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互动平台
一个农村青年的愿望
作者/来源:尹建增 点击数:4184 更新时间:2009-03-25

【字体:缩小放大

  一个农村青年的愿望

尊敬的柴站长:

  您好!

  前几天给您写信源于一种感情上的冲动,对于知青成长,对于青年话题总能让我产生激情,因为我曾在偏远的山区工作六年半,曾经走过20里的山路,没有公交车,很多时候步行往返,随后又到乡中学、镇中学,一直到教育局和市委秘书处工作,现在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工作。早期的磨练培养了我坚定的信念,也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这一磨砺过程使我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现实生活让我懂得了正视自己,从而认定人生的道路,这中间有迷茫、有彷徨、有坚定,这是一次心灵重洗的过程,这是一次精神升华的过程,这是一次价值塑造的过程,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开始构思自己的小说,然后完成了《青年成长三部曲》,然后三晋都市报予以连载。我相信我的探索不会停止,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青年人以启发,我的观点能够给更多愿意前进的人以启示!

  我发现上次给您写的信被“中国知青论坛”转载!3月19日,搜狐原创频道连载了《生态突围》,我很想通过主流媒体,通过《中国青年报》或者《凤凰卫视》,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奉献给更多的年轻人,也许“围点画圆”能给那些依旧迷茫的人带去积极的思考!

  依然满怀激情地给您写信,一切源于我对知青的认识和思考!

  如有不当,请您理解,也请柴叔叔指导!

                            致纯洁的敬礼!

  山西青年 尹建增

  2009年3月25日

  附件《生态突围》封面

  注:尹建增的第一封来信及报道:

 山西青年 尹建增来信

站长:

  您好!今天见到了“中国知青村”有种冲动的感情,我是一名山西青年,师范毕业后在基层工作,从村到乡到镇,然后到教育局,又到市委秘书处,现在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工作,几年来一直关注知青历史,20岁前曾看过老鬼的《血色黄昏》,后来从凤凰卫视了解了许多知青历史,工作间隙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小说形式反映青年成长 ,希望给更多的大学生以启示。知青永远存在,服务农村不仅可以改造自己,也可以改变周围,尤其未来三年是大学生就业高峰期,温总理说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和尊严。昨天我见了两个山西财大金融系研究生,也为就业发愁,我说安居乐业首先要安家落户,尤其是工作上的安家落户,农村工作舞台很大,可以去掉知识分子的水分,可以通过实践明白人生努力的方向。

  人应该有所作为,应该懂得人生的价值,可是太多的人在迷茫,所以我很想把自己总结的“围点画圆”发布出去,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找到生存点、兴趣点,然后努力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不知对否,请站长指正!

                                      致纯洁的敬礼!

  山西青年 尹建增 敬上

  2009年3月15日

  附:

  80后农村青年书写《青年成长三部曲》总结自己的成长经验

  提出“围点画圆”观念欲给困惑中的年轻人引路

  或许他的经验能给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一些启发

  记者王慧镌

  “人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生活。我经常躺在床上想一些关于生命、理想、价值、工作、爱情一类的问题,几次半夜醒来突然看到窗户外面的月亮就像一个大盘子一样挂在树梢上,清凉的光辉从窗户里不分点滴地倾泄出来,沐浴在这似梦非梦、一片光亮、周围寂静无声的世界里,我在想:我该做点什么?”

  这是29岁的尹建增在他的“农村青年成长三部曲之一 ——迷雾篇”中书写的一段话。

  初识尹建增,是在申纪兰精神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此时,尹建增是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他那率真的性格和坚定的处事风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记者得知,外表平平的他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尹建增出生在我省原平市的一个小村庄。小学5年级时就曾写五言诗自勉。师范学校毕业后,20岁的他被分配到原平市神山堡乡韩家沟村小学任教,一年后,由于表现突出而调入神山堡中学,然而命运不济,刚刚在中学工作两年后竟遇到学校倒闭的窘境,挫折的经历给了这个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学校会倒闭,为什么那么多的青年教师不作为,为什么校长也要在等待中求生存?”所有的问题一古脑涌上来。2002年,也就是学校即将倒闭的前一年开始,尹建增就动笔写作长篇校园文学《早晨多雾》。这时的他才22岁。

  基层磨练  苦苦追寻人生路

  “骏马并排行,驰骋赴疆场,耳听银铃响,四处散烟尘。”恐怕每没人会相信,这首《马》是由一个12岁的少年写下的豪迈诗篇。童年时代的尹建增,就爱争先进,小小的他已经以这种独立自主,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的行为给自己在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定了型。

  199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尹建增被分配到原平市神山堡乡韩家沟村任教,村子离乡政府20华里,道路崎岖蜿蜒,过路的汽车如同就在山间盘旋。尹建增告诉记者:自1978年以来,韩家沟村就只来过两个公派教师,一个被村里人赶跑了,而新来的尹建增,成了村里唯一的公派老师。

  村里的小学校共有32个学生,采取复式教学,仅有的两个教室非常昏暗,炕上、土地上,随处都是学生的“课桌”。尹建增看到这幅景象,并没有放弃信念,反倒激发了他一定要改造好这所学校的激情。他带领学生一同平整校园,整修围墙,粉刷墙壁,建起了乒乓球台,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教学状况大变样了,学生成绩也提高了。一年后,尹建增送至乡中学的6个五年级学生。成绩名列西沟第一,乡里干部高兴的合不拢嘴。

  由于表现突出,尹建增被调入神山堡乡中学。来到这里第一年,就发现学校存在一个大问题。教室和宿舍严重漏水,住校生需要每天跟着村里的学生回家过夜。一下雨就不能上课,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就没人管呢?“上面不拨款、我也没办法”。尹建增听了这样无奈的说法真是又急又气。一天夜里尹建增正在睡梦中,从屋顶漏下的雨水打湿了他的脸颊,醒来后的他再也睡不着了,于是他想:“人们应该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总是等靠要。”于是,尹建增从村民那里学来修补房顶的办法后,向校长请假3天带领学生们将房顶全部修好。然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很快,屋顶又开始漏水。学校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当尹建增来到神山堡乡中学两年后,学校倒闭了。

  面对这样的窘况,尹建增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校会倒闭?为什么那么多的青年教师不作为?为什么校长要在等待中求生存?人应该做什么才最有意义?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道路在哪里?他想,自己喜欢文学,就从文学入手吧,鲁迅说过: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特长和资源点,然后发掘并培养自己。

  激情澎湃  矢志书写三部曲

  2002年,也就是学校倒闭之前一年,尹建增就已经开始写作长篇校园文学《早晨多雾》。非典肆虐的时候,他正进行修改小说的工作,前后四十天的努力让他头麻胳膊酸。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节目报道了乡里王玮珍将军写作的故事给了尹建增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根据节目中的介绍拜访了王玮珍将军,随后,王玮珍将军又介绍他认识了山西作家马烽的弟子——杨茂林先生,杨茂林又推荐他到某出版社,可惜高额的出版费用让尹建增望而却步。

  后来,地区教育局要编一套文丛,在杨茂林的推荐下尹建增的小说选题入选该丛书,这个喜讯让他兴奋不已。之后的日子里,他笔耕不辍,以自己在山区工作6年的经历,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另外两部小说,与前面写的《早晨多雾》共称“当代农村知青激情成长三部曲”——迷雾篇《早晨多雾》、彷徨篇《南北胡同》和坚定篇《生态突围》,尹建增说:“他通过小说形式希望给农村青年和即将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以启示,懂得珍惜生活,懂得基层工作的必要性。”

  “我也想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然而,经济问题却成了阻挠尹建增前进的绊脚石。他不怨自己出身贫寒,他依旧积极的面对生活。他说:“踏踏实实每一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入书中,以帮助更多的迷途青年。只要自己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就好!”在他的心目中,巴金和肖洛霍夫成为了文学方面的榜样,他坚定地说:“我也要写出经典,要在青年时代超越自己的同龄人。”此刻,记者感到,尹建增从小那种爱争先进的性格又一次展现出来。

  写作的过程是艰苦的。每天晚上,他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为了安静写作,他始终坚持着关窗户写作的习惯,哪怕是在酷暑。冬天天气冷,他就将桌子挪到火炉旁,这是一个水泥做的火炉,散发的热量很少。在寂寞寒冷的深夜,为了写作进度不被耽误,尹建增就干脆爬在火坑上。稿纸被烤黄了,他就将凳子放在火炕上,然后伏在上面写作。

  稿纸用掉了一本又一本,钢笔磨坏了两支,后来改用圆珠笔,他以三两天一根笔芯的写作速度前进,然而,回头看看将近两尺厚的书稿时,他就忘掉了所有的苦,一种即将胜利的感情充沛胸间。

  山区学校电脑少,管理又严格。手写稿件完成后,尹建增又开始了电子版的抄录,每天中午和晚上,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独自去电脑室打字,长达65万字的小说,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诞生了。

  “生态突围”  超越梦想不是梦

  出版过程是艰难的,是自我推荐的过程,更是一次获得认可的过程。出版行业市场化的今天,太严肃、太农村的作品是没有销路的,所以许多出版社根本不将农村题材小说列入出版计划,这让尹建增十分苦恼。2006年春节,他给著名改革家、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写信,反映自己在基层学习写作的情况,吕副主席为他题词:人要有志气,总能干成事!并赠他《名人面对面》,鼓励他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尹建增继续修改小说,然后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满怀希望地将稿件投给了北京一家出版社,总编很看好,表示要请三位专家论证,研究可否出版,并赠送了他许多文学书籍。三个月后,尹建增得到的消息却又一次让他失望。太多的心血付出,太多的期望在等待,却屡次受挫。

  2007年夏季,尹建增特意到太行山上的西沟村,拜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申纪兰鼓励他,为农村青年写小说是正确的,并说小尹是个好青年,大家应该学习他这样的精神。后来,他所写的农村青年成长三部曲中的坚定篇《生态突围》被三晋都市报转载。小说连载后,尹建增再次对原稿进行修改,小说于同年12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坚持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不断改造自我,不断改变环境,进一步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完善自我,向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申纪兰学习,青年人可以一无所有,可以一穷二白,但惟独不能没有理想信仰,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要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西沟精神,依然要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总结自己基层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我觉得青年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生存点、发展点和价值点,进而“围点画圆”,深度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这应该是青年成长的方法。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预先知道结果,但我们可以把握过程,把握自己的生存态度,进而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赢得自己生命的辉煌!”这是尹建增在《生态突围》中写的一段话。

  命运总是青睐更加努力的人。23岁那年,尹建增调入了长梁沟镇中学;27岁时,他被调入了县教育局;28岁时,他被调入了原平市委秘书处;还没到29岁,他又应著名政治改革家吕日周的邀请到山西改革创新研究会工作。如今,他的人生第一个三部曲已经出版。虽然,由于经济原因尚未公开发行,但是,尹建增毫不气馁,他已经谋划着开始创作他的人生第二个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