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葛元仁及推荐文集

专题栏目

大地微微网——毛泽东旗帜高高飘扬
作者/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827 更新时间:2014-03-03

【字体:缩小放大

就文革问题和闾丘露薇女士交换意见

——读闾丘露薇女士《我对文革的印象》有感

杨明远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位退休教师,一介草民,不是共产党员。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我就简要的给你介绍一下真实的文化大革命吧。

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应该是从1966年中共中央“516” 通知开始算起。我们学校的文革一直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进行的。在传达了“516” 通知以后,学校党委书记布置文革进程,即:一学,学中央文件和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社论和文章;二揭,揭批学校领导班子里存在的不符合社会主义路线的思想和作风;三整改,学校领导班子内部整改。接着全校师生员工响应校党委的号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写大字报活动。这就是我经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阶段。

整群众、搞武斗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出现在揭批阶段。由于广大群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对修正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路线深挖痛批,有些人坐不住了,认为是反革命份子兴风作浪,想搞垮党,于是就派出了工作组,在写大字报的人里揪反革命。这样群众就分成了两派,同时就出现了“血统论”、 出现了“西纠”,武斗也就开始了,文革也就乱象丛生了,就是后来有些人说的“动乱”了。工作组进校,才有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的大字报,接着才有了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多次接见红卫兵。

    “动乱” 了多久呢?中央发现问题后,立即批判了“血统论”、 处理了“西纠”。 当时处理文革中的具体事务都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抓的。周总理有两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处理“血统论” 时,周总理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赫鲁晓夫在周总理面前显摆自己是工人出身,周总理回答说:“我们两个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在处理“西纠” 等问题时,周总理说:“你们都很年轻,摔个跟头,买个明白”。 后来中央又派了解放军进驻各地支左。在毛主席的指示下,通过周恩来总理耐心、细致、深入的做各派的工作,应该说到1966年9月左右,全国就稳定下来了,开始了大联合,1967年元月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开始了“抓革命,促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文革后的新秩序。你说“动乱” 了多久?最多也就两三个月吧!有人把1966年至1976年说成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都不确切,这只是否定文革、否定毛泽东的说辞。

    工作组进校后,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是第一个被揪出来被专政的群众,还被下放农村三年。我母亲也下放到了农村。我两个妹妹也是作为知青下放到了农村。在1971-1973年间,首先是我恢复了教师职务回到学校教书,接着母亲仍旧回到原单位当商店负责人,最后两个妹妹,一个当了民办教师,一个当了营业员。我和母亲原来都是职工,下放后仍然拿着原先的工资,享受原先的福利待遇。你看毛泽东是在整人,还是在教育人呢?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方还有这样的好事吗?

你说“四类分子” 扫地不应该!那么在你的心目中,谁该去扫地?现在的环卫工人,你又把他们当什么人了?毛泽东时代要“四类分子” 参加艰苦的劳动,是因为有些人从未参加过体力劳动,通过劳动让他们在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劳动人民的情感,改造他们的思想意识,在劳动中去摘掉“四类分子” 的帽子,成为人民,这不好吗?末代皇帝不是也通过劳动被毛泽东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人民了吗?难道体力劳动只是工人、农民该做的事?后来你见不到那位扫大街的老人了,你总往坏处想,他为什么不可以是改造好了,解放了,重新工作了?

从你的博文中可以看出,除了你亲眼看见“四类分子” 扫大街外,其余都是听来的或看来的。听,你是从那些不听毛主席“要文斗,不要武斗” 的话、专搞武斗的人那里听来的。看,你是从伤痕文学和外国人写的书本上看来的。那些写伤痕文学的人,为了卖钱,要么哗众取宠,要么别有用心,你们凤凰网上不就有很多不堪入目的黄色小说吗?那些写书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又没有亲自参加文革,所以他们所写的也是来源于道听途说、伤痕文学和自己的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有可信度吗?你是位有名的评论员和记者,这些你都是懂的。但是,我还是提醒你两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兼听则明。”

再给你一个建议,建议你认真看看贵台陈晓楠女士做的《社会能见度》这个节目。这个节目里反映的人和事可是现实的,在文革期间是看不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议你到大寨、南街村、华西村、刘庄、兴十四村等这些地方去走走看看,他们都是从人民公社坚持集体经济不动摇这样走过来的,看看那里有没有《社会能见度》所需要的事例。

因为你是一个名人,影响面大,你这篇博文的点击率就达十几万次,你的观点就误导了十几万网友,所以我才写下这些文字,以正视听。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是不会喜欢贾府里的樵夫的,当然,贾府里的樵夫也不一定会喜欢林妹妹的。希望你能做一个贾宝玉喜欢你,贾府里的樵夫也能喜欢你的林妹妹。

    本人技术水平有限,2013年12月26日才申请邮箱学会发帖,为毛泽东讲公道话。希望能采用我这帖子的网站和看到这个帖子的网友,能帮我转发给闾丘露薇女士或凤凰网。拜托了!

 

                                   2014年1月29日晚9时



附:

闾丘露薇:我对文革的印象

 

我记得上小学前后,七十年代末,进出弄堂,时常会遇到一个默默扫地的老人,带着眼睛,瘦瘦高高。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他应该也就是四十多岁的样子,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太小,于是,他显得很老。

  奶奶一次次严厉警告,千万不要和这个“四类分子”讲话。我当然不懂啥叫“四类份子”,但是听奶奶的语气,那一定是一个“坏人”。在我童年的判断里面,人之分成两种:好人和坏人,这是看电影的结果,因为电影里面,不是“坏人”,就是“好人”。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四类分子”,其实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和坏分子,后来又加上右派,也就是“黑五类。”

  我已经不记得哪一年,他再也没有出现在弄堂里面。后来,我时常会想起他,不知道他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当他在弄堂里面扫地的时候,他在想些什麽?他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他可以不再做这样的事情,还是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了?

  八十年代初上中学,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中午吃过午饭,在学校的阅览室看杂志。我最爱看的是“收获”,“小说月报”,还有“人民文学”,里面有太多的中短篇小说,正是在那段时间,我接触到了“伤痕文学”,读到了一个个关于知青们的故事。

  在家里面,插过队的长辈还有同辈,从来没有讲述过他们的经历,但是即便他们不说,当我长大之后,远远的回望他们的人生轨迹时,可以体会到命运对彼此的不同。

  原本应该读书的年纪,他们去了农村接受“再教育”,不是自不自愿,而是根本没有选择;想要回城,但是因为没有“关系”,他们不可能被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根据当时的规定,读大学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也就是实行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推荐上大学。当个人的命运掌握在权力者的手中的时候,公平成为了一种奢望,多少人为了机会,在权力面前牺牲了尊严。

  这些年,有不少的文学作品把知青生活描述的单纯而浪漫,当年的伤痕,被轻描淡写,显然符合这个社会”向前看“的主流价值,当然,这种主流价值,是由那些”成功人士“所定义的,而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曾经的知青。

  但是我会觉得疑惑,因为八十年代透过文字看到的那些痛,,那些不堪,那些丑恶,我旁观的那些人生,实在和摆在眼前的浪漫无法连接起来。或许,沉默的,是大多数,或许,可以看看网络上那些愤愤不平的微弱声音,或许可以问问那些曾经的知青,过去是否真的,那样值得留恋?

  八十年代,有一部叫做“枫“的电影,讲述文革期间,一对相爱的年轻人,各自加入了对立的红卫兵组织,为了捍卫各自的立场,不惜用枪指向对方,劝说对方投降。我那时根本看不懂,但是我清晰的记得自己的疑惑:都不是坏人,为何要相互残杀?

  06年,当我在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麥克法誇爾和瑞典学者沈迈克合著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对暴力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第一次看到发生在北京郊区的大兴屠杀事件的相关史实资料,也看到了来自学术界的这样一个数字:从1966年到1976年,全中国有大约一百万人非正常死亡。

  关于文革的研究,受难者的访谈很多,反思的文字也不少,不少还出自红二代,但是九十年代开始,鲜有在中国内地的媒体上出现,直到这两年,内地媒体开始零星有一些文革经历者的声音,他们大多是透过媒体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表示歉意。

  八十年代,也就是我的中学时代,十年浩劫是提及文革的官方用语,尽管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但是对于像我这种想要了解文革的年轻人,有着充足的空间和资讯,除了审视伤痛,也看到经历者们对于人性扭曲的反思。但是现在,文革变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也因为这样,曾经的造反派,同时也是红二代的陈小鲁和宋彬彬的公开道歉,会让外界格外的关注,希望能够因此展开更多关于文革的讨论。

  读到一个访谈,陶铸的女儿陶斯亮说:

  “。。。。。。不管在‘文革’中是整人的,还是被整的,我们这些后代聚到一起,大家摒弃前嫌,回忆父辈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去谈‘文革’那些事。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过去的恩怨随风去吧。看到这个大融合的景象,我是很感动的。如果把父辈恩怨一辈辈传下去,这样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红二代们能够相互和解,或许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明白身为加害者和受害者的缘由,但是对于普通的受难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在没有真相的前提下谈论和解,显然太不公平,而没有和解,就无法消除怨恨。

  因为不谈论文革这段历史,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文革,于是,迟来的道歉,他们只看到“一笑泯恩仇”的潇洒,不知道背后的伤口到底有多深。

 

最新评论

引用 疾风知劲草! 2014-1-31 21:42

甭管文革几个月,他们就是要把文革开始的时间到毛主席去世前的时间都称为浩劫,借机大肆攻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以达到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狼子野心!

引用 汉唐雄风 2014-1-31 12:20

杨明远讲述的才是正宗的‘文革’!

引用 长江边 2014-1-31 11:40

支持楊明远的主帖,对凤凰网里聚集的右派人渣(特别是一拔右派主持)谈道理,恐怕只能是对猪弹琴了。这群人渣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群众运动面前才会“服服帖帖”,当然还是会“心不死”的。

引用 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4-1-31 09:54

都是没有弄明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引用 墨青 2014-1-31 05:29

楼主的介绍我可以做个旁证,我63年到68年在哈尔滨读书,是红卫兵。我一直纳闷,怎么就10年文革了?66年开始,最晚是68年结束的,因为我们是67年毕业生,晚分配一年。我到的新单位也都成立革委会了,实行三结合,单位稳定,宣传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到单位就分到基层去实习了。我不知道何来10年,而且又是浩劫???而且还说什么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有的人搞反攻倒算,打着红旗反红旗,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蒙蔽群众,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奈何?!我这里郑重的告诉年轻人,文革的时间就是66年5月到68年7月,两年左右。

引用 老马 2014-1-31 01:00

不同立场的人,自然对文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

只有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立场上,才有可能对文革得出正确的、肯定的结论。

引用 谷绵勤 2014-1-30 21:48

媒体名人谈印象正打自家烙印,人民大众摆事实颇有慧眼心胸,必有争论。

引用 当归 2014-1-30 17:35

这个“闾丘露薇女士”怎么去说她呢?通过这三十多年的“特色改开”,只要还有一点人性,只要还有一点良心,只要对最广大劳动人民还有一丁点感情的人,就不会去谈论“文革”的过与非,更不会想方设法去贬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毛主席。

引用 钓雪翁 2014-1-30 17:20

我也是文革过来人。
    我觉得,要真想了解文革,首先就要理解文革是哪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政治斗争。不要模糊地认为“大家都是好人,那些人都曾是毛主席的战友”。
    战友,是革命道路上某个阶段的战友,是否能继续在一条战壕里为共同的目标战斗下去,继续成为战友,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毛主席定义:文化大革命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继续。
    还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只有理解了这两个论点,对于文化革命中的种种现象才会有个正确的认识。
    武斗,是走资派为了转移斗争大方向保护自己才操纵一部分群众(包括一部分红二代)搞起来的。
    这个账应该算到走资派的头上,而不是笼统地推给文革和毛主席。 ...

引用 为共社 2014-1-30 15:36

文革的事情在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内,和社会主义一样,都不会取得一致的认识。

引用 出水蛟龙 2014-1-30 15:14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说:
  “。。。。。。不管在‘文革’中是整人的,还是被整的,我们这些后代聚到一起,大家摒弃前嫌,回忆父辈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去谈‘文革’那些事。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过去的恩怨随风去吧。看到这个大融合的景象,我是很感动的。”

你们这些所谓的“红二代”“相逢一笑泯恩仇”了,然后一起合力攻击文革,攻击毛主席。这一点都不奇怪,阶级本性使然。你们不管是整人的,还是被整的,都在改革中发财了,当大官了,都是新生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你们不计前嫌,合伙起来共同诽谤污蔑毛主席。

你们还有脸回忆父辈走过的峥嵘岁月,这太可笑了。你们的父辈解放以后能当大官,不都是占了毛主席的光?没有毛主席,你们的父辈不是蒋介石刀下的鬼,就是叛徒汉奸卖国贼,至多像叶剑英说的“做小买卖”而已。你们的父辈像你们现在这样对待毛主席的吗?你们这些无耻之徒! ...

引用 yst为了信仰 2014-1-30 14:52

谁也不能否认,现在的人类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无论中外概莫能外。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阶级地位,又都有自己的阶级利益。一个人说话办事,都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目前对文革的不同认识,本质上都有阶级的烙印。

引用 吕枫叶 2014-1-30 14:48

杨名远说的是实事求是的  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