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八面来风
难忘的岁月    毛德宝
作者/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775 更新时间:1970-01-01

【字体:缩小放大

                                                   难忘的岁月 (毛德宝)

 
    30 年前下乡到原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红光公社前进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年,我们这群热血沸腾的小青年,现在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眼前的事记不住,但过去的事却常常想起。那轰轰烈烈的知青插队经历,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当一个战壕的知青战友相聚时,抒发怀旧之情,渴望返璞归真的东西越来越多。大家都没有悔意,而是无限深情地缅怀往事,深切地体会到:那段艰苦的知青经历,是我们不生中最难忘、最珍贵、最无悔的岁月。
    1974 年 8 ,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在王冬梅带领下的大连下乡昭盟克旗 119 名知青中,沙河口区七所中学的 40 名同学来到了红光公社前进大队,组建了前进青年点。作为大连首批赴昭盟四个青年点之一,我当时是第一任点长。在我们点同学中,既有干部子女,也有工人子女,既有知识分子子女,也有部队首长子女。下乡前,绝大多数同学是团员,其中多数还是在学校和班级掉任学生干部,能写能说,能歌善舞,总体母质较高。正因为如此,这些同学都比较有个性、有思想,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表现欲簋强,都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下乡四个月后,青年点就开始议论了集体扎根农村的问题。当时,我和团支部的同学提出了集体扎根农村 60 年,做一辈子农民的课题后,在青年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先后进行了近 5 个月的大讨论、大争论,不少同学都反复地做家长的工作,逐步地统一了思想认识。
    我记得下乡第一年的春节初一,天还没亮,皑皑的白雪还覆盖着大兴安岭的余脉,史淑莲、裘云、赵龙义、李长等十几位没有回大连的同学就套上了牛车,上山捡牛粪去了。男女同学都穿上了下乡带来的最好衣服,有说有笑,团支部委员刘嘉平穿着一套那时最时髦的肥大的黄军装,吆喝着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先曲。当曙当初露时,同学们就已登上了门前高高的架子山顶。近看碧柳河银带,远望黄岗粱雪峰,遥指祖国大好河山,大家唱起了南期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游击队之歌》:快上山吧,创业队员,为了革命,扎根农村心不变,我们的生活象诗篇 …… .这时,一只雄鹰迎着剌骨的北风,飞旋到同学们的头上,大家感到心潮澎湃。一名同学说:“咱们向有习心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好!”于是同学们搭着人梯,把青年点创业旗子绑在高高的大架子上,并自觉排成一队,面向前进大队的山山水水,倾吐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扎根农村60年,艰苦奋斗学大寨,活在昭盟拼命干,死在昭盟看红霞。然后又在大木架子上写下一行字: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最后,每名同学用口中的暖气呵融了笔尖上的墨冰,在誓言下签下自己的名字。
    那个时期,每个同学都向大队党支部和青年点团支部写了扎根农村的决心书。
    第二年“五一”节晚上,那是一个十分难忘的日子。大队会议室点烯了汽灯,当时没有电灯,较之煤油灯是簋亮的。墙正面是毛主席的画像,一边挂着党旗,一边挂着国旗,屋内分外庄肃穆,同学们站在毛主席像前,我领誓,大家诵读,向毛主席表心:敬爱的领袖,敬爱的党,敬爱的祖国人民,您忠诚的儿女向您庄严宣誓:为了实现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事业,为逐步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我们决心在新的形势下,跟随毛主席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加入吴献忠的行列,做柴春泽的战左,和五亿农民并肩战斗,把红军的战旗扛到底,我们决心做到:
    坚持乡村 60年,抽工招生不动摇,志在昭盟创新业,拼尽全力做贡献。
    宣完誓,大家一个个拿起毛笔在誓言下签名。
    现在回想起那一段,我不感觉有什么幼稚可笑的。那时候的扫盲表是纯真的,那时候的朝气是旺盛的,现在很难找到这感觉。尽管今天回头看,我们的做法和提法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不尽正确,有极端化和片面性。但我认为,一方面,它透视出那时候青年人的一种“忧国忧民之心、愈挫愈奋之怀、自强不息之气、甘于奉献之魄”;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作为 20岁左右的青年人,凭着对领袖和党的无限热爱之心,根本跳不出那个年代的思维限定和要求;谁还能去怀疑伟大领袖和光荣的党也在犯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