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2016第三十六期
作者/来源:《知青文学》编辑部 点击数:2109 更新时间:2016-11-06

【字体:缩小放大

                                                2016.11.5星期六(36)

                                
                

         柴春泽日记

      

   近几天主要任务是完成中央新影、沈阳电视台的拍片任务。4日上午去盟电台录音(影片用);下午,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少年》罗郁文同志来访,沈阳军区王树合与摄影科同志来访,均在盟一所会议室接待。晚上,盟革委会一所党支部召开全所服务人员会议,安排我讲话。5日在母校(赤峰六中)拍片。6日下午,赤峰市团委、妇联、工会、教育局、知青办联合召开全市有线广播大会,由我讲下乡体会。有线广播大会之会前去513部队座谈。这是向亲人解放军学习的好机会。今天下午,沈阳军区同志受《解放军报》委托到家里摄影。今晚,与盟宣传站搞知青展览的同志座谈。

到空军部队座谈有感。飞机飞行的辩证运动,使我意识到翅尾巴是不行的:尾巴向下,飞机向上;尾巴上翘,飞机往下来。人是有尾巴的,我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尾巴,是不是翘起来了,还好,感觉没有翘。永远不能翘尾巴,这也是父亲常要求我的。

 

1974年3月12日

应天津市红桥区邀请,于本月10日同昭盟13名盟、旗、县知青办负责人和3名知青代表参加“天津市红桥区知识青年家长代表会议”。

昨天上午,会议隆重开幕,与会者1 000余人,区委领导到会讲话。下午参观天津动力机厂。

今天上午,安排我在大会上发言,接着便是与天津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中午和天津市下乡知青代表合影。下午,接到通知,天津电视台、电台要联合采访,需准备直播讲话。晚上与会代表观看红桥区杂技团演出。

这几天好紧张。

 

1974年3月14日

昨天上午,中共红桥区委召开有各单位党支部书记、区直机关干部1 000多人参加的大会,安排我做大会发言。下午,参加红桥区知识青年家长代表会闭幕式。晚上,红桥区委举行宴会。

今天上午,红桥区团委、红代会召开座谈会,参加天津市红桥区家长代表会的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县的16名知识青年代表和团委、红代会常委参加。《天津日报》等报记者拍摄新闻照片。参观三条石展览馆。下午,天津市红桥区团委在红桥区体育场召开有青少年、红卫兵、团干部6 000人参加的大会,安排我大会发言。新华社天津分社,邀与红桥区赴黑龙江、吉林省上山下乡知青小分队成员合影。今晚,天津电视台安排我直播讲话。

近日,我由红桥区利群旅馆搬到天津市革委会第四招待所401室。

 

1974年3月15日

今天上午,在天津电台录音并吃午饭。下午,天津市团委、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天津市知识青年工作办公室、天津市红代会在天津体育馆召开有团员、红卫兵、知识青年、机关干部参加的500人大会,安排我大会发言。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侯隽同志出席大会并讲话。我请侯隽为我签字,她在我日记本上写道:

无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也永远对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坚信不移!永远坚定不移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路线不断前进!与同志共勉。

战友:侯隽

1974.3.15

                                                                                    

1974年3月20日

原计划3月15日大会后回赤峰,因当晚中共天津市委主要领导接见,要求延长在津时间,继续参加几个报告会。

3月16日上午,团干部、红卫兵干部、教师座谈,地点是天津市革委会四所会议室。下午,天津市总工会和市知青办在天津市工人第一文化宫召开2 400人大会,安排我发言,讲下乡经历。知青楷模邢燕子的父亲,天津知青张勇烈士的母亲,老工人李长茂等出席大会。

3月17日,上午中共天津市河西区委在中国大戏院召开1 800人大会,安排我做大会发言,讲下乡经历;下午,参观天津手表厂。

3月18日,上午到天津新港参观学习;晚上,天津市革委会事务局团委在天津饭店召开服务人员300人大会,安排我讲下乡经历。

3月19日下午,天津市妇联、市知青办联合在天津市人民礼堂召开1 300人大会,安排我做大会发言。

今天上午,天津市一纺局在工人剧场召开800人大会;下午天津河东区、河北区联合在天津市工人第一文化宫召开2 100人大会。两个会分别安排我做大会发言。

计划明日回赤峰。

                       

1974年3月22日

昨晚,乘火车离天津到沈阳。

近日日程:3月23日上午与沈阳市一百二十一中学全体教师座谈,下午一百二十一中学党支部、革委会在中华剧场召开全体毕业生家长大会(主会场2 400人,分会场4 000人),大会后听课,由沈阳一百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师为学生讲我给父亲的回信;3月24日上午,到沈阳变压器厂参观并参加该厂召开的6 000人大会,接着,应辽宁省京剧团邀请参加该团350人大会。

                                     写于沈阳东北旅社

 

1974年3月29日

本月25日回到赤峰,当天向盟委领导汇报外出情况。盟里安排我27日去父亲工作单位“五七煤矿”参加大会。

昨天,到乌丹向旗委汇报去津、沈等地参加会议情况。下午,盟知青办主任王汉青和我父亲一同到玉田皋。

今天在玉田皋三队参加修渠劳动一天。

摆在大队面前的困难真不少:张口没钱,闭口缺人民币。

大队会计于庆云谈大队缺款情况:

1.化肥12万斤,每斤0.155元,需人民币1.86万元;

2.2 600亩机播,缺油钱1 650元;

3.种子3 830斤,借供销社900元;

4.办电钱2 345元(已占用青年队款)。

怎么办?找信用社贷款吗?旧账未还,再加新账?青年点建房需要木料,委托韩世荣到公社支取我的每月15元补助款,用于青年点建房。另韩世荣、孙志敏去旗里开会,大队无钱,仍从我的补助中支出6元,给他们用。千难!万难!大队无钱真是大难啊!

 

1974年3月31日

3月29至31日,公社党委召开深入批林批孔会议。

今天,玉田皋大队青年点出现一件怪事,机井筒被一块大石头卡住。大家分析是人为的,知青又得罪了谁?广阔天地是战场,果真如此。

春耕生产缺钱。玉田皋大队借供销社种子钱,用卖马钱还上。办电钱1 000多元,用卖羊毛钱交上。机播地2 000亩,需30 000斤化肥,只有22 000斤,缺款3 410元,需贷款解决。机播缺柴油1 000斤,机油200斤,合计1 600元,需货款解决。(待续)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22)

高  颖

1974年4月1日夜

上午,在三队参加修渠劳动。下午,召开大队党支部会议:深入批林批孔,促春耕生产。晚上,参加青年队的会议,提出抓紧批林批孔,重视抓思想政治工作。

复信张力,复信《北京少年》罗郁文。

再忙再累,不学习是不行的啊!缩短睡觉时间,坚持学习!坚持学习!哪怕是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一段,也要天天坚持!《列宁选集》一至四卷读完了,但4卷里的重点没抄录完,要坚持。啊!现在是夜间12点多了,注意,休息好才能工作好,睡觉、休息是为了更好地战斗。

 

1974年4月2日夜

穷则思变,排除万难。回到大队后,同大家一起参加批林批孔。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形势一片大好,干部和群众精神面貌喜人,干劲冲天。

接触到大队实际工作后,问题就变了。我这个农业生产上的“门外汉”工作起来很吃力,说没有压力不符合我现在的精神状况——压力是有的!张口——没钱!闭口——少人民币!办电、搞机械化种田,需用现款,可现在我们大队还是一穷二白的啊!急需用款,外债已达14 000元,还需20 000元,这怎么不急人呢?急有什么用!急能解决问题吗?谁人都知不能,但客观现实总是使人心急啊!不能向上伸手,要自力更生想办法!不能让缺钱的困难压弯了腰,穷嘛,就要思变!不思变,不抓大事、促大干、促生产是解决不了一穷二白面貌的啊!是否发信向有关同志求援?这样做是否合适?为的是集体事业,革命事业,几天来我一直想这样办,但决心没有最后下,看来不下不行啦!好吧,向有关同志个人求援,暂借一批款,秋后再还上。

                      

1974年4月3日

上午,在三队平整试验田,中间,接公社通知,同赵清志一起去公社与黄珍书记议事。

大队来人告知,河套地跑水冲毁扬水站,赶到现场处理。

下午,去玉田皋公社中学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讲话,后召开大队支委会研究公社下拨140元治病款的分配:一队李士范10元,张有家10元,李景昌母亲 20元,李士合20元;三队刘海林20元,王志敏10元;四队张景银 15元;五队刘兴沛35元。

会后继续去三队参加劳动。

晚上,召开三队全体社员大会,动员大家在春耕生产中坚持出勤。

散会后,召开三队党小组会,要求党员在春耕生产中起带头作用。

    劳动——开会——再去劳动——晚上开会——开小会,真紧张!这是战斗!

                      

1974年4月5日

昨天上午在三队栽树、修支渠,下午平整土地。

休息时去几户病重社员家看望。

今天上午,顶着狂风卷起的白沙又到北沙套走了一圈。“敌情”严重,如不抓紧固沙造林,玉田皋村靠沙丘的房舍会被埋住。应大干固沙造林!

下午,在三队劳动时,辽宁团省委吴维颜、盟团委郭明伦等同志到地头谈批林批孔写文章的事,郭明伦同志提出重点写如何坚持学马列问题。他们是中午到公社的,为支持我坚持参加劳动,故到田间、地头谈工作。今晚,又在大队部向他们谈了坚持学习问题。我也提出问题:学习在坚持,但在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当好“班长”搞好大队党支部建设方面,我仍有很大差距。

                                  下乡知青在昭盟

难忘第二故乡

蔡尤丽

    蔡尤丽,女,辽宁省营口市人,1969年12月随父母所在的“113医疗队”奔赴昭乌达盟喀喇沁旗。1972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到那尔村公社下瓦房大队,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被招工到平庄毛纺织厂工作。1979年随父母撤回营口市。

时光荏苒,40多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当初去昭乌达盟的光景,好像就在眼前。

    1969年,遵照毛泽东主席“六二六”指示,全国各地组织医务人员赴祖国边疆和边远山区,送医送药下乡,为当地群众开展医疗救助工作。辽宁省营口市在全市各医院抽调优秀医务工作者共100名,组成了一支编号为“113医疗队”的支边队伍,我的父母就在其中。当时,我就是跟随父母怀着向往、兴奋、激动的心情于1969年12月末,奔赴昭乌达盟喀喇沁旗那尔村公社所在地。

    医疗队刚刚到达这里时,医院就设在清代王爷府院内。正殿是门诊、病房;西侧偏殿是手术室、化验室;格格绣楼是医院行政办公室。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却为当地百姓救死扶伤、解除病痛、缓解和研治地方病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年后,国家投资兴建了医疗大楼并相继配备了医疗设备,医院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当地群众重大疾病得到及时救治。113医疗队的医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远近闻名。

刚到那尔村时没有家属宿舍,我们被安排在当地老乡家。记得那天非常寒冷,干打垒的房子里却暖暖的,房东把炕烧的热热……我们家和房东成了最好的邻居和朋友。后来医疗队家属宿舍建成后,我们才搬出房东家。

   在离开营口市之前,学校正是“复课闹革命”阶段,我由小学刚刚升入中学。到了那尔村,我被安排到那尔村高中就读。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一切都好奇、新鲜。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尔村高中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氛围。记得教我们数学的是张毅老师,语文是杨老师夫妇,化学是盛老师,物理是刘老师,俄语是李老师,当时的校长名叫徐造庚。学校的教师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医疗队的子女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了发展,还成为学校文艺、体育的骨干。3年的学习生活,收获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受益匪浅。

1972年12月,我高中毕业后和同学一起被安排到那尔村公社下瓦房大队,成为一名下乡知青。刚到时住在老百姓家,3间干打垒的房子,西屋是男生,我们女生住在东屋。每个房间没有门,用半截布帘就算把男女生房间隔开,生活非常艰苦。我们被分配到各生产队和农民一起播种、除草、收割,体会到了劳作的艰辛和收获丰收后的喜悦。后来我被抽调到下瓦房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1975年初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5月,我被招工,分配到昭乌达盟平庄毛纺织厂绒线车间。那时年轻、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带领团员青年为了抢任务,经常加班加点,“大干三十天”、“大干一百天”,抢任务、创质量。由于工作突出,我由车间团总支书记,抽调到厂团委,1976年,平庄毛纺织厂成立团委,我被选举任命为厂第一届团委书记,这期间参加了辽宁省第八届团代会,并陆续获得上级有关部门颁发的各种奖项。

   1979年昭乌达盟由辽宁省划由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13医疗队随即撤回营口市。我也随父母离开了学习、生活、工作了10年的昭乌达盟。

14岁到24岁,这段美好青春时光在昭乌达盟度过,我收获了知识,丰富了人生经历,得到了锻 炼和成长。

   我爱昭乌达盟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让我永远难忘。

 

 

   关于众筹,什么是众筹?

  众筹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大业态,本意是指向群众募资,以帮助微小企业与“创客”快速融资的新兴方式,低门槛、多样性、注重创意、依靠大众力量是众筹的主要特点。

  众筹与养老产业结合后,其迅速融资的特点将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裨益,同时也将弥补政府在养老产业方面的不足和弱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这一面向银发人群的产业,已成功上位为朝阳产业。在政府开放的姿态下,一笔笔民间资本蓄力冲关,登陆这块潜力巨大的地盘。构想把热门的众筹模式引入到养老行业当中来,已是逐步开始蔓延的趋势,特别是在业内认识看来,这种想法已经不再只是曾经“很美很概念”了。

 

  针对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从国家发改委产业所研究员许江萍提出了“众筹养老”的观点,现在逐步盛行的养老地产、众筹养老院的兴起,也说明着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抚养老人已成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不过,养老产业前期投入资金巨大,而当前的养老服投入严重不足。在长远看来,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养老众筹模式,破解养老服务业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解决养老产业困境的一个有效方式。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失独老人,众筹养老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正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今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2亿,老龄化率超过16%。老年人口规模呈现出的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使得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与之相应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新增养老床位376万个,合计投资规模高达6312亿元,年均投资额度为1262亿元。而政府需要承担的投资为1583亿元,年均投资额度为917亿元。

  将众筹概念推到了大众面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众筹!

  众筹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大业态,本意是指向群众募资,以帮助微小企业与“创客”快速融资的新兴方式,低门槛、多样性、注重创意、依靠大众力量是众筹的主要特点。众筹与养老产业结合后,其迅速融资的特点将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裨益,同时也将弥补政府在养老产业方面的不足和弱项。

  除去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部分养老院,全国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隐患

目前,中国经济正走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新常态”。众筹模式善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今年以来,国家高层多次为众筹模式发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打造支撑平台。互联网时代,要利用“网际网路+”,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

我国众筹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

  2016年上半年,我国众筹行业成交额逾60亿元,超过2014年的两倍多,其中股权众筹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国家出台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在其作用下,众筹行业发展过程中监管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得到消除,行业将进一步规范,预计2016全年行业成交额有望达到150亿至200亿元,考虑到股权众筹领域还有很多细分市场待挖掘,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达万亿。

   如何养老,才能为他们带去金色夕阳?

 

今年国家出台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在其作用下,众筹行业发展过程中监管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得到消除,行业将进一步规范,预计2015全年行业成交额有望达到150亿至200亿元,考虑到股权众筹领域还有很多细分市场待挖掘,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达万亿。

众筹与养老产业的合作,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老龄市场需求十分有利,破解了养老服务业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激活民间养老服务市场的重要途径。养老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且发展之初多是公益性的。养老产业前期对资金的考验非常大,募集资金的众筹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

  众筹养老是新型养老社会的崭新课题

众筹养老或者养老合作社既然具有许多优点,就值得大家合力向往;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予考量,也是以臻完善的目的。当然在许多情况下,朋友的良性互动是包括了适度的间离性和阶段性的。但是若真的能有人生全覆盖的朋友缘分,则是人生幸事乃至是人生造化,且行且珍惜。

 

 

                        棠溪源的上海女知青吴原启

                         作者:大爱无言(河南)

     在西平县出山镇的棠溪源风景区,有个只有17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茅叶沟。这里群山绵延、山峰险峻、峡谷幽深,因为住着一位曾经支援过新疆建设的上海女知青而一度名声在外。她姓甚名谁,她因何身居此处,她为何矢志不移。由西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温占红别的作向导,我进行了一次专访。

她叫江雅琴,虽然年过古稀,头发花白,满脸沧桑,布衣打扮,但身体硬朗,谈吐纯朴,乐观向上,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

江雅琴,1944年出生于上海普陀区潘家湾九弄172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兄妹三人她排行老大,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当时她年幼小,至今也不清楚什么原因,自家的弟弟和妹妹却被寄养在姨的家里。她从小跟着老家无锡江阴市申港镇的奶奶和小叔相依为命。除读书学习外,打青草喂猪,积土肥撒粪,踩水车浇地,既使她有了一段难忘的童年经历,也使她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好身手。直到15岁时,她才回到母亲身边在上海普陀区读中学。

在上世纪60年代,有句“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口号,激励着上海10万知青前往支援新疆的建设。1963年6月,初中毕业的江雅琴观看了动员青年学生支援边疆的纪录片《军垦战歌》之后,也受到了激情澎湃的宣传影响,并做出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举动。

闻到风声的母亲舍不得她去,江雅琴却悄悄地到里弄报了名。等母亲知道时,江雅琴已经顺利通过审批。怕出意外,铁了心的江雅琴还把里弄的叔婶请到家里做思想工作,母亲不得不忍痛割爱而顺水推舟。

   当时,很多知青并不清楚手中揣着的户口迁出证明意味着什么,也意识不到今后的前程如何。

然而,像更多的知青一样,江雅琴当年的理想似乎更“清晰”。在当年支援新疆建设的申请表上,她曾一笔一划地写道:“青年人要有志在四方的正确态度。只有把国家建设好,才能有家庭的幸福美满。听党的话,我志愿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去那里去,上刀山,下火海,决无二心。”

同年7月18日,在嘹亮的“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的送行曲中,佩戴鲜花的江雅琴带着激情和理想,带着一个小木箱,一套粗布衣,带着姨家表哥送的一个铁壳暖水瓶、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飞华金笔厂生产的钢笔等心仪的物品,告别亲人,告别朋友,告别家乡。与她同行的那帮学生不但没有一个人哭,而且还兴高采烈地唱着前苏联的歌曲《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同数千名上海青年学生一道乘上了从上海北郊火车站西去的知青专列,辗转来到了地处阿克苏的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七场,成为首批支援新疆的上海知青。

   尽管当时新疆的生活条件很差,知青们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盐水蘸馍,但由于她怀着“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边疆志不移”的激情和信念,凭着一腔热血,硬是坚持了下来。

  江雅琴特别积极肯干,学东西很快,无论是脱土坯,清水渠,还是掰包谷,摘棉花,打沙枣,学啥都像模像样,干啥都有板有眼,不久就当里了班长。此后,她身先士卒,带领全班30多人努力厂里下达的各项完成任务,班里多次获得先进荣誉,个人多次获得摘花能手和脱坯标兵。1964年4月14日,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由于由于她心灵手巧,任劳任怨,两年后被分到农一师沙井子水土改良综合试验站机耕六连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由此有缘遇到了当年的师傅、现在的老伴张四。

张四是一名1946年参加新四军的老兵,时任机耕六连排长,为人厚道,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踏实能干,先后于1956年、1959年、1962年、1963年被评为“五好工人”。

师傅手把手地教,她脚跟脚地学,很快成为普陀区十来个知青中最早的农机手,开着75匹的链轨拖拉机,一度甚是威风。

在生产劳动中,师傅清晨给同事打水洗脸,傍晚帮同事烧炉取暖,江雅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对师傅产生了爱慕之情,并认定师傅张四是可以终生相托的人。为此,她不顾年龄的悬殊、家境的迥异、文化的差别和家人的再三反对,于1966年5月同师傅张四走近了婚姻的殿堂。喜结连理时很简单,就往职工宿舍里发点喜糖,请亲朋好友待了一座酒席。婚后,她被调到地处沙井子的一团十二连,不再开拖拉机了,改干摘棉花、打沙枣等农活,并先后被评为“五好姑娘”、“摘花能手”等。

  据江雅琴回忆:获得的奖状都放丢了,奖励的钢笔、笔记本、毛巾,可不少东西,都随手给小孩用了。不是我粗心,而是压根没有把它当回事。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她1969年8月9日工资晋级审批表上,有关个人表现一栏里这样的记载:工作踏实能干,担任班长能带头苦干,但工作方法欠缺,开会发言不主动。真实地再现了她当年的个性特征。

江雅琴说,那时候领导对我关心,同事对我照顾,虽然吃的是大锅饭,比不上老家上海,但心里挺充实,也挺快活。工资享受“358”政策,就是第一年每月3元,第二年每月5元,第三年每月8元。第四年31元零8分,再往后好像就没有涨过工资。三年后,我们才知道由上海方面发给农一师知青的衣帽、被褥等物品被个别有权势的人扣下私分了。对于当年的腐败分子,我们这些知青似乎没有勇气举报他们。由于生活节俭,到了1967年的时候,我就了200元钱的存款。现在看来这点钱不算啥,而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1971年底,对江雅琴来说又是一个大的转折,丈夫张四先于春节前夕回西平老家探亲,后写信让她也请假回西平住一段时光。她就搭汽车、乘火车,中途转好几次车,才从漯河下火车,当换坐汽车至武功时天色已晚,又在丈夫张四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张四步行30公里去武功把俺接到出山公社,用扁担挑着她携带的行李物品,从出山乡走30多里的崎岖山路,傍晚才回到茅叶沟的家,累的江雅琴腿脚生疼。回趟家实在太难了,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

当时,出山公社和月林大队因缺少驾驶员,为数不多的东方红拖拉机经常躺在那里睡大觉。在公社和大队干部的一再恳请下,江雅琴盛情难却,开着拖拉犁了好多天地。假期到了,村里地还没有犁完,乡亲们就上门苦苦挽留。她说,孩子小,收入少,不好熬。村民们说,只要有俺们吃的,就不会让您一家饿着。有的送来几个鸡蛋,有的端来一碗白面,有的帮俺缝衣砍柴,有的帮俺看孩做饭。我被乡亲们的真情所感动,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不走了。

起初,也有不少村民认为她这个大上海出生的女知青是图一时的新鲜,吃不了穷山沟的苦,待不了多久就会像银环一样跑回城里去。

  的确,那时的茅叶沟一穷二白,有打油诗为证:“吃水靠肩跳,吃面驴拉套,出门羊肠道,全凭两只脚。”“打过不打过,就看庙岗坡,上去穿新鞋,下来赤着脚。”

在这里,她啥苦都吃过,啥累都受过,住的是牛屋,点的是油灯,烧的是山柴,吃的是窝头。生产队收打的麦子大都上交给国家了,除了分给的红薯和包谷和少得可怜的小麦,基本没其它有啥吃的。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才用鏊子烙几张单馍招待。到了夏秋,能打些山果充饥。

然而,出乎村们意料的是,她驾驶着东方红拖拉机,犁遍了月林附近村子的耕地,公家不仅管饭,还发一个整劳力的工分,心里很知足。之后,经我的手还培养出好几个拖拉机手。

开荒,施肥,锄草她有把力气;割麦,扬场,躲朵她会用巧劲,挑坯,挑水,挑粪,挑粮,她靠铁肩膀,一般的农村妇女人都比不过她。农具坏了,她会修。电线断了,她会接。啥活都管干,哪一样都拉不下她。好不容易整好的梯田被山洪冲坏了,她就一框一框担土一点一点将沟壑坑洼垫平。有一年种月林农场的小麦,是她一个人把良种扛来扛去,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说过一句累。累得她中午一顿吃了三大碗捞面。

  1975年,住在公家的两间牛屋被洪水冲塌了,只好搬到不远处的一间牛屋里。情急之下,我靠在农一师学的手艺,在生产队里帮助和亲戚邻居帮助下,就地取材,挖土脱坯,鼓窑烧砖,拿出体己,不到一年的时间盖起了三间瓦房。

1983年,时任县委书记欧阳忠宽翻山越岭到浅山丘陵调研时,发现茅叶沟有一位上海女知青,就安排县里划拨给俺一个柴油机和一台小钢磨,希望她依靠发电磨面赚点钱,改善一下生活。

村民穷呀,有的连吃盐的钱都没有。磨完面,有钱的就给点,没钱的就拉倒。俺白搭上功夫不说,有时根本裹不着油钱。有人说她徒劳无功,她却觉得能为村民办点好事,心里乐滋滋的。后来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她才搭车跑到县城找到欧阳书记反映实情。欧阳书记被俺乐善好施的行为感动,当机无偿划拨两桶柴油顾急。

很多村民都说,沾了江雅琴不少的光。以前,村里不通电,照明点煤油灯;她就到县里找领导要求架电线;村里没有路,群众出行十分困难,她想方设法往上级奔走呼吁。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步伐,电通了,路通了,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并逐步实现了电灯电话、洋梨子洋耙、楼上楼下、不见人就说话的梦想。

  知情人都说,为改变落后的面貌,江雅琴没少流汗出力,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劳动模范”、    “三八红旗手”等市里、县里、公社发的奖状贴满了她家里堂屋的墙,备受村民的尊重。

前些年,听说同她一起支边的知青先后回城,上海专门为新疆返城知青出台了三四万元就给一套经济适用房的新规,上海的知青好友唐根法和郭关女夫妇先后得到了三套房的补偿,现在一套就值一百多万。江雅琴也动过心思,但她最终没有离开情有独钟的茅叶沟。

她和老伴张四生育了三个儿子,由于当时生活特别困难,被迫无奈将大儿子讨给人家养活。10年前,棠溪源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家里承包的山坡被占用,二儿子在棠溪源风景区门口开了一家餐馆,儿子、儿媳在餐馆里招呼着生意,她和老伴张四及三儿子从此成了棠溪源景区的守护者,倒也其乐融融。

“转眼间已经离开上海53年,离开新疆也45个年头了!对当初的选择,我无怨无悔。这里有我喜欢的山水,这里有我牵肠的老伴,这里有我挂肚的儿孙,这里才是我温馨的家!”江雅琴发自内心地说。

    眼下,江雅琴心里还有一个没能实现的心愿,就是为1946年参加新四军的老伴张讨回公道。没有人证,当年的战友已音讯皆无,有的解放前牺牲,有的建国后离世,有的近几年失联。没有物证,当年的奖章已不知去向,有的被洪水冲走,有的被不慎失迷,有的被孩子玩丢。

翻开张四发黄的档案,里面有这样的详实记载:

1932年出生于西平县出山乡月林村,1946年参加新四军,1956年到新疆支边。

他真正树立了建场如建家的思想,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修理农具手到擒来,劳动竞赛一马当先,打田埂完成定额的124.4%。在4134号地,他对班里同志提出“四快”,即“快装、快走、快倒、快回”的担挑赛跑要求,他本人争先恐后,一天挑1350担,获得了“劳动能手”称号。

他办法多,热心肠。起得早,给起床晚的同志打洗脸水。之后起床晚的同志受感动就按时起床了。照顾病号有爱心,替生病的同志打水弄饭很热心。班里余得水一度思想觉悟较差,常说:“别管干不干,一天三顿饭。”通过他耐心地教育帮助,使余德水认识到农场的前途就是个人的前途,干活越来越痛快。

他能吃苦,干劲大。在900亩放水时,人家两人一渠,他一人一渠。他接受任务坚决,完成得爽快。在浇灌80亩春麦时,他一个人一天一夜就干完了。脚伤了也不休息,还坚持积肥增产节约,并平整了两亩增产田。

  为了证实老伴的履历,江雅琴和老伴张四于2006年一道回到新疆,把她俩的个人档案资料都带回来了,上县里反映情况,经多次调查,都没有结果。虽然这一带的老人都知道张四参加过新四军,为解放事业流过血,出过力,但现在仅有的在新疆建设兵团的档案记载又不被认同,白白花好几千元冤枉钱。之前,经乡民政所给张四办了老保,开始一月发30元,慢慢涨到每月发80元,到2015年底据说不和政策也被取消了。呼吁之余,江雅琴心里充满了无助和憋屈。

临别时,江雅琴动情地说:以前连想都没有想过,现在的生活会有这么好。吃穿不愁,寝食无忧。平时,俺和老伴一起扫扫景区卫生,修修树木花草,闲暇时间用手机和老家上海一起支边的知青聊聊天。告诉他们,俺这里的蝉鸣谷和棠溪源,令人留恋;这里的天然氧吧和清澈山泉令人忘返。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作者:唐桂芹(黑龙江)

 清浅的溪流

 不见鱼儿在游

 只有我的脸掉进水里

 波纹一次次的冲刷

 看不清

 当年的那个自己


 日经月滑的痕

 如花遇秋风

 叶落尽

 风蚀残年韵不存


 谁

 封住了你

 一见钟情的记忆

 眼里存储的一抹靓丽

 几十年不曾退去

 一个厚实的臂膀

 一路风霜雪雨

 挽着爱妻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多想跑回去

 再早早的嫁给你

     

冬  天  的  脚  步  声

作者:肖向红(黑龙江)

冬天来了

一个跟头栽进大山里

扑入密林中

久别的狂吻

树木拍手乐

小鸟躲进窝

狂啊冬疯了

好个迎冬大联欢

轮回着仙境美冬天

冬天的脚步声

时而轻时而忙

又一个跟头栽进河里小水塘

水起浪花诉衷肠

一簇蔟冰片一朵朵浪

飞旋起舞铺河床

冬的手里有指挥棒

让河水穿上圣装

把流淌的河流静静地盖上

冬天的脚步声啊

大胆地往前闯

抖落出你的本领

大地上你舒心悠扬

万山高竖的大美江山

你拉起大船乘风远航

冬天的脚步声

林区人熟悉你的歌唱

你的话语在山谷回荡

震响雪浪卷兴安

再冷的三九天漫天鹅毛雪

那是你真心奉献的礼赞

银花束束落在悠悠的人间

冬天的脚步声啊

你看爷爷奶奶坐上热炕头

吸着大烟袋冒的烟儿是冬天的乐章

老头喝上小烧酒

吃口猪肉炖粉条

老两口扯一张大糖饼

嚼出冬天你的情

冬天的脚步声

咱山村人心里明白

数着隆冬雪地天寒

伴你走过行程

去把春天启盼

你做媒人迎来春

揭开春姑娘的绿盖头

好个冬天的脚步声

你渐行渐远......

 

 常出来转转,约上儿时的玩伴,即便 不去天南海北,我们在乎的依然是童稚的情感。(编者)

 

 童稚的情感

 作者:金色海洋(辽宁)

 魂牵梦萦同学情,

 四十年后重相逢。

 欢声笑语绕山半,

 发染白霜心若童。


 年过六十暮色近,

 老当益壮夕阳红。

 人生苦短不虚度。

 相互沟通乐融融。

 

   

  

 

  我们曾经年轻,我们把曾经的年轻奉献 给祖国,如今,我们真的老了,但曾经的奉献足以让我们记忆犹新,沾沾自喜,永远年轻。你看,照片里,不正飘逸出曾经的欢声笑语?(编者)


 枫叶对根的诉说

 作者:杉杉(海南)

 假如我是一片枫叶,我随着秋风的方向飘  来,河流是我的映像。飘啊飘啊飘啊,这里是我的家园,没有鲜花亮丽依旧,没有鱼儿自由自在。我在坚守承诺,拂动拂动拂动,那是,那是对水的坚定!当你想见我的时候,弯弯的河道是方向,等着你来到枫叶飘落的季节。我会深情热情拥抱。溶化溶化溶化溶入在情深的爱河.....

   (杉杉:谢忠复,1973年在伊春市友好朝阳经营所,后考学,曾在黑龙江省审计局驻伊春特派员办事处、伊春市审计局工作。退休后在上海致群会计师事务所挂名注册会计师,现住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