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柴春泽简介

专题栏目

坎坷人生路 拳拳赤子心(二)
作者/来源:本站 点击数:3928 更新时间:2004-06-09

【字体:缩小放大

1971年12月,我和赤峰六中六十几名毕业生,参加完盟市县联合召开的欢送下乡大会后,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征程。欢送大会上,我代表下乡知青讲话,时任盟军分区副政委、盟革委会副主任的陈金元讲话时说:“祝同志们上山下乡一路顺风。”可我们下乡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王田皋乡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东南部,老哈河北岸,红山水库下游,全乡人口七千左右,土地面积25万亩,其中半流动沙丘和风蚀沙地就达17万亩。全部为旱田,以种植玉米为主,平均亩产不足百斤。我下乡的玉田皋大队当时有六千二百余亩地,总产56万斤,亩产平均不到91斤,下乡不久,正赶上公社号召“抗灾渡荒学大寨”。
    在农村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凉土炕,有时吃的是玉米饭泡盐水,生活艰苦、劳动繁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不放心,有些知青也动摇了。从1972年秋起,一些知青开始自己联系,转点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一些家长也盼着子女早日回城工作。
    今天看起来这是十分正常的,而我作为知青点的负责人,当时想的就是尽量稳住下乡知青,因为当时党和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又在传达中央26号文件,也就是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信,我就动员知青还是安心在农村。
    这年的上半年,赤峰市为动员滞留在城里的知青下乡,通知我回市里帮助做动员工作,安排我去各街道参加会议,用自己下乡的现身说法动员青年下乡。
    1973年下半年,辽宁省开展向吴献忠学习的活动,动员知青扎根农村。这年的8月末,昭盟团委召开全盟有线广播大会,号召全盟知青学习吴献忠,盟团委知青办通知我作为知青代表到会发言。我在会上表了决心,提出“扎根农村奋斗60年”。回到知青点后,收到父亲给我来的一封信,信封上还盖着印章,显然信中有秘密,点内的知青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我想,也许他们知道了信中的内容。打开一看,是父亲决定让我服从他和煤炭局的意见,准备招工回城。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可能同意父亲意见离开农村回城的,如果回城,知青们会怎么看我?于是,我写信拒绝了父亲让我回城的意见。有不少观点都是在盟里开会发言时讲过的。9月2日的一个雨休天,我一口气写完了这封信,为使知青点同学相信我扎根农村决心是真的,又主持召开全点知青大会,在会上公布了和父亲的通信。
    知青们都惊呆了,女知青刘英说:“柴春泽是不是疯了?”会上,我说,这封信我不发,请团支部书记刘立新同志去邮局发。会后,刘立新就照办了。不久,辽宁省知青办派人来昭盟调查知青工作,从筹备全盟知青会的同志那里了解到我的情况,省知青办的人说:“柴春泽是不是昭盟的吴献忠啊!”
    11月,旗盟都召开了知青代表会议,会议安排我在大会发言时,建议我讲一下和父亲通信的事。我那时就有记日记的习惯,给别人的信都抄在日记本上。在会上发言时,我就全文念了父亲的来信和我的回信,反响很大。当时,上海、北京等地知青慰问团成员也参加了大会,一些代表要求印发我和父亲的通信。《辽宁日报》驻赤峰记者站记者陈连仲、金敬芝写了内参,新华社也写了内参,内参一发,辽宁省委领导就知道了。但这些情况我并不清楚。《昭乌达报》很快发了《中共昭乌达盟委通知》,通知号召学习我给父亲的回信。《辽宁日报》头版以《小将的挑战》为通栏标题,刊发了我和父亲的通信。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对我给父亲的复信做了全面报道。紧接着,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都来采访,本地区和辽宁省各地,还有外省—些知青和应届毕业生,陆续来玉田皋青年点参观。为搞好接待,公社向盟旗打报告,建立了公社接待站,接待站内设招待所。我除在本地做报告外,还应邀到北京、天津等地做报告。北京团市委、知青办,天津工、青、妇组织和知青办都先后召开大型报告会,请我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