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杜鸿林资讯

专题栏目

知青史学者津门杜鸿林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5078 更新时间:2009-08-13

【字体:缩小放大

知青史学者津门杜鸿林

知青史学者津门杜鸿林

                                                   作者:天津知青  老 井
    
       杜鸿林,天津市人。1951年3月21日出生于天津陆军医院。父亲是部队干部,母亲是纺织工人。满月时,亲友们前来祝贺,把他端详一番,连最会捧场的人也说不出一两句夸奖的话. 他妈当时遮羞脸,说是“孩子丑、准聪明”。
    他从小在农村跟姥姥在一起生活,后来到天津上学。他属于67届初中生。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官方红卫兵与他无缘。于是,他找到几个处境差不多的同学,组织了一个“东方红公社”。“东方红公社”在学校里没势力,便到社会上去“破四旧”。1968年10月,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他由天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现八五四农场)。初到兵团,在马号当饲养员。马号儿最累的活是轧草料。由于个子矮,轧刀扬起来与他的头一般高,使不上劲,饲养员当不成。无巧不成书,却得到了一项美差----上山当养蜂员。他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在煤油灯的陪伴下,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诸如:《甲申三百年祭》、《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等等……,可以说阅读了几百本当时能收集到的书,打下写作基础,文章也日见功力。养蜂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又是连队主要副业,一旦成了行家,就很难脱身了。团里、师里有时点名让他参加创作班,他怕耽误蜂场的活,便申请去了农工班。农工一干就是五年,夏天在场院扛麻袋;秋天下地割大豆;冬天排水挖冻土,一天定额6立方米,他硬是穿一件单衣,挖了19立方米。是过硬的战士。北大荒的风风雨雨使杜鸿林成为一名身材伟岸的青年。
    1975年秋,杜鸿林被推荐上了大学,成了天津师范学院政史系的工农兵学员。1978年底,他进了天津对外贸易学校,做一名政治教师。他十分勤奋刻苦,不满足于工农兵学员的学历,以优异成绩考入电视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马列理论专业,并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的考试。1985年, 他以高分考上天津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从1988年至今, 杜鸿林一直在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工作。还在几所大学作兼职教授,主要讲《法学概论》、《经典著作导读》、《写作》、《公共关系》、《古汉语》等课程。
    在工作之余,杜鸿林从1993年开始涉足知青史研究。相继完成《风潮荡落——1955年——1879年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1993年出版);和该书的姊妹篇《魂断梦醒——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风云纪实》(1996年出版)等著作,使他成为天津乃至全国较早研究知青史并有学术成果的知青史学家之一。还业余发表出版关于知青问题和北大荒的书、文逾百万字,包括三本专著,一批报告文学、散文、论文,可谓成绩丰硕。
    杜鸿林对于文革时参加“东方红公社”的所作所为,常感内疚。他撰写《呼吁忏悔--老三届》的文章,是老三届知青中最早站出来、有勇气敢于直面人生、直面过去的人。他说:“我想问:曾经受难、受害、受冤的众多的“老三届”人,难道不曾施难、施害、施冤于他人?已修炼成智者、强者、勇者的众多的“老三届”人,难道其骨髓里不杂有愚者、弱者、怯懦者的因子?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确有着可供忏悔的历史:抄了多少人家,砸了多少古董,烧了多少书籍字画,剃剪了多少光头、“阴阳”头,强迫多少人坐了“喷气式’,将多少“牛鬼蛇神”打翻在地,有的永远爬将不起,爬起来的也留下灵与肉的重创。那“红色铁扫帚”、“金箍棒”所指,上至开国元勋,下至庶民百姓”。“我们应忏悔,我们应承负起理应由我们承负的历史责任,为此而再造自我。”这是多麽深刻的反省,他走在了同辈人的潮头。
    杜鸿林曾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主任,兼职教授、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务。已到花甲之年的杜鸿林,仍笔耕不辍,2004年又出版了《解析几何———杜鸿林文章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目前,杜鸿林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兼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巡视员、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工作繁忙。我们祝愿老杜身体健康,有更多的反映知青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