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第四十六期
作者/来源:知青网络文学网 点击数:2728 更新时间:2017-01-16

【字体:缩小放大

  

 

                                2017.1.14 星期六(46)

                                 

             柴春泽日记

 

            作者:柴春泽(天津)

 

1974年4月1日夜

上午,在三队参加修渠劳动。下午,召开大队党支部会议:深入批林批孔,促春耕生产。晚上,参加青年队的会议,提出抓紧批林批孔,重视抓思想政治工作。

复信张力,复信《北京少年》罗郁文。

再忙再累,不学习是不行的啊!缩短睡觉时间,坚持学习!坚持学习!哪怕是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一段,也要天天坚持!《列宁选集》一至四卷读完了,但4卷里的重点没抄录完,要坚持。啊!现在是夜间12点多了,注意,休息好才能工作好,睡觉、休息是为了更好地战斗。

 

1974年4月2日夜

穷则思变,排除万难。回到大队后,同大家一起参加批林批孔。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形势一片大好,干部和群众精神面貌喜人,干劲冲天。

接触到大队实际工作后,问题就变了。我这个农业生产上的“门外汉”工作起来很吃力,说没有压力不符合我现在的精神状况——压力是有的!张口——没钱!闭口——少人民币!办电、搞机械化种田,需用现款,可现在我们大队还是一穷二白的啊!急需用款,外债已达14 000元,还需20 000元,这怎么不急人呢?急有什么用!急能解决问题吗?谁人都知不能,但客观现实总是使人心急啊!不能向上伸手,要自力更生想办法!不能让缺钱的困难压弯了腰,穷嘛,就要思变!不思变,不抓大事、促大干、促生产是解决不了一穷二白面貌的啊!是否发信向有关同志求援?这样做是否合适?为的是集体事业,革命事业,几天来我一直想这样办,但决心没有最后下,看来不下不行啦!好吧,向有关同志个人求援,暂借一批款,秋后再还上。

                      

1974年4月3日

上午,在三队平整试验田,中间,接公社通知,同赵清志一起去公社与黄珍书记议事。

大队来人告知,河套地跑水冲毁扬水站,赶到现场处理。

下午,去玉田皋公社中学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讲话,后召开大队支委会研究公社下拨140元治病款的分配:一队李士范10元,张有家10元,李景昌母亲 20元,李士合20元;三队刘海林20元,王志敏10元;四队张景银 15元;五队刘兴沛35元。

会后继续去三队参加劳动。

晚上,召开三队全体社员大会,动员大家在春耕生产中坚持出勤。

散会后,召开三队党小组会,要求党员在春耕生产中起带头作用。

    劳动——开会——再去劳动——晚上开会——开小会,真紧张!这是战斗!

                      

1974年4月5日

昨天上午在三队栽树、修支渠,下午平整土地。

休息时去几户病重社员家看望。

今天上午,顶着狂风卷起的白沙又到北沙套走了一圈。“敌情”严重,如不抓紧固沙造林,玉田皋村靠沙丘的房舍会被埋住。应大干固沙造林!

下午,在三队劳动时,辽宁团省委吴维颜、盟团委郭明伦等同志到地头谈批林批孔写文章的事,郭明伦同志提出重点写如何坚持学马列问题。他们是中午到公社的,为支持我坚持参加劳动,故到田间、地头谈工作。今晚,又在大队部向他们谈了坚持学习问题。我也提出问题:学习在坚持,但在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当好“班长”搞好大队党支部建设方面,我仍有很大差距。

                         

1974年4月6日

上午,在三队参加平整土地劳动;下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同志第二次来玉田皋拍摄彩色电影《新生事物茁壮成长》。接通知,同赵清志一起到公社,研究配合中央新影拍片任务。参加人还有公社副书记周子勇,知青工作干部张文彬等。

公社通知:

1.盟里支援玉田皋2 000斤优良种子;

2.盟里支援玉田皋青年点2 000元人民币;

3.鸭鸡山林场支援植树机一台。

感谢上级的支援,感谢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待续)

             

           下乡知青在昭盟 玉田皋知青琐记

 

夭折的酒宴

 

作者:王 忠(内蒙古)

  

  到了“知天命”的年岁,喝过多少次酒是数不清的。但有一次,我终生不会忘记。

  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的年代,是和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的年代,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时候。大队试种水稻,修鱼池。柴春泽作为全国的知青代表去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还见到了刚刚出来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还有江青、陈永贵等。因外出开会离开大队几天,回后便一定要和开推土机的拖拉机手一起劳动,说是“补课”。拖拉机手八小时换一班,他却不换班,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下岗。劳动告一段落,他回大队部的时候十分疲惫,我和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周雨江商量,今晚弄点好吃的犒劳春泽。一来是为他长途跋涉归来接风洗尘,二来为他连日辛劳解解乏。其实那些日子我和雨江也好累啊。我全部积蓄只有三元七角钱,周雨江身上只有一元二角钱。两人到供销社叫醒早已入睡的值班营业员,用这些钱买了六瓶啤酒,两瓶罐头,用一个装化肥的旧丝袋子装了,徒步背了回来。当时天已很晚,春泽在看书,是《列宁选集》。我们俩人喜滋滋地叫他喝酒,想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他竟严肃地说出一番话来:“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不是喝酒的时候!是和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的时候!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时候!贫下中农在吃什么……”我和周雨江一时哑然。周雨江也许不太了解我和柴春泽到底是怎样的交往,说话时竟有几分颤抖。我镇静下来,和他反驳,好话赖话说了不少,他就是不吃不喝。我一时躁怒,竟把已开启的两瓶啤酒一滴不剩地扬洒于地。苦了周雨江,他在大队书记和副书记面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后来我想,人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在急于做成某一件事的时候,理性和感性克制力会极端低下,但能把情感用最不讲究的方法表达出来。

   数十年后,再提及此事,我们同感余味无穷。(待续)

 

     

      那天,心里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我为青岛知青金大地博爱养老院做义工

    

           作者:李桂芝(山东)

          

           荐者:池  清(山东)

 

   

   我应青岛知青养颐中心群主鸿雁招募成为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到青岛知青金大地博爱养老院做义工。

   知青金大地养老院东依崂山山脉、西接城阳新区、北临即墨市、南通李沧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空气清新,业经政府批准,拥有养、护、医、康设施和能力。

   我和原来一块下乡的好姐妹珍珍、金凤都报了名,养颐中心的益主任安排我们三人在元月9日首轮值班。参加由知青组织的活动就像又回到了当年,心里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金大地养老院位于阳惜福镇,须一个多小时车程,我怕去晚了,天不亮就出发,乘第一班车,最先到达,趁机把养老院溜达个遍,你还别说,养老院建设的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下了车就看见马路对过,一对石狮子守护着大门,进了门,一个偌大的花园中间呈现出一座四角凉亭,湖水潺潺,环绕其间,凭添许多雅致,小径花草相宜,满目盎然生气,真是老人饭后茶余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你是志愿者吧?”李院长热情地招呼。

   “是啊!”我自豪地答应着,随李院长来到一间足有二十平米的房间,如果不是门牌上写着“知青办公室”我真不敢相信那是专为我们知青配备的。走出花园,进入院内,“知青楼”历历在目!那是一整栋楼!一股暖流涌进胸口,“多么亲切的名字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许许多多的老年朋友当然也包括我一定会来这里度过美好而惬意的晚年。

   主楼共七层,可容纳500多人入住。楼内有娱乐厅,可开展歌舞等娱乐活动,乒乓球、台球、麻将、扑克等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

   我随李院长回到办公室时金凤和珍珍也到了。我们一起乘电梯到逐个房间地看望老人。

   栾秀云大娘,84岁了,眼睛视物模糊,性格开朗,脾气随和,善解人意,育有五个子女,各个条件不错,又争相赡养老人。

   “那你老人家咋还来养老院呢?”

   “眼下可不比我们那会儿,你请假照顾老人那叫孝顺,现在一个萝卜钉一个坑,你请假,活谁干?”

   “你老可真开通!”

   “我在这里有吃有喝,吃药打针都不用出屋,孩子们上班也安心不是?”

     院长说,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来看望老人家,所有费用都是孩子们出的。

     有个老先生50多岁就被(脑血栓)“栓”倒。

     “大爷,你多大年纪了?”

     “50岁了呗!”

     “那你是哪年生人啊?”

     “40年呗!”

     我们知道老人是故意的,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有位耳朵不好用的老人,听不见我们说什么,我们笑他也跟着笑,这位大娘,前几天刚过90岁生日,身体还挺硬朗,就是耳朵聋了,我们就不厌其烦一声高似一声地跟她啦呱,当她听明白我们夸她身子骨硬朗时,她高兴得前仰后合哈哈大笑地说:“想当年,我也是……”

   快中午了,老人依然拉着我们的手恋恋不舍,嘴上还念叨着“穿红衣服的……”我指着身上的红色志愿者制服说:“我们就是穿红衣服呀!”

   老人哈哈大笑道:“我想穿红衣服的,穿红衣服的就来了!”。我们答应大娘会再来看她的。

   目前,一个孩子,要照顾四个甚至六个老人!养老院无疑是老人养老的最佳选择,趁还能活动何不与同龄又有同样经历和共同语言的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打牌、打球、读书、画画颐养天年呢?

   回来时,脑海里仍然浮现出老人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就像孩子一样开怀大笑的神情。

   “他们是幸福的,将来我们也是幸福的!”我们大家不由得对为老知青办了一件大好事的鸿雁和李院长们肃然起敬。

 

     鸿雁来信介绍为知青签约入驻养老院

 

  《知青文学》编辑你好:

我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与金大地养老院签下协议,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知青能住进一个有文化丰富多彩设施比较完善价格合适,老知青能接受的养老院。因为青岛比较好的养老院一个月费用是4000元一6000元以上我做了一个调查,青岛大多数老知青退休金达不到3000元。怎样才能让老知青既要少花钱又能住进条件比较完善具备文化精神养老的养老院呢?我们几位知青商量,为知青选择真正实惠的养老院,让苦了大半辈子的老知青们好好度过自己幸福快乐的晚年。我们经过考察研究选择到金大地养老院。养老院马总是一名很有爱心的人士,他表示愿意为知青办好这件事事还免费提供知青办公室、活动场地等,并承诺知青住进养老院一个月费用不超过2000元。马总的爱心感动我们,我们我以报答,才想出成立志愿者义工群,到养老院给老人唱歌、读书、交心,给老人带来信任感、幸福感和家的温暖,为我们知青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交流创建一个契机,也为养老院减轻点儿负担。我们没有任何想法就是一个目的:让老知青幸福快乐度过每一天!谢谢您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握手)

鸿雁(青岛知青金大地颐养中心志愿者群主,为解决知青养老难题,力主与养老院签约者)

 

 

      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读老知青李桂芝的文章有感

     

      作者:孙连业(山东)

 

  详阅池清兄荐文《我去金大地博爱养老院做义工》甚有所感。

作者李桂芝,作为一名下过乡的老知青,她到养老院做义工,此举本身己经十分感人。我想,我与她大概也是同龄中人吧!她的善举善行,确己令人起敬。

  想想李姐妹和鸿雁姐妹们,曾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里,把自己一生中最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广阔天地。至今,仍以一颗平淡的心,已老亦不老的身把骨,力所能及地积小善而成大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怎么能不令世人有所感悟呢?

李姐妹等下过乡,吃过苦,受过累,但她没有半点的抱怨,心胸那么地豁达,对生活充满了欢乐。这在文中己有昭示。如,高兴极了……,又回到了知青组;怕去晚了……早早地,等心境的描叙,使人感觉到:她为人一定爽朗质朴,毫不做作,这种真挚情感的流露,平实而无华,恰如一溪清泉,顺山势而流,毫无阻滞之感。

  她来到养老院后,对景致的陈述,也达到了景意合一的境地。如:建筑构架、花草树木、饭后茶余休闲娱乐场所,直到“知青楼”的冠名,无不洋溢了一种大地博爱怡养天年的气场和氛围。

阅读荐文后,做一番沉静的思考。从知青岁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老知青们,他(她)们或许根本就不是

 

英雄,只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他们在人生的历练中,或许没有激荡的人生,或许没有创造出骄人的业绩,不会让更多、更多的人们记住他们。

但,从细微处展示出来的高尚情操,应不朽地镌刻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上。

  因为:他(她)们青春虽不在,但还在不停地做着深呼吸,不停地做着自己的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也是一代小人物始终不渝的践行,我为他(她)们点个赞!

           

(作者孙连业,男,青岛港退休干部,曾任青岛港大港公司青工政治轮训办公室主任,跟荐文者池清是老同事,情同手足。)

         青岛城阳金大地博爱养老院

             

            官方网站:qdjindadi.com

             

            官方微信:kinda do_68987999

 

            联系电话:0532—68987999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王沙路1319号

 

       奉献爱心 人生美德

 

      ——我心中的诗歌爱人    

      

        作者:武战霞

 

   段德珍和金淑芳是这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在我们黑龙江省伊春市翠峦区可是赫赫有名。

   金淑芳62岁,第二中学退休教师,中共党员。

   她结婚后,一直陪伴在婆婆身边。她婆婆逢人就讲:“别人家娶了媳妇丢了个儿,我是娶了媳妇添了个女儿啊!”婆家人口多,她争着抢着做家务,自己从来舍不吃舍不得喝,省下钱来不是孝敬婆婆就是恭敬丈夫照顾孩子邻里还有她的学生。她从来不训斥差生,而是和学生一起埋头补课,碰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学生,她就把他们找回学校,为她们交上学费,买来学习用具,帮他们补上拖欠的学业,有次一个月的工资都替学生交学费了,老伴段德珍只说了一句:“好!”

   金淑芳退休后一个深冬的夜晚,她在路边等公交车,冻得她浑身发抖,突然一辆车停在她面前。

   “您去哪?我送你?”

   金淑芳心里嘀咕着:咱可不贪小便宜!”挥手对司机说:“谢谢,我等公交车!”

   司机下车,毕恭毕敬地给金淑芳鞠了一躬:“金老师,我是你的学生焦启申啊!你还为我交过学费呢!”

   “这孩子都长成大人了,我上哪里认识去!”金淑芳坐在车上,心里美滋滋的。

   1974年3月,金淑芳下乡期间去伊春办事,在火车站候车室见到一个20岁左右的姑娘在偷偷地掉眼泪。她上前一问才知道那人是五营的,钱和粮票车票全丢了,无法回家。她二话没说,掏出口袋里仅剩的5元钱和自己留作充饥的“英雄饼”一并塞进姑娘的手上。

1984年10月,她看到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为中国少年科学奖基金会捐款通知,就为其基金会捐款10元,并发给她一个会员证,现在她还保留着。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火灾,,当时她的月工 资仅50多元她捐款40元,同事说他是出风头,她一想那些受灾的人们我觉得很难过,就想尽自己最大能力支援那些受难的人们。尽管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一点微弱的光汇集到一起也能照亮世界。

1998年我国遭受特大水灾,她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她在单位缴款100在党组织缴款100在社区缴款40 ,丈夫在单位捐款,儿子是党员也捐款200,在给不相识的患病人员捐过款,给遭火灾的同事和家中生活困难的孩子考上学捐过款。帮助邻居老人劈材挑水,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献一点爱心吧。

她退休后在街道工作期间,街道有个姓杜的贫困户,该人患病不能上班媳妇离家出走,孩子上学生活极困难。她组织街道人员群众为其捐款捐物帮助打扫卫生,找木器厂老板给他拉烧柴,金淑芳老伴去给劈了摞好。春节时她自己掏腰包为杜家父子买些粮油给其送去,并组织街道包饺子给送去。

2010年她从网络上了解到一个网名叫沙漠胡杨的文学青年,从小患病瘫痪在床无钱治疗,父亲去世,和一个90岁的祖母70岁的弱智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见此情况,她呼吁众网友帮帮这个困境中的青年,并打去电话问候,又汇去200元资助。

近年来,她和丈夫先后扶过三位摔倒的老人。2个是老太太,另一个是醉酒的老人。记得抚老太太时,朋友都不让她去,说赖上你就麻烦了,她还是坚持去了。另一个醉酒人醉倒在贮木场路西边,那时正是12月份的一个晚上的八点多钟,北风呼啸,天嘎嘎冷,过路人很多,都匆匆而过。假如没人管,恐怕会冻死。金淑芳和丈夫去扶他时也犹豫半天,但还是把醉酒人扶起来了。有人说他们傻,图个啥,他们说啥也不图,也不图名不图利。说人们都该学雷锋,做点好事,献点爱心。该学习郭明义的那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大家都献点爱心,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金淑芳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用不同的形式,携手为社会发挥余热,写点文章做点有益的事,老有所为,释放着正能量。搬到楼房后,时常义务清扫楼道卫生,推雪,拣拾楼边垃圾等。

她的人生观是:奉献爱心多做善事,快乐自己,给生活增添乐趣,使身心健康,精神快乐,携手夕阳漫度晚年幸福生活。

 

 

      愿以真诚之心写出真时代

 

      ——作代会代表马秋芬

     

     作者:晨星(辽宁沈阳日报记者)

 

    一唠起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有关文艺方针的重要报告,国家一级作家、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席马秋芬十分激动。她告诉记者:“这次大会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在辽宁代表团中我的年龄是最大的。我感到了白驹过隙,自己已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文坛老者,真的是倏忽一瞬,所以我很有紧迫感。”

马秋芬表示,五年一次的全国作代会是全国作家的盛会。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让她感到振奋。她对记者谈了自己的深刻感受:“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有理论阐述,也有现实指导。而且佳句迭出,警句不断,理论不再艰涩,而是带着柔韧和温度。习总书记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特别是谈到文学创作和人民的关系,我觉得对每个创作者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习总书记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紧贴艺术的规律,直抵艺术的本质。给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让人切实感受到:‘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的重要意义。”

马秋芬是沈阳市文联专业作家,现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和中短篇文集八部,先后获得全国、东三省、辽宁省等文学奖多项,其中,不乏与知青有关作品,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马秋芬对记者说,她从1984年参加全国第四次作代会后,又参加过第五、六、七、八和九次作代会,每一次盛会归来,都觉得创作之船的篷帆被一股东风鼓得满满的。这次参加第九次作代会,她虽然已不像以往那样年轻了,但在大会上走了这一遭,忽觉得自己体尚健、脑尚灵,内心仍存诗情,有道是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马秋芬想到了她正处于收尾阶段的长篇小说《一箭地》(暂名),突然又萌发很多新的想法。她认真地体会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马秋芬说,专注地讲百姓故事不难,难的是如何“讲”,如何创新?她表示:“创作激情是需要激发的,我愿以真诚之心写出真我、真时代。”

 

 

         亲爱的同学

 

   请接受我迟来近半个世纪的谢谢                

      作者:于淑兰(北京)

     

  1969年初冬,是我们辽宁抚顺胜利矿中学一年二班同学下乡的第二个年头,同学们集体补照毕业照。在西四路的照像馆,同学们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谈论着。“照相是要交钱的。”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衣袋,发现钱包不见了!我脱口喊道:“哎呀,我的钱包没有了!"。大家闻声都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的问了起来。我傻了,真的傻了,钱包里有社员让我捎东西的钱,加上我的钱四十多元!(当时的四十多元相当于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这可怎么办?  眼下,一分钱都没有了,没法坐车回家了!

       我呆头呆脑的不知怎么回答同学们的问话,只是低声说一句“谁借我一角钱,我坐车回家。”当时许多人拿出钱来主动借我,我瞅了瞅,伸手拿了姚凤云的一元钱,她家离我家很近,日后好还。可其他同学都往我手里塞钱。我不要,不要,说死也不要!同学们还是你塞,我塞,大家塞,许多人都跑过来围观。我觉得很难为情,拿着手里的1元钱,使劲地挣脱出来,连忙跑掉了。

        我很沮丧地回到家里,无精打彩地倒在炕上,装睡呗。不让别人发现我的情绪,我翻来覆去心情更加沉重。下午了,突然我妈喊我:“有人来找你!”

       我坐起身来,看见进屋的两个人,我呆住了。来的正是同学李继泽和韩跃军。他们手里捧着一包钱,深情地说:“这是同学们给你的钱,你跑掉了,我们给你送来,这回一定要收下。”

       我接过钱,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分明是同学们的五十几颗心哪!沉甸甸的,几十年来我把这些心一直掛在我的心上。可是当时连一一谢谢的机会都没有就匆匆地分开了,一分就近半个世纪!我的同学生涯三分之一在一年二班,三分之二在二年二班。我得到了一年二班的关爱,受到二年二班的呵护,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尽管有的同学己离开了我们,永远听不到了,但是我还是要说:亲爱的同学,请接受我迟来近半个世纪的谢谢!

       

   

 

  

     等我长大了就把农民当

    

      ——我的知青岁月

   

     作者:杨金会(辽宁) 

 

  石山地区有很多传说,最著名的是《秦始皇赶山的故事》。

石山位于医巫闾山山脉西南方,相传当时有十三个山头,称十三山,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派人用赶山鞭抽打出来的。

秦汉时期,医巫闾山称为无虑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以为从此天下无忧无虑了。哪知日子一长,天天在宫里寻欢作乐,也觉得乏味,就想外出游山玩水。

秦始皇先后在邹峄山、琅琊山游历了两个多月,玩腻了,很想再游一座名山。一天,他问大臣:“你们谁知道,还有哪座山可供朕游玩呐?”大臣李斯赶忙跪奏:“臣听说幽州无虑山,山清水秀,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他这一提,秦始皇也想起来了,说:“爱卿说的对呀!我早就听说幽州有一座名山,叫无虑山。可是路途太远,你们谁有好办法,能让朕早日浏览无虑山,以饱眼福呢?”

 

身边有一个方士赶忙献策说:“启禀万岁,臣在东海瀛洲仙道练成一把赶山鞭,专赶崇山峻岭,现在带在身边,我可用鞭将无虑山赶来,供我主浏览。”秦始皇一听很高兴,忙叫方士呈上来。他接过赶山鞭一看:是一根长不过三尺的细毛竹做的,共有三十六节,他端详了一阵,问方士说:“这么个小毛竹鞭子,我看赶羊还可以,它能赶动山吗?”方士赶忙跪奏道:“别看这赶山鞭小,它的力量可不小,我主如若不信,臣可当面演习。”秦始皇说:“你赶快试试!我要看看这赶山鞭的威力。”方士来到对面的一个小山包,举起赶山鞭对准山头,“啪、啪、啪,”猛抽三下,就听到“咔嚓”一声,这个山头就跑到另一个山头的旁边去了,秦始皇一看很欢喜,问方士:“无虑山也能赶过来吗?”方士洋洋得意地说:“别说是一个小小的无虑山,就是泰山我也能把它赶过来!”秦始皇听了方士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心里说:“今后可好,再不用到处乱跑了。我坐在宫里,叫哪座山来那座山就能来。逛够了,赶那座山走,那座山就得走!”秦始皇就派李斯为专赶无虑山的钦差大臣,让他带着方士和五百官兵,限两个月内,把无虑山赶到琅琊山这里来。

李斯等人奉了圣旨,马不停蹄地走了三七二十一天,来到了无虑山下。方士举起赶山鞭,对着无虑山,左一鞭,右一鞭,从山头打到山腰,又从山腰打到山头,一连打了三天三夜。无虑山被打得红一条紫一条的,但山却纹丝没动。

李斯一看没把山赶走,急了,怒气冲冲地对方士说:“你胆大包天,竟敢在皇帝面前吹牛,现在你赶了三天三夜,怎么一点没赶动呢?”方士忙说:“廷尉大人,不要急,无虑山的根基扎得太深太牢固了,从山头、山腰赶不走,我想从山尾一段一段的赶,准能赶走!”李斯想:整个山赶不走,哪怕从山尾赶去一段,回去也好交差。随即催促方士说:“那你就赶快赶吧!”

方士又举起赶山鞭,从无虑山尾部拼命地打了三天三夜,结果只把无虑山尾部的十三个小山峰向西南赶出了二十多里的海里,挤在一块儿,就再也赶不动了。传说这十三个小山峰,就是现在京沈线上石山站附近的“十三山”。再说方士见这十三个小山峰赶

不动了,急得他高举起赶山鞭拼命地打,结果赶山鞭被打折了,方士也累得口吐鲜血,气绝身亡了。李斯一看大怒,对着十三个小山峰,大叫道:“皇帝出游,百神相助,无虑山胆敢不听圣命,真气死我也!”随即命令众官兵,把十三个小山头上的树木全部砍倒,放火烧光。然后回琅琊山向秦始皇交旨去了。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回奏,自知讨了个没趣儿,再也没心思游无虑山了。

现在京沈线上石山站附近的“十三山”还在,那被打折的赶山鞭,也还一节一节地横在医巫闾山的南山坡上,远远一看像一条大蜈蚣爬行在岭上。人们把这个岭叫“蜈蚣岭”。每到秋末冬初,满山的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间,就像当年被赶山鞭打出来的血红的伤痕。金代诗人蔡珪曾在医巫闾山中流连,听到山民讲述这个传说,写诗记录道:“祖龙驱之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红”。(待续)

            

               穿越爱的丛林

 

             作者:幸运(河北)

 

  他心意已决就把话拉回来,说“你真想和我结婚的话,就得找我爸去,我爸同意,咱们就能成,我爸要是不同意你就是说出天花来这婚也结不了!”

 

   陈效富在他这边把该办的手续全办齐正了,就和我一同上锦县了,我俩在羊圈子车站下车,走到下午旗屯子,我俩在青年点住下,我还记得俺俩走时马桂菊、张桂芳、宋金梅她们仨送的,我们五个还在羊圈子照相馆合个影呢!不知你们三个记得吧?

我记得我是一个人回生产队的。

“回来了?”队长赵春智头也不抬地问。

“我来拉口粮,起粮食关系。”

“真要嫁人了?”我的脸有些发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嘛。”

赵春智挺帮忙的,给我找来会计,算完了账,还给我派了辆老牛车把粮食给送到羊圈子粮库,换成粮食关系,然后我们俩又去锦县知青办理知青关系。

知青办的女办事员边看我俩的介绍信边关切地说:“你们这些青年不能总呆在这儿,早晚都得把你们抽回抚顺。去盘锦干啥?盘锦那疙瘩需要开垦,地多人少,去了,还想不想往回抽啊?”

陈效富生怕我因此而变卦,跟人家急了:“你一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为啥说盘锦不抽调?你有啥证据,空口说白话,我们还要抽回沈阳呢!”

女办事员又看了一眼我俩的介绍信,似乎明白了,连忙和颜悦色地说:“别着急,我没说不给你们办……”

陈效富看着知青关系,用手背拍了一下,脸上露出如愿的喜悦。

“满意了?”我问。

“那当然!”

我下意思地回头看了一眼,见身后没人。问:“你跟人家急啥?还张口骂人?”

“我看你都有活思想了,能不急吗?你不想起知青关系了是不?让她说的?”

我没吱声,心里想:“看你那傻样!粮食关系、户口都起出来了,回去落还来得及吗?”我豁出去了,回不回抚顺能咋的?亲妈没了,爸又找个老伴,没敢往家领,怕我和后妈起冲突。那哪儿能呢?只要后妈对我爸好,对弟弟们好,我感激还来不及呢!为了爸爸过得好,我一定要去盘锦,尽可能少回来几趟,让爸爸把后妈接过来,爸爸和弟弟也好有人照应。我心里这样想着,但半句也没向陈效富透露,我不能让他知道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手续全办好了,我俩回到盘锦青年点,他抽了个空,带我围清水农场转了一大圈,像介绍中南海似的把清水农场夸赞一番。清水农场是国营农场,直接归中央水利局管辖,有十六个大隊,也叫营,立新大队是七营,清水农场有个大商店,有百货、副食,有邮电局,有三个果园,一个鸭厂,养鸭几千只,肉食鸭,经由北京填鸭厂出口,下蛋的鸭子被围在一条海叉子河里,一排排鸭舍,沿着河边一直延伸到四五里地以外,我要走的时候赶上落潮,两岸的泥土地露出来了,一颗挨一颗净是鸭蛋,管理鸭子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手里拎着筐,穿着顶膝盖的稻田靴,沿着河边,边走边捡。

我看着挺好玩的,问:“着急忙慌的干啥呀?鸭蛋还会跑了吗?”

“不赶紧捡,一会就涨潮了,还不得下水捞哇?”

“捞它干啥?放在水里淹咸鸭蛋,不是更省事?”

“想的轻巧?”

“那海水不是咸的吗?”

“海水鱼能喝,你喝个试试?”

陈效富还告诉我,鸭子只喂一顿夜食,白天就让它们在河里吃小鱼,上游拦网眼大些,一般的鱼能进来,鸭子出不去,下游的网眼小点,小鱼出不去,鸭子可以吃到大腹便便!

“在这里上班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天班能挣三块多钱呢!”

“赶明个我也来这里上班好不好?”

“美得你!来这里上班的都是场部的皇亲国戚!”

“我又没说非去不可,你急啥呀?”

“我才不急呢!你愿上班就上,不愿意上,我还养活不起你是咋的?”

“我才不用你养活呢!再说了,我爸同意不同意还不一定呢,你别高兴得太早了!”(待续)

 

 

 

             我的父亲

 

        作者:王振国(江苏)

 

  东北农村每年一季庄稼。整个夏天大田劳作,基本上是以耪地为主,棒子、高粱、谷子........从出苗开始到覆垄,一遍又一遍地轮番锄去。

锄地,东北话叫耪地或铲地。耪地的作用是疏松土壤,加强土壤的毛细作用,保墒储水,除灭杂草,以利于庄稼茁壮生长,增产增收。

坝南这个地方,从春种到秋收前,基本上要经过“三耪两蹚一放垄”。春起定苗,夏季除草,耪地起码要三遍。蹚,就是用犁杖为垄沟除草,起垄保墒;放垄,就是收割前最后一次除去大草。因为庄稼抽穗灌浆,长得一二米深,犁杖进不去地,只有靠人工去耪。

耪地是农民一年四季耗时最多的一桩农活,更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

耪地,首先要有一把好的锄头,像当兵打仗离不开枪,锄头是农民离不开的常用生产工具。各地方锄头的形状不是统一的,锄板有梯形的(前宽后窄),有马蹄形的(前面的唇刃半圆状),也有两头尖、唇刃宽的鱼肚形的。

选用锄板,要依据耪什么样的地、间哪种苗来定。比如,耪头遍棒子地,使用耪地有一顺撇、两顺撇之说(也称一顺手、两顺手),即倒把换手,左右开弓。

如习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握锄的,当耪完一锄后,在迈腿出锄间,顺势倒把换手,将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握锄。身架微偏向右侧,完成一锄后,再倒把换手,以此类推。倒把换手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一锄一换,也可几锄一换。用两顺撇耪地,人会感觉轻松,舒展,不太劳累。而一顺撇,一个身架,一种姿势,就会特别疲劳,身板僵硬,腰酸背痛。

耪地有“旱天也耪,涝天也耪”之说。祖父们告诉父亲,“锄下有火,锄下有水”。从道理上说,干旱时,土壤里的水分是通过一种叫做毛细管的结构从地下向地表蒸发的,严重时,土壤会干裂,粘土地尤为明显。通过干裂形成的深沟,水分就会蒸发得更快更深。此时耪地,可以切断地表的毛细管,防止土壤深层的水分沿着毛细管不断蒸发,起到保水的作用。雨后耪地,可以使地表土壤疏松,暴露在空气里,表面积增大,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就相当于用火为庄稼烘干了土地。当然,这只能是下过雨后没有过多积水的情况下进行。

耪地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体力活,而是集体力、耐力、技巧于一身的技术活。

以耪棒子为例,耪头遍时,不但要翻土、除草,还要间苗。刚出土才一拿多高,紧挨在一起的几株幼苗,要只留一到两株(最多两株)壮苗,余下的全部去除。这无疑是个技术活,但是不能让你蹲在那,用双手慢慢地摘弄,而是在不停顿的耪地行进动作中,用锄头顺势完成的。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祖父们这些老把式把这一切应付得轻松自如。

耪地要得法,要懂得要领。基本做法是握好锄头,拿稳身架,竖起锄尖,瞅准小苗间缝隙,环绕着一撮小苗的四周,一切,一钩,一挑,一拉,锄头翻舞间,余苗、杂草全去掉,刚好留下两棵(第二遍时再去掉一棵)长势粗壮、位置相当的幼苗。

接着在垄的左右刷刷几下,完成松土、铲草,顺势迈腿出锄。整套动作连贯,干净利索,而且富有节奏感。

给东家耪地,打头的最怕遇上“二把刀、愣头青”。虽说都是扛活的,都是受苦人,但干出的活计差异很大。二把刀耪地,锄头下去,不是伤苗,就是斩尽杀绝。要么深,要么浅,常常出现“抹(ma)帽子”锄或“留门槛”。抹帽子锄,就是下锄时深,像刨地,回锄浅,秃噜了;留门槛,就是两锄之间有隔子,没耪通,像鸡蹬狗刨一般。东家惩罚下来,有理五八,无理四十。打头的被冤枉,跟做的也遭殃,吃“挂带”(秋后扣工钱)。这或许是东家玩的阴谋也未可知。(待续)

 

   缅懷周總理

 

作者:爱德华(辽宁)

 

天地洁白蕩雪花,

凝寒塵净首月八。

丹心耿耿輝爭秀,

赤懷落落玉無瑕。

鞠躬尽瘁追落日,

瀝血嘔心奠新華。

弥留清氣乾坤满,

豐碑曠世矗萬家。

 

(愛德華有感而作

2017年1月8日)

(每听《我们这一辈》后,总感到特别感动。所以,今天写了几句,烦请老师斧正)

 

 

 

    ——听歌曲《我们这一辈》有感

 

      作者:孙国胜(重庆)

 

一支知青曲,

岁月沧桑律。

我们这一辈呦——

扛起的是大旗,

燃烧的是自己!

 

自己的梦呓,                           

自己的欢愉,

自己的泪滴……

 

从来也没祈求

谁来为我们遮风挡雨,

从来也没奢望

满腹凄苦会有谁为我们梳理!

 

寒月三更,

辘辘饥肠唤醒疲惫的身体,

所有少年娃儿都捧着饭碗,

围着铁锅数油滴……

 

与共和国同岁,

不要谁怜惜。

我们生来就

不用扬鞭自奋蹄!

 

不说青春无悔,

也绝不唉声叹气,

回首往事,

我们敢说:我们这一辈

无愧与共和国同岁!

 

                                                 

 

  

                          雨夜

 ——纪念过去农村的艰苦岁月

 

     作者:寂寞鱼儿(河北)

 

窗外的雨

哗哗啦啦下个不停

伴随着呼呼的大风

似乎要把这座土坯屋

冲刷成一滩烂泥巴

 

一声炸雷

劈开了儿子的噩梦

 

他揉揉眼睛,惊恐的四下张望

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映照

屋里早已变成水帘洞

母亲好像忙碌的打击乐手

在地上不停的摆弄着

大小不一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

雨簌簌滴落下来,滴滴答答

形成了不同音色的交响曲

 

可是儿子栖身的这块地儿没有湿

那是父亲用家里唯一的一块儿塑料布

遮住了孩子被窝上面的天空

还要不停地用手去捅那块天空

好让上面的水流到瓦罐里

 

房顶是草木结构

木头上面是芦苇、高粱席、杨树叶、麦秸

最上面就是一层厚厚的泥土

甭说是“洋灰”,就是连一层白石灰都没有

 

黑黑的檩梁被煮饭的烟熏的乌黑锃亮

不晓得啥叫厨房、餐厅、卧室

反正做饭,吃饭,睡觉都在这两间土屋里

 

父亲头戴一定破草帽,浑身湿透

他要计算着时间,不断地跑到院子里

往房顶上扔土

不至于使房顶上的土被冲刷干净

 

外面不时传来“轰隆”,“咕咚”的声音

那是谁家的墙头或破房倒塌的声音

 

母亲给父亲擦着头上的雨水

父亲哆嗦着点燃了一支自己拧的旱烟卷

猛吸了两口, 火光映照着他那紧蹙的眉头

他长长地吐出一团烟雾,悠悠地说:

瞧这雨这么大,

东洼地的谷子恐怕早就淹啦……

 

(位于东北的沈阳在冬天里竟然下了一场雨!)

 

冬雨的诉说

作者:马红岩 


一场蒙蒙冬雨缠绵地下着,
淅淅沥沥的冬雨
好像对我诉说着什么:
人间真情,人情世故?

我仿佛听到,
冬雨在天空遍布萧瑟,
我仿佛看到,
冬雨在人间仙境潇洒自如着。

冬雨轻轻滑落,
落在我的脸上叹问着:
世间情为何物?
有情人千里共婵娟,
终成眷属?

我漫步在蒙蒙细雨里,
想起我曾写的《泪雨思忧》、
《最美的心灵呼唤》、
《我在为谁心醉》诗歌……

冬雨你在为谁
亲切地弹唱乐曲、讴歌?
冬雨你在为谁
装扮娇容,涂颜粉末?
冬雨你在为谁
心醉神迷倾诉自己?
冬雨你在为谁
蒙蒙胧胧不停地运转着?
啊,冬雨,你在亲切告诉着我,
你为人世间传递的真挚情感着;
啊,冬雨,你在真诚告诉着我,
你为人类传递最美的心灵诗歌……

我仰起额头,
望着乌云蔽日的天空,
看着你轻轻松松滑落,
你遮挡了我的眼球,
湿透了我的心窝……
你勾起了我深埋在心中已久的记忆……
你让我的记忆变成你心中最美的魂魄!

音雨的你,歌声绕梁如淙淙泉河,
音雨的你,弹出空心古琴,摧雨的锐贺!
音雨的你,划破长空,荡漾着雨水柔情,
音雨的你,绘画出最美丽的彩虹星河……

我在倾听你生动地诉说,
倾听你雨天中千古神话传说;
我在倾听你生动地诉说,
倾听你诉说最美的年华诗歌……

 

 

有感 [喝火令]

 

——看“首届知青春晚”和天津知青相聚后有感

 

作者:曹锐冲(天津)


岁月流失过,边垂奋战情,忆识酸辣苦甜承。

 

疆土霸留春尽,何处见残虹。

 

聚会谈昔往,潜流目刻拥,老身昂气定腾升。

 

 

七绝.赞舍利塔诗社

 

贾季春(辽宁)

 

巍巍古塔入云端,

绿柳成荫荡客船。

诗海博击勤作径,

弘扬古粹乐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