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李文宏专栏

专题栏目

塞外名刹梵宗寺 李文宏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10820 更新时间:2006-08-12

【字体:缩小放大

早想去梵宗寺游览,也许是佛缘未到,一直没有机会,这个夏天,我却在一天之内两次走进梵宗寺并拜见了活佛。
梵宗寺坐落在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北四公里处,建成于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为乾隆帝所赐名,曾经香火旺盛,可是文革却惨遭破坏,以后便很少有人知道,自2004年重新修复开光之后才车水马龙游客不断。最为幸运的是,我到梵宗寺这天,正赶上梵宗寺寺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务长、研究员、第五世活佛丹迥·冉纳班杂刚好回到寺院。
这天早上六点多钟,我们在当地友人的带领下前往梵宗寺。出了乌丹镇,路的两旁都是长势茂密的农田,走了一截,并不见寺庙的影子,心中正在疑惑,突然峰回路转,一处古朴整齐的寺院就出现在眼前了。因为事先已和活佛有约,所以我们一行先拜见了活佛,然后在主管日常工作的大喇嘛佐巴尖措的引领下前往寺院的正殿。
新修复的梵宗寺占地四公顷,由寺前广场、天王殿、鼓楼、钟楼、客堂、僧房、转经殿、关帝殿、罗汉殿、五大金刚殿、大雄宝殿、延寿三尊殿、藏经殿、弥勒殿、时轮金刚殿、二十一度母殿等组成,整体布局庄严肃穆,气势超俗。里面所供的神佛,既有佛教中乘位最高的如来,又有老百姓最信奉的观音,还有中国的武圣人关云长。朋友介绍说,为使寺院重放异彩,五世活佛禅精竭虑,每年都从国内外繁忙的佛事活动和讲学中抽暇前来,从1998年开始,已先后投入一千多万元,对寺庙进行了修复。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建多”,自古以来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都是经那些不畏艰辛、励志修行的僧人们劳其心血多少年才修起的寺庙庵院,并营造优雅的环境。我们看到梵宗寺院外的广场上,就种满了花草。
因为时间还早,寺院里人不多,整个寺院环境清幽,让我们感觉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遂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有了礼佛之意,在外面上了三柱高香,进入大殿后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和感恩。我学着友人的拜佛的动作,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完成三个最高敬礼。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大抵也就是如此了罢。

在佐巴师傅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大殿的二楼,站在楼上往外望,周围层峦叠障,林木葱茏,泉水淙淙,远山近水,恍如仙境一般。真想不到从下面看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山,站在这里看却如此美妙。难怪人说历来高僧大德往往富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审美情趣,颇会择地选址,寺院一般都选择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而当年梵宗寺的建寺者是怎么看中了这块龙凤交集的“风水宝地”呢?真是慧眼识珠。
寺院里有一株两人合抱的百岁老杨树,前些年已经死掉半边,可是自从梵宗寺修复以后,这株老树又枝繁叶茂起来,就连那死掉的半边也吐出了新叶,于是人们都把它奉为了神树,上面挂满了信徒们祈福的哈达和各色布条。在寺院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堆垒起的青石堆,那是给院里的白蛇建的家。据说原来寺院没人看管时,院里到处是蛇,很少有人敢进来。后来在修复寺院时,还发现了盘在一起的蛇,五世活佛便指示给蛇建了这个家,从此院里很少再见到蛇了。佐巴师傅笑着对我们说,“以前寺里是蛇看家,现在是我看家。”这说法虽然有些诙谐,可分明透着对生灵的敬重。
告别了佐巴师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梵宗寺,没有想到的是因朋友晚上要宴请活佛,到寺院里吃斋饭,我有幸一同前往。
在吃饭之前,我一个人又一次细细地在寺院里走了一遍,感受着这份环境的清雅,体会着这种心灵的宁静。这个时候寺院里人很多,我看到许多人都是来参观的。在我国,佛教文化和生态旅游早已结合在一起,许多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了一大半吗?正所谓“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翁牛特,早已因为是玉龙的故乡而声名远播,而梵宗寺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更使这个龙凤的故乡又添了一项重要的旅游内容。
离开的时候,站在山下回头一看,眼前的一片风景令我十分惊异,整个寺院因势就形,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搭配得非常协调,再加上丛丛松柏的辉映,视觉上充满了层次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再深,有龙则灵.翁牛特,真是一方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