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钱海青文集

专题栏目

红卫知青四十年(1)
作者/来源:钱海青 点击数:4970 更新时间:2015-10-19

【字体:缩小放大

  我统计一下,最后一共收到33篇文章,14.2万字,共有14位作者。这些文章大部分都在《红卫知青四十年----上山下乡回忆录》这本书里收录了。(这里放《红卫知青四十年----上山下乡回忆录》照片和书的内容照片3—4张)

  1、今天我们干什么-----------------钱海青( 2432字 )

  2、饮毕吐六味神泉水,思红卫卅九知青缘-钱海青( 16715 )

  3、 再聚毕吐-------------------------朱晓晔( 2551)

  4、红卫知青札记之一,记忆中的知青-------宋志良( 1693)

  5、我的知青岁月—红卫知青下乡四十年纪念 徐敏( 17525)

  6、知青老师柴春泽- --------- ----------钱海青(3330)

  7、青年点故事三则---怀念老土,抽烟、飞车-栾凤霞(1595)

  8、写在七月二十五日的随想-------------王祥玉( 10282)

  9、偷猪肉记---------------------------钱海青(12550)

  10、红卫知青札记之二,难忘的日子--------宋志良(2161)

  11、难忘之歌---------------------------任慧卿(863)

  12、怀念特木热-----====---------------钱海青(2628)

  13、追忆特木热------------------------朱晓晔(2597)

  14、“化膛油”记实--------------------李宝成(3070)

  15、红卫知青札记之三,情----------------宋志良(1314)

  16、回望-------------------------------李兆芳(1198)

  17、我的知青生活-----------------------朱晓晔(9357)

  18、红卫知青札记之四,知青往事---------宋志良(1277)

  19、几杯小酒---------------------------邹晓勋(1579)

  20、送他一程 (悼念白宝安)------------杜文学(1601)

  21、又走了一个(悼念白宝安同学)---------钱海青(1983)

  22、知青是最可爱的一代-----------------马红岩(2365)

  23、往事(两张老照片的来历)------------陶平 (813)

  24、人生四十年-------------------------郭艳华(1094)

  25、寻找红卫青年点的高、骚、刁----------钱海青(2095)

  26、我们的带队干部---------------------徐  敏(1997)

  27、写在红卫知青四十年聚会前-------------宋志良(51)

  28、记忆中的四个女知青的故事-----------钱海青(6199)

  29、红卫知青札记之五,知青故事-----------宋志良(104)

  30、酒--------------------------------钱海青(12805)

  31、红卫知青四十年殇-------------------钱海青(4524)

  32、大爱何必有痕-----------------------钱海青(4515)

  33、只是同学(记忆中的布和)-------------钱海青(5322)

  对这本书有写的,也还有看的,有的人还特别热衷于看。每一篇文章一般都要在微信群里面发布,或者在“红卫青年”邮箱里发表。每当有文章发表时,李彩琴都要给我打电话,让我把这些文章发到她指定的邮箱里,她都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她不但自己印一册,还要给宝成、徐敏印一册,特别认真。我计算着,她最后装订成册的文章得200--300页,又是单面装订,肯定是厚厚的一大本。可见她的关注程度。

  有人写,有人看,还有人争论,这就是“红卫青年”的风格和特点。这本书文稿征集完成后,得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大家就开始争论,争论最强烈的是宋志良和王祥玉了。他俩本来在平时就是抬杠的对手,一个不服一个,互不相让。起个名字吧,志良比较浪漫一点,叫“知青四十年纪念”,祥玉不服,他比较实际一点,叫“知青回忆录”。在微信群里各说各的理,全都有理,但是最后又谁也不咬牙印,不做定酌,推来推去,没有办法,我就搞了一个折中,叫《红卫知青四十年---上山下乡回忆录》,这样,志良、祥玉的说法都有了体现,集中了他们俩人的智慧,也是红卫青年点的集体智慧。

  6月下旬我就开始编纂了,先后排列顺序,制作目录,先后打印出几个样本,送给同学们看。大家看后都觉得很好,有的同学说,没有想到我们青年点还能够有自己的书。拿出几个样本以后,文章又陆陆续续地投了进来,所以每编完一个小样本,就会马上修改,重新排序。2015年6月20日,宝成、徐敏、彩琴从呼市回到赤峰,在陈世平家里,青年点的同学们在议论“四十年庆典”事宜和近期准备工作,我赶制了几个小样本拿了过去,大家看了以后都很高兴,认为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把“红卫知青”的风貌表现出来,反映出去。同时他们也提了一点意见,徐敏、陈世平说五号字体太小,看起来费力气,岁数大,眼睛花,最好还用大一点的字。可是字一大,页数就多,成本就高了,我心里想,嘴上没有说。宝成说,封面用手写体的字,不要用印刷体,太死板。后来我对他(她)们提出的意见也进行了修改。宝成又在微信里说在封面上加上白塔子的痕迹,这些建议非常好,都被采纳了。一边修改,一边又有新的文章进来,又要进行调整,特别乱,尤其是文章存在不同的载体里面,电脑、邮箱、优盘、微信等等,不知道哪一个是新的,哪一个是旧的,结果出事了,出大事了!

  2015年7月1日以后,就要正式的进行编纂了,开始排目录,编文章,改错字,定格式,忙的不亦乐乎。因为到了期末,单位的工作忙,又连续参加了几个大型会议,基本上都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大概在7月10日左右完成了排序、编辑,交给了印刷厂印刷。交给印刷厂之前在封二、封三又加了一部分照片,因为手中照片少,就在微信群里面选择一些别人上传的照片,制作了封二和封三。到此时看来,基本成型了。7月15日印刷厂把清样送了过来,交给我进行校对。实在太长,我哪有时间进行校对,单位有几个年轻人想帮助校对,我想他们也不熟悉这段生活,可能都看不懂,就算了吧,好在我在原来收集文章时就大概地看过,也改过一些错误的地方。这样,一切工作都结束了,就等着拿书了。

  7月19日上午,40本《红卫知青四十年----上山下乡回忆录》印刷完毕,当我拿到这些书时,看见印制的整整齐齐的新书,闻着油墨的味道,很亲切。回想起这本书从有想法到成品的过程,想起了自己在构思、征集、写作、编纂过程中的付出的心血,就像刚刚有了孩子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像劳作了一年的农民,看见收获的庄稼一样。心情是好的,心中是喜悦的,那个高兴的劲就甭提了。

  2015年7月19日“红卫青年点”出了一件大事,宝成由呼市乘飞机到赤峰,宋志良酒后乱讲,造成陈世平大哭,徐敏大哭。

  2015年7月20日,原定宝成和晓勋两个人驾车去白塔子毕吐。早晨,我到单位,机关空无一人,好奇怪。一会来了一位教师,问:“校长你来干什么?”我愕然。答:“我来上班。”我反问:“你来干啥?”她答:“我来值班。”又说:“校长,放假了。”我笑了,恍然大悟,原来单位已经放假。这时候,我想,干什么去呢?索性去白塔子毕吐一趟,看一看这几天庆典的准备情况,也去看一看先期到达做准备工作的陈世平、徐敏、杜文学和朱晓晔,挺想念他(她)们的。

  决定已下,马上行动。于是给宋志良打电话,问:“干什么呢?”宋答,无事,我说,好!我们一起去一趟白塔子毕吐,我说也把布和带上一起去。

  叫上布和,我们一起去白塔子毕吐,任慧卿把宋志良、布和送到新区,我去接上他俩。正好宝成、晓勋两人也走,我们一起走。一路顺利,我们很快就到了大板,暂短的休息,我们就向白塔子出发,一路上邹晓勋把车开得挺快,我在后面紧追,从大板以后交由宝成开车。宝成技术娴熟,路况也熟悉,开的也很快,不一会就到达白塔子。白塔子到毕吐只有5公里,车在正常走不到十分钟,开着开着,宝成的车速慢了下来,跟了一会,太慢,有一些不耐烦,加速超车,我们走在了前面,很快就到达毕吐我们的临时驻地。

  前几天朱晓晔来这里布展,把“红卫知青四十年”展览的展板都拿了过来,并且都挂上。我因为没有时间搞照片什么的,就自己搞了三块展板,主题分别是:“红卫知青四十年”“怀念老土”“我的高考回忆”,制作完成后,拿到了毕吐驻地,但是,现在看来其风格,样式,内容与朱晓晔搞的展览有些不协调,主题太突出,没有办法放到一起,她们只好把我的展板放在一隅,我来以后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以为朱晓晔把它给扔了,阿弥陀佛,真还找到了,谢谢朱晓晔。

  我的车顺利地开进了毕吐林业站,我们的驻地,朱晓晔、徐敏热情的接待了我、志良、布和,我们特别高兴,唯独不见陈世平,我们心知肚明。小杜问:“宝成呢?”我这时才发现,宝成、晓勋还没有上来,我也很久没有看见宝成的车了。回答道:“刚才还在,不知道为什么落后了。”宋志良悠悠地说:“宝成怕徐敏揍他,不敢来了,在白塔子住下了。”大家就嘻嘻哈哈,有说有笑的进入了屋内。

  由于昨天的事件,在途中宋志良开玩笑说,陈世平肯定不会管饭,他自己准备了盒饭。现在看来小陈正在厨房里准备午饭,不是我想象的在炕上蒙着被子哭。看来小陈是大度的,以大局为重,还是宽恕了志良,这就是同学的情分。但是陈世平留下一句话,等着,宋志良,等以后再找你算账。我想,这家伙,够志良的呛。

  半个小时后,宝成的车才缓缓地开了进来,在院子里大家寒暄着,打着招呼。邹晓勋更会说,急忙给徐姐姐、陈姐姐道万福,并代表大家致歉,大家都出来见面,又不见了徐敏。宝成则像没有事一样,头仰着,望着天,自信的迈着大步进入了屋内。进屋时谁也没有跟他说话,只有三只小狗“迪迪”、“球球”、“丑丑”见他来了,叫了起来,屋内屋外没有人声只有狗叫。

  这时已经到了中午,陈世平、徐敏、朱晓晔、杜文学已经准备好了午饭,宝成一进屋就准备开饭了。志良虽然嘴上说准备盒饭,但是也还是大大方方地坐在那里,布和说管点酒吧,杜文学早已经把酒拿到了桌子上,于是志良、布和、晓勋我们几个人就端起了酒盅,又喝了起来,早已忘记昨天的事情。

  书已经印了出来,早上出来时我只是把一本书放在了车里面,由于临时决定来毕吐,没有带许多书。吃饭时我突然想起来这本书,因为在路上我把这本书交给了宝成,让他一阅,也是想让他检查一下,有什么毛病,同时也想跟他显示我的成绩。为此,他很高兴,在新开坝停车时,他还十分高兴地拿着这本书照了一张相,传到了微信群里面。路上志良布和看了这本书,也都称赞。

  现在喝酒啦,想起来这本书,我说,让宝成把这本书拿出来,让朱晓晔、陈世平、徐敏、杜文学他们看一看。说实话,也有显摆的意思。让大家来分享一下我成功的喜悦。他(她)们几个都说好,徐敏说字比过去大了许多,能够看得清楚了。小陈、文学说封二、封三的画面好,有了许多的照片。这本书到最后传到了晓晔的手里。晓晔拿过书就进了里屋的另一个房间。我们都在喝酒吃饭,谁也没有在意,一本书呗,有什么了不起,哪有那么重要,大家依然吃饭喝酒。

  这时,里屋的门“嘭”的一声开了,说时迟那时快,木门撞在了门框上。砰砰的响声引起了宝成的注意,“怎么了”,宝成说,大家也觉得不正常。但是,大家一想,也觉得没有什么,就没在意,继续喝酒。霎那间里屋门里闪出一个人,只见她一拧一拧的急匆匆走出来,哇塞,是晓晔。大家都没在意,因为这都是正常的,还在喝酒。晓晔手里拿着这本书,急急地走到了我的身后。“老钱!”---她们从四十年前就这么叫我---。但是今天朱晓晔的声音有一些沙哑,有一些哆嗦,翠声韵气中带有颤音,还带有话剧中的哭腔。所有的声音都在压着,尽量的压着,尽量的运气,尽管平静,尽管和蔼,但是也有压不住的时候,使我们在场的每个人感觉到有什么压不住的火要发作。“老钱,我的那篇‘我的知青生活’怎么就没有用?”晓晔声音低沉、沙哑,我强烈的感觉到这种声音是竭力想发出来的,但是又被一个强烈的气场压抑着,不想让它喷射出来,两种力量在博弈着,发出来一种被撕裂的声音,很压抑、很悲苍,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我和志良、布和、晓勋已经喝了很多酒了,已经进入半酣状态,所以对晓晔的这段话并没有太在意。我半惺地答道:“不可能,你再仔细地看一看,”“我看了,你看吧,在哪呢?”晓晔的声音渐渐地高了起来,声音中的颤音更强烈了,像在抖动,有一种火山即将爆发的感觉。她把这本书半递半扔的抛给了我。我醉惺惺地接过了这本书,翻了翻,“这不是吗?”我很自信,说着就递给了晓晔。晓晔接过书,看了看我指的那一篇文章,“不是,不是这篇,是‘我的知青生活’那一篇。”“6000多字呢,我写的最长的那一篇。”晓晔的脸都红了,随即又变黄了。

  我有一点懵,“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我说。“我知道,我在微信群里看见过,那是在6月末,截稿之前。”宝成在那里对应着说。我更懵了,这时候,酒醒了一半。“不会吧?”我说。宝成接着说:“是的,朱晓晔很用功,特别用心写的那一篇文章,她下了很大的力气的。”宝成不是在拱火吗!我彻底傻了,怎么能够没有选用,怎么能够遗漏,怎么能够出现这么大的错误。

  “你怎么能够不让我们校对就印呢?”朱晓晔责备道。“你看看怎么办吧。”说完,朱晓晔一甩手就拧着身子一扭一扭地重新进入了里屋,我回头看了一下她,我突然地看见她扭身时眼睛里面噙着闪光的水。啊?她哭了,我猛地感到,她太在乎这本书了,她太在乎她的这篇文章了。

  我怎么会把她的这篇文章遗漏呢,实在想不起来了。也许是这段时间工作太忙,也许是近期交来的文章太多,尤其是许多原来不见的人都在邮箱里发来文章,比如沈阳的两位陶平、马红岩,还有多年不见的小郭,都发来了文章,我需要在电脑、邮箱、优盘之间来回折腾,太乱了,也许是最近在编辑文字,改来改去的,给丢失了,也许是疏忽了,也许是因为我血压高。但是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都不可以遗漏文章,更何况是朱晓晔的,这是不可原谅的,前面说“出大事了”就是这个意思。

  出事不要紧,关键是怎么解决。我的酒还没有醒,但我已经找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是稳住,稳住朱晓晔。昨天陈世平大哭,徐敏大哭,今天朱晓晔大哭,那还了得,那“红卫青年点”不是乱了套吗,万万不能,不能再让朱晓晔大哭出来。当时我想,怎么办,稳住朱晓晔有两个办法,第一解释,解释为什么出现问题,找客观原因,找各种理由,忙啦,乱啦,适当推卸责任,也要给她找一点毛病,比如说交晚了,没通知我等等,同时也要说:人有湿脚马有失蹄,人无完人,圣人也出错,比如孔夫子、秦始皇、毛泽东不都出错了嘛,何况我钱海青呀。第二补救,承诺保证把她的这篇文章给补上去。其实我也没有把握,技术上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是也得硬着头皮承诺补上。只有这两个办法承诺稳住晓晔,才能不让她大哭,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安慰,至于最终怎么样,天知道。

  朱晓晔又从里屋出来了,眼睛微红,但以她的性格还是强装着,用她那常有的娃娃一样的笑脸,说:“既然已经印了,就不要改了,就这样吧。”看得出来,她在说违心的话,假的,但又无奈的。我把我的想法向她叙述了一遍,她还在推辞,但看得出这些话还是起到了安慰作用,她的情绪稳定了。

  我说我再想办法补救吧,会有办法的,用什么办法我也说不清楚,回赤峰再说。我对在座的他(她)们几个说,多亏这次把这本书拿了来给大家看看,如果26日那天聚会时再拿来,发现错误已经晚了,想补救都没有办法,人们经常说,不幸中的万幸,用到这里合适,阿弥陀佛!

  出了错误就改吧,有了遗漏就补救吧,回到赤峰第二天我就去了印刷厂,找到厂长和技术人员,商量着怎么补救。厂长看了以后,提出一个方案,就是加页,即把书全部拆开,在最后边加上添加的页数。这个办法可以解决加少量页数的情况,比如加一到两页,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朱晓晔的文章这个办法就不灵了。第一,页数多,需要加13页,太厚,需要把全书拆开,很难复原。第二,把朱晓晔文章放在书的最后面有些不妥,与全书的结构不协调,破坏了书的整体效果。第三,如果加朱晓晔的文章,目录还要做调整。需要重新制作,很费力气。总的说,如果加页,这本书用日本话说,就“大大地”降低了水准。为此,决定重新印制。

  既然决定重新印制了,好办了,就可以做大幅度的调整。于是,我在印刷厂的车间里对本书进行了调整。一、在中间加上朱晓晔的《我的知青生活》一文,因为朱文的内容、字数都比较适合与其他文章相统一,协调,于是加在第17篇,第127---140页。二、又添加了一篇写柴春泽的文章。三、对封二、封三的照片进行了调整,加了一些新照片,于是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四、在封底加了两段文字。这样使该书更加圆满了。

  加上《知青老师----柴春泽》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偶然,但是也是必然。如果不是遗漏朱晓晔《我的知青生活》一文,这本书就不会重印,不重印就不会有《知青老师---柴春泽》一文进入本书之中,如果没有这篇文章,也是这本书的缺憾。在策划“红卫青年点上山下乡四十年”庆祝活动过程,我始终想找一个明白人请教请教,探讨探讨,就想到了柴春泽,我与他不熟,好在我们单位有位同志与柴春泽熟悉,我找到我们单位的这位同志,通过他帮助见一见柴春泽,请教请教,这位同志找了柴春泽,可是因为柴春泽在搞“知青联盟网站”不在赤峰,在天津,所以没有见到柴春泽。7月份的一天,这位同志告诉我,柴春泽回赤峰了,听说我想见他,他提出第二天要来见我,我感到受宠若惊,赶紧让我们的同志把他接过来,见面后我们面谈了一个上午,见面后柴春泽给我的感觉是,第一,他对知青有感情,热爱知青,热爱知青事业。第二,他对知青有研究,理论的、实践的都有。说起知青娓娓道来,理论性很强,所以我们叫他知青老师。第三,他还在践行着当年的诺言,“扎根农村六十年”是当时的产物,也是他的诺言,到现在他的心还在农村,还是知青。第四,对他人热情、负责任,我跟他谈了一下想法之后,他马上找来了他的助手,竭力地帮助我们。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知青老师---柴春泽》记录了我对他的印象。7月23日红卫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年庆典预备会议时我把他找来与大家见面,他给我们很多的鼓励,我们中有好多人为见到柴春泽而激动不已,确实柴春泽是知青明星,是时代楷模。在这次会议上我代表“红卫知青”把这本书送给了柴春泽老师。

  在这本书上,我把原来书中的封二、封三的照片换了一部分。前面说了,原书中用的照片是我临时在微信群里下载的,质量、内容、效果都不太好,始终不太满意,但是碍于时间、精力,只好用这些照片了。这几天“红卫青年”活动比较多了起来,也照了很多的照片,有一些照片可以用,所以就利用这次重印,用了一些新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最有意思,就是我把李宝成在新开坝上面拿着《红卫知青四十年-----上山下乡回忆录》,也就是这本书的照片放在封三里面,这样就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细心的人就会问,是先有书还是先有照片?怎么解释都不通。如果先有书,即印书之前,书是没有的,那么照片中的书怎么会存在?李宝成就不会拿着书去照相。如果先有照片,那照片中的书还没有印出来的,那么书怎么会到宝成的手中呢?无法解释,这是历史之谜,这个谜是红卫知青给创造的,也是朱晓晔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