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柴元元文集

专题栏目

由《斑羚飞渡》引发的反思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4775 更新时间:2010-01-23

【字体:缩小放大

                                        由《斑羚飞渡》引发的反思
柴元元
摘要:在新改的大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一下语文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8个号码和《斑羚飞渡》,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切实地学领悟到了文章的真谛,践行了集体主义的精神 ,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形式-----兴趣---------效率--------知识(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  内容  形式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逐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革新了教育手段,让种类繁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进入了课堂,语文课堂可以成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我们改革了课程设置,选修课的设置、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推行,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大好形势下,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语文学习中“学”的问题。无论在任何时代的任何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所有的“形式”都是要为这个“内容”服务。所以我认为,当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思考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而不是留于表面的形式。用电脑做几个课件、学生看几段视频、上一节热热闹闹的语文课绝不等于新课改,这就如同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用砖砸尼姑庵的门就自认为自己“革命”了一样可笑。当然,我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如果我们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有效的为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服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学到知识,那就是好的形式,可取的形式。我对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
形式-----兴趣---------效率--------知识(内容)下面,我将用几个教学案例来阐明一下我对语文课内容和形式的认识。
教学案例:58个号码和《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险境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而且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教育孩子们一定要有团队精神,要勇于为了自己的团队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上,我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回答问题的几率为100% 第二,要让孩子们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加课堂讨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团队共荣,践行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要达到这样的两个目的是有一定的现实困难的,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比较活跃,但是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学习好的同学积极性很高,也是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力,而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积极性很差,很少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要调动所有同学的情绪是个问题。另外这个班的班容量很大,全班58个学生,每个人都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一个问题。于是,根据我自己的设计我想到了一个“另类”的授课方式,将全班同学分为4组,两行为一组,每个组大概十四、五个人,每个人都按照座位的次序编号,比如第一组是1号到14号,第二组是15号到29号,第三组是30号到43号,第四组是43号到58号。然后,在讲桌上面摆四个小盒子,里面是对应的四个组的号码,不过这个号码是被打乱顺序的。我在课堂上会随机抽取号码,然后让对应的同学进行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被叫到的可能,每个人都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就达到了第一个目的。至于第二个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要让这四组同学构成竞争的关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容易被激发出来了。这四个组每个组都拥有基本分100分,通过成员回答问题可以加分,如果组中有人扰乱课堂纪律便要减分,最后四个组评比一下,那个组的分数最高,还会有特别的奖励,于是第二个目的也达到了。这个方案实施后效果非常不错。
方案实施过程:
一、方案细则
1、每个组必须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由教师统一规定答题内容,选答题由小组派人抽号决定,抢答题由每组的学生抢答。
2、由谁回答由教师抽取号码决定,但是,第一轮回答过后可以有一次补充回答的机会。如果,随机抽取的人回答的不够完美,组里可以选派一个学习较好的代表进行补充,补充后教师才可以确定最后的分数。
这样做的好处是,随机抽取可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而补充环节以及分数的竞争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二、题目设置
1、必答题:
①朗读课文  分值10分
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分值6分
说明:每个小组被抽到的同学上黑板默写6个词语,每个一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写的词语都是不同的,没有上黑板的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不允许提醒。
2、选答题:
①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10分)
②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斑羚已经陷入绝境?(10分)
③陷入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的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30分)
④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次飞渡的?
⑤找出文中关于彩虹的内容,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10)
⑥找出文中的抒情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10)
⑦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10)
说明:由每个小组选派同学抽签决定回答相应的题目,由教师抽签决定回答问题的同学,每个小组可以有一次补充回答的机会
3、抢答题
以上的七道题由四个组进行分别的抽签后还余下了三道题,这三道题由四个组抢答,谁抢到算谁的。抢答题不抽签,谁抢谁答。
三、教学过程精彩回顾及效果分析
在“听写生字”的环节,我在对第四组进行抽签的时候,抽到了全班学习最差的同学,当知道这样的一个同学被抽到代表第四组完成听写任务的时候,大家爆笑,意思是,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当听写结束以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听写结束以后,每个组会有一次修改的机会,大家通常都会派另一名学习好的同学为刚才那位被抽到的同学查缺补漏,但是,当第四组派上来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冲上讲台的时候,她发现竟然没有错误可以帮刚才的那位同学修改,又原路返回了。这一幕全班同学都看在眼里,可以猜想刚才那位被抽到的同学在很认真的预习,所以这次听写没有难倒他,同时也为自己的组征得了荣誉,也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偏见。
 在选答题的环节,有这样一道题:“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这道题被第3组抽中了,其实,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答案是: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这样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这道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但是,被抽到回答问题的同学完全误解题意,答案一点都不沾边。我提醒他们小组,10分的题一分都不会得到。孩子们有些着急了,又很紧张,一时之间竟然没有人为她补充,确切的说不是补充而是重新回答。当我马上宣布回答完毕时,有两位同学同时站了起来。前面的同学不知道有人和他做了同样的选择,马上抢着回答问题,但是,我示意他只能由一个人回答,他才意识到,后面还有“补台”的同学,他把机会让给了后面的同学,结果,补充回答问题的同学的答案完全正确,当我宣布他们得到了全部的10分的时候,全组的同学为刚才挺身而出的女生鼓掌。
还有这样的一道题:找出文中关于彩虹的内容,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抽到这道题的是第一组,回答问题的女生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她回答问题比较完美,但是她忽略了一点,文中彩虹出现了三次,但她说是两次,我用王小丫式的语气问她:“你确定是两次吗?”。她很聪明,又快速的浏览了一下课文,回答道:“哦,是三次”。下面的同学有点不满意了,仿佛这道题我在提醒她,我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又以王小丫的口吻问了一遍;“你确定吗?”她又有些犹豫了,其他组的同学听见我这样又问她一遍,不再有什么不满意了,我让她最后确定,她肯定的告诉我是三次,我看见了她自信的笑容,宣布她回答正确,全组为她欢呼。
回答完必答题和选答题后,进入了抢答的环节,结果经过几组的抽签剩下了第③题,第⑤题,第⑥题,第③题对大家的诱惑最大,因为这是一道30分的题,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所有的小组都选择了第③题,大家在抢答的时候,我已经闻到了“火药味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议将这道题留给到目前为止分数最低的第2组,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于是大家便把这样一个机会让给了第2组,其它几组也在我的安排下得到了他们想回答的题,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已经超越了小组的界限,在竞争中也有合作,这样的一个效果是在设计中没有料想到的,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最后,四个小组的成绩分别是:140分,135分,142分,147分,第4组获胜。
这样的一次尝试,我觉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用了58个号码将学生紧密的团结了在一起,在这样新颖的形式下,激发了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大家在团结合作中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手法,领悟了文章写作的真谛,学到了真知识。 
以上就是我通过教学案例来阐明的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我想只要老师们在课前充分设计好语文课的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很容易的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进而让学生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我认为只有处理好语文课堂上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不脱离高考指挥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