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第四十七期
作者/来源:知青网络文学网 点击数:2473 更新时间:2017-01-28

【字体:缩小放大

                                   2017.1.21星期六(47)

           柴春泽日记 

  •       作者:柴春泽(天津)

晚上,召开大队及各生产队队长会议,专题研究植树造林,同时为拍片做准备。农村缺医少药局面要尽快改变!光靠上级拨款救济有病家庭不是长久之计。近日,大队合作医疗工作得到加强。知青刘英被选调到大队合作医疗管账,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合作医疗小组组长韩世荣,副组长张思功,成员史春、郭永明、刘英、张凤韶、李士才、李士学、殷会春。合作医疗资金:个人0.60元、集体0.30元。上个月,根据盟委通知,我去天津市红桥区参加知青及知青家长代表会,作了十几场报告,同时,先后接受了《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的采访。回到玉田皋不久,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第二次来玉田皋拍彩色记录片,定名为《新生事物茁壮成长》,计划5月份在全国发行。外出开会,回来劳动,接受采访实在是疲劳不堪。现在几乎一切都身不由己,哪一级的通知我都要照办。我想还是稳定在大队做些实事为好。再来外出开会的通知,我能否拒绝? 1974年4月9日本月7日以来的3天,全大队任务是配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片。7日上午,拍摄大队党支部成员和知识青年实地考察沙丘,研究如何治沙。下午,拍访贫问苦,对象是张树峰,参加人王钟、韩会英、赵凤萃。晚上,拍我在大队部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场面,地点是公社会议室。8日上午,拍摄全体知识青年批林批孔以及学习场面。下午,拍引水浇地场面。今天上午,大队集中400人在北沙丘植树造林,因风沙太大,无法拍摄。但植树造林仍正常进行,组织这些人集中搞不容易,不能只为拍摄。按中央新影同志要求,补拍了与大队干部孙少彬、老党员张树峰、知青贾英华和王丹群等到东地已造成的林地和已成活的沙蒿地看地形等场面。今天下午,昭乌达军分区姚有和小宋来玉田皋,两个任务:民兵排拍照片,持枪,批林批孔;组织福建前线对台广播文章。晚上,召集玉田皋青年队刘慧贤、王钟、韩会英、边全有、贾英华、杨淑芬、王昌凤到大队开座谈会。1974年4月11日昨天,一队地段浇地决堤跑水,一队人不在,二队有30多人正在现场,眼看着冲向大队扬水站。我问为啥不管,回答是:“那不是我们队的事。”严肃地批评了这种做法。       今天参加公社战备会议:苏修飞机在我边境出现,50多个工兵营搞建设,玉田皋大队列为“战斗村”。中午,同大队妇联主任汤秀云到一队看望病人(一队队长李景贤母亲),了解到经济困难,无钱买药,我个人仅有1元7角,给她用,她不肯收,最后总算收下了。晚上,到大队合作医疗站副组长张思功家准备找他谈恢复他党组织生活问题,等一小时未归,约定近日一定落实。本月15日,全公社争取通电。现缺款120元(立瓶40个,每个2.00元;边网80公斤,每斤0.50元)。大队泵站缺2.5吨水泥,321元钱。到哪里去弄钱?                       1974年4月14日    昨天参加劳动修大渠。近日,在公社党委会上,同志们提出玉田皋大队“扩大院套问题没有解决,属于资本主义倾向”。我作为大队支部书记,应检讨自己,抓得不狠,不能下决心。今天召开大队支委会,传达公社同志们的批评,研究如何铲除资本主义性质的扩大院套问题。通过决议:每间房3分地,多出的地方收归集体,组成专门班子解决这个问题。晚上,中共翁牛特旗委常委、旗革委会副主任白音同志,旗工作队成员、宣传组黄凌云,旗卫生科傅科长,旗妇幼保健站小王,来玉田皋大队召开座谈会。公社党委书记黄珍参加并宣布旗委白主任等同志根据旗委指示精神来玉田皋帮助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作,以促进玉田皋大变快变。(待续)  下乡知青在昭盟.玉田皋知青琐记 忆雨江 作者:王忠(内蒙古)      周雨江是在我返城离开玉田皋后不久病故的。  前文已经提到周雨江是大队团支部书记。他是翁牛特旗中学毕业生,是回乡知识青年。玉田皋二队人,回乡后当过几天代课老师,后来执意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不久就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小伙子个头儿不高,浓眉大眼,宽脸盘儿,为人特别憨厚,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干活儿总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习惯穿红背心。深秋里公社和大队组织大会战,把种大田的土地改造成种水稻的水田,在田间里纵横交错修建大渠、小渠、上水渠、下水渠。秋天很冷,可干起活来他总是要脱掉外衣,只穿件红背心。红背心特别显眼,给人们的印象也深刻。有一次我无意发现他干完活好象直不起腰来,我问他是不是腰疼,他说可能是着点凉,没大关系。后来就很少再见他只穿那件红背心干活了。那时他已成家,有了妻子。但他好像在家的时候特别少,因为团支部有好多工作,劳动之余总是在大队部。其实我们挺羡慕他这样成了家的回乡青年,有时候甚至想,自己何时能像他们那样讨个老婆成个家,但嘴上从没说过。谁不想和自己的爱人多待上一会儿呢!就在大会战结束不久,他病情日益加重,后来腰骨发生病理恶变。  他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有他的追求,他有他的理想,他对他的家乡玉田皋有着美好的憧憬!他要为自己的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他付出了生命,卒年不满30岁。事实上,象他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回乡青年还有许多,他们为改变山村面貌贡献的力量不可低估!  我怀念雨江,敬佩雨江!雨江若在天有灵,定会看到滚滚的稻浪,看到村民的笑脸,这不正是你生前想看到的吗?(待续)


         高歌中国梦,开创知青幸福养老新天地  ——四川省知青联合会筹委会与四川德仁堂 控股集团、四川中知岁月文化传播有限 公司联手举办2017四川知青迎春联谊 会     作者:东方居士(四川) 

   2017年1月13-15日,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各地的四川省知青联合会筹委会知青代表150余人,齐聚大邑县青霞镇的德仁堂春色康养中心,与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四川中知岁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手举办2017四川知青迎春联谊会。在3天的联谊活动中,与会知青代表和为知青养老事宜倾注心血的德仁堂控股中心、四川省中知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老总和高管们共同观看了篝火晚会、文娱演出、游览烟霞湖和知青题材电影《红月亮》,并在同心同德的气氛中就双方关注的知青养老事宜开展座谈。此会得到中国知青网、华夏文化促进会知青文化委员会、西部经济文化研究院悉心指导,四川忆程旅行社有限公司赞助提供大巴车,为会议提供交通便利,副秘书长姚兴伟赠送每位代表一条鲜红的围巾,使红色基调贯穿始终。篝火晚会刚刚拉开序幕,知青们立即兴奋地跳起了锅庄舞,唱起了一直萦绕心头的知青歌曲。他们没有老气横秋,有的还是那股子欢快的青春活力。夜深了,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四川省知青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董事长林桂兴还在与各地知青代表意犹未尽地畅谈着幸福养老的美好前景。此时,工作人员找来几只大红薯,烤在篝火的余烬旁,那熟悉的香味弥漫整个空间,所有人得思绪都回到了知青时代。1月14日上午,春色康养中心大会议室,响起《我们这一辈》知青主题背景音乐,知名知青、四川省知青联合会顾问、原资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秀英宣布知青联谊座谈会开始,150余名代表起立、脱帽,同唱国歌。四川省知青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董事长林桂兴在致词中说,我不是知青,但我成长于“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所以很了解知青,全国1780万知青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祖国,知青朋友无愧于国家精英,祖国的脊梁!知青这一代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如何让他们过好后半生是时代的主题,值得我们任何人思考!知青情怀不仅要回顾历史,也要服务当下,着眼未来。为知青朋友迫在眉睫的老年幸福提供更好的方式和条件,这就是我们成立四川省知青联合会的宗旨和目的!林桂兴表示愿意与四川省知青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一道,竭力发挥“同修德仁、济世养生”精神,为知青朋友开展文化、娱乐、旅游、养生、养老、医疗等提供更高质量、更优价格、更贴心、更温暖的服务。

 

             知青书画家张虎臣

             作者:泉(广州)


  知青画家书法家张虎臣。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老知青、共和国将军、中外名人名家墨韵集主编大展主办。1950年出生于天津,1968年下乡内蒙古科尔沁,回城后定居在老家山东聊城。  地域变了,环境变了,职位变了,工作岗位变了,年龄变了,但是,张虎臣对书画艺术的孜孜追求没有变,尤其是退休后,他更是把书画艺术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遇有知青大型活动特困或救助等他更是鼎力相助。   近些年来,张虎臣的身影多见于知青群中,或为知青书画爱好者传授技艺,或为知青组织建设出谋划策,或为知青养老事宜奔走呼号。  他的虎,虎虎生威,但目光中不难看出些许温情。这也许正是他内心的写照。



图为,张虎臣作品《威震山河》

 知青家园联谊会慰问残疾知青高新海 作者:阳光张勤德(河南)


   带着知青无尽的深情和美好的关爱,今天上午知青家园联谊会贺华注会长带领管理员“好心情任百锐”和“阳光张勤德”一行三人,拎着礼品、冒着寒风,再次来到位于幸福路五号院的郑州残疾老知青高新海家中进行慰问探望。   来到高新海家中,贺华注会长亲切地拉着高新海的手问寒问暖,详细询问他的身体、生活状况,并送上鸡蛋和食用油等慰问品,代表知青家园联谊会向他表示诚挚地问候,并致以新春美好的祝愿。面对知青亲人的到来,残疾老知青感动的热泪盈眶:“收到知青家园联谊会送来的关爱,我感激的心情无法言表。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衷心祝愿知青朋友们生活永远幸福安康!”    高新海是郑州市的一位老知青,当年在农场劳动中不幸染病患上了高位截瘫重症。几十年来高新海在亲人们的关爱中同疾病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经受的磨难让人无法想象。他身残志坚、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二零一五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在亲切的交谈中,我们深深感触到他面对病魔及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内心深处的坚强。   天下知青心连心,心心相映情谊深。当我们准备离开时,高新海再次拉着我们的手表示由衷的感谢:“知青家园联谊会坚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时把温暖送到我们老知青的心坎上,你们是我们真正的贴心人!”
        等我长大了就把农民当               ——我的知青岁月          作者:杨金会(辽宁)
  石山及周边驻扎着许多部队,有一个师部就驻扎在这里,后来我到了锦县文艺宣传队,每逢年节都随县革委会到部队走访慰问演出。石山的山坳里,有个绿树掩映的村庄,叫“驿马坊”,它是明朝版图上的古驿道,是明清时期,朝庭向边防传递信息,皇帝回东北老家,祭山祭祖的驿站,养马之地。由此往东南方向的古驿道上,还有闾阳驿、盘蛇驿、高平驿、沙岭驿等重要驿站。更令我震惊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枭雄,素有“东北王”之称的张作霖的墓园就在这里,这是张作霖的真身埋葬地。墓园占地1.2万平方米,周围群山环绕,果树掩映,面对石山十三个山峰的马鞍山、猴山、印山,远远看去,三个面对墓园的山峰,就像一只巨大的屹立巨石上的即将展翅飞翔的雄鹰,正对应了古时“封侯挂印”风水宝地的榫槽。该墓园始建于1912年,是张作霖嘱托其姐夫吴永恩带着有名的风水先生,巡遍东北才为其母选定的墓地。1913年墓园建好后,张作霖将其母迁葬至此。之后,又将其妻子赵氏移葬此地。1928年张作霖被炸身亡,因日本“关东军”阻挠,其灵柩未能葬在抚顺“元帅林”,后经张作霖亲属及部下,与伪满政府多次交涉,1937年才将张作霖灵柩送到驿马坊,与其妻赵氏也就是张学良的生母合葬。原墓园有通高2.2米的一对青石雕刻荧柱,柱身镌刻楹联一幅,上联:佳兆千秋开驿马,下联:笑思百世养慈乌。走过长65米,宽2米的青砖甬路,三门四柱式的青石牌坊,但见中柱上刻有对联一幅,上联:众山罗列儿孙远,下联:万树周环兵卫严;额坊上横批为:根深叶茂。两通造型相同,规格一致的青色石碑立于两侧,南面一通是宣统二年时,溥仪皇帝赐给张作霖母亲的诰命碑,额篆:“光增泉壤”,北面一通是张作霖于民国五年为其母立的墓碑,由东三省总督署参议,当时号称奉天才子的元金铠撰文,清朝进士,黑龙江度支使谈国楫书丹,奉天书画知名人士张之汉篆额:“张母王太夫人墓碑”。两座石碑通高3.9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碑头为九眼透雕盘龙图,据说这九眼透龙碑只有皇帝和皇亲国戚,王宫贵族们,具有较高规格的石碑上才能使用,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当时张作霖在东北的实力。碑身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座为龟驮座,驮又称赑屃,又名霸下,传说是龙王的九个儿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因此人们就把它作为了石碑底座,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可惜这些建筑文革中遭到毁坏,有些构件被当地农民用来修建生产队部砌墙,或盖了猪圈。近几年文物部门,已将一些残存的构件运回了墓园,以备修复使用。墓园的陵区,东西长33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660平方米,陵区四周为花岗岩垒彻而成的围栏,显得庄严雅致。陵园共有两座坟冢,皆为圆形,外彻一圈青砖围墙,前面为张作霖与其妻赵氏的合葬墓,后面为张作霖母亲王太夫人墓。锦县,大凌河畔,我下乡的地方,如画的石山群峰,青山绿水之间,竟然长眠着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和他的母亲、妻子。八九点钟,温暖的冬日,渐升渐高,把刚刚醒来的白青色石山的十三个山峰,渐次晕染着紫、赭、红、黄,我好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也许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许是就要看到哥哥了,心情豁然开朗起来,骑在自行车上竟然哼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待续)                             

 

          穿越爱的丛林          作者:幸运(河北)  “我才不用你养活呢!再说了,我爸同意不同意还不一定呢,你别高兴地太早了!”“放假咱就去抚顺找爸去,就凭我,非让爸同意咱结婚不可!”陈效富胸有成竹地。说话就放假了,他开始准备礼物,两大旅行兜,分别装进100斤大米,那时正是阳历六月上旬,果园的果树刚落花,他就去果园的冷库买梨和苹果还有葡萄。“你干啥呀?买那么多东西,能拿得动吗?”“我又没用你拿,你急啥呀?到了该下本钱的时候了,我一定哄老丈杆子把我当亲儿子待,他不把姑娘嫁给我才怪呢!这个‘特赦令’我是拿定了!”“臭美吧你!”嘴上这样说着,心里还是盼望着能如他所愿。那时候苹果四角三分一斤,梨四毛一斤,葡萄六毛一斤,他各买十斤,出口转内销的鸭子一元零六分一斤,一只鸭三元五,他买两只,他又去水产公司买梭鱼,才五毛钱一斤,但是照别的鱼也贵,别的筷子那么长的鱼,一元三斤,就梭鱼一元二斤。盘锦是鱼米之乡,刚下过雨,车辙沟里都有鱼在游。立新屯有三户鱼民,政府特许他们打鱼买,他们都是残疾军人,有位李姓人家尤为忠厚。“大叔!”陈效富张口就跟人家套近乎“能给我打点螃蟹吗?我去抚顺看老丈人!”“那还说啥呢!我去苇塘给你打去,不过不论大小都是一毛钱一斤。”“行!”“晚上来拿吧!”晚上去取螃蟹,人家把小点的都挑出去了,光剩稍大的。李叔说:“孩子,去老丈人家,不比自己家,我给你挑了点好的,这是两块钱的。”“谢谢大叔!我呆会把桶给你送回来。”回来后,又去水产公司把鱼拿回来,再去粮库找人要个旧麻袋,回来一剪两半毁成两个小麻袋,一个装鱼,一个装螃蟹,然后再把口缝上。“咋不给你父母捎点儿呀?”“拿不了了,先紧你爸要紧!”说着,就拎起麻袋扛在肩上,扔进青年点房水泡子里。“你扔进那里干啥呀?它自己跑不了,还不得让人给捞走了!”(待续)

 

               我的父亲

        

          作者:王振国(江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对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祖父们来说,不知耪了多少遍地,不知铲掉了多少草,汗珠子掉在地上,不知摔成了多少瓣。我深深的体会到;土里刨食的穷苦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无奈。秋收,东北人也称收秋。在雇工扛活们的眼里,就是收割的时节,虎口夺粮的时刻。往年曾有 发生冰雹、霜冻、匪患等天灾人祸,所以,收秋又称虎口夺粮。收秋是一年中最苦最累的时候,“三春不如一秋忙”,每到这个时候,东家就会打紧板,所有耪青的,无论是打头的,还是跟做的,都得紧张起来,做着各项收秋的准备。收秋靠什么,靠镰刀。镰刀是秋收的主角,偌大的田野里,一派人刀大战,到处是舞动镰刀的身影。说起镰刀,父亲给我讲过许多关于镰刀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感受颇深。镰刀在所有的农具中,应该说使用频率最高、用途最广、最为老少皆宜、最为普通的一种大众工具。打柴、割草、收秋以及农民家里诸多的事,都离不开它。它和它的主人们一道见证这那段辛酸和贫穷的日子。耪青时,祖父们使用的镰刀,都是当地铁匠们采用人工蘸钢法打制出来的。这种刀片的特点是直、短、厚、硬。除了割细软的农作物如糜黍、谷子之类,特别适用割粗壮的庄稼如棒子、高粱。还有砍柴、修树等也照样适用。镰刀虽小,但基本上主宰着许许多多穷苦人家的日子。镰刀,除了在地里广泛发挥着作用,在农民家里,最大限度地体现着它的功能。人们用它干这干那,总不让它闲起来。仿佛大半个家要靠镰刀支撑着。祖父们用它修理农具,为孩子们修木 头玩意儿,为家里的女人修袜板子,鞋旋子。在没有剃刀子的日子,还可用它剃头、刮胡子。甚至带上它看青、护院、防身。镰刀,就像一把万能的工具,成了穷人过日子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对它的依恋程度越来越高。父亲告诉我,王氏家族成员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认为非常必要的、也一直坚守的习惯,那就是只要出门下地,或上山,就一定带上把镰刀。这样做也不是有多明确的目的,非要干啥干啥。带上它,说不定什么时候、走到哪,就会派上用场,男女老少这样做,只是图个方便。比如,随时割捆柴、打捆草,或防御突如其来的意外。如果有谁出门不带镰刀,不但自己不方便,还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人不守本分了,不是庄稼人了吧,被人说三道四。镰刀,仿佛成了庄稼人的伴儿,成了过日子的一个标志。每个耪青扛活的穷苦人都有一段关于镰刀的故事。或是辛酸苦涩或是传奇神秘,只不过穷苦农民嘴笨拙或特别严实,闷在肚里,不爱说出来,旁人又不容易从他们那里听到而已。(待续)


        我在梦里等你敲门

      作者:李有辉(黑龙江)

 夜,静谧,我做个温馨的梦

 梦中,我回到了多年前的老屋

 屋内,还是原来的老模样

 屋前,隐隐约约看到了那棵山丁子树

 夜很深了,可并不觉得困

 坐在简易桌前

看一本心爱的小说

书里,刻滿了保尔柯察金的足迹

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

我和她,在劳作之余

每天都沉浸在爱与故事的情节里

俩个人的灵魂,在故事里飘移

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

战友间,充滿了纯真和甜蜜

心与心相通

在广阔天地里流汗出力

多么难忘的时光

整个心,都交给了多姿多彩的天地

用青春和热血

抒写着一代人,狂放的传奇

夜,真静

心里充滿了期盼和希冀

她,好像就站在门外

敲开老屋门,又回到了我身傍和心里

夜,宁静溫馨

我和她在梦境中,热谈相拥

这是多美的画面

     
       
                                                

梦,在时空中继续


                     别离       作者:昨夜星空(河南)

 轻轻地迈开步

 怕打搅了你的梦

 合起这湿墨写下的文字

 心碎的一塌糊涂

 想给你最后一次亲吻

又恐泪水滴落在你的面颊

使你掉入伤心的深坛

勾起痛苦的回忆


还是依依不舍甚至没有迈开步子的勇气再看你最后一眼我将消失在深沉的夜色之中去我梦中的那片白桦林搭建一座小小的木屋在木屋里写诗,喝酒醉了就倚着木屋前的台阶数那满天的星星最耀眼的那一颗一定是你因为从前你曾告诉过我那颗星儿是你的眼睛会每天都看着我直到我甜甜的进入梦乡
 
 你牵着我的手,也牵动了我的心房   
                 作者:马红岩  

今天我重新来到了沙滩上,
望着沙滩,想起了儿时的梦想。
我手捧着泥沙想起孩提时
在这里曾经垒砌过城墙,
城墙里,我曾筑过一座沙雕,
那沙雕就像雄鹰在展翅飞翔。
雄鹰牵着我的手,牵动了我的心房,
他带着我一起去实现儿时候的梦想。

今天我重新驶入大海上,
我望着辽阔的海洋
驾着风帆,乘风破浪,
我撑起帆想起了少年的美好时光。
我曾在这里撩起碧蓝的海水,
任凭海水在我手中涤荡。
海水牵起我的手,风帆牵动我的心房,
海浪拍打我少年的伟大理想……

今天我重新来到广阔的草原上,
我站在碧绿的原野里瞭望,
望着蓝天,望着大地,
望着白云,望着绿色的海洋。
宽阔的视野,任我遐想……
我想起了青壮年崇高的理想。
白云牵着我的手,草原牵动我的心房,
蓝天带我飞向远方,
去寻找我青壮年时曾放歌的梦想。

今天我重新站在高高山顶上,
望着玫瑰色的阳光洒进我的胸膛。
回首一生的追求,随着年轮而去,
回首一生的理想,仍在眼前飘荡。
人生路上,有潇洒快乐,有疲倦忧伤;
人生路上,有平淡激昂,有留存清香。
人生追求,一直牵着我的手,
人生理想,一直牵动我的心房,
追求、理想告诉我,人应该怎样活着。
怎样活着潇潇洒洒,活着更加漂亮!

人生––––你牵着我的手,朝朝暮暮,
人生––––牵动我的心房走过平生,
生生世世,牵着我的手,
生生世世,牵动了我的心房。




观首届知青春晚有感 [喝火令] 作者:曹锐冲(天津)
岁月流失过,边垂奋战情,忆识酸辣苦甜承。 疆土霸留春尽,何处见残虹。 聚会谈昔往,潜流目刻拥,老身昂气定腾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