自己是个农民。

下乡几年来,只要在青年点,我都是晚间12点以后才休息,也可以说是睡觉最晚的人之一,除了个人自学外,更多的是召开各种会议,或与团支部同学研究工作,或找同学谈心。对我来说,少休息,不休息,只要青年点平安无事,就是再苦再累,心里也踏实,心情愉快。我那时的真实心态是:在思想上一直绷紧了心弦,拉满了弓,如履薄冰,诚惶诚恐,时刻不敢懈怠。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人的思想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在一群20岁左右的青年人中,思想既活跃又复杂,缺乏稳定性,这是意料之中的事。青年点内部围绕扎根创业、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的矛盾冲突从未消停过。对一个进取向上的集体,往往越要向前发展,就会发现问题越多,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除非视而不见、不管,但这不是我的风格。青年点一直是在斗争中前进,在解决矛盾中发展的。

1975年9月,针对青年点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和大队李主任,副书记张桂兰,带队干部朱天良研究,在点里进行一次整顿作风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年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挑起党和人民交给的重担,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防骄破满,坚决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更加自觉的坚持乡村、建设乡村,把红军举起的战旗扛到底。

青年点的整风活动,是在严肃认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帮助同学,稳定团结的氛围中进行的。同学们联系实际查找青年点存在的问题,把自己摆进去,谈思想,提高认识,应当说,这次整顿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集中表现在:正风得到弘扬,靠近组织,要求进步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些人的错误做法得以收敛。有的同学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所受到的深刻教育。由于正处在秋收农忙季节,整风活动只进行了一周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验来临了。

陆炜同学放弃了当教师,到盟剧团工作和招兵的机会,立志扎根农村。

王东琳同学主动放弃了参军机会。

卢永德同学经过思想斗争,放弃了到公社铁厂工作的机会,坚持留在生产队。

但也有不同表现。1976年2月克旗招兵,有一名同学体检合格,但最后旗委没有批准,我理解这是上级组织给前进青年点集体扎根创造条件,但这名同学却闹了很长时间的情绪,产生了自卑感,想就此混下去。我和程书记先后多次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总算有了改观。在年底招兵时,我认为不易再卡了,堵,不是办法,并向上级组织表达了此意见,最后大队出面,将他送去参军了。

在1975年底,我也遇到了一个没有正式出的“考试题”。那一年的10月24日,盟团委组织青年学大寨讲演团到全盟各旗县做巡回讲演,上面点名叫我去,在推辞不掉的情况下,我只好服从。到盟里后,有的领导曾给我透露:“德宝,你要有个思想准备,盟里可能调你到上面工作”。当时我没有当回事。11月15日结束那天,我专程到盟知青办向王主任汇报青年点的工作后,王主任突然问我:“小毛,如果盟、旗调你上来工作,挣工资你干不干?”我笑了,说:“王主任,我是一名党员,组织上对我的任何调动,我都应当欣然前往,但一定要有利于我扎根农村,有利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论何时,我都要始终保持挣工分,不要工资,还要保留农村户口,离开这个我不干。另外我说话算数的,应当为自己扎根农村的话负责,现在我所在的公社、大队还没有变成大寨式的公社、大队,我不能离开那里,工作需要我留在农村”。王主任高兴的同意了我的意见。

这是一个没有正式出的“考试题”。这件事,我埋在心里,全当没有发生,从来没有向青年点同学提及。因为那时同学们都认为,你老毛将来肯定是要到上面去工作的,说出去,我怕动摇“军心”,影响青年点扎根的氛围和同学们的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点里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开始讲吃讲穿,抽烟喝酒,纪律松懈,不服管理,随意下小队和“串点”,没有了当初那股拼命劲头,没有了进取心;有的不安心在农村生活,不愿出工,怕脏怕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工不出力,懒惰消极,一心在等待抽工、招生、招兵。扎根队伍在分化着,并有不断漫延之势。

1976年1月15日,因有一名同学多次违犯纪律,不服管理,晚上青年点召开会议,对其进行批评帮助,但他态度极不冷静,拒不接受同学意见,谁说跟谁急,还跳到炕上,跟同学叫号,要打仗,使主持会议的团支部书记刘嘉平一度急火攻心,气的昏了过去,在场的男女同学都掉了泪。这次吵闹,一直到后半夜凌晨2点大家才休息。

这年3月1日,旗团委召开团代会,晚上在招待所礼堂放电影,正赶上青年点有几名男同学到旗里办事,在街里喝了酒,来到礼堂要看电影。因为没有票,把门人员没有让进去,他们站在外面敲门敲窗,大嚷大叫,说是前进青年点的,无奈,团委领导找到我,让我出去解决。真是丢人都丢到外面去了,其影响很不好。(待续)

     (图为辽宁省抚顺市赴昭乌达盟插队八位发起人张福娜、梁津津、刘淑媛、王毅、王春杰、赵戈、丁常钢)

 


                                                 

   在此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开始缩短工业战线、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队伍,全国共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此期间知青安置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的制度化轨道,同时涌现出河北省宝坻县回乡青年邢燕子、江苏省盐城县回乡青年董家耕、北京下乡知青侯隽等先进典型,千百万回乡和下乡知青奏响了大规模上山下乡历史的序曲。

地处祖国北疆的昭乌达盟,知青下乡务农的行动同样渐渐兴起。1954年,敖汉旗官家地区三分地村共青团员李恩凤回乡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宁城县河东台村回乡青年张庆贺扎根山乡艰苦劳作,1961年被团中央表彰为“青年红旗标兵”;赤峰下乡知青王继才在太平地公社酱坊地大队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实现了大地林网化,受到联合国考察团的称赞,他曾先后当选为辽宁省、内蒙古的人大代表。这些有志青年,在农村第一线踏踏实实锻炼成长,成为广大知识青年真正的优秀代表。

1961年9月至1963年在精简城镇人口、压缩职工人数、干部下放锻炼过程中,昭乌达盟共精简3.79万余人,下放干部7000余人,随之去农村的家属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1963年,全盟共有1.5万名中小学毕业生回乡走向农村牧区的广阔天地。

到1964年,昭乌达盟累计共有720多名城镇知青到农村牧区插队落户。这年3月,昭盟安置城市下乡青年委员会成立;8月份,赤峰市首批108名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1965年7月,盟团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山下乡知青工作的意见》,该年度下乡知青的指标是750名。此时,各地中学毕业生普遍风行的口号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即一是准备升学,二是准备下乡。

应该指出,这个阶段国家对知青下乡工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但是以回乡知青为主,城镇下乡知青毕竟是自愿的、零散的、为数不多的。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此期间有大批的支援边疆的年轻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离开大城市来到昭乌达盟。他们大都分配在各旗县基层单位,从事教育、文化、医疗、科研等工作,为偏远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奉献终身。例如后来成为昭盟著名的林业专家王峰源、蔡壮飞,畜牧专家华祝,教育专家苏华、罗宗义等等。书写昭乌达盟知识青年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些特殊意义的上山下乡的青年知识分子。

二、洪流滚滚·“文革”运动中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6年6月至1976年6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推动形成了全国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狂飙漫卷,举国震荡。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到1968年,各地学校大部分停课,大中专院校不招生,工厂基本不招工,这3年间全国城镇积压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达上千万人,被称作“老三届”。这些血气方刚、豪情万丈的红卫兵,刚刚从“大串联”、“破四旧”、两派争斗的漩涡里脱出身来,留在城里无所事事,已经厌倦,上山下乡成为唯一的“就业”途径乃至唯一的去向选择。1967年10月9日,北京第二十五中学的曲折等10名中学生勇当开路先锋,从天安门出发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落户。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领袖的号召和榜样的推动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8年8月10日,赤峰市70多名中学毕业生整装出发,上山下乡去往偏远的阿鲁科尔沁旗,成为昭盟“老三届”知青下乡的发端。

这年的9月14日,赤峰城内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昭盟党政领导和各界群众两万多人隆重集会,热烈欢迎来自首都的1100名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风起云涌,席卷狂澜。第二批北京知青来到了;连续两批上海知青来到了;接连着四批天津知青来到了。仅宁城一个县,就陆续接收京津沪下乡知青2933人。赤峰市和各旗县所在地城镇的下乡知青,更是摩肩接踵、沸沸腾腾。昭乌达盟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涌动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

1969年7月,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随之而来的,沈阳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阜新市的下乡知青纷至沓来,万千城市儿女扑向昭乌达草原的怀抱。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知识青年累计达1700万众。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400万人口,而接收安置区内外知青就达100万,平均14个人就有一名知识青年。辽宁省的知青安置工作在全国影响更大,仅在1968年底,就动员了30万名知青上山下乡。

资料显示,在1968年至1979年末的十几年间,昭乌达盟共接收安置知识青年达6.11万人。其中北京市1116人、天津市2724人、上海市603人,还有辽宁省各城市1.66万人,本盟4万余人。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汹涌洪流中,各级党政部门、广大热血青年、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接收地的广大干部群众,不啻是滚滚不息的浪花,无不受到大潮的牵动。昭乌达盟的知青工作毫不落后,而且是典型迭出的地区。特别是千千万万的下乡知青中,涌现出赤峰知青柴春泽、王继才,上海知青王银刚,天津知青汤永东,大连知青王冬梅、姜宝泰、毛德宝,沈阳知青马英、梁晓彬,抚顺知青张洁、王毅等等典型人物。广大知青无论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还是心存疑虑无可奈何的;无论是百炼成钢收获成功的,还是历经坎坷饱经磨难的;无论是声名大振的典型,还是默默无闻的一员,他们终究是胸怀祖国、敢于担当,经受风吹雨打、千难万险的艰苦锻炼,为昭盟农村牧区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代知青可歌可泣、可赞可叹、凄美悲壮的历史篇章。

三、激流散去·知青上山下乡后期的落潮

斗转星移,潮起潮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于存在固有的矛盾和问题,那么在表面洪流滚滚的下面,也势必涌动着暗流、逆流。

如果说当初的“老三届”上山下乡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打算在农村牧区生活一辈子,而1970年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大学招考、部队征兵等等,既给知青带来了福音和希望,也无疑动摇了知青大军的“军心”。此后的知青下乡,尽管带有强制性,尽管舆论宣传号召“扎根”,但众多的知青只想把下乡当作跳板、当作过渡,回城是早早晚晚的事。所以当时还出现了“下乡镀金论”。

更何况,知青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暂且不说,诸如许多地方知青的生活严重困难、青年点的管理陷于混乱、歧视和迫害知青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贪污挪用知青经费和财产、知青中也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干部子女“走后门”回城等等问题。加之,知青当初美好浪漫的的政治热情、理想抱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化作泡影,于是人心浮动,思想混乱,苦闷、彷徨、消沉的情绪普遍笼罩;于是借着“病退”、“困退”、“转调”、“顶替”等政策,知青返城的风潮渐渐兴起。以致当时还出现了“扎根”与“拔根”的较量。

从1976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就开始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进行调整。1978年底,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决定调整知青上山下乡方针,终止使用插队落户这一安置知青的主导形式,改为兴办集体所有制的知青农场和工厂,同时在城市中广开门路以扩大知青留城面、缩小下乡面。原本要有条不紊地解决下乡知青的重新就业等问题,但来势凶猛的“知青返城风”加速了问题的解决,1980年,历经20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划上了句号。

在昭乌达盟,知青工作与全国的形势合拍共振。早在1972年底统计,全盟共有下乡知青1.3万人,经招工、升学、参军和选调离开农村的已达4180余人。1974年起全国推广湖南省株洲市“厂社挂钩”的经验,由知青家长所在的各系统自主安置知青,对知青工作压力有所缓解。此后昭盟直属各部门、旗县各系统纷纷行动,如盟电业局、盟煤炭局在自办农副业基地安置了本系统职工子女;巴林左旗农业部门建设农牧基地、饲料加工厂、木器加工厂,开辟了青年就业门路;翁牛特旗等旗县学习江西经验,成立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初衷也是打造知青培训和就业的基地。

1979年,昭乌达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各城市下乡在昭盟的1.6万余名知青全部撤回到原城市安置。京津沪各有知青回城政策,这三大城市下乡到昭盟的知青,除了在当地就业就职或结婚成家的,绝大多数均陆续回城。

到1979年底,全盟十几年间累计下乡知青6万余人,其中为各条战线输送安置了5万多人,剩在乡下的已为数不多。

1980年至1981年底,下乡知青基本全部安置完毕。全盟开展知青经费和青年点房屋资产大清理,标志着知青工作就此落下帷幕。

四、沧海横流·拼搏进取的“后知青时代”

新翻杨柳枝,再奏长征曲。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历史结束后,广大知识青年以崭新的面貌,满怀希望跨入伟大的新时代。

回城的下乡知青,“老三届”的年龄在30岁左右,后来的下乡知青不过20多岁。中国改革开放初兴之时,他们依然年轻,仍然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正赶上创业的好年头。他们甩掉下乡期间的痛苦和茫然,带着下乡期间的坚韧和勇气,继续寻觅和奋争,在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创造出新的业绩。

实际上,大多数回城知青的境遇并不顺利,面对已经陌生的城市,找工作难,找对象难,年纪偏大,缺乏技能,一切从头做起。有些在工矿企业就业的人,后来或因优化组合而下岗,或因企业破产而重新待业。有的自谋生路,干起个体经营,却总是关卡重重、困难重重。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时期,生活的困境和惆怅一直伴从着他们。随着国家逐渐繁荣富强、民生状况日益改善,他们的日子才越来越好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知青始终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

拥有艰苦磨难的下乡经历,老知青们意志顽强、百折不挠,不甘被人称作“荒废的一代”。他们努力“加油充电”,通过高考、函授、自学等多种途径,做到学有所成。1980年辽宁大学开办函授教育,昭盟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千余名知青参加了函授学习。他们无论从事任何工作,总是百倍珍惜,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在党政机关,他们联系群众,身体力行,清正廉洁;在工商企业,他们诚信笃实,不惧艰难,追求卓越;在文教科技界,他们孜孜以求,忘我投入,竞显风流……众多的老知青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学者教授、军官法官、作家艺术家……下乡在昭盟的天津知青、赤峰学院党委书记郑克,大连知青、中青集团董事长姜宝泰,上海知青、摄影艺术家宁志超等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英人物星光灿烂,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和各种奖项的数不胜数。“后知青时代”的广大老知青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陆续进入半百、花甲之年的老知青,永远不忘第二故乡。那里烟雨苍茫的山山水水,那里纯朴善良的人民群众,总是令他们魂牵梦绕。数十年里,一批批老知青回到插队的地方,看望情谊深重的乡亲,或捐资助学、扶贫解困,或捐资修路拉电,为当地排忧解难。大连知青孙奎连,舍弃自己繁荣兴旺的企业、优裕的城市生活,返回当年下乡的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干又是8年!抚顺知青王文发在翁牛特旗投资开发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北京知青李继明等为曾经插队的村庄建桥,沈阳知青李汶教授和弟弟李孜博士为曾经插队的牧区捐资建希望小学,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到第二故乡创办企业,有的帮助乡亲搞劳务输出,有的为乡亲提供科技、教育、市场、致富等各类信息。他们无论走在天涯海角,都与昭乌达草原和这里的人们心心相连。他们爱国爱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深刻地影响和传递给了下一代,老知青的子女健康成长,已经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待续)

 


                                     桂港知青大联欢

                   

                      ——广西知青联谊会赴香港参加香港知青联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侧记

                    

                       作者:陈年累月

    2016年4月22至26日,广西知青联谊会应香港知青联的邀请,赴香港参加香港知青联成立十周年庆典桂港知青大联欢活动。此次活动由香港知青联主办 ,广西知青联谊会组团,深圳悦途文化有限传媒公司承办,内地与香港知青近2000人欢聚一堂,重温知青岁月、共叙知青友情、展望知青前景。

桂港两地知青分别就两地不同文化共同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演出当天香港行政官员和两地知青领导登台演讲,知青演员们纵歌劲舞,抒发了爱国、爱港、支持一国两制的情怀,双方互赠礼品,合影留念,唱响未来,流连忘返。

此次桂港知青大联欢暨庆祝香港知青联成立十周年活动,是在广西知青联谊会杨兰兰、宁桂清二人长期与港方知青联牵线联络,在广西联谊会会长吴红、副会长杨兰兰、张昭人、翟正荣、黄观如、黄威雄、梁飞飞的领导,港方知青联秘书长夏国基的热情支持和全体赴港知青们的积极配合之下成功举办的。香港大公报等主流媒体对这次知青盛会都作了详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和瞩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触景生情赋诗二首,与读者分享

又见风华

一路歌声一路欢,
两腮笑靥两眉弯。
蹉跎岁月黄昏近,
绝代风华此刻还。

 

七律 贺桂港知青大联欢
南北双珠耀瑞光,
香江盛会奏华章。
九龙迎客情谊厚,
八桂来宾意蕴长。
歌舞翩迁老骥秀,
演说慷慨暮年强。
何当实现中国梦,
不悔青春尽颂扬。

 

作者:陈小芬女,1949年出生,老三届,在广西柳城县太平公社良岗村插队。因父亲是工程师及海外关系家庭成分等原因,失去读大学及招工机会,直到有政策照顾父母身边无人插队近七年才回城。之后在集体单位从事财务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开单位下海自谋生计,开过公司、工厂,后自办退休。


 

   王卫军:江苏省书协秘书长,知青挚友。江苏泗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家、首届“中国书法院奖”获奖书家、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书法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多次全国性大奖。
▼作品获奖▼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全国第七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金奖第三届中国书法“林散之奖”提名奖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家精品展金奖等。

▼作品入展▼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全国经典书风获奖书家邀请展全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精英人物展等。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五月的鲜花

    和知青在一起闲聊,虽然现在电影电视各种媒体五彩纷纭,但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少了点歌曲,歌曲是当时知青生活的全部!知青吴雅菊把记忆当中的歌曲奉献给大家,只可惜,没有曲谱,热切期盼哪位大家奉献曲谱,那就较为完整地还原知青当年的生活情境了,本刊编辑和读者不尽感谢!

 

扎根农村争取奋斗六十年

向前看

共产主义金光闪

途无限

扎根农村争取奋斗六十年

 

向前看

征途仍然有艰险

立大志

反修防修不获全胜心不甘

 

向前看

世界风云在变幻

立大志

扎根农村争取奋斗六十年

 

(注:推荐者认为这是柴春泽当年创作的歌曲,本刊并未考证)

 


 

 

 

                              山东烟台招远市青龙湖知青博物馆开馆

                              作者:前迈

   

    山东烟台招远市青龙湖知青博物馆是以当年知青居住的青年园艺场、知青水库、知青林等遗址为主体而兴建的,共投资1.2亿元,占地1100多亩,建有青龙湖香草园、青龙湖知青博物馆两大景区,集知青文化研究、新型农业探索、科普宣传教育、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是山东省目前发现并保留完建的唯一知青历史遗迹。

   知青博物馆藏有珍贵的知青当年老照片、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知青大炕屋、柴火灶间等,基本再现出当年知青生活原貌。

    投资兴建者烟台青龙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周总说:“我虽未亲历知青生活但亲眼目了知青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为这个特殊群体做点事,值!”

    5月1日上午10时,闻讯而来的老知青和关注知青历史的各界人士把应邀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30位知青代表数扩展到上百位,招远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山东省知青文化研究会、山东省旅游协会、济南五湖四海知青文化促进会等各界人士见证了开馆盛况。

   已是银须白发的知青代表农建十二师老知青李建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

   所不同的是,参观者可将知青用具搪瓷茶缸、水壶、海魂衫、黄书包等复制品买回家,以品味知青生活,传承知青精神,还可领掠争相怒放人见人爱的保加利亚玫瑰、法国薰衣草、菏泽牡丹、迷迭香等200多种奇花异草独所独有的异国风情,更可以沿湖赏柳,品尝水果,吟诗作画,呼吸天然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