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文史社区
柴春泽出席“找寻知青情结、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交流会
作者/来源:辽宁省经济文化网 点击数:7399 更新时间:1970-01-01

【字体:缩小放大

柴春泽出席“找寻知青情结、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交流会
 发表时间:2007-10-11 14:19:01

2007927,辽宁省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组织部分有代表性的理事在凤城市大梨树村召开“找寻知青情结、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交流会,此次会议邀请了七十年代的知青典型代表柴春泽同志。柴春泽同志作为七十年代知青的典型代表给参会的各位理事进行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谈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柴春泽询问当年他在知青点的感人事迹,提到当年的事,柴春泽老师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侃侃而谈……

 

       柴春泽在座谈会上发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共有1700万以上的城市知识青年走向农村、走向边疆。这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对中国的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柴春泽,就是这场知青运动中的名人。

“我写了拒绝父亲回城意见的信”

柴春泽是1971年下乡的知青,毕业于赤峰6中,在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玉田皋大队插队。按照当时的政策,知青插队两年以后就可以参加招工招生,所以,1973年,在平庄矿务局当干部的父亲想把柴春泽办回城里当工人,没想到,柴春泽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他还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批评了父亲利用职权走后门的做法,表示了自己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60年的决心。为了向大家表示自己的决心,柴春泽在青年点宣读了他的信,很快《辽宁日报》便在头版头条以《小将们的挑战》为题刊登了这封信,还加了编者按。197415日,《人民日报》又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刊登了柴春泽的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一天向全国广播,柴春泽一举成名。

难忘玉田皋

1975年起参加与翁牛特旗玉田皋首创改种水稻组织领导工作。从玉田皋大队入手,除掉旧的不合格林带四条,总长5700;平掉旧渠四条,两万余土方量;迁坟104个。将全大队5200亩耕地按主带方位角64.15度、副带154.15度规划,建成四位一体和三位一体的16个正方、10个斜方林网地。新开支渠六条,总长9300;新开斗渠六条,总长5944;排碱渠一条,2100,总土方量为67365万方。新营造防护林主带六条,长6494,宽10,占地五行;副带六条,全长9380,宽8,占地四行。为玉田皋改种三万亩水田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柴春泽为首的下乡知青在这里战碱滩、架渡槽,以扎根农村一辈子的精神,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硬是把一个不毛之地的盐碱滩变成了一个稻花飘香的米粮仓,实现了一代知青“坎下粮仓”的远大理想。

漫长的岁月,坎坷的经历,使柴春泽从一个敢于反潮流的知青典型变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柴春泽说在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个知青情结。他说:“我走不出来,我女儿跟她妈妈说,我爸爸喜欢生活在过去的精神世界里,就别打扰他了。”喜欢生活在过去的精神世界里,是因为过去的生活给他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一说起过去的事,知青的事情,柴春泽就兴致勃勃,话如泉涌。这些年,柴春泽多次回到当年插队的玉田皋,每次回去都受到了当地老乡的欢迎。玉田皋过去是个穷地方,大片的盐碱地,粮食产量极低,柴春泽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后,带领社员平整土地,从红山水库引水种水稻,1976年种了1700亩绿色食品。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年秋收后,玉田皋人都要到赤峰给柴春泽送大米。说起这件事,柴春泽也很感慨,当年做了那么多事,只有这一件利国利民。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苦难,都化成了笑容和泪水,构成了柴春泽生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