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资讯
中日两国的两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江天评柴春泽访日日记之十
作者/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08 更新时间:1970-01-01

【字体:缩小放大

                    中日两国的两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江天评柴春泽访日日记之十

     

  列宁在上世纪初曾预言:资本主义的灭亡与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柴春泽在访
日日记中也提到毛泽东对日本共产党来访时的一段题词,下面是柴春泽与日本女翻译的一段对话:


    时间:1975年3月31日 上午

    地点:日本山梨县至东京乘火车途中

   中联部翻译白易兰几次对我说,十几天来一直随团的日方翻译神崎是日中友协的,对我国十分
友好,在促进中日友好方面出了不少力,可和她多交谈。回东京途中我恰好与神崎坐一起,因此竟
十分坦诚地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请她回答。我问,“你多次接触中国访问团,对我国有什么认识?”
她说,“我很爱接触中国访问团,愿意从事日中友好活动,能为日中友好做点贡献十分高兴,我赞
成社会主义,不喜欢资本主义。”我说“你不喜欢资本主义,你怎好为日本革命成功而努力呢?”
她说“对日本革命问题,我感到为难,我们对日本现状既不满意,又感到可以过得去,大家都这样,
我也就这样”。我说“毛主席教导,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日本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成功
是毫无疑义的。你是怎样理解这一问题呢?”她说:“我相信这是正确的,在日本搞农村包围城市
是行不通的,这里城乡几乎连成一片,搞大城市发动又不统一,日共左派内部也不是统一的,力量
很分散”。
    时隔多年,再对照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毛主席题词,我们会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灭亡
的迹象,相反社会主义阵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分崩离析,只有中国等几个社会
主义国家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两个主要国家日本和美国还在当今世界
的经济和政治领域称王称霸.资本主义垂而不死,活而不僵.当前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
中日关系
    现实中两国关系复杂多变,枝节横生。这其中,既有历史问题上的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上的
冲突。两国都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地缘政治的高度以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全面审视和调整相互
之间的关系,这是两国民族利益的需要。
    其实,中国成为经济大国、日本成为政治大国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两国人民要适当地调整自己
的心理状态和相互评判的价值标准。为了能准确把握中日关系的脉搏,及时处理两国之间的突发事件,
双方可以考虑建立“中日关系危机管理中心”,组织中日双方学界、政界、军界、经济界及媒体有关
人员对短期、中期、长期中日关系进行危机预测,并为两国政府提供进行长效、稳定、可控的危机管
理的政策方案。未来的中日关系应该把寻找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放在重要位置。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
将更实际、更务实、更具理性化。未来的亚洲,在中日之间不会形成那种“一山不容二虎”的对峙局
面,因为那样不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两国对“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已形成共识。“现实主义”外
交思想将主导未来的中日关系走向。"
    这个外交策略的核心很可能是通过倡导和部分地承担“全球责任”,来把日本塑造成中、美、欧
等大国之间的协调者角色,进而更多地参与全球事务,柔性地而不是刚性地成为世界强国。在全球气
候变暖问题上,日本和欧盟共同制定的旨在减少“碳排量”的《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全球解决这一
问题的蓝本,给人留下日本“有全球责任”的印象;在对非洲的免债和援助上,日本和欧美国家斤斤
计较的方式截然不同,承诺免除贫困国家债务,并且提供较大数额的援助资金,帮助非洲改善医疗卫
生、教育、供水以及食品安全,这给人讲人道主义的感觉;主动参与世界性的安全议题和维和行动,
比如积极参与朝核六方会谈,延长自卫队在伊拉克“援建”时间,均让日本增色。这些迹象表明,日
本正试图以“负责任的国家”来对世界“温柔地”施加影响力,用“软力量”擦掉给世人留下的不良
印象,实现“正常化”。用日本政府的语言说,就是用制度、体制和价值观支撑起亚洲门户”。
  “目前,中日关系只有“抓住机遇、化解挑战,中日关系才有望柳暗花明”。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
间内,我们必须学会与日本的“新保守派”、“民族派”、“新国防族”打交道。外交是内政的延伸,
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无时不在影响着其对华外交的走向。因此,我们在制定对日政策时必须充分地考
虑到这一点。
    中日之间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认识日本不能停留于表面,更不能只看一点。“历史问题”
是理性与情感的交织,我们要理性对待,不要陷入“情感”旋涡不能自拔。小泉作为首相参拜靖国神
社无疑是错误的。即便不考虑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因素,就是在日本国内也属违宪行为。不论哪位首相
去参拜我们都要表明批判的立场,同时也要将“价值观”与“利益观”统一起来。我们在处理对外关
系时要有一点科学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战略与亚洲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儒
家文化的智慧,不断完善中日关系的评价标准。争取构建一个稳定的、长效的、理性的、合作的、可
控的中日关系机制,实现中日之间真正的互利共赢,这是中日双方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虽然不能选
择历史,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未来。"

  写作本文参考并摘录了台湾联合报及王屏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学者]的部分观点
特此说明

人民网中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