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李继明文集

专题栏目

习总书记再访“梁家河”及下乡经历杂谈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4987 更新时间:2015-02-23

【字体:缩小放大

                       习总书记再访“梁家河”下乡经历杂谈

                                

                                              北京知青 李继明


 

 

    我也是当年千千万万到农村广阔天地插队知青大军中的一分子。2月13日当我看到习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和女儿到第二故乡梁家河给乡亲拜年的报道后,感触很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过去已近40年了,如今在这支大军中涌现出了知青的杰出代表,共和国主席、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涌现出了4名有知青经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涌现出了65名有知青经历的中央委员。在全国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知青经历的各级领导干部。我为当年知青插队大军中能够锻造出如此之多的国家栋梁之才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曾是其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军衔。毛主席和党的高级领导为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为在枪林弹雨里为人民解放建立功勋的10位大元帅、10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和802位少将分别授予了军衔。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战争已经结束,在残酷战争的艰难困苦环境中锻炼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环境已成历史。在和平环境中如何锻炼培养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当时老一辈革命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在温室中培养,还是到社会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练?确实是艰难的抉择。毛主席采取了后者,让青年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这是在今天社会上仍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我认为这是毛主席对永保人民政权千秋万代后继有人高瞻远瞩的决策思想,是对革命后代、对青年人的真爱和大爱。毛主席的一贯思想就是让青年人经风雨见世面,到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实践证明这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呀。

 

      习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和女儿,在2月13日春节前夕,又一次回到第二故乡,当年插队的地方延安梁家河给乡亲们拜年。习总书记和当年在农村插队时一起战天斗地的乡亲们亲密交谈,互致问候。习总书记谈自己当年插队经历、感受,这是对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最好阐述。习总书记对梁家河山山水水的眷恋之情,习总书记对梁家河许多往事回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乡亲们留下许多语和尽快地使哪里的人们能够早日脱贫致富的决心,对此,感触很深、很多:

      1、习总书记2月13日全家出行,到延安梁家河给乡亲们拜年。他带给乡亲们的过节礼物都是自己掏腰包花钱买的,习总书记把梁家河看做是自己的家,把乡亲们看做是自己的亲人。习总书记在离开梁家河的39年时间里,曾经三次给梁家河村委会写过信,一次亲自写下9个乡亲的名字邀请他们座谈,两次亲自回到梁家河村里看望乡亲们。村民有病他出钱帮助医治,村民生活有困难他出资相助,从这些具体数字和事例来看,足见习总书记人虽离开了梁家河,但心却始终牵挂那里的百姓。可他对乡亲们的感情之深。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上大学毕业后,一直担任国家不同级别的领导职务,工作紧张而繁忙,但他再忙始终不忘第二故乡乡亲。现在身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能长期关心、关怀、惦念最基层贫困农民,令人感动。习总书记心系最基层农民,这不仅体现的是个人情感,它更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习总书记用行动为省、市、县、乡(镇)党政一把手做出了榜样,我们地方领导的一把手,是否也能像习总书记那样和最基层的农民交朋友,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实际搞调研,深入到农户的炕头上和农民攀谈,再吃上一顿普通的农民饭,切实体验农民生活。我国农村现在还有相当多的贫困群体,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深入到农村最基层,切身感受一下贫困农民的疾苦,我想我们的扶贫工作就不会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扶贫开发也会很快抓出成效。

 

     2、习总书记讲述自己当年在农村插队时要过五关:“跳骚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说当年被跳骚整的痛不欲生。可以想象习近平当年插队时环境有多么的艰苦。习近平16岁开始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生活,思想也产生过要脱离农村的短暂动摇,最后自己还是用坚强的革命信念和意志战胜了怯弱,顽强地在梁家河站下来,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的艰苦过程,也是当年千百万插队知青在农村或多或少经历的过程。年轻的习近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坝造田、建沼气池、修路开荒,使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改变。现在习近平成长为了党的总书记,如此之高的地位和身份,重回梁家河,照样还能坐在农家的炕头上吃上一顿俭朴的农户饭,这是怎样一种亲民情结呀!习总书记虽地位变了,但劳动人民本色始终变。

     习总书记插队39年后,这次他重回梁家河只是单纯的给乡亲们拜吗?我觉得不尽然,习总书记是在调研农村,是在重温他初出茅庐时带领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变农村旧面貌的豪情从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认真调研的过程可以看出,习总书记久有凌云志,重回梁家河,在运筹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图大略。他胸中一定装有更大的、全国性的、扶贫开发宏伟蓝图。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这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习总书记插队39年后重回梁家河,这也让我联想起毛主席阔别井冈山38年后,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诗句。时代不同,但伟大政治家的神和志向是相通。习总书记今天带领全国人民要打的是一场更大的扶贫开发攻坚战,让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推进全民整体小康的攻坚战。伟大的治国理政安天下的政治家故地重游,借地言志、意义非凡。

      我们现在的干部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习总书记那样朴实,对农民那样亲近,走在鞋上可能会沾上牛屎的田间地头,深入调研农村生产状况,坐在农家贫困并缺欠卫生条件的炕头,吃上一顿普通的农民饭哪?习主席能做到的,是否我们下级干部也能做到哪?我觉得不一定,这不是职务的差别,主要还是和农民情感上的差距。情感很重要,情感不到位,干部是很难和农民融合在一起的。习总书记有7年实实在在的农村插队生活经历,农民的苦与乐都装在他心上。我们的下级干部,甚至是我们的农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根源还是情感问题。我们的干部如果能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我想农民的事一定能办好。青年习近平在40多年前带领当地农民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都能干成很多事。今天,不论社会大环境还是小环境,不论国力还是地方财力,不论农业科技水平还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等等,和40多年前的农村相比,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农村、农民再这样贫困下去农村干部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3、习总书记在他的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称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还写道:“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惊不变,克难而进”。习总书记的下乡插队体会也集中表达了1700多万知青群体的下乡体会,凝集了知青精神1700多万下乡知青群体一直以来的感慨和迸发出来的最强音就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青春无悔

     青年人的成长,究竟需要不需要到社会的艰苦环境中去锻炼,社会上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吃苦问题也看法不一。我觉得,读书是学习,社会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人,读书重要,立志更重要。书本上的东西读了不用很多知识会逐渐忘记,青年人只有在心中树立了人生志向,才会更刻苦的读书,更自觉的读书,更有目标的读书。青年习近平在农村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刻苦学习,立志学习就是很好范例。一个人能不能成才,艰苦磨练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仍认为,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特别是人在青少年之前的一堂必修课。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是存在人成长最重要时间段的。就如同小麦发育分蘖期一样,小麦分蘖关键期一旦错过,你就是再给小麦追加任何田间管理,小麦增产希望也不大。电视媒体经常播一个“变形计”专题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些富家子弟,在青少年时期,饭来张口、茶来张手、不珍惜时光、不满足现状、玩世不恭、不爱读书,专喜欢胡闹,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有些家长就把孩子送到艰苦农村,去吃苦、去磨练,生活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孩子不劳动就吃不到饭,不干活就没钱用,孩子开始吃到了苦,也珍惜了甜。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思想发生了转变,人生道路有了转折,这说明孩子吃苦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坏事。过分溺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教育改革,改来改去把学生的劳动课都给改没了,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失误。人的思想品质,生活技能、健康身体的好坏都和劳动息息相关。现实证明,教育改革把学生劳动课删除了,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了。很多青少年犯罪进了监狱,监狱里改造犯人的重要手段仍是劳动改造,而且是强度更大的、更具有强迫性质的劳动改造。那时家长心疼孩子后悔当初过于溺爱了。很多人走出监狱,不接受教训,仍恶习难改。这如同小麦过了分蘖期再追加田间管理一样,其作用只能是事倍功半。

     我们的教育万万不能忽略劳动对青少年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尤其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从小吃一些苦,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习惯。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很必要的,孩子在家不吃苦,长大到社会上也要吃苦,可能还会吃更多苦。任何人的一生都绕不开吃苦这一环,早吃苦,对孩子成长早有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吃苦,去去掉身上的娇气,很有必要,这是对青年的真爱和大爱。习总书记《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一文,做家长的都应该认真地读一读,对教育孩子成长一定有启迪。

 

     我们这一代有知青经历的人现在大多数都已年过花甲,退休在家,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老知青仍心系第二故乡,在为自己曾下乡的地方做着一些公益事情。我觉得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老知青身体健康条件许可,可以带着家人或老知青结伴回乡走走,吃吃农家饭,既是和农民联络感情,也是采取旅游方式扶贫。又有快乐,农民又见效益,双赢。

     2、在农村投资建立办理带有公益性质的事情。农民集资困难,我们老知青经过考察、了解后可以参与比如;在老知青的圈子中发动赞助一些资金,为农村办一些公益事业,等事情办成功后,可以用知青和当地农民共同名义命名,留下老知青在当地永久的纪念,其实也是很不错的扶贫。

     3、老知青曾插队的农村,很多地方还存在绿色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老知青可以凭借自己住在城里的优势,和社区领导联系也许就能为当地农民解决一些卖难的问题。

     4、事业有成的老知青,如果在投资方面适当多选择第二故乡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家乡父老也会永远感激他们。当然我们为第二故乡不管做什么事情,应该是不思回报的,过去农村锻炼和养育了我们,今天我们反哺农村义不容辞

 

     总之,农村还有我们老知青未尽的事业,我们年龄虽已过花甲,但从心里讲还是愿意为农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件:高老师过年好我又写了一篇习主席再访梁家河下乡经历杂谈》的文字,我知道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现发给你,你看有不妥的地方再删改删改。我有预感往后老知青为农村要做的事可能会越来越多起来的。习主席再访梁家河,是单纯给乡亲们拜年吗?我觉得不尽然。习主席有借地言志的含义,他要用年轻时战天斗地的干劲把今天的农业扶贫开发工作搞起来,搞好。我想:全国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很快会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的。我的预感不一定准确,但是,农村贫困群体能够早日地殷实地富裕起来,是咱们有过知青情结的那一代人的共同愿望,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