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第四十九期
作者/来源:知青网络文学网 点击数:2416 更新时间:2017-02-06

【字体:缩小放大

                                      2017.2.4星期六(49)

               柴春泽日记

      作者:柴春泽(天津)

  1974年4月18日

玉田皋大队一穷二白,这个“家”真难当。办电、机播都需钱,无奈给爸爸写封求援信:

敬爱的爸爸:

您好!

我回到大队半个月以来工作一直十分紧张,担子可真是够重的啊!

如何批林批孔,我们支部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玉田皋如何大变快变?我们虽然在不停地战斗,但差距还是很大的。

有件事向爸爸求援,能否办到,我也不知道。我大队经济条件相当差,办电、搞机械化等需大量现款,我不想再向上伸手,实际上,上级没少支援,爸爸能否代我们借人民币500元,生产急需!秋后还上,请爸爸在可能的情况下,办到电汇来!

 

1974年4月21日

本月18日至今天,玉田皋公社召开全体知识青年大会,19日下午专门安排我讲自己下乡经历。今天上午大会总结。

1.知青代表表决心:贾英华、王玉珍、张兰英(红山水库管理局)、孙良(孤山子四队青年点)

2.王钟代表知青宣读倡议书。

3.公社党委书记黄珍总结。

4.旗委常委、旗革委会副主任白音同志讲话。

会议期间,盟里搞知青展览的全体同志来玉田皋。盟团委范凤娥和小王、盟知青办哈森同志到玉田皋。

近日,来玉田皋采访的同志还有:盟军分区宋英达,盟文化局许征学。

上面总是来人了解情况,开展宣传,可是我本人能力有限,成绩更谈不上,没有成果怎么宣传呢?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工作以来,我感触到的是自己的无知。人的知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1974年4月22日

栽树之战。西河丘的130亩造林计划开始实现,用拖拉机翻地,打上墙,栽上树,防风固沙,这在玉田皋大队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上午,赤峰县哈拉道口中学120名师生徒步100华里来玉田皋,听我的报告,革命师生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下午参加栽树劳动。

晚上,开干部会后又开党支部会,12点结束。果真,零点以前算白天。

旗工作队黄凌云同志向旗委写了一份长期在玉田皋工作的申请书,使我很受感动,不管能否成为现实,其精神鼓舞着我战斗!战斗!“凌云同志有壮志!”

                         

1974年4月25日

近日,按上级要求“抓大事,促大干”。本月23日上午栽树。下午,利用刮大风去三队殷会春、刘海林、刘喜瑞几家走访,听取意见。24日栽树。今天,为纳新党员刘慧贤、殷桂英办理手续,为张思功恢复组织生活办理手续。

再谈植树造林大战。春季造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继续解决“扩大院套”问题后,集中人力突击造林,已完成140亩,看来还不够,步子还要大一些,再搞40亩,栽棉槐,今天用拖拉机把地开出来了。这里有一条向北的牲口道,严重影响固沙,必须让牲口改道。大会讲、小会说总是改变不了,有几次竟由我在道口看着,这怎么能行,这里一定要造200亩林并用墙围起来,使这白白的沙丘今年雨季全部围住。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向前看,讲路线,立大志,闯新路,创大业,做新人!努力奋斗、其乐无穷。向沙丘开战!向私有观念开战!

 

1974年4月26日

今天在玉田皋三队参加散粪堆劳动。晚上,召开护林员,牧工批林批孔座谈会。通过批林批孔促他们做好工作,护好林,放好牧。
    团省委《辽宁青年》杂志社汤铁喜同志来玉田皋采访,按省委领导要求到田间、地头找我谈话,以保证我减少外出开会坚持参加劳动。这下苦了汤铁喜,他在下午和我一起劳动,边干边谈,算是采访。他说杂志社给我的任务是写关于坚持学马列、毛主席著作方面的文章。我说坚持社队干部参加劳动,就是学马列、毛主席著作联系实际,也是批林批孔。他认为这提法挺新鲜,表示赞成。(待续)

 

下乡知青在昭盟

 

玉田皋知青琐记

 

三次遇险

 

作者:王忠(内蒙古)

 

  我在玉田皋插队近6年,曾3次遇险,现在想来还头皮发奓。

一次是前文已叙述过的那次车祸,膝关节上的伤疤今日犹在。

另一次是公社武装部组织民兵在孤山子大队搞民兵训练,在训练结束徒步回玉田皋的途中。我与知青刘刚走在干渠沿上,我俩个头一般高,我在左他在右,刘刚的半自动步枪突然走火,子弹在我眼前穿过,那响声尖厉刺耳,我只觉额头一丝凉意拂过,想是子弹头擦着我的皮肤射向远方。同行的诸民兵及武装部长王福同志惊愕过后,都说:你若再错前半步,你的脑袋就没了!

最令我胆颤的大约是1975年冬。翁牛特旗三级干部现场会在玉田皋公社召开,有一项议程是与会代表现场观看玉田皋大队炸山采石。我当时是大队民兵营长,指挥这次炸山采石劳动。此山名曰大黑山,在玉田皋公社机关大院东北约三四公里,通往乌兰敖都(那什罕)的沙石公路在此山西侧。其实早在十几天前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备了1000斤炸药,用钢钎凿开了数十个石孔。一般每个石孔可容一公斤左右的炸药。为制造更轰动的效果,展示玉田皋战天斗地的奇迹,我们在山的最高处凿了一个特大的石洞,这个石洞能容300斤炸药,预测可炸掉一个小山头,其采石数量不可估算。还通知距爆破点较近的村民,把玻璃窗都贴上米字形纸条,以防因爆炸震毁民宅的门窗。

人们一直期盼的一天终于到了。这天上午10点左右,会议代表集聚在较远的地方观看奇迹的发生。然而,因导火索过长(当时从安全方面考虑,安了两米长的导火索,且中间有接头),点炮手点燃导火索撤离到掩体后10多分钟了,还没有引爆。急!数九寒天,会议代表都在露天处观看,如果不能按时爆破,岂不给玉田皋丢了脸。最急的当然是指挥员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大约又过了十来分钟,依然没有引爆。我决定自己去重新点炮。于是我带上一根八十公分长的导火索和一盒火柴,出掩体侧绕上山。因炮口朝西,我选择了从东面上山。就在我即将攀上山峰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一声闷响,这个大炮孔里的300斤炸药突然引爆。恰好有一块约有半间屋子大小的石头凸立在我的身边,我急速俯卧在这块巨石下,只听大小石块暴雨般击落在巨石上面和前后左右。“石雨”过后,我站起来,左脚疼痛不已,我在卧倒时崴了脚。

当我一瘸一拐出现在大家视线内时,一起采石的十几位村民和知青朋友皆含泪惊呼雀跃:还活着?!

其实,这次爆破一点儿都不壮观,代表们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所炸下的石头比一公斤炸药炸下的也多不了多少,炸下的都是碎石,且都散落到不同的方向。随后我总结:凡事不可搞“轰动效应”!所以,直到今日再没搞过什么“轰动效应”的事儿。

此后我有幸两次再见大黑山,第一次是1997年冬,因公在此路过,我让司机在山下停车,仰视当年被300斤炸药炸成的那个石洞,心里苦涩涩的。第二次是2005年7月,时间略有充裕,我到了曾救过我性命的那块巨石前,她依旧在那里无言凸立,好像这里什么也没发生过,而我却认为人世沧桑都装在她的心里,我还认为她在说一切一切都是平常,生活里的一切都是美好!人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幸运和不幸,不必计较!我发自内心感激她,她是我心中的神!(待续)

 

  

           川南知青春天的盛会

 

           作者:强哥(重庆)

   

  春节前夕,由中国知青网川南联络总站主办,自贡联络站为首承办的川南四市知青迎春团拜会,暨知青题材电影《红月亮》试映仪式,在自贡市贡井花香田园度假区隆重举行。

  21日上午九时许,在近期难得的暖暖春光中,来自自贡、泸州、宜宾、内江的四百多知青代表和各界佳宾朋友,高举着各地区知青联络站的红旗整队入园,大家兴高采烈,秩序井然,充分展现了老知青们团结、纪律、和谐的良好风貌。

  贡井花香田园度假区是省农业厅扶持,市、区着力打造的一个绿色环保、美丽多彩的乡村旅游休闲胜地,目前适逢川南首届花博会即将在这里举行。各地知青朋友们徜徉在青山绿水、廊台亭阁之间,欣赏着百万盆鲜花盛开的美景,感受着温暖的春光,纷纷载歌载舞,拍照留念。

  下午一点多,迎春团拜会在宽敞明亮的大厅热热闹闹的开始了。川南四市的知青网负责人郭瑞云、贾毅忠、王章能、李光前,热情致辞,祝贺新春团圆美好!互赠纪念品。知青代表也纷纷上台发言,回忆难忘岁月,抒发夕阳情怀,话题不断,感慨万千。大家畅叙友谊,规划未来,互致珍惜。现场传递满满的正能量,洋溢着风味特别的知青情结。

  团拜会文艺演出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大型群舞中拉开帏幕,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一次把全场知青带进了那个磋跎的岁月。各地知青艺术团带来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不断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节目题材广泛,百花齐放。既讴歌党和军队、改革开放,也反映中老年人开心快乐,追求美好生活。形式上丰富多彩,歌唱、舞蹈、走秀、诗朗诵等等,不拘一格。知青们无拘无束的才艺展示,即兴发挥,淋漓尽致。后来的互动环节更是把全场气氛推向高潮,场下各地区代表队你唱我和,此伏彼起,开展拉歌比赛,更是引得全场欢声笑语,掌声热烈,整个大厅春意融融,充满知青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自豪、自信。

   文演之后,特地从成都赶来的《红月亮》剧组,为这次知青团拜会放映了目前引起热议的知青题材电影《红月亮》。这部电影有张艺谋的风格,以近乎白描的表现手法,在时空的交错变幻中,艺术的反映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几个知青,曲折坎坷的命运和生死相依的情谊。让人十分感动、唏嘘,再次引起知青们对青春时代的联想和共鸣。

        这次隆重热烈的川南首届知青迎春团拜会,由中知网自贡联络站协同自贡知青文化促进会、四川自贡知青群承办。盛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加强了各知青群体的联系和交流,为知青朋友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也为创建和谐社会尽到了添砖加瓦的力量。衷心祝愿广大知青朋友健康快乐,美满幸福!

        透过《红月亮》看到红月亮(二)

   

          

            作者:张华芬(四川)

  现在的时日总是过得飞快,就像人们常常感叹“这没警没格,一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转眼间,自贡参会的日子到了,我们宜宾知青一行六辆小车二十余人直奔自贡会址———花香田园农业主题公园。而我,自从熄火停车脚落在地的那一刻,就一直感受到整个会议环境和内容如“红月亮”的朴实无华和华而不艳。
离开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袤的绿草坪如绿绒毯般在“川南首届花博会”门前伸展开来,直接伸进我们的脚下,给人舒舒软软和散发着绿草香的愉悦,使开车的疲劳立即宵遁.再往前行是一道红花绿树簇拥成的牌坊,它春意怏然、暖融融袭人,让人忘记了身后的隆冬与寒风凛冽。

  穿过花牌坊,只见石墙错落有致、绿树茂密参天、百花齐放满地、细流潺潺欢颜、倒影别有洞天。哦,如此朴实而迷人的自然,不留个影会很遗憾的!
当然,曲径通幽之远端是崭新的建筑物,尤其一红底黄字的“知青欢聚庆新春”巨幅横标悬挂高空,让我们一直安然于心底的知青情结瞬间被点燃,人们竞相涌到横标下面合影留念。

嗨,有人发现新目标:快来啊!这里面才漂亮哦,你们看———
  果然,道路左面是我们下乡时的生活场景再现:绿地、小花、菜园,农夫扶犁牛耕地、拖拉机、丰收的粮仓……;右边是小桥流水人家、茶园、亭、台、楼、榭,一派寻常百姓家的温馨。

此间,我还有幸见到了前面说的聊友“强哥”。强哥是“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知青》杂志副社长,也是《红月亮》剧组主要成员之一,真实姓名黄茂强。他特地带了两本《重庆知青》送我,还介绍我认识了《红月亮》编剧之一、“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和《重庆知青》总编王茂久老师,《重庆知青》执行总编和《红月亮》剧组主要成员之一的戎晋生老师,《红月亮》男一号王麦耕的扮演者冉易居先生,《红月亮》冉爷爷的扮演者和民歌手苏远大老师,还有一时记不住名字的老师。

  我们虽然短暂接触,可已经从他们有礼有节和谦谦君子的言谈举止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红月亮”的朴实无华和华而不艳。而且我希望把这种千载难逢的缘聚瞬间留作永恒,居然得到他们爽快的欣允,我好感动!

  同样让人值得称赞的是这花海里侧的会场,除以足有千余平米的广大和里外崭新让人心情舒畅外,尤以会场主席台巨幅的主题———“2017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知青团拜会暨知青电影首映式《红月亮》”,让人格外兴奋不已!也让人对主办方及承办方的良苦用心、知青情结、办事风格、干事能力、行动效果和用好知青的每一分钱不浪费不牟利之实实在在为知青办事的作风,生产了犹如“红月亮”般的朴实无华和华而不艳之友好感和敬佩感!而我们的活动,就从这主题下拉开了帷幕……

  

    雄鸡报晓

 

  作者:马红岩


 雄鸡鸣唱报春晓,
 华夏儿女笙歌旋起。

 中华崛起,雄鸡昂立
 一唱天下中国梦,
 一轮红日东方升起……

 回首看昨日,
 国人思万理,
 鲜花、掌声、
 成功、拥簇、
 都已成过去……
 今日––––重新鼎力!

 中国梦,实现展奇迹,
 华夏儿女追寻梦,
 国人自信者的动力!

 中国梦,实现创奇迹,
 华夏儿女追寻梦,
 国人从容属于自己!

 中国梦,实现展奇迹,
 华夏儿女追寻梦
 国人奋斗不息的永力!

中国梦,实现创奇迹,
华夏儿女追寻梦
国人拼搏精神的武器!

一唱雄鸡天下白,
唱出了中国魂、中国未来!
雄鸡一唱天下白,
唱出了祖国山河锦绣、绚丽多彩!

一唱雄鸡天下白,
唱出了中国的经济大发展;
一唱雄鸡天下白,
唱出了国民富强、幸福豪迈!

啊!一唱雄鸡天下白,
唱出了你的梦,唱出了我的梦,
唱出了一曲中国梦!
鸡年神采,凯旋,归来!

 

我过的年

 

作者:曹锐冲(天津)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绝

 

佛前栖跪誓不甘,午夜餐食舍也安。

泪血心中狂猛沸,当年四岁盼寻欢。

这是我四岁那年的春节,当地有个风俗午夜吃饺子前必须先给灶爷磕头,再给老人磕头才能吃午夜的饺子。在那年月一年也吃不上饺子,更别说是净白面的了,而且只有六个,我跪在佛前直到天亮,头没磕饺子也没吃上。已过六十多年还是泣笑难言。

人看衣服马背鞍,穿鞋戴帽各别攀,

爹妈遗忘儿心痛,父母偏阿弟妹欢。

静卧在床七六日,仰尘忆往泪难干。

怒回爷奶家中诉,千载悲端誓不还。

(这是我九岁那年,也就是五八年,放寒假回老家同父母过春节,别的弟弟妹妹母亲都给准备了新衣服或新鞋,唯独我没有,我就问我的妈妈:怎么没有我的。我妈妈说:你奶奶给你改了那么多衣服,找一件洗洗穿就行了,当时心里很难受,六、七天基本上就是躺在里屋的墙柜上那是装粮食用的,我回去,家里孩子多没有地方睡觉,我就睡在那上,不想吃喝,痛心地用眼泪洗面而过。气得我爸爸说:“如果你这样,以后就别回来了。”真的从那年初六,我一步三回头,含着泪水、带着伤感离开了南宫村,好几年都没有回去过。使我深深地感到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所遗忘了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春节哪晓知,度日不明时,

六影三人在,清身寞单思。

念亲天理解,想友盼朋痴,

望空愁熬炼,心流泪血驰。

抬头望静声,垂目泪流中,

谁晓吾心楚,情缘感受空。

(这是一九六八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生产队派我们三个知青去割柳条子,在那几十里荒无人烟的蒙古包内不知不觉地过了春节后。)

 

七律

 

男女双人各一方,单灯孤寂感怀苍,

往年除夜多欢旺,谁晓今朝在北疆。

思亲想朋流泪水,明天羊走定要忙。

扁食入嘴强呑咽,狂饮嚎歌酒进肠。

(这是一九七0年已经是腊月二十几了,当地搞‘内人党’,我放羊的包和邻居一个包两家老少六口都被抓走了,只有我和那个包的一个海拉尔女知青冯淑岩两个人,要管理两群羊六千多只。苦呀,坚持了七天,年也过去了。)

朝中措《钦定词谱》

 

访华总统赴都京,上下举国迎。

逼我知青速返,离家无奈听令!

火车上坐,泪流心痛,咽哽无声。

难忘终生铭记,除夕轨道驰行。

(这是一九七二年春节,尼克松访问中国,无户籍关系或临时户口到期一律离京,不离者拘留。无奈我只有十二天的探亲假,早就超过了,再三解释、找证明人都无济于事,只好在除夕的早晨离开了北京,在火车上过的年。)

 

五律

 

春年似过关,飞兽肉禽端。

主客吾扶候,他人笑口餐。

吃完推筷走,娱乐说欢间。

残剩收拾扫,承听后世谈。

(这是自八七年至九二年六年间在前妻家过年的辛酸苦辣。不仅仅是过年,就是大事小情来人,只要我在家大多都是我做我收拾。街坊邻居有几个不知晓。)

 

七绝

 

鞭炮齐鸣又一年,孤灯蜡尽把愁添。

不知何日能批下,升落阳阴苦沸煎。

(这是二0一四在人家放羊时的心情。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天寒地冻悔滑跌,痛苦伤忡骨裂劫。

寂寞想亲思爱友,有谁能把我心贴。

(这是二〇一五年春节前夕送走了伺候我的人回家过年,自己艰难地做饭和家务。

年对我来说有着太多的遗憾,在父母家人身边没得到过快乐。因为我行大,又总不在家,只要放假回去很多活都让我去做,无奈。结婚后,离她娘家近,我又会做饭,所以只要我在家做饭、收拾的活都是我的。六十多个年我没有一个是开心的。)

 

钗头凤(撷芳词)钦定词谱

 

思亲盼,朋僚念。

六十余岁煎熬满。

悲哀泪,寒膺委。

痛苦多年,顺机心碎。

悔、悔、悔。

宏宽胆,胸怀坦。

助人为乐多行善。

掏肝肺,血诚兑。

多为身边,幸福成美。

馈、馈、馈、

(二〇一六年一月三十一日于我的第二故乡内蒙)

 

 

   等我长大了就把农民当

 

   ——我的知青岁月

 

    作者:杨金会(辽宁)

 

  这些大姑娘小媳妇成帮结对隔三差五不分白天黑夜地来我屋里究竟为啥?

  日子久了,刘大妈看出了门道,有一天她对我说:“这些女孩子是冲你来的,里边有一个看上你了,自己不好意思来,才勾了几个一起来,八成是想和你搞对像,哼!这些孩子,瘌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照照自己。你年龄还小,再说你们这些城里的人,不可能在这穷地方呆一辈子,像你这样的孩子,白白净净的,又懂事理,啥样的找不着?以后我不让她们上家来了,谁要缠上你,你也别理她们,哼!这些孩子,作啥梦呢?”果然,这些女孩子再也没上刘大爷家来玩,以后那个女孩子几次邀请我去她家,都被我婉言拒绝了。

三家子这个地方虽然穷、落后,按那个年代来讲,主要是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副业没搞好,但凡分值高的富裕队,不用问,都是副业发达。比如谢屯公社最富的大队是马家湖,马家湖紧临石山通往右卫安屯的公路边上,交通比较便利,就在路边建起了铁匠炉、马掌铺、磨面坊、豆腐坊,公路边上还建起了几十亩的蔬菜地,村里还建起了编织、漏粉等副业,更挣钱的是各个小队都有在石山的采石队和拉石头的马车,所以每年的分值都在两毛钱以上,而我们三家子最高的分值才八分,连电都安不起,哪还来的副业?但是这个地方,自然环境还是很好的,三家子是这一平原地带的最低洼部分,退海之前是海底的锅底形部位,淤积了厚厚的一层黑土,至今还是油汪汪的。听老乡说,这里只要下一点雨,就泥泞难行,人在路上走,鞋会粘上厚厚一圈儿粘泥,越粘越大,寸步难行。然而,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是,又黑又粘的土地非常肥沃,长出的庄稼总是黑幽幽的,特别是这里有一种紫色的独头蒜,非常适合这里的土质,所以三家子又以生产这种独头蒜出名,当地人又送它一个别称“蒜三家子”。

这里还有一片片未曾开垦的草甸子,一片片浅浅的水泡子,听老乡说,春天草甸子上长满了绿草,盛开着片片黄色、白色、紫色的小花,非常美丽。其实这里是盐碱地,怕涝不怕旱,农民们对付水涝和盐碱的办法就是种条田,大地里每隔一米就挖一条窄沟,下雨后排不出去的水和盐碱就都进了沟里,而庄稼免去了水涝碱蚀,长得格外的好。盐碱地给农民们也带来了好处,这里都是平房,乍到这里还有些看不惯,因为我们抚顺都是起脊的瓦房,这里的平房不用瓦,房顶上盖上一层厚厚的盐碱土,于是冬暖夏凉,盐碱土的房顶是不漏雨的。当地农民不小心割破了手,抓一点房上流下的盐碱土面儿,放于伤处,可以消炎止痛。当地的院墙、盖房子的墙都是就地取草甸子里的“草皮砖”,人们用大镰刀在草甸子里划割出需要的盖房垒墙的尺寸,然后一块一块起出来拉回家,一层层落起来,这些黑黑的粘土里长满了草根,异常的坚固结实,而且就地取材,十分方便,也是大地对当地人的馈赠吧。

我虽然在这里待的时间不长,可是七一年正式在县里被招工之前,每年都要回青年点几次,离开后的第一年,每月要交给生产队五元钱,生产队给记一个月的工分,还要不定期到生产队拿粮食到石山车站粮库兑换粮票。以后的青年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为了改善知青生活条件,拨专款建了知青房,供知青吃菜的知青菜园也得到了落实。但是,看不到光亮的知青们,思想情绪也在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后来,由于一些公社、大队对知青工作疏于管理,有些知青点吃不饱,没有蔬菜吃咸盐水,知青们就偷鸡摸狗。焦躁的思想情绪又使一些知青经常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以此宣泄自己的悲观和绝望。一时间,抚顺青年能打架,不怕死的名声远播。个别女青年,实在吃不了农村的苦了,索性嫁给了当地的男青年,不再挨苦挨累干农活了,结果给后来造成了很多麻烦,知青返城时,有的离了婚,有的就地就近安排了工作,有的女知青的农村丈夫随妻儿进城自谋职业。我们体育老师的弟弟是我们一届的同学,下乡后在一次劳动中一只手的手指被铡草机轧断,造成终身残疾。有的青年破罐子破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更有个别知青,甚至把鲜活的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幸好,我们青年点没有发生过这类情况。

唉!天真幼稚的青春,激情昂扬的青春,我们十七八岁,饱含理想和热情,告别学校,告别父母,把异乡当故乡,在该上大学的年龄,在农村流泪流汗,在该谈恋爱的时候,在农村战天斗地,没有花前月下,只有乡野的冷风,更多的知青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迷途中漂泊无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

春秋季节鸟儿迁徙的时候,听同学们讲,他们时常会看到,一群群的大雁、野鸭、还有些叫不出名的鸟儿,路过这里在草甸子上休息觅食,成群的鸟儿落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给我们枯燥的知青生活带来了些许欣赏候鸟的快乐。有时同学们会望着远处草甸子上一群群野鸟,补充营养后振翅飞向远方,望着它们渐飞渐远的身影,心底油然产生丝丝的乡愁,这时同学们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乡的父母,亲人,想到各自前途的渺茫,甚至羡慕起了这些为了生存目标而与大自然奋力拼争的鸟儿们,它们不畏艰辛、不畏狂风暴雨,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搏击。它们毕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而我们这些困在乡间的小鸟,多想有一双翱翔天际的自由翅膀,可以天高任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存之地,追求自己的自在人生及美好的生活,难道我们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知识青年们,还不如一只只小鸟吗?

有一种特别大的白色的鸟儿,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管它叫“大卜”,身材肥大,类似天鹅,一群一群地在草甸子上觅食,它起飞需要助跑一二十米才能起来,落地也要奔跑一会儿,才能刹住双脚站稳,当地农民说,这种鸟从不祸害人(指不吃庄稼),是很仁义的,是神鸟,人不能祸害它,否则人会有报应的。当地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说一群大卜路过此地,晚间在这儿休息补充食物,突遇先雨后雪的恶劣天气,所有鸟儿的翅膀被雨雪冻住,不能飞翔。当地有个青年农夫,架锅烧水,用温水解除大卜的冰困,并撒食喂饱,使它们安全起飞。大卜们为了报答青年农夫的救命之恩,每年往返此地,都给青年农夫衔来足够他吃一年的鱼儿。还有的说,有个大卜被青年农夫的英俊善良感动,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嫁给了他,过起了幸福美满的人间生活。(待续)

 

   穿越爱的丛林

 

  作者:幸运(河北)

 

 

一听螃蟹,那女的更来劲了,趾高气扬地:“坏不坏的,该我啥闲事!这是规定,你懂不懂?你要还是不要?不要就说一句痛快话!”

  那时钱多值钱干哪,我不想给,待会我爸来接我,让他吧!陈效富一听立刻急了,三十六拜都拜了,还差最后一哆嗦?绝不能让二十块钱搞得前功尽弃!我背着那俩女的给陈效富递个眼色,不让他给掏钱,陈效富还算听话,这工夫我爸就来了,是坐火车头来的,没走天桥,坐火车头又近又快,我爸下了火车头。“哎!老赵!你上这边来干啥?”那俩女的和我爸打招乎。

“来接孩子,他们刚从青年点回来。”

“就他俩呀?”

“啊!这还有假!”

她俩冲我俩一摆手说:“走吧!”说完她俩就走了。

我冲着她俩的背影说:“哎!还要那二十元钱不?”

她俩头也没回,手往后一摆说:“不要了!”

我爸问:“啥二十元钱呀?我说她俩说我俩的行李超重,罚款二十!”

“她们这是在捞外快呢!没准就中饱私囊了。你们没给就对了!”

说着话,我们也把行李搬上车头,坐着车头,又换电车,一会就到刘山站了。爸让二弟长平和老弟老五去邻居家借来小孩车,去车站把东西推回来。

陈效富对我爸说:“爸,这水果是去年陈的,今年的还没下来呢,等今年的下来了,我让秀舫给您送来。往后这些东西断不了,还有大米,我们那块没别的,就是出产这些东西。”   

陈效富就像在自己家似的,一点也不拿自已当客人。抢着做饭,争着盛饭,我爸喝一盅酒,没等把酒中撂下,他就把酒嗉子端起来,喝一盅倒一盅。

“爸!我想和您老商量点事。”临走头两天,陈效富终于开口了。

我爸一脸严肃:“啥事?”

“爸,我想照顾我父母,我想和秀舫在盘锦安家,好把我爸妈接过来,我们照顾,我父母年岁大了,在农村没人管,那个地方很穷,粮食不够吃,柴禾不够烧,要是生病,得走十五里山路,才能到医院,我妈小脚……”

陈效富打出了孝敬父母这张牌,自以为胜券在握,可爸还是没有答应,一个劲的闷头抽烟。

陈效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也不敢多说一句话。我碰陈效富一下,给他递个眼神。对爸说:“我俩先去姐家玩去。”言外之意,告诉我爸,你老在家考虑事吧,反正我俩是没法分开了!

我俩到了姐家,姐夫闲班,姐也在家,客套一番之后,陈效富又把话转为正题,和我姐说我俩要在盘锦安家的事。

我姐倒很实在:“盘锦那块地方倒是挺好的,鱼米之乡。问题是,等人家都抽回城里来了,你们在那走不了,不着急后悔呀?”

陈效富说:“不后悔。我们那块的青年在农村安家的可多了,安家的,都给按排工作了。”

我姐问我:“秀舫,你咋想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担着走,亲戚远来香,界比邻居高打墙,现在我和陈效富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爸就是不吐口呢?”

“这不,我先来你说,爸一准来和你商量……”

陈效富抢过话头,恳切地:“姐,说啥你也要帮帮忙,成全我俩……”

直到要走的前一天,我姐才告诉我俩:“爸说了,你们愿意在农村安家,随你们便,将来别后悔就行!”

陈效富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保证不后悔!还能让你们占光,我一年给你们送两次大米,夏天送一次,春节前送一次……”

我忙问:“姐,这算不算拿到特赦令,许可我俩结婚了?”

姐说:“算是吧!”

陈效富急得火上房似的:“那咱;俩明天就走!到俺家看看,抓紧时间回盘锦准备结婚!”转问姐:“姐,我们结婚你能去吗?”

姐说:“谁都去不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当天又回不来,最快来也回得三天,你们自已看着办吧……”

爸还是不放心,反复追问:“你们在农村安家,将来可不要后悔!”

陈效富说:“爸,你放心吧,我俩保证不后悔,那块黄土不埋人呢!何况盘锦的生活质量比沈阳、抚顺都强,我们在盘锦,以后经常给你们送大米和鱼啥的。”

爸和我说:“你结婚,我没钱给你,你娘去年去世,连住院带买木料打棺才,这些帐还没还完呢……”

“爸,你不用担心我,照顾好自己就行了!你不用给我钱,他那儿分值高,我在他那儿干一年,就够我自已结婚用的了,一天能挣2元多呢!”

陈效富说:“爸,我不用秀舫挣钱结婚,我每年春节都带回六百多元,给我妈三百过年,那三百我妈给我放着呢,差不多也有一千二百多元呢,我们用八百就够了。我给秀舫买块小菊花手表,再买几套好衣服,再做两套被就行了……”

爸嘴角上挂着微笑,但眼睛里却流露出苦涩,有些颤抖着说:“你们自已看着办吧,我也去不了,这边的人都去不了。”又对陈效富说“我从今天起就把秀舫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对她,不许欺负她,她离我们远,你是她唯一的亲人,不光你不许欺负她,也不许别人欺负她,你要保护她……”爸说到这儿就不吱声了。我心一酸,眼泪噗噗地流下来。

“爸你放心!”陈效富表态说“我不会欺负她的,我好不容易把秀舫追到手,我稀罕还稀罕不过来呢!我爱秀舫,我能舍得欺负她?”

爸掏出20块钱说:“没多,这是给你们的道上的车票钱……”

“不用、不用!”我俩异口同声地“往后我俩该给您钱了,不要您的钱了……”(待续)

 

 

         我的父亲

 

        作者:王振国(江苏)

 

  父亲和兄长们使用的镰刀通常要比大人使用的镰刀小一号,或两号,是祖父们专门为孩子们订制的,别看小,功能不减,照样胜任所以农活。使用镰刀和习武,骑马一样,要练童子功,从小打好基础,再逐渐的习练和掌握农活的十八般武艺。只有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才能走南闯北,这就是家长们的期盼,这就是家长们的希望,这就是家长们的远见卓识。

穷人家的孩子虽说短小、干瘦,却能顶大用,个个都是家里的好帮手。手持镰刀,上山挖菜,打柴,割草,修树杈,无所不能。家里的所有零活儿,几乎是孩子们包下了。长大一点,就用镰刀和大人们一起下地收秋。可以说镰刀伴随着穷苦农民家里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镰刀使他们个个都变得十分勤劳,勇敢,自立,并且在那种饥寒交迫的苦日子里,还能做到乐观,豁达,实属不易。他们的所作所为,虽论不上英雄,至少不狗熊。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不无道理。

  过了立秋就是处暑。东家和耪青的都开始忙碌起来。开始收割的第一天,叫做开镰日。在这一天,东家要搞祭祀事宜。跪拜祈福,祈求上苍保佑他们家谷满仓,粮满囤。为了鼓励长工们多干活,干好活,块抢收,东家许诺给耪青的杀猪吃肉烙大饼。

收秋实际就是抢收。东家想尽快的把粮食、秸秆抢收回来,所以又雇了好些打短工的。长活短活加在一起十几号人。这么多人如果真吃顿猪肉,那得多少啊——心疼啊!东家婆为了让干活儿的多出力,少吃饭,少吃肉,想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鬼主意。

一大清早,东家婆就把割地的撵起来,说你们今天早点上工,咱们今天杀猪,回来给你们吃炖猪肉,烙大饼。多割点啊!

大祖父(打头的)领着大伙们一大早连饭也没吃就上工了。快偏晌了,他们忍着饥饿,精疲力尽地拖着沉重的身子回来了。

一进门,东家婆就笑嘻嘻的迎上来,哎呀,回来啦?大伙都受累了,快进屋歇息歇息,饿了吧?一会给你们吃炖猪肉,大饼子。

  大祖父和他的伙计们高高兴兴,有的回到屋里,有的蹲在墙根处,等待着一年中盼望已久的这顿开镰饭。

  太阳已经偏大晌了,东家婆把炖好的猪肉捞走,剩下一锅肉汤,然后她让伙夫给每人舀上一大碗。东家婆告诉大祖父他们,你们先喝碗肉汤,垫补垫补,一会肉炖好了,就给你们盛肉吃。

长工们感激的不知道说啥好。有那眼窝子浅的,还抹眼泪了。长工们个个饿的实在受不了了,“饥不择食,食不我待”端起碗来,“滋噜滋噜”的喝起来。肉汤那个香啊!大半年都没有见荤腥了,肉汤把长工们的食欲勾引上来,一鼓作气,每人都喝了好几大碗。

东家婆“仁慈”般的没了往日的威严,笑呵呵的问,还喝不,想喝还有,一大锅呢,管够。接着,她告诉伙夫,每人一碗肉汤泡大饼,等大祖父他们吃完了肉汤泡大饼,一个个撑得走不动道了。

  东家婆看长工们吃的差不多了,又阴笑着说,你们慢点吃,炖肉马上好了。长工们这会儿哪里还吃得动炖肉。已经开始感到恶心了。厌油腻了。他们不知这是计,心里还感激着东家婆,说她真好,知道我们的辛苦,专门给我们杀猪吃顿肉。

开镰日,长工们别说吃肉,就连肉渣也没有吃到。只喝到了几碗油腻的肉汤,几碗肉汤让他们恶心了好几天,有的甚至呕吐吃不下东西,这正是东家想要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