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2016第三十四期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2569 更新时间:2016-10-23

【字体:缩小放大

                                                  2016.10.22星期六(34)

   

            柴春泽日记

       1974年2月3日

    今天,召开全大队深入批林批孔促备耕生产的动员大会。赵清志同

志传达、宣讲中央(1974)1号文件,我做动员讲话。 

当晚,决定开支委会专题研究举办生产队长学习班问题,结果只有赵清志、孙少彬按时到会。要组织积肥,要组织农田建设,会议却一个接一个。五队副队长史春对我说:“生产忙,会太多,不管忙闲。老司令(在大队看门,负责通知的人绰号)讲,一来通知就得去,先学习,再讲话,最后才说干啥(指具体的生产任务)。我解释,上级要求必须抓大事,抓大事就必须开会。

学习、讨论、批判都进行了,查看了一下公社会的记录:办电的欠款要求月底前交齐,否则不能通电。怎么办?卖马?贷款?真急人!

                           

1974年2月6日

    上午,公社党委、革委会召开全公社批林批孔有线广播动员大会。会议进行中,盟团委副书记庞文生、盟宣传站高亚雄赶到会场摄影。公社武装部长于顺有宣读党委关于把玉田皋大队青年队民兵排确定为持枪民兵排并授枪的决定。

    邮局送来的2月2日《昭乌达报》第三版以《决裂旧观念的闯将的故事》为题开始刊出署名王歌今、李激扬、焦辑哲的报告文学连载。

接旗里通知,中午前赶到盟里,下午4点零5分乘火车到省里并准备去北京,配合中央电台、电视台录制节目。因外出开会,从公社李长青处支人民币40元,另需到盟里借50元。

1974年2月1日,《辽宁日报》头版刊发署名李屏的文章《驳所谓“六亲不认”》。文章指出,“柴春泽写信给父亲要求百分之百地对自己进行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教育,批评了“拔根”教育。然而,有少数人将柴春泽的行动视为“大逆不道”,认为是“六亲不认”。

    1974年2月2日,《昭乌达报》第三版以《决裂旧观念的闯将——柴春泽的故事》为题,开始连载署名王歌今、李激扬、焦辑哲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

1974年2月8日晚

与盟知青办刘勤一起于昨天7点10分到沈阳北站。团省委组织召开“批林批孔座谈会”,给我的任务是写批林批孔文章。今天乘晚车去北京前赶出稿子留下。在大队每天忙得团团转,真无时间写,来省里有时间又不知从何处下笔,好在日记中有学习中央文件时的批孔笔记,抄录一些,麻烦团委和《辽宁青年》杂志选用吧!看来批林批孔成了当前的头等大事。

前几天盟里通知我父亲参加盟里召开的知识青年家长批林批孔座谈会,专门安排他发言。

盟妇联召开批林批孔大会,请我母亲参加会议,还让她发言。提高认识再落到实际行动上并不容易。

一回到队里,生产、杂事一大堆,这个关系摆正可真难!出来开会、写稿、发言、摘书、抄报,好在有领导讲话。

                    

1974年2月8日夜

    收到一大批信(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江西、天津、陕西),借外出开会带出一些。辽宁省“五七”战士子女×××,在玉田皋孤山子大队插队,1974年1月8日来信如下:

春泽同志:

      自从我当兵后一直很少同公社这边联系。从报纸上看到你给你父亲的去信,才使我感到应去信一封。通过接触,使我感到你还是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有革命朝气,有工作热情,很值得我学习,你学习了一些马列著作,看来对你的促进很大。

      玉田皋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公社,但是旧的传统习惯势力又形成一定的阻力,因此要想更好地前进,不仅需要各方面有一个长远规划,而且还需要有一个破旧立新的意识形态的运动,这就需要有一个朝气蓬勃、革命化的领导班子,过去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机会和谁交流,意识形态的破旧立新主要靠青年,应该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可以交流。

在和你的接触中,我感到你有决心,敢干,但经验少,方法差,通过学习你现在可能有所提高。我学习是从学哲学入手,第二步学政治经济学,同时学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和理论,通过学习从几方面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祝好,握手!

写于沈阳至北京的列车上

 

1974年2月9日凌晨

    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不能入睡。列车广播室特邀我和另一乘客每人赶写一篇批林批孔稿子,原定由播音员播出,后改由我们自己去讲。看来全国到处都成了批林批孔的战场。还是谈一下对伟大祖国首都的感情:北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北京——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向北京致敬!

    人们为什么对我给父亲的信反响这样强烈?有知青、兵团战士、小学生、中学生、工农兵学员。

    还有一位署名王德山的中央侯补委员来信,信中算了一笔人生账,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一个人按80岁算共有多少时间,除去睡眠能为党工作多少时间,意在争分夺秒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1974年2月9日

早6点25分到北京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仲可、北京电视台邹友开同志到车站接我和盟知青办的刘勤,住进了中央人民广播事业局招待所。

来京3件事:

1.北京电视台红小兵节目录制《从小立下革命志,长大建设新农村》,我与红小兵、小学孩子们座谈,要求是背下谈话稿,取直播方式;

2.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卫兵节目《同旧传统观念决裂,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要求熟练讲稿;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红卫兵节目,具体安排这些节目录制的是邹友开、丁莉莉、张仲可。

我的讲话录音具体日程:9日(星期六)到京,10日、11日和13日3天准备稿子,12日录像(红小兵),14日北京电视台红卫兵节目,15日上午中央电台红卫兵节目。

    现在不能随便到街上去,也不能随便干别的事,因为需抓紧背诵北京电视台节目用的稿子,这个任务可真艰巨啊!

                         

1974年2月15日

近日非常紧张。

2月11日,在北京电视台排练红小兵节目。节目主持人说服装不行,帮助借到一套,丁编缉提出一些要求。当天在北京南礼士路去食堂吃饭,服务员态度十分好。

2月12日,北京电视台红小兵节目,上午排练,下午录像。

2月13日,背诵红卫兵节目《同旧传统观念决裂,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

昨天,北京电视台报告会录像,参加人为北京石景山中学150多名中学毕业生,我面向他们按准备好的稿子讲。

今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红小兵、红卫兵节目)录音,晚上,完成任务。

2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编辑曹仁义同志约定我完成新任务:写批林批孔的稿子。

                          

1974年2月18日

    上午,中国话剧团同志介绍,这几年剧团一直不健全,刚刚健全起来,现在急于创作,准备先搞一个独幕话剧,反映中国新一代与旧观念的决裂,因此请我和大家座谈。我谈了下乡过程,看样子,他们很满意。

    16日早,在北京电视台门前留影。中午,看电影《全军体育运动会》。晚上,看电视台播出的我的电视发言《同旧传统观念决裂,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这篇播完后看电影《青松岭》。

    今天下午,中国青年报社邀请去座谈,真没想到不是十几人,而是百余人,大家对我非常热情,要求我敞开讲,我原以为问我什么谈什么,结果说,都是搞共青团工作的,有的工作刚要开展起来,一定要让我随便谈。我谈了一个半小时,没想到大家听得这么认真。(待续)

下乡知青在昭盟昭乌达情丝

姜志斌

  (姜志斌,1974年8月毕业于抚顺市第5中学,同期插队于昭乌达盟翁牛特旗花都什农场一队,时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青年点点长,农场党委常委。现任抚顺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友谊宾馆总经理。)

     我中学毕业时刚刚19岁,可谓是青春年华、心高气盛。听说王毅等八小将要去昭乌达盟插队,便欣然响应。4年的昭乌达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特别是那段艰苦岁月中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和乡情。

亲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1974年8月17日,我踏上赴昭盟插队的征程。由于在家中7个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七,自然成了家中的老疙瘩,父母显然对我偏爱几分。当时父亲在矿务局机关工作,下乡对口点是新宾县的永陵,当我提出要去昭盟时,没想到父母都非常支持我。父亲是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兵,当时也是19岁。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到更艰苦的环境中,会使你更快的成长。”记得我出征的那天,在车轮滚动的那一刻,他流泪了。这泪水,对于当时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意味着对儿女的情感和期待。

   儿行千里母担忧。1975年的春天,我在劳动中不慎将左手食指磨破了,造成了化脓感染。最初我没有在意,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尔后几天便开始高烧不退。同学们把我送到了医疗条件很差,但离我们生产队最近的格日僧卫生院。当我的病情在一天天恶化时,是王毅的母亲——张姨(当时来农村看望王毅)一直守候在那拥挤的病室里为我送水端饭,如母亲般呵护着我。她用慈母般的情怀,鼓励我战胜病魔。是张姨的母爱力量,使我挺了过来,病情开始好转。当张姨回抚后,将我生病的消息告诉了我的家人,我那年轻时缠了小脚、当时已经62岁的母亲连夜乘车赶来了。她一个人背着许多药品匆匆而来,经历了近4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慈祥的母亲站到我病床前的时候,我深深地被母爱、这种永远不能割舍的亲情所震憾。在千里之外的草原上,在我病重卧床之时,见到了我日思夜想的妈妈,简直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我叫了一声“妈”以后,我的喉咙像被棉花堵了一样,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可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母亲到后仅一个多小时,持续数天的高烧就退了下去。医生都感到了奇怪,难到这真是母子情感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吗?

友情

   人生难得几知己。我和臧世英同在抚顺市第五中学读书,同在校红卫兵团和校团委任过主任和团委副书记,都是在学校加入了党组织,又相继赴昭乌达草原插队。我们俩人之间的相同经历,许多人都称之为是一种传奇。正是我们之间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理想和肝胆相照的真挚情感,把我们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结下了终生的友情。  1975年,臧世英继我之后即将毕业了。由于一年的书信交流,他已对昭盟的情况有所了解,而且信念、理想和友情的根基不断巩固,从而更加坚定了他赴昭盟插队的决心。记得7月份,校领导派他赴昭盟考察。听说他要来,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记得在我们青年点相见时,都高兴得拥抱着跳了起来。以后的几天,我们谈体会,谈理想、谈未来,他来昭盟插队的决心更坚定了。8月份他动员了10几名同学一道来到昭乌达,分到了翁旗五分地公社东山大队。他和同学们的到来,更加激励我努力工作和学习,同时我也经常与他交流体会和经验,帮助他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有所建树。世英果然不负所望,在到昭盟的不长时间里,就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1977年3月,组织上安排我到旗委党校学习,到乌丹后我便与世英取得了联系,研究参加报考大学的事。我给他写了信,很快他给回了信。信里说:“关于上大学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问题,自从你和丛老师给我来信告之后,我想了好长时间,觉得我们青年人的头脑是比较空的,尽管上了9年学,但是学到的东西廖廖无几。正如你告诉我的那样,暂时可以在社会上闯一闯,时间长就会感到空虚了。另外,掌握社会科学知识,这是革命导师的一贯教导,联系我们的现实情况,有志青年就应当理所当然地、理直气壮地提出:为革命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争取上大学学习深造。”坦诚的一段告白,表达了我俩的共同愿望。数月之后,我俩在旗委党校里,用业余时间积极备考,当时备考的还有樊玉英。如今提起了这段往事,我们都不会忘记帮助我们辅导的张绍军、李哲两位老师(当时他们夫妇从抚顺到乌丹一中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后来,我们相继走进了不同的大学校门,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共同的理想和志向,使我们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师生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的一生中,有许多让我崇敬的恩师,丛玉文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丛玉文老师(后任辽宁省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是1972年从抚顺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我们第五中学的,不久她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她长我和世英几岁,总是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们,她也是最早支持我们去昭盟的老师加领导之一。

  送我们去昭盟的时候,她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站在送行的人群中,目光中充满着期望,不时抽出手臂向我们挥手告别,而后的几年中,或通过书信,或见面交谈,总是对我和世英予以积极的鼓励。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出,当时在省教育学院工作的丛老师第一个告诉了我们,这对于我们这些文革后期的中学毕业生在信息封闭的环境下,犹如久旱逢甘雨一样,为之兴奋。数日之后,丛老师又为我们寄来了复习资料。由于1977年报考仓促,复习时间又很短,未能如愿。听到我们落榜的消息后,丛老师在书信中再次鼓励我们,一定争取在来年取得成功。她在信中是这样写的:“现在我所担心的已不是领导让不让你们走,而是你们能不能抓紧时间,考得好一些。现在是迫在眉睫,需要花大力气和时间。”这番语重心肠的告诫,我确实在心灵中又一次得到震憾。现在回想起来,正是丛老师在信中那充满激情的目光和给予我们的鼓励,使我们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帮助我们,鼓励我们选择了昂扬向上,选择了自强奋进,选择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后来,我也曾经从事过教师工作。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我的心血和汗水,更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岁月匆匆流逝,但我们师生的这段情结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乡情

  我插队的翁牛特旗花都什农场一队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农业队,大队党支部书记孙诚是我走入社会的第一任领导和老师。我给他当助手,我同他的大儿子孙宝树同属一个年龄段,因此他曾如父亲般地关照着我。刚刚到农场那段时间里,我对农场情况没有什么了解,他总是让我充分地表现,给我创造机会,提高我在农工中的威信;场部或旗里召集有关会议,他总让我去参加,实际上是让我多长一些见识。每当看到我由于劳动和工作疲倦时,他总会让老伴准备一些可口的饭菜,拉我到他家里饱餐一顿,到了年节更是如此。由于我们频繁的交往,他读书的几个孩子也同我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我回城后的1993年,他的大儿子孙宝树辞官经商,只身来到抚顺,经过艰难的寻查,终于找到了我。当我们相见时,我把对他父亲的情感全部倾泻出来。宝树在抚经商的两年时间,我竭尽全力帮他,就想报答对他父亲的这份感情。1995年,宝树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说他父亲患了喉癌,做了大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非常沉重,更激起对他老人家的思念之情。无法按捺住表达情感的强烈愿望,经同几名当年的知青商量,一个10余名当年知青的慰问团组成了。我们驱车开赴阔别19年的花都什农场,看望我的老支书孙诚。

当我们相见时,大家拥抱在一起,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见到孙诚老人家身体恢复的很好,我们都十分兴奋。我们的到来,也给他增添了无限的欢乐,戒了几个月的白酒又捡了起来,每天陪着我们开心地喝,喝得他是眉开眼笑。为了我们的到来,他告诉孩子们又是杀猪,又是宰羊,每当晚上我们睡在一个热炕上时,总是有谈不完的话题。 

孙诚书记正值古稀之年,儿孙满堂。他的大儿子孙宝树从抚顺经商起步后,继而到山东又有发展,后来又在“上海滩”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三儿子也成为花都什农场的党委副书记,曾经因修路事宜来过抚顺,始终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初是“知识青年”的我们,早已不再年轻了。回首往事,我永远忘不了那些难以割舍的记忆,更忘不了给予我巨大精神动力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和乡情。正是这些纯朴、炽热、崇高的情感,伴我走过了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岁月,成为我最珍贵、最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秋天

  段德珍(黑龙江)   时光的脚步,把多彩的季节追赶  夏天,这个绿色的过客渐行渐远  留一个葱郁的背影,让我思恋  此时啊 , 我已悄然的走进秋天  走进秋天,走进兴安,望着高高的天空                高高的天空 是那么悠远、湛蓝      那一行行大雁,鸣叫着略过长天,  把我的心灵震颤  那一朵朵羊群般的白云          在蔚蓝的天空中是那样的肆意,悠然  我望着灿烂的秋阳,  秋阳仍是那样的亲切温暖  我望着金色的田野,那收获的喜悦  荡漾着农家的心田    我望着秋天的山岭  到处是色彩斑斓,层林尽染赤橙黄绿中珍藏着迷人的绚烂看那,挺拔的松树更加碧绿葱翠婷婷的白桦变得浅黄金黄婀娜的柳枝在风中婆娑起舞五角的红枫且如火如丹那一片片缤纷的落叶幻化成一只只彩蝶在瑟瑟的金风中飘逸,翩翩……此时的小兴安岭啊,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花海把流光溢彩的大山向我们展现朝霞与雾霭相映,云海与长天相连青山披上五彩霞衣,绿水更加清澈湛蓝当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射向林间,那一座座峰峦演绎着旖旎与绚烂于是,你会顿然发现,森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她的浩瀚和博大,而在于她热情洋溢,绚丽壮观森林之美,不仅仅在于她的淳朴和厚重而在于她的包容和丰满。于是我热爱秋天,拥抱秋天秋天,美丽着我的心间 【作者简历】段德珍 曾用名段德臻,1969年初中毕业,在林场当过知青、拖拉机手。黑龙江省伊春市作协会员、诗词协会会员,文学会会员。在《伊春日报》《林城晚报》《黑龙江林业报》《绿地》《小兴安岭》《老年教育》等报刊发表过多篇作品     秋之赏           作者:唐桂芹(黑龙江) 走在林间路上踏着一地飘落的叶静静的听着鸟鸣看 叶落无声缓缓的脚步 轻了又轻唯恐惊落一树树的金黄一树树的火红舍不得错过一片秋叶的美丽更想知道树的缄默一处处即将谢幕的叶儿不时的招手与我合唱 秋日的颂歌一片黄叶飞落肩头悄声地诉说它曾经的妩媚婀娜我听懂了它清甜中的委婉也欣赏它坦然的跳落蓦然间把寒秋凄凉的愁绪扫过附身拾起一片落叶轻轻地向她吻别记住她曾经的承诺,舍得自己,让春天更加美丽  推介诗歌作者田秀一田秀一,女,文学爱好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一个普通铁路工人的家庭。现在,就职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社区。祖籍山东省宁津县。网名:一秀。曾用过笔名,一秀,舟子。在《北安报》发表作品,陆续在《承德日报》、《伊春日报》、《林城晚报》、《小兴安岭文学》、《乌苏里江——绿色风》,《中国散文》、四川《子昂诗报》,绥中《诗海潮》、河南《万花山》等报纸、刊物,还有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作品数十篇(首)。坚守:用真实的情感,反应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秋之火      诗/一秀
  清晨,听见远处传来阵阵秋钟 心窗,就这样轻轻地撩起 一片片甜甜、静静的叶子啊! 在秋风里美得精致,美得轻柔// 阳光的唇彩 把枫叶的脸颊吻的鲜亮、绯红 涌动的血液 在秋叶的径脉里渲染着激情、浪漫 像一行行火红火红的诗句倾吐着昨夜娓娓的情愫又像一支秋之序曲美妙的如同天籁般圣洁火焰在琴弦上跳动更像幽灵的手指弹唱一首千古绝版的爱情//一颗心早已被火焰里的诗歌点燃一层一层长出粉红色的温暖告别那婆娑的岁月致自己懵懂的青春回首铺满浅浅枫叶的小路恰似一条迎亲的红毯有佳美的新娘行走其间宛如春宵里的柔软梦境                                                                                                                                                                                                      //暖暖的秋阳下看见自己也是一片红红的叶子裙摆在秋风里开成了一朵花蕾扬起手中的一条红丝巾在划过的每一道轨迹里有轻灵的火苗在枝头燃起//这秋之火啊!不知来自地狱,还是天堂在枝头交汇、绽放、燃烧灵魂在浴火中破茧重生仿佛被圣水洗礼火的精灵依然在丛林中跳跃我的心,正舒展着秋天的火……
月亮来敲门文/一秀在一个写满相思的夜晚月亮,悄悄来敲门我伫立在门前听波光里,月亮的呢喃乡野酿成的夜露浸透了四季的思念沙伦玫瑰的气息弥漫着我的心扉亮在心底,那轮圆圆的月亮啊!今夜为我而来只要,只要我轻轻地一推便是月光的童话我会和你在云朵之上飘然漫步在远山之处雾吟花语 但,我没有推开那扇心门月亮的心碎了蘸着我的眼泪碎成了满天的星河
江 畔 渔 火
文/ 一秀
瑟瑟的秋风点亮了江畔的渔火微弱的火苗在秋夜里冷得发抖或明或暗映着老人孤独的脸庞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有那渔火 小船 江水 月光和一壶越饮越愁的老酒//没有人听见过他说话也没有人叫过他阿爸…….只有在渔火亮起来的时候偶尔,飘来烤鱼的香味儿走过去,刺到心里的是惨淡的月光下一双木讷的眼神……//
江月移走了时光江水冲淡了风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渔火  小船  老人成了江畔遥远的故事留下来的是冷冷的月光和月光下面那一弯滔滔的江水//许多年以后漫步江畔 蓦然回首渔火旁的老人便成了人们心里最凄美的牵挂……
鸟巢上的一只羽毛
诗/一秀
一只羽毛带着鸟儿的体温从屋檐下的鸟巢里缓缓地飘落宛若夕阳下的一朵云霞轻盈  妩媚  飘逸//鸟儿已经不知去向那个小巧的身影曾无数次掠过记忆的天空山谷中回荡着哀婉的歌声//鸟儿没有飞远或许,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至少我在心里这样坚信于是,把羽毛重新插回了鸟巢做成鸟儿回家的风向标
果园里的山丁子,红了
诗/一秀
果园里的山丁子,红了挂在木屋窗前的一串串辣椒,红了高粱摇着丰腴的穗子,红了采山人常走的那条山间小路铺满一层松松软软的枫叶,红了
月亮在中秋的夜晚被一杯葡萄酒 染红了姐姐洞房里的烛光把窗上的喜字 映红了我的爱情在一首诗里被你写红了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一颗柔柔软软的心温暖且幸福着 清平乐·望天鹅作者:长弓(辽宁)十五道沟、天鹅望我游。千手观音彩瀑遒、悬石洞天仙幽。鸭江峰奇路秀、异国养眼回眸。重阳群欢美酒、曹哥梅月鹤寿!(为10月9日游长白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书)    放飞梦想   作者:李家驹 (河北)  我站在雪山上眺望,
 望着那梦儿在朝我呼唤,
 梦儿随我的思绪
 一起乘风去远航,
 飞越时空,穿越山川,
 飞向美丽的大草原……

 梦儿你盛开在幽幽山谷里,
 百花儿把你簇拥;
 梦儿,你的婀娜身姿
倾国倾城,暗香浮动,
你让我与你香溢金陵永远。

阳光雨露给你营养,
莺飞蝶舞伴你成长;
你是一只幸福的野百合,
你的芳香飘流四方……

你静静绽放在春夏秋冬,
你默默守候甜美的爱情与理想;
期待着雪花,朝你纷飞
等待着可爱菜鸟,来与你对唱……

《 放飞梦想 》中篇
     军之恋
作者:李家驹  

明月轻轻来到窗前,
来到我身旁;
冰冷大地飞歌无言,
轻柔月光拥我入梦,
我的思念被月儿
注入玉轮里面……

玉盘照耀茫茫群山,
金波传递我无尽思念;
玉兔乖乖陪在你的左右,
嫦娥偷偷亲吻着你的脸。

 放飞梦想 
 作者:李家驹  黑夜又一次来到我的身边,
憧憬美好未来
让我安然入眠,
眼前浮现出的是故地旧梦,
那故地旧梦
让我又看到了你甜甜的笑脸。

你我虽相隔千山万水,
我却把思念化作成繁星点点
每一个夜晚,想你的时候,
我的意念,都将把你拉回我的身边……

我多想让你亲自来到我的身边,
我们共品茗茶,我们同赏月圆;
我多想让你亲自陪伴我左右,
我们一起游山玩水,一起乐在天边。
我多想把你搂在我的怀里,给你温暖,
我多想把你永久镶在我的心里,
给你幸福和安全……

啊!我希望这些,瞬间梦想成真,
永远与你携手,和你一起
共度我们美好的红尘华年。
(李家驹 男 1990年出生于圣贤夷齐故里  中共党员现任唐山市夷齐文化研究会宣传科科长   志为弘扬中华文化奋斗终生受家庭影响自幼对中华文化深深喜爱,后求学于南京,服役于成都军区某部,服役期间表现良好深受战友和首长喜爱,曾在军队内部《铁甲报》发表《通信兵之歌》《八一礼赞》等诗歌。)
   又苦又累但心里是甜的 ——回忆下乡时为同学和农牧民解除病痛的时日    作者:江晶(辽宁)    1976年,我刚刚18岁便怀揣着“志在边疆干 革命,誓把青春献人民”的梦想,背起父亲给我做的药箱,和一群同龄人乘着专列,来到了(时归辽宁省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的)昭乌达盟宁城县八里罕公社杨树林子大队,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我的人生之旅,我引以为荣的行医生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一、领命   我父亲是抗日转业干部,母亲是一名医生。                       (作者江晶) 我上中学准备参加学工劳动时父亲对我说:“小晶,学医吧,给人看病,同样也是劳动,不管你长大到什么地方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多光荣啊!”遵照父亲的教诲,我的学工劳动是在医院学习中医、针灸开始的,我有幸得到现在抚顺名老中医石胜忠先生的真传,当时一学就是2年。   报名上昭盟后,我父亲的单位抚顺市房产局知道我学过医,特意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利用业余时间多照顾好上昭盟的房产局子弟。我带着理想,多承担了一份责任,领命到昭盟,开始了我的行医生涯。   二、初战告捷   刚到昭盟时,青年点还没建好,我们分散住在社员家,刚刚离开家的同学们,有很多上火生病的,不管是谁有病,我都主动关怀,送医送药到炕头,帮助他们把病治好。我有点近视眼,到了晚上特别不适应农村没有路灯,道路不平整的环境,每次去看生病的同学,我都是跌跟头打把式、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同学们见了就主动拉着我,尤其是同学崔玉洁经常晚上陪我出诊,我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很快就把怨言忘在脑后。后来青年点的房子建好了,就方便多了。   记得我们点王甲金,得了急性中耳炎,耳朵眼里都是脓水,我每天早晚坚持给他往外排脓上药,每次上药都需要很长时间,我没有一点嫌弃,经过我一段时间的治疗,终于痊愈了,以后再也没犯。我们点的另一位女生叫虞竹英,一段时间总肚子痛,我摸她的肚子隐隐的感觉有小包,断定她得了寄生虫病,我给她吃了打虫药,第二天虫子就排出来。有时,青年点的同学有点小病小灾我就用针灸来给他们医治,既不用花钱,疗效又立竿见影。   “行啊,江晶!”每当痊愈的同学用异常兴奋的语气夸赞我时,我心里总是涌出一股暖流,这暖流鼓舞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更好!”    1976年深秋,我刚下乡几个月,八里罕公社建设农田大会战开战在即,但是,大队抽调的都是各小队的壮劳力,我们青年点有近20名男同学已经被批准参战。我不服气,为什么女儿不如男?我说服了领导,终于请命成功。   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是一次违背自然规律的会战,怎么能把满山长得好好的果树砍掉,非要修成像大寨一样的梯田呢?那时的我,一心听党的话,非但对此毫无怀疑,反而满怀理想,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当马车拉着我们去驻地送行李时,我们都傻眼了,远看一片平原草地,走进时才发现一条很宽的裂缝中,有一条斜坡路直通谷底,在谷底靠坡的土壁上,挖出一栋栋窑洞,那就是我们要住的房子,当地人称在这种房子为“地窨子”。   “这能住人吗?”我虽然满腹疑惑,但并未说出口,而是放下行李就参加会战去了。   在小北沟梁上,远远望去,无数的彩旗在山坡上迎风飘扬,高高的木架子上挑着两只高音喇叭正在轮番播放着激励人们劳动干劲的稿件和歌曲。走到近前,上千人摆开热火朝天的战场,拔树的、挖土方的、用小车推土的、划线的、指挥做梯田的,一片繁忙景象……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亲身参加这样的大会战,我深深的被这宏大的场面震撼!感动!只觉得自己的热血在沸腾,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我一边挖土方,一边写会战稿,一边还治病送药。那时虽然又苦又累,但心里是甜的,因为我们修建的是大寨式的梯田。   小北沟大会战开展了夺红旗的比赛,每天按各个大队完成的工作量来评选,优胜大队挂着标兵的红旗,是何等的光荣!我们为了当先进,忘我的工作。为了那面标兵旗帜,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命的干活。一天为了赶进度,我们大队参战队员24小时没有睡觉,坚持劳作在会战现场,我干着干着,就手扶着铁锹睡着了。王书记喊:“江晶,赶快写篇稿,给大家鼓鼓劲儿!”我猛然醒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赶写出一篇篇稿件。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会战注意卫生的稿件,写完赶紧送稿,天色已晚,我深一脚浅一脚的直奔会战广播站,途中,只觉得一脚踩空,低头一看,脚踩到腐烂的棺材里面,吓得我拽出腿,不顾一切地一口气跑出老远。送完稿回来时,我绕了很远的道才回到会战现场,那一夜,我的心一直“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但也没敢声张,怕别人瞧不起,一直隐瞒到今天。   经过我们全公社参战人员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小北沟梁上梁下的山坡修成了梯田,一层和一层梯田的高度都在1.5米左右,宽在10多米左右,每层的长度弯弯曲曲的1公里左右,叠起有20多层,非常壮观。   会战结束了,我自己由于长时间睡在潮湿的地方,患上了关节痛,那时年轻根本也不当回事。   三、赤脚医生   经过小北沟会战后,大队决定调我到大队卫生室作专职赤脚医生。我的搭档是一位老中医,大家都叫他潘先生。潘先生负责诊断和开药方,我负责采购药品,给患者抓药,扎针灸,我还引进了一些西医的治病方法,用注射器打针等,用现在的话说叫“中西医结合”那时不懂这些,为同学和农牧民治病咋管用就咋干。我把学来的针灸技术对照《赤脚医生手册》先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找到准确的穴位再给社员扎。   记得当赤脚医生第一次到一位社员家,给一位老伯扎针,揭开被子的瞬间,我惊呆了,老两口一丝不挂,赤条条的躺在炕上,我尴尬极了,扎完针,一声不吭,急匆匆地离开。之后我询问此事,才得知,他们根本没有内衣,裤衩、背心、衬衣、衬裤统统没有,白天一套衣服遮体,晚上一律赤条条睡觉,全家人只盖一床被子。以后我到社员家就不再揭被子,而是让病人露出要扎针的部位。   一天晚上,大雨滂沱,我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村东头4小队潘大娘的儿子来找我,潘大娘哮喘病犯了,上不来气,我赶紧背起药箱,冒着大雨一路跑着来到他家。只见潘大娘面目苍白,眉头紧锁,大汗淋漓,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一看便知,那是由于风沙寒冷气候所造成的哮喘病、气管炎、肺气肿、感冒、咳嗽等普遍的病症,因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而变成的慢性病。潘大娘的病情来势猛烈,尤为严重。我赶紧给她扎针灸,定喘穴、膏肓穴、肺俞穴、太渊穴、肾俞穴、太溪穴、合谷穴等穴位都给扎上,接着给她用了一些平喘的口服药,又给她扎了消炎针,不到一小时潘大娘哮喘病得到了缓解。忙完之后,我谢绝送我,只身往青年点走。眼前,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下雨的路面更是滑得要命,走着走着,我一不小心掉进了树窝子的大坑里,疼得我半天没起来,脚也崴了。第二天,我一瘸一拐的照样给潘大娘打针,经过我的治疗,潘大娘的哮喘病情明显好转。潘大娘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谢谢你,没有你,我我老太婆就见阎王了!”   一位姓王的女社员患有淋巴腺结核,见到她时,在腋窝下顺着淋巴的走向,有一个小口往外冒脓。潘先生给她开中药熬着喝,我每天给她上药换药,我把消毒棉做成细细的长条线状,把消炎的西药夹在里面,每天顺着不愈合的伤口往里上药,经过潘先生和我的不懈努力,一天比一天好,当我告诉她再也不用扎针换药时,她高兴地抱着我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我跑了多少个医院都没治好,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当赤脚医生时还管计划生育,那时的计划生育刚刚开始,和现在不一样,我主要是做宣传教育工作,当时小姑娘的我,真是难以启齿做成年人的工作,可是我楞是凭着自己的理解,苦口婆心的做工作,一做就是一天。记得我们大队有一户,丈夫是正常人,妻子是聋哑人,他们已经生了6个孩子了,其中女孩5个,男孩1个。来到他们所谓的家时,映入我眼帘的是已经穷得不能再穷了的景象,破草房里,黑墙上什么都没有,炕上铺着一个破的不能再破的炕席,一床被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什么颜色了,他们夫妻还要生孩子。这是我的工作重点,我是白天去晚上去,讲完政策,讲对比,和他们的大女儿交朋友,迂回地做工作,后来大队又抽调了我们点副点长郇久宏一起去做工作,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同意把现在的孩子养好,不再生了。这件事大队领导还表扬了我们。   我和潘先生还有其它任务,就是种植中草药,一次我们种红花,为了红花长得好,我们往地里拉粪,我在前面架辕拉,潘先生在后面推,我一使劲,觉得心口一热,从心里上来一股热流到嗓子眼了,咸咸的,吐了一口,原来是累吐血了。那时年轻也顾不上,擦擦嘴继续干活了。秋天到了,一眼望去,一片片红花、金银花开着小花,美极了,我的心都醉了,一切劳累都忘记了。   我精心改变着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和环境,针头、针管、银针我都严格消毒,坚持做试敏,药剂、药量一定要准确,消毒一定要到规定的时间,做到打针、扎针部位无误,对慢性病了如指掌,定时给他们送药、打针,我还学会了拔罐、刮痧,有时针灸、拔罐、刮痧并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快就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大家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甭提多高兴了高兴了,我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四、收获  由于在昭盟农村我是用一颗善良朴实的心,真诚的爱投入到赤脚医生工作中去,所以当我们下乡近两年时,传来了消息,我们青年一起回城,青年点的同学们都不干活了,等着回城。可是我赤脚医生工作正干的热火朝天,合适的人选迟迟也没有,直到回城的日子定完,工作才交出去。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我任赤脚医生时,没有出错,小小年纪的我能为乡亲们服务,多次受到大队领导和乡亲们的表扬,心里真的很开心。当送行我们回城的车启动时,乡亲们拉着我的手恋恋不舍,那份情谊到今天难以忘怀。    2016年7月22日,当我们下乡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时,我同青年点的同学一起回到昭盟,乡亲们热情的欢迎我们,眼尖的乡亲看到我,喊着“那不是当年的赤脚医生江晶吗?”,拉着乡亲们的手,诉说着离别之苦,回想着当年为乡亲们看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城后,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专业,行医生涯就此告一段落。我曾经把所学的那点医术都奉献给我最爱的第二故乡——昭乌达盟宁城县八里罕公社杨树林子大队的父老乡亲。 同时当我回忆知青岁月时,每每想起自己还有一段引以为荣的行医生涯,怎能不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