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2016第二十八期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7179 更新时间:2020-09-12

【字体:缩小放大

                                                          2016.9.10星期六(28)

 

 

        永远怀念毛主席  ——写在毛泽东逝世40周年      作者:金淑芳(黑龙江)   一转眼您已离开我们40周年  但我们从未淡忘对您的怀念。  您的精神思想于日月同辉  您的丰功伟绩铭记在亿万人民心间  永远怀念您啊!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想起您啊,  怎能不使我心潮澎湃,激情漫卷......   在那个色彩斑斓的秋天  我们全家一行三人  一路风尘仆仆  从林都伊春  从北国兴安  来到仰慕已久,日夜祈盼的韶山  那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那是红色的故乡,革命的山川  多少年的期盼啊,变成现实  多少年的期盼映现在眼前  毛泽东铜像广场人山人海  那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赞歌  在广场上空飞扬回旋  把我的心灵震撼  这是永远的眷恋  这是永久的怀念  瞻仰的人群站在毛泽东铜像下默默的肃立  轻轻地、轻轻地献上一束束花环一行行热泪打湿了我的双眼....   当我走进毛泽东故居  那是一座凹型草房  坐落在韶山冲山间  透过熙熙攘攘人群  我仿佛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  站在荷塘池边,似听蛙声一片  您在思索着中国命运,向何处去?  您从韶山冲出发,徘徊在湘江岸边  站在橘子洲头,看层林尽染  在那怅寥廓的时节  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您亲手点燃了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高举起农民武装的大旗  在秋收起义中漫卷  开创了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反围剿,黄洋界上炮声隆  战略大转移,万里长征不怕难  巧渡金沙江,大渡河横铁索寒  娄山关上看残阳如血  遵义会议上作指南  雄关漫道真如铁  博大胸襟容高天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万水千山只等闲  延安窑洞的灯光彻夜明啊  照亮了中国革命领航船  新中国的曙光从西柏坡升起  迎来天安门广场红旗卷  一声高呼惊苍穹  万岁高呼震长天  殚精竭虑为人民  鞠躬尽瘁史无前  他为百姓谋幸福  山高水长情义绵  我们坚定信仰,  我们世代不忘对您的怀念!  穿越时空忆伟人  四十载里光辉闪  毛主席恩情永不忘  毛泽东思想暖心田  虽说您已离开了我们四十年  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间  您的教导永远铭记  建设祖国不畏难  长征精神载千秋  振兴中华永向前    1976年9月9日,是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 举 国 哀 悼 的 日 子 里              文/黄勇智     40年前的1976年,是我们国家很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人民失去了三位国家领导人,尤其是9月9日零时10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更是让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的心情之中。      这一年,也是我下乡插队的第二个年头。当时我在四川蓬安县大深沟水库(现为大深南海风景区)工程指挥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搞舞台布景。以重庆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宣传队队员都是半天排练节目、半天参加劳动。每隔十天半月为修建水库的民工演出一次。虽说十分辛苦,但大家仍乐此不疲,一是比在生产队干枯燥繁重的农活更有乐趣,二是省去了自己弄柴生火煮饭的麻烦。     记得9月9日下午,我们宣传队的知青在罗家下头拉运片石收工返回住地,水库工地的施工员邓怀会悄悄告诉我们一个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毛主席逝世了!”大家听后先是一愣,紧接着就觉得脚趴手软,根本不相信,也不敢相信,其中男知青里更有甚者想抡起拳头去“修理”那位消息传播者。而我更是没有思想准备,因为在8年前我曾见到一则号外在报道中说:“经中外有关专家研究毛主席能活到150岁。”但接下来得知这是千真万确的噩耗后,男知青们伤心落泪,低头不语;女知青们悲恸万分,失声痛哭,大家既是为失去伟大领袖无限悲痛,同时,也为国家的命运、自己的未来担忧。     当晚,水库余昌杰书记组织大家收听了(当时水库没有电视)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随后,在导演组何彬的带领下,男知青用砍来的竹子和柏树丫枝扎花圈,女知青用白纸黑布折纸花做青纱,我负责用墨汁书写横幅,连跟连夜通宵达旦在食堂旁搭好灵堂。在这之后的九天时间里,两个人一组的轮班倒,每天24小时均不离人,女生守上半夜,男生守下半夜,站在毛主席像的左右两边为毛主席守灵。     此时的我,想到一代伟人逝世,农村吊唁活动的规模肯定与重庆无法相比。于是我决定不惜冒着被开除宣传队的风险,回重庆参加吊唁毛主席的活动,去亲身感受那隆重的悼念场面。我晓得,在那“非常时期”,要想按正常程序请假返重庆,不仅编不出合理的理由,同时,获得批准的机会几乎为零,唯一的办法就是来个先斩后奏,走了再说。       主意拿定,我便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工作。把自己存了几年的“老窖”粮票翻出来,以备在途中用餐之需,路费不足;又向道具组的朱万途借了点钱凑起作盘缠。我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照常参加宣传队的劳动。临近中午,我将早已用一张“巨浪”牌香烟的烟盒纸写好的假条(给人感觉不是蓄谋已久,是临时写的)交给好友朱万途,请他转交给管我们的余书记,并请他转告说:“我在公路上运片石时,正好碰到重庆的货车,顺便搭车回重庆,十天之内就返回。”于是我就跑回宿舍背起挎包离开水库,踏上了回家的路。我选择返家的路线是从蓬安罗家到广安花桥,再到渠县乘火车到重庆。由于每天一趟的长途客车已过,我沿蓬安往广安方向的公路徒步行走。路上走累了,就在路旁的树下眯一会,口渴了就在水田边捧口水喝。刚出发时还精神抖擞的我,后来双脚像灌了铅似的沉重难迈,在接近天黑时才走到广安县(现为广安市)花桥镇,此时我已是皮耷嘴歪了。找了一个“幺店子”称了3两(用秤称)带20%的豌豆米饭,只能算对付了个半饱。一张以前出差未用完的空白介绍信这时派上了用场,又花4角钱住进了一家十分简陋的小旅馆。服务员见我脚穿皮鞋独自一人出门在外,特好心地提醒我:“现在阶级斗争复杂,小偷也多,住这十几个人的大房间,鞋子脱下后最好垫在枕头下,不然起床后可能要打光脚板走路哟!”当晚,在一片此起彼伏的鼾声并伴随着“烂趾丫”异味的房间里,我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我顾不上吃早饭,先去车站赶紧把票买到。还好,这里乘车到渠县还算顺利。      9月18日,我在渠县登上了返回重庆的列车。就在这天下午,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根据中央要求,下午三点正,县以上地区要召开有工农兵以及其他各界代表参加的追悼会,先收听北京追悼大会的实况,然后由本地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致悼词,并要求一切人员除不能中断工作的以外,均应就地肃立、静默志哀3分钟,有汽笛的地方应鸣笛三分钟志哀。      三点正,我乘坐的列车和公路上行进中的汽车都拉响了悲壮的汽笛,列车上的喇叭里播放着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会的实况。乘务员进入车厢,带领全体乘客原地起立静默志哀。那汽笛的哀鸣声让人听后心里发颤,不知不觉中许多乘客已泪流满面。我身后一位女乘客因悲伤过度竟然昏厥,乘务员赶紧上前搀扶让其坐下,又是喂开水,又是掐人中,好一阵子才缓过劲来……          回到重庆的第二天我便来到上半城,巍巍解放碑黑纱高挂,庄严肃穆的街道与平时的热闹喧嚣大相径庭。广播里哀乐四起,书写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和一些沉痛志哀的黑白条幅悬挂于道路两边的建筑物,静默志哀的树上也拴满了纸折的朵朵白花,其中某单位制作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特大花圈挂在窗外,让不少路人伫立仰望。人们身着素色服装,左臂戴着青纱,人人表情凝重,眼含泪花,仿佛整座城市都在哭泣。抬着花圈前往红岩村参加悼念活动的革命群众更是络绎不绝,从牛角沱方向去的长长队列已排到了几公里之外的化龙桥,人们瞻仰毛主席住过的房间,在毛主席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寄托自己对领袖无限的哀思,深切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        一周之后,我返回水库宣传队,看到余书记那铁青的脸色便知道情况不妙。果然,我预料中的结果出现了——停职反省、写深刻检查、接受大家批判。最后余书记看我态度比较端正、检查写得还算从灵魂深处找到根源,决定暂不处理我(即退回原生产队),但要求尽快认真地绘制一幅《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油画。我非常珍惜这将功补过的机会,于是,我接连几天加班加点,较为圆满地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之后这事就不了了之,到这会儿悬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算真正落了地。      其实这事要说从内心来讲,我对当初的“违纪”行为都不曾后悔。我心里明白,余书记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庆那隆重悼念毛主席活动的氛围中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切体悟到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发自肺腑的爱戴和深切的怀念;让我亲眼目睹了人民怀着难以抑制的悲伤,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挥泪悼念毛主席的场面,那一幕幕让人垂泪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让人永世难忘。                       ( 2016年9月9日  于重庆渝北俊安阁书斋)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日记》(18)                     高  颖  1973年10月22日    辽宁省昭乌达盟“五七”干校第三期在职干部轮训班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石朝新同志做动员报告:以前轮训过的都是辅导员,在职干部还是第一次,这次是遵照毛主席指示进行的,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大文件。安排10天搞农村调查,7天劳动课。校党委副书记王文湘同志讲教学计划,1973年10月22日至1974年1月15日。讨论内容有两个。1.集中上来学习党的十大文件,为什么要学基本路线?以什么态度对待?2.“五七”干校是新生事物,应该如何认识?注意事项:增强自觉性,以自学为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要艰苦奋斗。晚上,看电影《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济南、青岛》。    今天,《昭乌达报》第三版刊登了《农村新一代——记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虽然报纸上是那样讲的,如实地报道了我的成长、进步情况,但我一直认为自己做得还是很差,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检查并解剖自己,感到十分的不安,自己并无任何贡献,即使是有一点成绩,百分之百地要归功于党和贫下中农老师们。                           1973年10月23日今天继续讨论党的十大文件,自学。下午干校召开座谈会,了解学习十大文件遇到什么问题。班主任李玉范老师见到我说:“报上有你的报道,下乡干得不错。”自己一定要戒骄戒躁,保持清醒头脑。家里情况如何?战友们怎么样。给战友们写封回信。敬爱的玉田皋大队全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战友们:你们好!你们辛苦了。      我于10月19日到盟“五七”干校报到,10月22日正式开学。我们虽然暂时离开了,但是心永远被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战友们,咱们青年队目前还是很困难的。但是,怎样对待困难,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员来说,对于革命知识青年来说,正如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样,我们只要想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会正确对待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小小困难了。困难,只有对懦夫才会显示出它的令人可怕性,而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青年来讲,是使我们锻炼成长为坚强战士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也在进行长征!至于多长,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实现那天到现在有多长,我们这段长征就有多长。红军长征中有雪山草地,我们有没有?对这点,我们在战斗实践中都有体验。下乡以来(特别是大队建点以来),大大小小的“雪山”、“草地”我们都经过。然而,由于党的正确领导,贫下中农的带领,我们取得了大大小小的胜利。红军长征有敌人围追堵截,我们有没有?有,有,有!旧的陈腐观念、资产阶级思想在包围着我们,要引起我们每一个同志深思。由此可见,要更好地长征,就必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我们就能永远跟着党,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      战友们!虽然这3个月我们不在一起,但我知道,在这段时间中,每个战友都会这样战斗的!向战友们学习!让我们共同高唱《国际歌》,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继续进行长征吧!      1973年10月25日    两年前的1971年12月17日,《昭乌达报》刊发了我的文章,表示作为红代会负责人带头上山下乡的决心。今年下半年以来,《昭乌达报》驻翁旗记者站的记者几次到玉田皋了解知青下乡情况。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张文彬同志通知我:公社党委已决定你要接受记者采访。我如实地向来访的记者讲述了我自1971年12月下乡以来的情况。采访后并没有什么音信。本月22日,《昭乌达报》第三版刊出通讯《农村新一代——记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这一定是前段时间采访我的内容。这版有一个通栏标题:《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1973年10月26日    近几日自学十大文件。24日,全体学员义务劳动一天,上午“脱煤坯”,下午刨玉米茬子。当晚全校广播会,由校党委副书记王文湘讲十大文件。今天下午,盟委副书记白俊卿同志到干校青年班与大家座谈,他说,“同志们都是点名来的,青年干部好好学习,回去后更好地为党工作,一定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班主任介绍学员,后点名问我对来学习有什么体会。我说,十分感谢组织上的关怀,在下乡后的实践中感觉到需要坚持理论学习。今晚,干校青年干部公布党支部构成与分工,共7人,班主任李玉范任支书。校党委对学员提出7点意见:1.搞好团结;2.坚持“三要三不要”;3.学习贯彻党委会抓大事的方法;4.培养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5.要有反潮流精神;6.发扬抗大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7.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                          1973年10月31日    昨天青年班召开全体会议,校领导通知第二单元学习内容是去赤峰县五三公社插队搞社会调查,考虑到青年干部情况决定留下搞调查,计划10月5日搬回市内盟革委会第二招待所,由盟委直接领导。今天上午,干校请赤峰县五三公社党委书记赵斌同志做报告:五三公社11个大队,23 000多人,东西30多华里,南北20多华里,属丘陵地带,面积280 000亩,82 000多亩耕地,33 000亩水浇地,3个大队属纯山区,其余是半山半平地。9个大队通电,有机井31眼。本次青年班人员全部到齐25人:李素英、芒来、曹旺、赵青新、赵子阳、党国平、王战友、李春光、马英、席彬、范淑舫、王竹玲、李琢、李凤兰、刘凤祥、王杰、司权森、杨国俊、林显明、李连贺、孙日华、程照全、王淑琴、石萃兰、林英。    盟组织部邢宝同志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                           1973年11月6日    在盟干校学习期间,需参加全盟知青代表会。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上午到盟革招一所二楼报到试讲,全盟知青会将于本月9日召开。    今天上午,盟知青办范伟和筹备会议的同志告诉我,昭乌达报记者李书一要采访,要准备回玉田皋青年点一次,拍几张照片用。今天下午,收到经盟知青办转来的本点高峰给我的信,知道10月19日(我到盟“五七”干校报到的同一天)王钟、高峰、王丹群乘坐的手扶拖拉机发生翻车事故。王钟、高峰受伤住院10天,真令人担心,好在现在已出院。借到盟里准备大会发言材料之机,顺便回家一趟,向妈妈打听爸爸的情况。问妈妈,我爸爸是不是还在生我的气。真没想到妈妈说:“你做的对,你爸爸有什么气啊!他还夸奖你,让你弟弟向你学习。”我问为啥没有给我回信,妈妈说:“你爸爸忙着去朝阳开会,临走时还要我告诉你,在农村好好干吧!过去那样想,是因为对你不放心,现在相信你了,还嘱咐你不要翘尾巴,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听到这些,我真是太高兴了。                       1973年11月10日今天上午,昭乌达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隆重开幕。盟委副书记顾向良同志致开幕词,北京、上海、天津3大区知识青年办公室及知青家长代表讲话,盟委副书记白俊卿同志做报告。全盟1968年以来有15 840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44人入党,2 076人入团,437人结合到各级班子,3 800多人担任各种工作,4 870多人输送到各条战线。涌现出知青工作先进单位:敖汉旗、翁牛特旗、左旗丰水山公社、喀喇沁旗牛营子公社党委、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党委。    下午分组讨论时,我接到通知,去盟一所二楼会议室参加座谈会,与会者有汤永东、王银刚、李丽军、沈宗浩、杨凤云。由于我公社党委是知识青年工作先进单位,黄珍书记一直参加会议。我为荣幸地参加这次大会并被列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感到非常激动,与会的有来自全盟各旗、县、市500余名先进知青战支,我一定利用会议机会虚心向知青战友学习。                        1973年11月12日分组讨论。车晓春讲:知青上山下乡招工中的不正之风影响青年扎根农村,上级党委重视刹住歪风。王振涛讲:对知识青年学习,应重视、抓紧,不能把知识青年单纯当成劳动力。某公社代表讲:知识青年政治进步无人过问,入团非常困难,入党比登天还难,生活上无人管,有些地方只是当劳动力使用,青年回家一年两年也无人管,给我两垅自留地,种谷子,秋后没有了,问队长,队长说算了,你吃600斤。白晓燕讲:下乡开始100个碗,剩两三个,筷子、勺子也没有了,开始养了两头猪,都死了。从讨论来看,我所在的玉田皋知青还算幸运,党委十分重视,知青建了大点,生活有了保障,如果各地都这样,就好啦,看来开这个会真重要,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1973年11月13日今天大会交流,晚上看文艺节目。按照大会会务组的安排,我今天在大会发言。根据几次在会议材料组试讲后的要求,我在谈到自己树立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斗争过程时,介绍了我父亲1973年8月来信要求我按他的意见招工回城及我回信拒绝父亲意见,并在青年点内通过公布与父亲通信,对全点知青进行“扎根教育”的过程。会后,与会的知识青年战友和其他同志反响较大,很多原来就认识的同学对我讲了他们的感想。今天的大会执行主席、团盟委副书记告诉我,北京、上海、天津来的同志和其他许多同志都要求看这封信,要求我在日记中抄写一份准备打印,我照办了。这事已过去两个多月了,没想到开会发言提到此事,大家这么重视。我当时就是那么想,那样做的,今天只不过是如实介绍一下罢了。今天晚饭后,在宁城县榆树林公社下乡的一名知识青年找我看日记,同时看了抄录的给我父亲的信,她写了留言,把我说得那么好,我是这样吗?一定要“人贵有自知之明”,切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973年11月15日

今天下午大会播放邢燕子、侯隽的讲话录音,非常受教育。邢燕子1958年回乡参加生产劳动,4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侯隽下乡11年,做出突出贡献。我要向她们学习。(待续)

   回忆与思考(21)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刚下乡不久,有一次青年点组织同学上山打柴禾,干了一半,得知打的柴禾是给大队的,当时上山干活去了8个人,有7个人下山回来要问一问,搞清楚再干,结果这件事与大队闹的很不愉快,一度关系挺紧张。好在这是少部分人,我和丛师傅及时做了弥补,批评了这种错误行为。有的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就应该有反潮流精神,反他一下。对这种幼稚的胡闹行为,我是不能让其滋生发展的。我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是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的,而不是独立王国,这里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皮将不在,毛将焉附?”此事虽小,但是个原则问题,必须刹住这种摆不正位置,讨价还价,小尾巴翘到天上,目空一切的错误倾向。也是下乡不久,青年点创业队的个别驻点老贫代,在赶大车到林西县为点里办事期间,有干个人私活的事情,同学们知道后,有吵吵的要贴大字报;有几个老贫代在青年点房后和地边开自留地,种上了烟;有的生产队一些社员不出工,却在青年点地里捡没有清理完的土豆等等。当时有的同学主张要坚决同这些行为进行斗争,我知道后,都给予制止,不允许胡来。之后,我对这些事都采取个别找谈话的方式解决了。我在1975年3月23日的日记中告诫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都要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党的绝对领导下。你这个人能力再大,你这个集体再行,摆不正与党组织的关系,讨价还价,迟早是要垮台摔跟头的”。下乡那些年,我对一些重大事宜坚持向党委汇报思想,以求帮助和支持。我先后四次围绕来农村一年;立志扎根农村;外出参观学习,所见所闻的感受;以及要带头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与青年点同学同工同酬等问题,向公社党委做了专题思想汇报。在青年点工作上,我一直按照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打造它,坚决摒弃那种唯我独左,瞧不起当地干部,甚至与当地党组织关系搞的很僵的极端做法。这也是我和前进青年点的成功之处。我另一个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在青年点这个“平台”上,要勇于实践,全面锻炼和提高自己,不断增强本领。在学生时代,我就曾经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在工作上形成了一个思维惯势:好胜要强,不服输,干工作一定要干成最好的。要把青年点建成所在地区最棒的、最有特点的知青点,这是我在思想深处的潜意识,虽然从没有讲出来,但劲一直是往这方面使的,言谈举止也这样传导给同学们的。37年后的2011年,我回到第二故乡,见到了好朋友柴春泽。在谈到过去青年点工作时,他说:“德宝,那时你们点干的真不错,我告诉我们点里同学,克旗有个毛德宝青年点,集体扎根,我们要努力,不然就叫人家给追上来了”。这可能是一个玩笑,但确实反映出当年前进青年点工作咄咄逼人的进取态势。那时候,我志向挺高。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最重要是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进取,不虚度年华,要有所追求、有所成就。我曾说过,干工作以不犯大错为原则。我想了,大不了重新再来,就觉得要珍惜和利用机会,用心、用情、用力去做事情,充分展示自己,全当锻炼自己了,否则真是白“上台”走一回。对青年点工作,我一开始就定位在打造团队品牌,树立整体形象上,这赢得了全点同学的共识,实践证明这是对的。抓集体扎根是纲举目张。首先调动了广大同学进取向上,争当先进,表现自我,践行扎根诺言的积极性。其次,有助于培养点里同学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避免了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问题,给每个同学提供一个开阔眼界,展示自我的机会。《集体户日记》多人写;经验材料大家研究分头搞;外出开会或介绍经验轮流去。那些年,全点近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先后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各种会议。抓骨干是保障。为打造团队品牌,我抓工作不搞平铺直叙,注意突出重点,在依靠集体力量的前提下,始终把精力和着重点放在抓骨干工作上。我知道,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大批骨干力量,工作不会干好,也不会持久。前期这个骨干主要是在那些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同学范围上,后期根据扎根农村工作的需要,抓骨干更多的放在那些铁心务农的同学上,以此带动了全点工作。因为只有想扎根,才能时刻注意用特别的劳动和功绩来证明和表现自己。这些骨干一直占全点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我的任务就是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在扎根农村的创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广大同学,特别是有一大批骨干,主动踊跃参与点里的工作,是前进青年点最大的亮点,没有骨干的作用,前进青年点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路高歌走下去的。打铁还要自身硬,我在实践中深有感触,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我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不仅要说的到,还要做的到,做的好,处处都要带头做表率,这样才能服众,被大家所认可接受;你还要有威信,有感召力,值得人们信赖和依靠,能给人以信心,不仅能够把大家吸引过来,还要能够把大家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你自身素质要好,有思想观点,有工作路子。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逼着我去不断“充电”,千方百计去自我提高,多学、学看、多思,少休息,多付出,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俗话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作为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下乡期间的工作,不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歌声的,作为那个时代的骄子,也有过“走麦城”,经历了人生的失落和曲折。在旗“四干会”上的发言“放炮”一事,虽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在我心中是永远的痛,犯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这说明我那时确实年轻短炼,还是太嫩,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政治敏感性,缺乏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认识。还说明了我自学生时代以来成长太顺了,没有经历大的挫折,缺乏这方面的磨砺,太自信,出风头,爱面子,不谦虚谨慎,总觉得自己不含糊,想当然,草率行事,缺乏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摔跤是必然的,也是迟早迟晚的事。歌德说的好,“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莫斯克不相信眼泪,”自己的梦自己圆,人总是要为自己的失误和过错买单的,付出代价是必须的。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也使我后来逐步变的谨慎清醒了。这是我人生中一个败笔。在青年点集体扎根问题上,虽然我最初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调动同学们艰苦创业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提高青年点工作的管理层次和水平;虽然我明知道40个人不可能“铁板一块”,将来发生变化是绝对的;虽然我也多次讲,欢送同学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但在实际操作中,把它绝对化了。把是否扎根作为要求进步的分水岭,视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使一些同学思想压力大,无奈说了唯心的话,做了唯心的事,在点里自然形成了“扎根派”和“不扎根派”,影响了稳定与和谐。还因为同学的工作调动,曾和公社党委领导一度关系比较紧张,认为党委没有给青年点集体扎根创造条件。我记忆犹新,宋喜国书记曾在大会上讲过:“你前进青年点同学个个都是郭风莲,40个郭风莲在一个点里能发挥什么作用?”当时我不以为然,但过了若干年后,我逐渐体会到了宋书记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什么事不能搞绝对化,真理再往前迈一步便成谬误了。老书记就是看得远,我的认识是狭隘的,做法脱离了客观实际,这是在打造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我幼稚。在青年点工作上,我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个性来。干工作性子急,主观性太强。为尽快打开青年点工作局面,我非常着急,因此在工作上过于强势,凡是说的事就要干,定下来的事就要办,凡是想干的事,就是一定要干成,就觉得不能处处都去协商研究,搞全票通过。特别是当出现不同意见时,缺乏耐心,武断的事比较多,对决定的事情,不愿轻易改变和调整,很少给同学们留下商讨的余地。在批评的方式方法上还欠火候。在点里,虽然我是找同学谈心,做思想工作最多的人,也是日常表扬和批评同学最多的人。有城府的人是外圆内方,而我是外方内圆。我疾恶如仇,喜怒都流露在脸上,很少去掩饰,这就容易伤人,但常常以我只对事不对人,坦荡无私,问心无愧进行自我安慰。总觉得大家都是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需要相互提醒关照,特别是我所处的角度,看到问题不过问,对同学是太不负责任了。有时在我看来是一句不经意的话,过后我自己没事了,或者都不曾记得,但有些同学却寝食不安,成为思想包袱。所以,那时候同学一般都比较怕我,一些事情怕老毛知道后挨批评。动机和效果在很多地方没有达到有效统一,这实际上是我当同学带头人的一个失败。对来自不同的批评意见,胸怀不够大度,缺乏包容性。对有个性,或愿提意见的,“持不同意见者”,或对工作缺乏热情,愿搞“小圈子”的人,我从思想上不认可。为了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化解矛盾,我也曾做过努力,但看到收效不大时,就缺乏了忍耐性,最终还是造成了相互之间很深的误解。回城后,我通过和他们多次接触交谈,逐步化解了前嫌。实际上这些同学都非常好,也很重感情,就是这样的性格,关键是我没有真正融入到他们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接触交流。我这个人个性很强,毛病也挺多,年轻气盛,说话办事钢性太强,缺少幽默感,缺乏妥协性,表现出主观武断,这是我还不够成熟之处。这么多年过去了,随着实践的历练和年龄的增长,对那时候干工作得罪人的事,我也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长时期从有委曲感,到自我调整、到逐步理解的过程。对此,我颇有感慨——还是老好人常常在。老好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常常又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尽管当初有人说你原则性不够强,或不敢开展批评斗争,怕得罪人。而一个人如果原则性太强,凡事太认真,就真是水清则无鱼了。你在位时人家敬畏你,但不敬重你,顶多说还行,有点能力水平罢了,当你离开后,往往是没有给人留下更深印象和更值得怀念的地方,也很少有人会主动与你保持联系。因为人们在思想上与你有距离感,从心眼里不愿和你这样的人共事,特别是被你所领导,感觉太政治、太紧张、放不开、不舒服。同事之间共事,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没有人太在乎你有无能力水平,合得来是最重要的。所以做人做事,不要把“弓”拉的太满,还是中庸些好,有进有退,仅靠仰不愧天,俯不怍民,襟怀坦白,对得起党和同志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方式方法对头,达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在抽工回城问题上,我心里一直很纠结。虽然最后大家都离开了农村,但我没有最后一个“撤出阵地”,使得我非常懊悔,懊悔了几十年。懊悔在我不是贪生怕死之辈,确实是准备豁出一切,在农村干一辈子的,总感觉对不住那些曾铁心跟我扎根的那群兄弟姊妹们,这是我一大憾事。我不会忘记,在我工作最困难、青年点已有部分同学抽工回城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同学表示要与我共同扎根农村,不抛弃、不放弃,真是患难见真情啊!赵龙义同学在背地里曾对他人讲,只要老毛在农村扎根,我就跟他扎根。当我听到同学们转达过来的这掷地有声之言,真的令我动容啊!(待续)      寻梦 作者:温玉峰  粮站 就好像人们特别怀念初恋那样,我很想念这 个第一个参加工作的地方,出发前我在谷歌 地图上看到了巴彦温都公社粮站有四栋房子,北、东边有圆形的粮仓。我问萨格达坝粮站怎么样了,他说黄了十多年了。家在巴彦温都的粮站老职工大多数已辞世,仅有一个道敖日布斯楞退休回白音查干了。晚饭后我和尚文彬到了粮站,满目凄凉,老建筑物只有一栋车轱辘圆的土房,已经搖摇欲墜,院墙后半截还是原来的土墙,但是没有过去高,也快塌了。后来建的三栋砖瓦房也破得不成样子,其中一栋房盖漏了,野鸽子出没其中,北、东边的粮食圆仓破得不像样了,有的仓盖全塌了,里边长出大姆指粗的树。只有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妻看管粮站,他们说2002年就来了,当时说一天给二十元钱,可一分钱也没拿到。几天的时间看到发展变化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只是到这里心情不好。大家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肯定有上有下,粮站黄了可以理解,但是应加强管理,这个院子几十亩,出售或出租搞个养殖项目还可以嘛,另外对看院子的人总得给点报酬吧。这是此行的一个遗憾,当然一点遗憾没有也不客观。

星月交辉晚上,天上出现了明亮的月亮,满天的星斗比城里多了很多,我想起了一段黄梅戏的词:“你可知十五的月亮为谁圆?今夜的星星为谁明?”我们说月亮为我们知青圆,照我们把家还,在这里和当地干部牧民团聚;星星为淳朴的牧民老乡明,他们有锦绣前程!

告别6月30日上午我们离开巴彦温都公社,大家齐声呼喊:再见了,可爱的巴彦温都!再见了,我们的第二故乡!虽然总体上说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和历史时期进行的一次错误实践,但是对它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体分析,它也有积极的一面。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从牧民老乡那儿学到了勤劳、纯朴的美德。那段艰辛的经历磨炼了自己,是人生中难得的财富,知青当时也是苦中有乐。斗转星移,月缺月圆,岁月催白了知青的乌发,却吹不灭他们对下乡插队的记忆;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原的原生态,但是这片草原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道美丽的彩虹;时间的推移抹不去我们对牧民老乡的思念!追寻的梦已圆,心中的梦永远!年华可以似水,生命可以消逝,知青的精神和友谊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的第二故乡——美丽的巴彦温都是知青心中的永远永远……。   怀念木工师傅  作者:一楠(黑龙江)
1967年1月28日伊春军事接管。接着,我被班里全票通过,选举为“首恶分子”,衣服上缝上一块布,上面写着“反省”,竟然和老干部们享受一样的待遇。自此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把时间用在自学上,在学习之余,我拜了一位木匠师傅。
这位师傅叫刘海明,当时已年近花甲,由于为“反动组织”画宣传画,加入了反省队伍,在查抄反动工具时,造反者又有了新的发现。师傅所用木工工具几乎全是日产,家里有一台自行车也是日产,要命的是包袱皮也是日产,竟是日本的膏药旗。说不清的日本旗惹了大祸,师傅升级为日本特务,挤进入了隔离反省队伍,恰巧和我父亲住在一起。记得反省室的门上有一副对子,不知是那位造反派家的祖传:“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横批可能是被对子主人忘在家里了,我没见到。有一天我去送饭,一边等餐具,一边和我父亲的“反友”闲聊。一位年龄较长的人问我:“小伙子,在家都干些啥呀?”我说:“看看书,写写字。”老人说:“好!好啊!不和他们瞎搅和,做点正事。” 老人吸了一口烟问我:“想不想学点手艺呀?”我说:“学手艺干啥?”。老人踩灭了烟头:“中国有句古话‘无须家财万贯,只需一技在身’,只要有了手艺,就有了铁饭碗。”我想了想说:“要学手艺,你看我学点啥好?”一支胳膊的王叔叔搭腔了:“这老头儿是高级木匠,你就和他学木匠吧!”我回头看看父亲没有说话。父亲把饭盒递给我说:“你刘大爷要是愿意,你就学吧。”老人笑了:“我看这小伙子是块好料,我收这个徒弟!”一支胳膊王叔叔又说话了:“还不快磕头叫师傅!”我看了父亲一眼,父亲点了点头。于是我双膝跪倒就磕了头,叫了一声师傅,然后又按王叔叔的指点,给老人敬茶,当时没有茶水,敬了一杯凉白开。屋里的人全笑了,我为他们带来了久违的畅快。笑声招来了外边的“卫兵”:“老实点!”这一声,好像夜猫子在静静的夜里突然练声,屋里一下静了。
第二天,我按师傅的交代找到了他的家,师母为我拿出了卯榫结构图本,家具结构图本,一些画样,还拿了几样木匠工具。后来我才知道师傅是传统的高级的手艺人,为什么要有传统二字呢,因为过去细工木匠有绘画、雕刻、烙画等艺术传承,就像过去的理发匠会推拿正骨一样。在家里,我按照师傅的教导看图揣摩、仿绘画样、按师傅教的招式演练。
后来师傅的反省内容是批斗、劳动、再批斗、再劳动。他的很多劳动是在木匠房里,因此我常有机会得到示范指点。接着,我就开始找活干,先是干家里的,后来免费为别人干。一年下来,我学了很多,也实践了很多。正在这时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开始了,我只好离开了师傅。
1968年6月2日是我去克林的日子。当时知青点一个木工也没有,木工活却是处处都离不开。于是我通过别人举报当了木匠。记得,第一样活是为食堂做圆桌和板凳,后来活越来越多。我做过的活有:室内用的桌椅板凳、书柜、写字台等;农活用的有犁杖、耲耙、牛鞅子等;领人盖过房子,做过马车、成过棺材、攒过木桶。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自己当了木匠,才知道自己学得还远远不够。我只要回伊春就到师傅家去,讨教那学不完的东西。
在我当教师的那一年师傅走了,六十几岁就离开了师母,把他喜爱的木工活和工具都留给了我,虽说他耐心地教我,可我只学到了皮毛。   非常欣慰   读到一本从知青心里流淌出来的书                     《远山的红杜娟》简介       作者魏正玉(笔名秋语),女,重庆人,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四川大巴山区插队、教书共九年。一九七八年冬调到某央企工作,先后做过文秘、宣传干事、教育干事、经济师,后来下海经商。作者从小热爱文学,喜欢创作,有上百篇散文、短篇小说见诸市级、省级报刊杂志。  《远山的红杜娟》是一部回忆性的文集,共结集52篇散文和短篇小说,共24万字,其中有20幅知青生活漫画插图,(由重庆著名漫画家创作)。作者以敏锐的文学目光,用细腻、清新的文笔、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大巴山插队的重庆知青的命运,讴歌了大巴山人以仁爱之心赋予知青纯粹的关怀。本书分四辑:第一辑  初入山乡作者采用典型素材,以清新细腻的写作手法,真实地记录了大巴山知青在下乡之初的各种境遇。有荒诞离奇的“一个手势惹的祸”、“搭错车”、“原始游戏”;有颇具神话色彩的“夜半枪声”、“迷途惊魂”、“小河静悄悄”。有诙谐、苦涩的“吃十大碗”、“被风偷走的衣裳”、“情断百丈崖”等故事。第二辑  蹉跎岁月作者本着对历史责仼的态度,真实、详细地记录了知青的生活状况和对命运的抗争。有反映知青生活的“饥饿的青春”、"舌尖上的蹉跎岁月";有描写知青爱情的"花开花落"、风雨中的百合花"、"门里门外";有与命运抗争的“无字碑”、“梦在天边”、“除夕夜的梦想”;有充满诡异惊怵的悬疑小说“青冥巷5号”、“厉人谷”。第三辑  远山的红杜鹃本辑糸全书灵魂,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敏锐的洞察力,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几个典型人物的不同命运。有讴歌知青精神的“远山的红杜鹃”、“我和山寨里的孩子们”、“七枝花”、“风雪囧途”、“杜鹃花开”;有描写知青爱情的“桃花庵”、“爱在纯真年代”、“对面山上的姑娘”等故事。第四辑  回城花絮主要记叙了作者返城后的生活轨迹。有知青返乡的纪实散文“重返大巴山”、“复制城里的年味”、“在大巴山吃学酒”;有记录回城后的典型生活片断“刻在废墟上的足迹”、“身在别处也快乐”、“只是一次美丽的邂逅”“忆狼兄”。尤其值得品读的是“我在北非洋插队”一文,讲诉了作者的丈夫在利比亚工作的所见所闻,其经历不凡,描写精彩,可读性强。(作者QQ号:1829596016)  

 秋姑娘笔下的画卷让我醉了
 作者:马红岩  

秋天,秋姑娘拿着一支五彩画笔,
她把秋天画得如此静美、绝色无比。
她画笔下的秋天,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美妙的画卷,优美的诗律……

白天,天空让她画的碧水映蓝天,
夜晚,天空让她画的清夜绘月明;
秋姑娘用她的五彩笔不停地画着,
画得整个秋天的风情万种、惟妙惟肖;
画得整个秋天诗情画意……

田野里,一片片黄澄澄的稻谷,
让她画的随着秋风舞起金浪;
田野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
让她画的肥嫩的菜叶上
闪耀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滴滴……
那玉米老人们让她画的频频捋起了胡须;
那大豆娃娃们让她画的裂开月牙嘴笑嘻嘻;
那沉甸甸的麦穗让她画的笑弯了腰;
就连笔挺的高梁也让她画的
一个个举起了燃烧的火炬……

果园里,苹果让她画的涨红了脸;
水灵灵的梨子让她画的挂在树枝上
就像金闪闪的灯笼挂满了天;
水晶似的葡萄让她画的
就像淑女穿上紫色的旗袍一样靓丽;
就连黄色的橘子让她画的挂满了枝头把身翘。

花园里,百花齐放的花儿让她画的争芳斗艳。
月季花绽开了粉嫩的笑脸;
菊花穿起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石榴花穿上了红绣袍,就像出嫁的新娘;
牡丹花披上了俊美的服装更加妩媚性感……
花儿们在她画笔下,个个成了俏丽的姑娘。

树林里,枫树的叶子多姿多彩,魅力十足,
有火红的,墨绿的,金黄的,还有深藕荷的,
仿佛像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轻舞飞扬,争着亮相;
那银杏树的叶子被秋姑娘画的
像一把把小小的雨花伞,它们随着秋风
飘呀飘呀,飘出了秋天的凉爽。
秋姑娘画笔中的秋风声音,好像示意着人们––––
秋天的美,是她秋姑娘用画笔勾画出来的……

秋风徐徐的吹拂着,秋雨绵绵的下着,
秋姑娘把秋天画得美丽的同时,
也画来了小动物们不断忙碌和奔波……
小动物们忙碌着为自己储存过冬的粮食和果实。
那些燕儿们也成群结队的开始飞向南方……
青蛙们在荷塘里、洼田里不停地呱呱叫,
它在告诉着人们:美丽的中秋已来到,
秋天的收获,让我青蛙不断地为丰收高歌欢笑。

啊!秋姑娘,你把中秋画得如此绚丽,
你让我陶醉在你的怀抱里,
我心醉了,醉魂了,
就连我的躯体也同我的心、魂一起醉了,
我真的彻彻底底地醉了,
醉在你——秋姑娘笔下的画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