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仲康文集

专题栏目

俏出巴林石的神采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4910 更新时间:2006-05-18

【字体:缩小放大

                          ——论李健的巴林石雕刻艺术
       

    李健,石艺斋主人,从事巴林石雕二十余年。曾就职于赤峰第一工艺美厂。1984年创作的巴林石雕刻作品“火焰山”被内蒙古展览馆收藏,有多件作品收入巴林石系列书籍。并有多件作品在首届赤峰巴林石雕大赛获奖。李健巴林石雕作品近年在赤峰石雕界独树一帜,善于俏色且构思新颖。


    我与李健相识两年,偏爱其石雕作品风格,曾解读过他的作品,现在看来尚不全面,亦未深入进去,此番将从石雕艺术创作角度再做一次剖析。在论述之前,首先解释俏色,俏色——亦称巧色,巧妙利用原石的色彩、图形、纹绺等天然因素进行石雕创作。


    李健的巴林石俏雕作品有二个鲜明特征。


    一、     丰富的想象力


    艺术创作的初级阶段*模仿,在造形艺术中尤其明显。形的姿态,势能,比例与原作酷似,此为模其形,这只是手上技术功夫,心灵和情感并没有参与到作品中。当真正进入创作时,技法已降为其次,关键是创作者情感和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能力便是想象力。想象力有天赋的成分,也有后天经验的积累启发。想象力在浪漫型艺术中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家,就象智者不管在哪里,干哪一行都能活得潇洒,干得出色。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家不会困惑,不会囿于眼前的物质局限,总能游刃有余,绝处逢生,使精神引领起物质走向完美的艺术。


    巴林石是名贵雕刻石,色彩相杂,纹理相形,石质地良莠相伴。这就限制了雕艺家创作思路,不能象雕塑家那样可以在一块花岗岩或大理石上任意驰骋,雕艺家在石色的限制下创作,他必须遵循名贵美石雕刻的规律,尽量保持石的天然色彩、图形,并利用它注入个人的思想审美。被动的创作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天然色彩图形给我们一个暗示,这可要看雕艺家的想象力和智慧之眼了。


    李健的想象力非常好,石的色彩让他俏得巧妙,把自然雕石的色彩造形之美发挥到了极至。我不知道他怎么就能把一块黄色石上,斜对角两处圆纹理就想成一条小胖狗的两个斜吊的大眼睛,伸着舌头,扎着领结,滑稽得可笑;怎么把本是脏杂的石皮想成一垛墙,一支红杏探出墙来;怎么就把一块黑脏四棱斜面石做了小猪的屋舍,屋里的小猪和墙角的小猪似语若言;怎么就把上红下白,上圆下平的两色石,变成血红圆大的落日衬托下的大漠,兀然挺拔着一个骆驼。


    二、     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欣赏李健的俏雕作品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于时俗作品,原因在于李健的创新意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形式和内容重蹈前人和时人作品,这里面就没有独特的“我”对这个社会、人生审美情趣的认识,没有表达“我”的思想和审美。古老的石雕艺术,传统的表现技法和传统题材已成为坚不可破的模式,现实生活和时代观念对它没有丝毫的撞击,所以陈陈相因的作品比比皆是。悠闲怡乐,与世无争;身背框篓的鱼翁;长眉皓须,凸额含笑的老寿星,这些表现中国传统隐逸、福寿的心态已成为概念化。实在无精神创造可言。


    李健的作品明显地避开了一些传统题材,他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融入巴林石雕的创作。“天涯共此时”这件作品,取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愿望。一个中秋时节,他得到一块牛角冻石,中有一带飘动的黄色,还有三小块与其呼应。他灵机一动,飘动的黄色是少女的长发,一块大的黄色是一轮明月,两点小黄色是两片枫叶。牛角冻和几点黄冻暗示了一个皎洁的中秋之夜,少女美丽的象征,两岸同胞的心声凝聚。形式之美巧合得神奇。这便是石雕中的“天人合一”吧。一个现实的题材,用一个极浪漫的诗一般的境界再现出来。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石雕创作。又如“奥运风”,一个  少女侧像,一头长发吹向脑后,二OO八北京奥运会启发了李健,这件作品的时代精神给我们一振。


    另外李健还雕刻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如“老子出关”,“米芾拜师”,“东方红”,“万山红遍”。这一题材的开拓表现了李健对历史名人的文化关怀,作品自有一种文化品格。


    石雕大师倪东方上先生看到李健的作品评价到:“你的作品已形成个人的风格,很有新意。”


    李健的石雕是在极巧妙的俏色基础上完成的。他俏得好,俏得妙,俏出了他心中的思考和想往,俏出了他对巴林石的颖悟,悄出了自己的独特审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