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张德庭文集

专题栏目

(一)张德庭回忆录
作者/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437 更新时间:2016-02-29

【字体:缩小放大

  张德庭同志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退休的厅级干部。我曾在省人大常委会任职多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对德庭有所了解。

  

  他是满族人,读过民族大学,做过多年的民族工作,既在县、乡基层当过地方“官”,又在省直机关掌扶一个方面的工作,经历、阅历都有积淀。凡是同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做“官”

  

  清正廉洁,做事严谨周密,做人谦恭好学,是个难得的民族工作干部,忠诚的人民公仆。

  

  德庭在工作之余,爱好广泛,自学成才,多才多艺,尤其退休之后,专心研习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颇有成就。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展赛,屡获金奖和特等奖,并被授予“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当代爱心艺术大使”“最具魅力老年书画家”等荣誉称号。一些作品被选送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并被有关权威机构永久收藏。

  

  德庭的篆刻技艺尤为精湛,在小小的方寸之间,既蕴涵了颇具美感的书法神韵,又表现了精准的金石刀工,加之朱红印泥的鲜亮,可谓美不胜收。他的书法艺术以毛体书法见长,仿毛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他的绘画也别具一格,挺直的蜡烛,笔触简约,蜡体上附有流淌的蜡油,命题为“光明磊落”,它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记忆》分为“人生浪花”和“艺海拾贝”两部分。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人生轨迹,也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挚爱和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有理想,有追求,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德庭同志的收获就是——德艺双馨。

  

  白   石2015年6月25日(白石同志系中共河北省纪委原书记、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为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

  

  前     言时间流逝洗旧迹,风雨人生半世纪。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40”后的一代人,我基本上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个发展阶段,有些重大历史运动我还亲自参加过。人生是短暂的,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如今我已到暮年,我这一生虽未曾创造过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但也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也有时溅起小小的浪花,而这些浪花虽然很小,但也时时冲激着我的心,那一幕幕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闪现。这种无形的力量和激情促使我本人要对我的一生往事进行回忆和总结。这样做,绝无为个人树碑立传之意,旨在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奉献社会,启迪后人,特别是教育子孙后代,应该记住历史,正视历史,知道怎样生活,怎样做事,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人生浪花”,下篇为“艺海拾贝”。所谓人生浪花,就是主要记述我的人生之路,通过传记的形式追忆了我的家史和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的子孙后代们了解和知道他们的祖辈们、父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生计是怎样生活的,怎样工作的,怎样为人处事的。通过回顾各个历史场景和活动,不但了解我们的家族史,也从中了解了我们党的战斗史和祖国的发展史。我认为这样对我们的晚辈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很有教益的。

  

  本书的下篇为“艺海拾贝”。顾名思义就是在广袤的艺术海洋中捡拾一颗颗小小的贝壳。我的书画艺术作品是微不足道的,比起那些大师和大家们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但从中也体现了我的人生品位和爱好。这部分主要是刊登了我的部分篆刻、书法、绘画作品和趣味收藏,主要是给儿孙们做一个榜样,在人生之路上切记要远离吸毒、赌博等恶习,要养成一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习惯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我没有上过专业艺术院校,也没有拜过什么大师和大家,书画艺术仅仅只是个人的业余爱好,完全是自学的,也是我一生多年来点点滴滴的艺术细胞的积累。

  

  无论是“人生浪花”还是“艺海拾贝”,都是我一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志向和精神,无形或有形的具体体现,都是我脑海中深深的记忆,故本书起名为“记忆”。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虽无奇功大业,但可以说我对党是一片忠心,对工作对同志是一片坦诚,一身廉洁,两袖清风。“作官为民几十载,两袖清风心坦然,虽未创出惊天业,对党对民自清白”,这就是我的自画像。我的体会和总结是:给孩子们留下物质财富,不如留下知识财富,留下思想和精神财富,比金钱更贵重,更重要。

  

  综上所述,是我一生永恒的记忆,我相信,读过本书的你,也一定会留下你的记忆。

  

  张德庭1966 年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大学毕业照1992 年3 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留影1998 年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本人办公室留影2000 年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时留影2010 年与夫人李桂云70 岁金婚留影目录序前言上篇:人生浪花一、学习简历........................................01二、艺术简历........................................02三、工作经历........................................05四、自我小传........................................07(一)童年的记忆..................................071、出生地——张百湾村小南沟.....................072、祖籍山东——登州府...........................073、七口之家艰难度日.............................084、解放前夜的枪声...............................115、上小学时用的泥桌子........................... 13(二)赴县城读中学.................................13(三)到北京上大学.................................16(四)留在北京参加工作............................19(五)难忘的年代..................................201、赴内蒙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02、到中国人民解放军9649 部队农场劳动锻炼.........243、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284、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335、不寻常的“一九七六”..........................44(六)联产承包科学种田.............................49(七)廉洁自律当好父母官...........................52(八)省城工作第一站——省民委.....................561、马进坡看病....................................572、和司机擦车....................................583、三个主任一对半住进了医院......................594、临危受命调解海上纠纷..........................605、编写《民族常识》课本......................... 616、为我省自治县的建立作出努力和贡献..............627、自治县考察办公和省长现场办公会议..............628、认真搞好全省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639、为民委宗教局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64(九)省城工作第二站——省人大.....................651、民族法制建设工作..............................662、有关侨务、旅游、宗教方面法制建设..............683、关于滦平、隆化两个县建立民族县的考察工作.....684、为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好服务工作............685、带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686、组织编写了《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委的机构沿革》

  

  和《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委工作大事记》........697、出国访问纪实...................................698、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张德庭同志的考察材料.......77(十)退休后的生活..................................80(十一)幸福家庭——四世同堂........................98五、图片记忆..........................................123(一)成长照........................................123(二)伴侣照........................................133(三)部分纪念照....................................140下篇:艺海拾贝一、荣誉证书..........................................191二、篆刻作品..........................................199三、书法作品..........................................243四、绘画作品...........................................289五、趣味收藏...........................................321后记学习简历艺术简历工作经历自我小传图片记忆01人生浪花篇一、学习简历1949 年10 月—1955 年9 月在家乡滦平县张百湾小学读书。

  

  1955 年9 月—1961 年9 月在河北省滦平中学读初中和高中。

  

  1961 年9 月—1966 年9 月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后改为中央民族大学)上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002 年6 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 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2004 年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截至2014 年11 月,学校占地面积为37.8 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 万平方米。

  

  校园建筑面积58.3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 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4 亿元。学校面向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6053 人,其中本科生11312 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63 人,少数民族预科生505 人;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54.9%。

  

  2008 年毕业42 年后母校前留影02页张德庭人生之路与书画艺术二、艺术简历张德庭,河北滦平人,1941 年4 月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高级书画师,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宝延轩书画院院士、北京墨都书画院常务院士。

  

  本人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中小学读书时期尤为偏爱美术课,也深得美术老师的关爱,当时学校办黑板报,版面设计、构图都由我来负责。大学毕业正逢文化大革命,当时学校和社会都很乱。各大专院校都停课闹革命、搞大串联,我们正好是毕业班,也未能按时毕业分配。我在参加学校有关部分活动外,很少外出大串联,就一个人猫在屋子里,练习写字,画画儿,学习篆刻和木刻。本书里有的作品如伟人头像木刻组画和部分篆刻,都是那时的产物。后来参加工作了,书画就作为我的一种特别的业余爱好,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展赛并获奖。曾两次获得“全国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评选活动”辅导奖;纪念5·12大地震抗震救灾专题书画(北京)邀请展中,获得中老年组金奖;第四届红歌唱晚全国老年书法家(井冈山)邀请展中获得金奖;在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全国大型老年书画艺术北京奥运邀请展活动中荣获金奖(并获得特别奖提名),同时荣幸被推荐为中国老年奥运书画代表团成员和最具魅力老年书画家“荣誉”

  

  称号;作品入选颂祖国——新中国60 华诞书画大展并授予“共和国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书画名家大展获金奖,并授予“百年奥运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全国书画艺术大展获篆刻类特别奖;本人篆刻作品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组织的“2008 中国奥运年奖·赠奥运书画长卷作品评选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入选作品2 件),作品作为第29 届奥运会的献礼赠送北京,连同其它获奖作品一起组成2008 米书画长卷申报载入《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作品在“书民族腾飞,绘满乡风情”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在全球华人首届“切尼斯”杯书法美术大赛中获书法铜奖;篆刻作品在2008 全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奖赛中获金奖。

  

  部分篆刻、绘画、书法参赛作品曾入编《夕阳红,中国老年书法作品选集》;入编《感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群贤谱》

  

  并授予“当代爱心艺术大使”称号;作品入编《魅力夕阳·中国老年书画特辑选》(奥运典藏版》;入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大典》并授予“共和国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全国实力派中老年书法家提名展作品集》;本人辞条及艺术作品被收入全国书画大型人物工具书——《中国书画家志》(1949-2009)。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曾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在外甥柴春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国际知青村柴春泽网站联盟北京总部,于2015 年5 月至12 月,面向全国举办了“张德庭先生个人网上书画展”。

  

  本人有关作品曾在《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河北青年报》《河北代表报》《河北民族宗教》《地方人大建设》《公民与法治》《人大之友》《书画艺苑》《民族团结》等省、市、国家级报刊杂志多次刊载。

  

  本人有关参赛作品曾被选送到香港、新加坡、美国纽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展出,并被有关单位收藏。

  

  本人持有《中国书画艺术名家书画润格证书》,作品经由中国书画家协会专家评议,当代中国书画润格评估中心认定:书画种类:行草、花鸟、篆刻。书画职称:一级书画师;书画润格为:国内市场上每平方尺2000 元至4000 元(人民币),在国外市场上每平方尺1000 元至2000 元(美元)。

  

  05页人生浪花篇三、工作经历1966 年9 月—1968 年2 月,在母校中央民族学院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8 年2 月—1970 年10 月,文化部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干部。(期间曾到山东省胶县中国人民解放军9649部队农场锻炼1 年;到湖北省咸宁地区文化部“五·七”干校锻炼半年。)

  

  1970 年10 月—1971 年3 月,承德地委组织部。

  

  1971 年3 月—1974 年7 月,滦平县革委会政治部。(期间曾在滦平县机械厂劳动改造和参加农村斗批改工作队)

  

  1974 年7 月—1978 年9 月,担任中共滦平县委火斗山工委秘书。

  

  1978 年9 月—1980 年9 月任滦平县科委秘书。

  

  1980 年9 月—1983 年4 月任滦平县兴州公社副主任、副书记、书记。

  

  1983 年4 月—1983 年11 月,滦平县兴州公社和窑上公社合并为大屯乡,担任大屯乡第一任乡长。

  

  1983 年11 月—1984 年8 月任滦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1984 年8 月—1986 年3 月任滦平县委副书记、滦平县县长。

  

  1986 年3 月—1990 年11 月任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民委宗教局党组成员。

  

  1990 年11 月—1994 年6 月,任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华侨外(06页)事委员会副主任。

  

  1994 年6 月—1998 年1 月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1998 年1 月—1998 年11 月担任省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1998 年11 月—2001 年6 月任省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巡视员(正厅)。

  

  在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河北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理事。

  

  07页人生浪花篇四、自我小传(一)童年的记忆1、出生地——张百湾村小南沟1941年4月14日(农历辛巳年三月十八),我出生在滦平县张百湾村小南沟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小南沟是距离张百湾村东边二里远的一个小自然村。那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全是我们老张家本家。大家共用沟底下山泉流出的一口小井,推米磨面共用一盘石碾(现在那盘石碾还在原处未动)。我记忆中石碾坎下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果树。

  

  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以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统治(我的家乡属于当时东北六省的热河省,省会设在承德),实行聚家修围子,就是把比较大的村庄周围沟沟岔岔比较分散的若干个自然村和零散住户,都聚迁到一起,在村子的周边修建起厚厚的围墙,不让老百姓随便出入。我们小南沟的人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被聚迁到张百湾的。

  

  2、祖籍山东——登州府据老一辈人讲,我们张百湾村东南角住的大部分张姓人家,祖籍都是山东的,祖上是“山东省登州府招远县西北乡吊龙头”(现为烟台地区招远县)的。据考证过去的登州府就是现在的蓬莱。现在的烟台地区当时都属登州府管辖范围。据说当时兄弟俩为了谋生,从山东来到此地定居下来,我们都是他们老哥俩的后代。我出生地小南沟的沟东边的山坡上就是老张(08页)家的祖坟地,我每次回老家祭祖上坟时都要对他们进行祭奠。还有我们老张家有个家谱,我曾经见过,家谱最上边也是并列两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个我还记得叫张义,另一个记不清了,从上到下,基本似金字塔型,上面已记载了七八代了,老一代人还有人建议,要进一步续写下去,可到后来,那个家谱就不知去向了。

  

  3、七口之家艰难度日我祖父叫张明禄,是个地道的农民,祖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了。父亲叫张汉臣,是个本分、憨厚、老实的农民。母亲范氏,是个地道的、传统的、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她也是一个当时农村已经为数不多见的小脚女人(这里的小脚女人是指过去旧社会裹足的女人,也有的把小脚叫三寸金莲)。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姐弟就把我父亲叫叔叔、把母亲叫婶。听我母亲给我讲过,过去家里很穷,我父亲还小,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我爷爷就把我父亲过继到我三爷爷家里,独自一人到北边坝上地区打工。几年后,爷爷挣了点钱,回来又把我父亲从三爷爷家要了过来。父子俩十分辛苦,起五更爬半夜的在小南沟东边的老东沟开荒种地。后来我父亲和我母亲结了婚。我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大姐叫张瑞兰、二姐叫张瑞(09页)琴,弟弟叫张德生。小时候没有大名只有小名,我还记得大姐叫“根柱”,二姐叫“来柱”,我叫“石柱”,弟弟叫“铁柱”,大名是上学后才起的。家里本来就很穷,孩子又多,又遇到家乡闹灾荒,全家有时几天见不到一粒粮食,只靠吃树皮、吃野菜为生,如榆树皮、榆树叶、榆钱儿、柳树叶、柳树枸、杨树叶、大叶椴、小叶椴、牛舌科、马甘粮、大麻籽叶、人星菜、灰灰菜、横籽芽、木莉芽、苦莉芽、苣荬菜、苦荬菜、马舌菜、小根蒜等等,有的我都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反正是,只要能充饥,为了活命都千方百计弄来吃,上述野菜我都吃过,也都亲自采摘过。我记得很清楚,一次我二姐因为吃野菜中了毒,双手和脸全肿了,两眼肿得只剩下一道缝,几乎看不见东西了,双手肿得跟现在我们看到的拳击手的手套似的。肿得特别厉害,因没钱医治,后来双手背都已肿破了,向外流黄水,流出的黄水不小心掉到了两只脚背上,结果双脚也开始肿得像双手一样,连走路都走不了啦,疼得整天哭叫!记得还有一年夏天,天一直下雨不停,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了,全家六七口人一天没吃东西了,怎么办?外面又下大雨,后来我记得还是我爷爷冒着大雨到我们自己家的玉米地掰了几穗还未成熟的玉米(才刚刚灌浆),回来煮给我们吃,可是掰回来后家里又没有柴禾(因天老下雨没干柴),只好拆碎个箩筐当柴禾,才把掰回来的玉米煮熟,每人一穗,连棒核一起都吃了,才解了燃眉之急。因家里穷,经常是吃上顿没下顿的,两个姐姐只上了初小和高小,早早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和祖父下地干活和做家务。后来两个姐姐一天天长大了,陆续都出嫁了,两个姐姐和姐夫们都很孝顺,对家里十分关照。经常给家里一(10页)些贴补,家庭状况逐渐好转了些。我记得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们去远足(现在叫春游),大姐给我买了两个烧饼和两个鸡蛋带上作为中午饭,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平时根本吃不上细粮,只有逢年过节才吃上一顿饺子,家里养的鸡下的蛋,都留着卖了换盐、打灯油和买火柴,平时就根本舍不得吃。(注:以上已上传人民网文化论坛)

  

  大姐张瑞兰,是我们张百湾村比较早就参加革命工作的妇女干部, 大姐夫叫柴文, 是青龙满族自治县人,很早(抗日时期)

  

  就参加了革命,大姐结婚时,大姐夫是张百湾区政府公安助理,人们都称呼他“柴助理”,他们婚后生有二男三女。老大叫柴春泽(小名叫德平,因生于承德滦平,故父母给其起名叫德平),二儿子叫柴春明,大女儿叫柴桂英(小名叫和平),二女儿叫柴桂芝,三女儿叫柴桂荣。因工作需要五十年代末大姐夫被调入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曾先后在煤矿、金矿等工矿企业担任领导工作多年,是五十年代大姐一家(11页)昭乌达盟赤峰市工业战线上的老同志、老革命,也是其工业战线上的有功之臣。

  

  二姐张瑞琴,嫁给了时任张百湾公社畜牧站技术员乌秀文。二姐夫是蒙古族,早年毕业于承德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滦平畜牧战线上工作多年。七十年代初调回老家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喀喇沁旗锦山镇。我二姐和孩子们也同时随迁到内蒙古。他们婚后生有三女一男。大女儿叫乌少君、二女儿叫乌少云、三女儿叫嘎喇札呼(蒙文,汉语为领小之意)。二姐和二姐夫渴望再生个男孩,果不其然,真是天随人愿,排行老四生的就是个男孩,起名叫乌学军。

  

  弟弟张德生,比我小四岁,现在老家张百湾,初中毕业后就不念年运输,后来又承包了本村的米面加工厂。弟弟一向忠厚老实,为人正直。弟媳马玉侠是离张百湾不远的烧锅营村人,很能干,也很能吃苦,勤俭持家,他们育有两儿一女。大的是女儿,叫张海香,大儿子叫张海波,二儿子叫张海涛。..................................以上已上传人民网文化论坛)

  

  4、解放前夜的枪声我的家乡张百湾是古北口通往承德中间的一个重镇,也是口里通往关外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必争之地。1947年秋天,张百湾村是中央军(国民(12页)党的军队)

  

  控制地,并派有重兵把守着。村子里几乎家家都住有中央军。村子以北就是兴州河和滦河两条河,河北面的山上是八路军占据着,夜间八路军发动几次攻势来包围张百湾的中央军,可是中央军很狡猾,为了躲避八路军的包围,天还未黑时就撤离到我们村子的南山上去了。八路军进村后扑了个空。

  

  可是中央军根本不考虑我们老百姓的死活。从南山上向村子里胡乱打枪开炮,我们家的院子里就落了两发炮弹,一发落在了我们的东屋外面仓子下,把仓子下边的石阶给炸碎了,我们全家人都躲在炕沿下边蹲着,幸好没有炸伤。另一发炮弹落在了我们东边一墙之隔的邻居我三爷爷家的西厢房的房顶上,房顶被炮弹炸透了,因为是草房,立刻就着起了大火,幸好没有炸到人,我们邻居几家的大人们冒着枪林弹雨和生命危险,把各自家水缸里的水,都泼到了房上,终于将大火扑灭。还有一次我随同我爷爷到村东边自家地去看(kan)地(所谓看地就是当自家的庄稼成熟后怕被别人偷和牲畜破坏,就在自家地头搭上个窝棚,白天黑夜不离人看守着)。那天正好我爷爷上东边下南沟去办事,天已经黑了还未回来,我就听到北边滦河岸边有人集合整队,喊“一、二、三、四……”报数的声音。后来才知道那次又是八路军过河来打中央军。当时我还小,很害怕,害怕枪打着。我就躲到不远处一个旧铁路的涵洞里面整整趴了多半夜,后来外面打仗激烈的枪声结束后,我听到外面我爷爷的咳嗽声,很快地跑到爷爷面前,抱着爷爷的大腿边哭边向爷爷讲述当时的情景。经过多次拉据式的战斗,八路军终于打败了盘据在张百湾一带的中央军,1948年11月滦平县全境彻底解放。..................................................以上已上传人民网文化论坛)

  

  (13页)

  

  人生浪花篇5、上小学时用的泥桌子我上小学时家乡刚刚解放。学校就设在张百湾村西头的寺庙里,寺庙里面的塑像已全部毁掉,清理干净后就做为我们的教室,没有课桌,就用秫秸排子(高粱秸秆串成的排子)上面用黄土泥抹平晾干以后,作为书桌,后来又在庙的东边盖了几间校舍,逐渐改善了办学条件。我还记得我上五年级时,学校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是第一个戴上红领巾的。解放初,我和我的一帮小伙伴们很多都参加过村里的儿童团,抓懒汉、斗地主、清扫街道,记得当时表现好的还能分到几支铅笔作为奖励。上小学时,那时唱的最多的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还有在抗美援朝时期唱的最多的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还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等等革命歌曲。

  

  我还记得这些歌曲,大都是由滦平初师的毕业生到我们小学实习时教我们唱的。

  

  (二)赴县城读中学1955年我小学毕业时,滦平县就只有一所中学(当时没有高中只有初中),滦平中学的前身是热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来改建为滦平中学,坐落在滦平县城(当时的县城叫安匠屯镇)。我的家张百湾位于滦平县城东边40华里。记得和我小学一起毕业的同学中考取滦平中学的并不多,最多也就占到全校毕业学生的六分之一,剩余的同学大部分都回乡务农了。当时我记得我是学校准备保送去滦平中学的(我们毕业班的班主任是权玉老师。老师已经正式通知我了),后来县里又来通知,(14页)取消了保送制度,要求各学校所有报考生都要参加入学考试,我也一起参加了考试,正式被录取了。入学后我们班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来自我们县北边邻县丰宁县的,班主任是李纯厚老师,李老师教我们数学,我是初一三班的班长,李老师的爱人叫毛瑞媛,毛老师教我们语文。我是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肩牌是三道杠),因为离家比较远,我班同学大都在学校住宿。有时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因为没钱从不坐车,几个同学结伴来回几十里路都是走着。为了上学省钱,经常从家里带些炒面(用玉米面炒做的)和咸菜。

  

  我是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1957年5月被评为承德地区共青团“五四红旗手”。1958年我初中毕业时,县里正好成立高中,大部分同学就地上了高中(到此,滦平中学算是成了完全中学,初中部、高中部都有了)。高中刚成立,我们算是第一届,只有两个班,由滦平县、丰宁县两个县的考生组成。每个班大约50几个人,后来又分为文科班、理科班,我在文科班。

  

  我当时在学校还是个比较活跃分子。我喜爱运动,特别是喜欢打排球,是学校排球队主力队员之一,是学校团委会委员。我是1959年6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我的入党介绍人是学校党委书记王世元和学校团委书记王秉恒二人,记得当时我们高中班学生党员只有五名:刘兆羽(女)、邓继荣(女)、杨树兴、吴秀悦和我。当时县里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还有其它大型会议,有时还特意邀请我们几个学生党员去参加,或列席会议。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很羡慕我们,我们自己也觉得很荣耀,因为这是个政治待遇问题。

  

  (合影)滦平中学团委会干部与校长汪海瑞(前排中)前排右2为团委书记甄淑芳(女),前排左1 张德庭15页人生浪花篇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绘画,何银生同学、徐德智同学和我是学校美术绘画小组成员,在美术老师杨懋森的指导下,负责学校黑板报的美化和办一些不定期的画展,写一些标语美术字什么的。记得我画有一张《喜鹊登梅》水彩画作品,在我们学校传达室墙上挂了好多年。

  

  高中读书期间,正好赶上五八年“大跃进运动”,学校组织我们高年级的学生也下到农村参加“大炼钢铁”,农村到处都修建起不少小土高炉,上山开采铁矿石,矿石不够就收集旧铁锅,砸碎后放进锅炉来化铁炼钢。农业大兴水利、大放卫星,当时喊出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多少多少,粮食产量大都是虚夸的,后来农村生产队都办起了集体食堂,社员家不让单独做饭,都要上集体食堂打饭吃,由于虚夸冒进造成了后来的粮食紧缺,没办法农村食堂后来都搞起了“增量法”,所谓增量法就是将很少的玉米面用开水烫熟了,合成团团再放锅里去蒸,这样蒸出来的窝窝头既大又暄,份量还重,但是吃了以后很快就饿了。后来又搞“瓜菜代”,所谓的“瓜菜代”就是组织人们到山上去采能吃的树叶子、各种野菜瓜果,还有将玉米棒压碎弄成细粉等办法来代替粮食。

  

  我们学校食堂,学生们开始吃的是玉米碴子窝窝头就咸菜,后来也都吃起了瓜菜代。

  

  因为我们是滦平县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县委县政府都很重视,毕业典礼时县委书记郭福祥、县长魏振岐特意亲自来到学校和我们毕业班的同学以及全校教职员工合影留念。

  

  滦平县第一届高中毕业照,前第二排左起第4 人张德庭(16页)

  

  (三)到北京上大学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绘画,在我们毕业班算是成绩比较好的,班主任和美术老师都推荐我报考美术院校,我本人也同意。于是考试前学校领导很重视,专门派于作贤老师(于老师是教我们体育的,他家是北京的,对北京比较熟悉)带着我和另一位同学吴秀悦(吴秀悦报考电影学院)到北京去考的,我报考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秀悦在初试时就已经落选了。

  

  我初试、复试和报送作品,笔试都已经合格了,让我回去等通知。回到学校后,于老师逢人就讲,张德庭这次没问题,板上钉钉了,当然我心里也乐滋滋的认为也没问题了。可到后来,通知下来后,未能录取,原因是“北京查无此人,违背招生规定”。因为当时我们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缺乏这方面经验,认为我们离北京近,就直接到学校报考了,我们属于河北承德考区范围的考生,应当到承德参加考试。自己的(17页)梦想未能实现,自己也感到十分遗憾,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同情我,都鼓励安慰我,再努力参加全国大考。这次到北京虽然未考取美院,但也使我们收获不小,第一使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从来没有到过北京,看到北京那么大、那么漂亮,到处是高楼大厦,路那么宽、车那么多,不愧为祖国的首都,让人向往,第二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参加下一步的全国大考。我和吴秀悦同学商量好一定还要报考北京的院校,到北京上大学,最终还是使我们如愿以偿了,我考取了中央民族学院(现已改为中央民族大学),他考上了北京政法学院。上学前还有一段情况,我参加全国大考后就上内蒙赤峰红花沟金矿我大姐家了,当时我心里还是没底的,因为以前力量都下在了考美院上,后来还有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就参加了全国大考。一天我大姐接到了一封电报,还把我姐吓了一跳,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了,后来打开一看,是考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要求一个星期后到学校报到。我知道后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考上大学了,还是北京的大学,着急的是我还得即刻赶回家去,然后赶紧到学校报到,当时通知有规定,开学后七天未能报到者,就视为自动放弃,学校就可以有权补录后备生。于是我就赶紧从姐姐家返回老家滦平张百湾,到家只住了一宿,第二天就急忙赶到北京。这时离规定报到限定时间仅差一天就到期限了。到校后使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班除我以外所有同学都到齐了,只差一个班主席还未到,那个班主席原来就是我。班主席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班长,原来班主席的人选是学校根据被录取学生的个人具体学习情况和政治表现在开学前就已内定好了的。

  

  (18页)

  

  张德庭人生之路与书画艺术开学后我心里还真有点儿自卑感,一看到我们班上的其他同学一个个穿着都比我华丽,一个个油头粉面的,天津、北京的哪都有,看看自己穿着一件普通的灰上衣,土里土气的傻大个儿,可偏偏还让我当班主席,心想,能行吗?后来在一起相处时间长了,彼此都相互了解了,感情都十分深厚,逐渐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学习集体。

  

  我们班隶属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简称民语系),专业是蒙古语言文学(简称蒙语班),当时蒙语班有两个班,我们是乙班,还有一个叫甲班,甲班招的全是蒙古族学生。每个班分别都是10个人的小班。我们班10个同学除我以外分别是丁守璞(来自北京) 、李小鹤(女,来自天津)、栗凤恩( 北京房山)、汪俊川(北京门头沟)、宋海(河北卢龙) 、杨进杰1962 年蒙语班全体人员在北京颐和园留影前排左起1、杨进杰,2、刘奎琳,3、李小鹤,4、丁淑贞,5、王进璞;后排左起1、汪俊川,2、张德庭,3、丁守璞,4、栗凤恩,5、宋海1964 年中央民院语文系学生会干部和系领导合影二排左起第3 人为张德庭(19页)(河北曲阳)、王进璞(河北安国)、丁淑贞(女,河北滦平)、刘奎琳(女,河北邯郸)。甲班的同学分别是楚伦巴根、和希格陶格陶呼、其林道、乌云巴图、吉格吉德、那顺巴特尔、豪斯巴特尔、金才、阿荣(女)、银花(女),我们甲乙两个班有一个共同班主任叫白荫泰老师(蒙古族),蒙古语文专业老师分别是那逊巴雅尔、图力更、松贡日布、齐乐蒙。

  

  我除了担任班主席以外我还担任年级语音课的课代表,后来还在系学生会工作。因我喜欢打排球,在中学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大学时,我就被选拔为学校排球队担当主力二传手,还经常参加北京各高校的排球比赛。

  

  (四)留在北京参加工作我们大学本科班,原本是四年制,后来按上级要求又改为五年制。按原来正常情况下,我们本该在1965年就该毕业参加工作,后来改为五年制,这样就延长一年到1966年才能毕业。

  

  可是到了1966年,我们准备从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实习结束后回校就等毕业分配了。可偏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样在学校又参加了一年文化大革命。这样我们这个大学就变成了“4+1又+1”

  

  了,这样算起来这个大学就上了六年。后来按中央的规定,我们66届大学毕业生还是按1966年9月毕业参加工作计算工龄。当时我大学毕业后还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我们班十个人就我和丁守璞两个留在了北京,我被分配到文化部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丁守璞分到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其他同学大部分分配到内蒙古工作。宋海分配到内蒙古广播电台后参军了,栗凤恩分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王进璞、杨进杰分到内蒙古日报社,丁淑贞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李小鹤分到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后来听说她随爱人到美国去了),刘奎琳分到湖北武汉她爱人所在单位工作去了。还有一个同学叫汪俊川,大二时已病故。

  

  大学毕业时留在北京工作的部分同学合影前排左起1、丁文楼 2、丁淑贞 3、王进璞后排左起1、吕志超 2、王梅堂 3、张德庭(20页)

  

  张德庭人生之路与书画艺术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地址就在北京市五四大街老北大红楼里,北大红楼外观看去整个楼都是红砖色,楼梯和地板全是木制的,当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地点,就在该楼的第二层中间,图书馆现在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室内陈列物中当年毛泽东当图书馆馆员时月工资为8元的工资表清晰可见。当时红楼里有好几个单位,如:文物博物研究所和文物出版社等。我们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大都是国际上各国的高端情报,如世界上每个国家有多少兵力,海军多少,空军多少,军事武器装备情况等等。因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单位派系斗争还很严重,所里领导靠边站、业务骨干也在挨整,新的业务尚不能正常开展。

  

  (五)难忘的年代1、赴内蒙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大学四年级时,遵照上级指示,我们2个蒙文班的全体同学分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地叫“四清运动”)。我们一行二十人,学生十九人,由白荫泰(21页)老师带队,名为中央社教工作队,我算是学生中的负责人(算是副领队),具体地点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一个叫吉尔格朗图的边境公社。具体任务是对广大牧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阶级斗争为纲兼有反苏修和反蒙修。因为我们是蒙文班的学生,大都要用蒙语和当地干部和牧民进行交流,所以也算是我们进一步蒙语实习了。上级要求我们要与当地牧民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蒙族同学没什么大问题,可对我们乙班的同学来说困难是不小的,首先吃的主食主要是牛羊肉,还有一些奶制品、炒米,喝的是奶茶。大多人吃不惯。和当地牧民一起同住在蒙古包里,没有炕也没有床,地上铺的全是毡子。盖的是皮被子,冬天穿的是羊皮袄羊皮裤,穿着大靴子(有的是皮的,有的是毡子的)。同劳动就是和牧民一起放牛、放羊、放马,干有关的活。我们二十个人分在不同的浩特里(浩特是蒙古语的译音,意思是几个蒙古包相对聚居在一起的小自然村),时而分散时而集中,集中开会或外出时都骑马,有的骑骆驼,开始我们大多都不会骑,时间久了,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也就都学会了。那时期有三件事让我记忆很深。

  

  第一件事,暴风雪夜寻羊群。我进驻的浩特,牧民的上千只羊在一天夜里被暴风雪给卷走了,不知去向。半夜起来我跟当地牧民一起骑上马分头去找羊。当时雪下得特别大,骑在马背上都睁不开眼,稍不注意就会掉下马来,因为大雪还在继续下,羊走过的痕迹全部被后来下的雪覆盖上了,我们半夜起来就围着我们住的蒙古包周围几十里地半径范围寻找,当时的情景就像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在暴风雪中寻找羊和保护羊群(22页)一样,我们戴的帽子都是带毛的羊皮帽子,脸部只漏出双眼,眼的周围全是冰霜,看上去全是白白的。我们从半夜一直不停地找,天快亮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一个小山洼里聚集着一群羊,团团地围在一起,后来在相距不远的几个小山洼处分别都有一小群一小群的羊挤在一起。后来我们把几处散聚的羊都归到一起,经查检竟然一只都没有丢失,大家都十分高兴,原来暴风雪中走失的羊群全部是沿着顺风的方向一直往前走的,遇到山洼背风处才停了下来,这也是多年来牧民积累的经验。回到浩特,进到蒙古包,在家的牧民大妈早早备好了热呼呼的奶茶,煮好了一大锅手把肉(就是带骨头的羊肉),我和牧民巴特尔、那顺等为了庆贺找到羊群一起吃了个痛快,还喝了不少奶酒。

  

  第二件事,迷路。有一次我们工作队队员集中到苏木(就是乡政府、公社所在地)开会,会议结束后,每个人就骑着马回到各自进驻的浩特去。我也同样骑着我的枣红马往我的驻地走,因我住的蒙古包离乡政府很远,我骑着马跑一会儿,累了就走一会儿,那时还没有手表和手机,怎么走也不见我住的蒙古包,按以往的经验,走这么长的时间也早就该到家了。后来我就越来越害怕了,因我们是边境公社,地处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境线边上,再继续往前走,就走出国境了,冒然走出国境是要受到处罚的。因为当时中国和苏联、蒙古关系还是比较紧张的,弄不好就得按投敌叛逃罪处理你。这怎么办,周围一个人影也见不着,一个蒙古包也没有,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后来才知道我走的那条路就是直通国境的)。我远远望去,发现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群牛,我就骑马到了牛的附近,但还是(23页)没有发现有人放牛,我就下马坐在草地上,一直等到天快要黑了,这些牛就稀稀拉拉地往一个方向走去。当时我在牧区也跟牧民出去放过牛、放过羊、放过马,根据经验,牛一到晚上,它就自己往回走去。蒙古包周围都有牛围栏。我就骑着马慢慢尾随在牛群的后面,后来牛群走到一个小山坡下面的几个蒙古包处就都停了下来。临近蒙古包就听到有狗的叫声,因为狗一见到陌生人会狂叫的。随着狗的叫声望去,我远远望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我来到了我们工作队员其林道所在的浩特了。

  

  他告诉我说我回去走错了路,当晚我就留住在他的蒙古包里,第二天我在其林道的指引下才返回我的浩特。

  

  第三件事,雪中车祸遇险。我们工作队一行20人所用的钱粮都要回到锡林郭勒盟公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与北京学校取得联系,汇来款和粮票,这项工作由我负责(当时用的是全国通用粮票),领导让我去锡林浩特取学校汇来的款和粮票。因为是冬天,到处是冰天雪地的,路很难走,锡林浩特市离我们所在的边境公社相当远,我又带有将近两个月用的现金和粮票,装了满满一大帆布袋子。盟委书记让他的司机开着小车送我。

  

  走了很长时间快到边境公社了,司机为加快速度,走个超道,结果走着走着一下子车就掉进了大雪坑里(小车是嘎斯六九吉普车),车子倒立在大雪坑里,几乎要翻扣过去,把我撞晕过去了,因我脸直接撞在了车子的前挡风玻璃上,挡风玻璃全碎了,座子上下全是玻璃渣子和血,我的满脸也全是血。司机还好,因他手握方向盘还没事,司机下车后用我的和他的两个手帕将我的脸紧紧包住,先把血止住,待我逐渐清醒下车后,司机用他带的铁锹一点点、一点点地将车挖了出来,前面挡风玻(24页)璃暂时用一块纸格板临时挡上,把我又慢慢地送到了我们所在地的边境公社。老师和同学们一看我满脸全是血,身上也都粘了不少血,大家都吓坏了,我似乎还听到司机问我的同学说“额尔顿巴特尔(我的蒙古名字)结婚了没有,要没结婚就麻烦了,因为他略想我脸撞得已经毁容了,不好再找对象了,同学们说,他已经结婚了,司机还放心点,老师和同学们把我送来的钱和粮票全部收好,急忙把我直接送到边境公社医院(也叫边防站医院),公社医院紧急处置后,就把我送到锡林郭勒盟署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经检查我的左眼上下眼皮都已被玻璃划破了,幸好没有划到眼球,脸部颧骨处已撞出个大口子,脑袋撞成了脑震荡,在盟医院治疗一段时间稍微好转后,我就提前返回北京继续康复治疗。但是出车祸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告诉家人,我知道他们要是知道后反倒更着急。身体痊愈后,放暑假回老家家人才知道,因为我脸上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仔细一看多少还留有一点点疤痕。

  

  2、到中国人民解放军9649部队农场劳动锻炼1969年初,奉上级指示,文化部所属中央文艺团体、各出版社、各科研院所、所有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统统组织下到部队锻炼,进一步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时间定为一年。我们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一共有9名(7男2女),分别是:孙文宪(中国人民大学);徐恒进(北京大学);李玉芬(女)(北京外国语学院);刘希凡(广东暨南大学);叶碧玉(女)(厦门大学);王庆海、赵威(东北吉林大学);王梅堂、张德庭(中央民院),都是全国比较有名的大学选调来的66届毕业生。具体去的地点是:山东省胶南县中国人民解放军9649部队(25页)农场。我们文化部系统所有下去的人员,统统为部队建制,统一编为学生连,连长是由部队派的一名营级干部担任,排长是由部队连级干部担任,每个班的班长是部队一名排级干部担任,连、排、班的副职都是由我们学生担任。

  

  担任连队炊事班班长。炊事班一共七人,我担任班长,其中部队派两名战士参加,其余的都是从全连学生中选调的。全连就餐人员共一百多人,炊事班要求很严格,完全军事化,按着部队标准, 一个星期每天饭菜不重样,提前一个星期就将下一个星期的食谱计划好,贴出来告知大家。伙食还是很好的,大家都能吃好。我们炊事班就得比别人辛苦些,每天很早就得起床做饭,晚上很晚才能休息。因我是农民的孩子,一小就是从农村长大的,一般种菜的一些知识我还多少懂得一些,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好,又节省一些伙食费,我组织炊事班全体人员,将伙房后面军营院子里的一角空地开辟成了一个小菜园子,我还记得那年我种的几棵冬瓜长得特别好,结得多,个头又大。连队的伙食办得比较好,大家都比较满意。关起门来打狗。“打狗吃狗肉给大家改善生活”。

  

  那年中秋节前,因我们军营离老百姓居住的村庄很远,周围也比较空旷,经常有些野狗到我们伙房附近转悠寻找吃的。我就(26页)动了脑筋,想弄条狗杀了给大家改善一下生活。说办就办,可是想法很好,但又很难扑到狗,未等到你靠近它就跑了。于是我们就采取了一个“诱敌深入”的办法干掉它。一天早饭后,大家出工干活了,我们也把食堂简单收拾一下,把四面窗子关好,把食堂的门故意开着,门的一头把手上拴了一根长长的绳子,我们远远地用手抓住绳子等候狗的到来。果不其然,时间不长,看到一只大黄狗,在食堂外面转了个圈,后来顺着开着的食堂大门,就悄悄地遛进了食堂里。这时我们赶紧拉绳子,这样一来食堂的门紧紧关上,那只大黄狗就被我们严严实实地关在屋里。我们当时想得太简单了,狗是关在食堂里了,门窗都关着,狗是跑不掉的,可没有想到怎么才能将它打死,部队有规定,又不许随便用枪打。于是我们炊事班的几个有力的小伙子,拿着棍子和铁锹进到食堂里,把门再关上。真正成了关门打狗。那只狗一看这么多人要打它,它凶猛地在食堂里来回乱窜,把有的餐桌的碗筷弄一地,还打了很多碗。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你一棍子,他一铁锹,生生将那只大黄狗打死了。我们炊事班全体人员中午也没有休息,把狗皮扒掉,炊事班里的战士小王是个南方人,很会做狗肉,整整弄了一大锅狗肉,晚上给大家很好地改善了一下,除个别女生不吃,绝大部分同学都吃,特别是来自南方和东北的更喜欢吃,吃得还很香。一只大狗的肉一顿全吃了。

  

  军训的主要科目,除了正常的列队、出操等一般科目外,还有实弹射击、喷火器、防化武器使用和防空演练。实弹射击,使用的是五四式半自动步枪,最后射击考核,我还打了个优秀。一次野营拉练,使我们很受教育。连队通知上边指示要(27页)求特级战备,半夜吹号紧急集合,并要求背上背包,有紧急情况,立即行动。我们集合后,连长带领我们马上出发。那天夜间还没有月亮,我们一个跟着一个,深一脚浅一脚也不知去哪里,穿过几处河沟,里面有的有水,有的是淤泥,走了很久天快亮了,队伍才停了下来。我们一个个都很狼狈,满脸是汗水,有的帽子没了,有的背包绳开了来不及再捆上,就双手抱着,有好几个把鞋都跑丢了……我的鞋子也只剩有一只了,下一只过河沟时被陷进了淤泥里。虽然如此,全连没有一个掉队的。

  

  种水稻是主要劳动项目,从整地、打池子、育秧、插秧、薅稻草等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全程管理。这些劳动,同学们大部分没有干过,大多是从头学起,再苦再累大家都不怕,因为在这方面连队首长在政治训练课中都已经讲述和反复做工作,让大家下来就是要吃得住苦,经受住锻炼。这里要说的只有一样东西让我们大家都很怕,每个人还都得经常遇到的,那就是稻田水里的蚂蟥,就是水里的一种纺锤形、扁平的虫子,因为在稻田里作业,都得光着脚,小腿都得露在外面,这些蚂蟥不时地从水和泥里爬到你的小腿肚子上叮住不松口,很难把它弄下来,只有用手用力狠狠地拍打,拍打后它就蜷缩成一个小球似的掉下来,可你的小腿部就被它叮了一个很深的洞,不停地往出流血,特别疼,我们大都被叮过。这种虫子十分顽固,很难弄死它,你把它剁成几段,它就繁殖成几个,还继续活着不断长大,最后还是老连长有经验,让大家把那些蚂蟥抓起来放在一块,上面再倒上汽油点着才能把它们彻底烧死。

  

  抢险救灾,潜水堵堤。一次我们连队稻田上游的水库放(28页)水,大水直接冲向我们的地里,我和几个同学首先发现的,眼看大水就冲到我们稻田的坝根了。我当时告诉身边的同学马上回连队叫人来,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在这守着,没多久,大水就冲上了我们稻田的大堤,在这紧急时刻我把鞋子一脱连衣服也没顾得脱就跳入水中,随之那两个同学也跳了下去。我们试想用我们的身子挡住水头,可是水越来越高,上边已越过了坝顶,堤下边还掏了个洞,这时连队同志们全来了,还运来不少沙袋子,连长一边派人往上游去报信,将水库闸门关上,一边组织我们继续挡堤,水已很深,堤下面的水洞,只能潜水往里塞沙袋,上边再加高,我就潜水塞沙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终于把水挡住了,大堤也保住了。下游的稻田也全保住了,避免了很大损失。这一行动,团党委(即农场场部)对我们连还给予了全团通报表扬。

  

  出席参加9649部队师党委召开的全师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中国人民解放军9649部队就是当年董存瑞炸碉堡解放承德隆化的那支部队,师长叫张平,根据我在连队的锻炼表现,担任炊事班长,抗洪抢险,下田劳动还有各项军事训练综合考评,我被师党委评定为全师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并定为“全师标兵”荣誉称号,还把我的有关事迹由师党委政治部印成小册子,发到全师。锻炼结束时我还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受连队嘉奖二次。

  

  3、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1)城皇庙里暂栖身1970年春节前,我们从部队锻炼结束返京后,单位让我们都先回家过春节,春节过后再通知下一步安排。那时都叫过革命化的春节,过年也很简单,半个月的假很快就过去了,从家回来,单位让我们带上行李都到故宫集中学习,集体吃住在北京故宫西北角的城皇庙里。因为当时还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按中央通知,国家各部委都要到基层办“五·七”干校。文化部也不例外,文化部隶属在京单位,各单位只留下少数人员做为单位留守处,其余大部分人员统统下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我们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只留下刘云峰、关惠(女)、高卫(女)等三个同志,留在单位作为留守人员。我们从部队回京之前,单位其他人员都已随大队人马去了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文化部下面“五·七”干校不只咸宁地区一处,别的省份据说还有两三处,我们一起下到部队锻炼的文化部系统的别的单位的学生们后来大部分也都分别去了“五·七”干校。

  

  我们集中在故宫博物院学习,实际上主要是等候上边的指示,我们从部队锻炼回来的这些学生,何去何从尚未确定。在故宫集中学习期间,因我比较爱锻炼,每天早晨起得都比较早,有时围绕故宫里边跑一圈,有时在里边各处走走转转,据说,当时故宫里面的展览业务已基本停止,正在停止整顿,故宫里除我们以外,还有几个中央工作组设在里面。一天早上我突然想去故宫城墙的角楼看看,当时故宫管理还很严格,不过我们研究所和故宫都属于一个系统的,何况我们又在里面吃住,管理人员见到我们还都很客气,到哪去一般不阻拦,我顺着城皇庙东边一处能上宫墙上边的通道,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登上了宫墙。登上去一看,我很惊讶,原来宫墙上面很宽,大(30页)约有四五米宽,因为年久,上面都长满了杂草,比较光的地面上也顺着路面上的裂缝儿长满了野蒺藜,稍不注意就会扎到脚的。我小心翼翼地从上面向东北边的角楼走去,走近一看,角楼里堆了满满一屋子一捆捆的竹简,有的还没有用过,有的上边已经刻上了字。我还记得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经过北京的上空,我们也是登上故宫的宫墙上,听到太空中传来美好动听的“东方红的音乐信号”的。听过后,我们双眼目送着远去的星光,大家欢呼跳跃。上级的通知终于下来了,我们当中除了王梅堂、刘希凡留下到北京图书馆重新安排工作外,其余人全部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与原先已下去的同志们汇合,继续在那里参加劳动锻炼。我们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当时形势是大势所趋,只好服从组织分配。

  

  (2)向阳湖畔种水稻文化部咸宁地区“五·七”干校不是集中一处,而是分布在地区的好几个地方。我们所在的地方,在咸宁市的西北方向。我们住地都是新建的临建工房,十分简单。居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但还很深的人工湖,人们给那个湖起了个名字叫太阳湖,因湖北夏天的天气特别闷热,我们经常去那里游泳,我们这个点算是一个大队,是由故宫博物院、文物研究所、文物出版社、国际问题文献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这些单位中有全国有名的文物鉴定专家、文物保护专家、长城专家、画家、作家等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有的单身、有的夫妇、有的举家全迁到那里。驻地还建有小学,就是为了照顾带来的孩子有学上。每个单位上边都派有军代表来管理我们,组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