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八面来风
《焦作柴氏宗谱》
作者/来源:本站邮箱 点击数:46008 更新时间:1970-01-01

【字体:缩小放大

《焦作柴氏宗谱》

 

主编:柴道琳 柴有才 柴千军

 

 

 

 

 

 

       中华柴氏文化研究编委会

                   中国 焦作

                    20086

 

 

 

目录

                   

第一章:柴氏始祖寿圣儒贤卫国副丞相高柴

第二章,柴姓渊源

第三章:焦作柴姓

第四章 平阳郡洪洞柴氏 

第五章 焦作古迹和特产

第六章 焦作柴氏祖传柴家拳(柴氏潭腿拳和柴氏同备拳)

第七章 武圣姜太公及姜太公后裔姓氏

第八章 柴姓改其他姓(林、陈、潘、卢、张、周、韩、向、郑、才、紫、崔、吴、邱、王等十五姓)

第九章 瓷皇中原柴窑

 

 

 

 

 

《焦作柴氏宗谱》

柴道琳 柴有才 柴千军

第一章:柴氏始祖寿圣儒贤卫国副丞相高柴

寿圣儒贤卫国副丞相高柴像

,河南省太康高贤乡位于太康县西北部,东邻王集乡,南接清集乡,西与芝麻洼乡接壤,北与杞县竹林乡毗邻。全乡总面积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4.9万人,29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 
  
高贤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载,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时卫人,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故取村名高贤(又名高柴集),为县城西北历史较久的农村集镇。 
   
该乡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寿圣寺塔,造型别致,古朴美观,塔心有石碣16块,石雕佛像216尊,为明代石雕中的珍品。另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和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玉皇阁遗址,以及有着优美传说的七步三眼井(七步之内三眼井的味道分别为苦、涩、甜),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为该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 ,位于前柴城村。因孔子弟子高柴居此,故名柴城。汉置柴县。柴汶河亦由此而名。  
    
周朝齐国上卿大将军,高昭子(高张),封柴邑(柴国,伯爵),柴国国,其孙子,高柴,

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是寿圣儒贤,是卫国的副丞相,他的儿子叫高石,他的长孙高举(又名柴举)以祖父名为姓,始有柴姓.在山东省新泰市柴汶河畔的柴城,古代称柴县,汉朝封柴国(柴侯)  
   
,高柴:(前521~?)春秋末年卫国人,一说齐国人。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皋。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共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高子”。  
  
高氏郡望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  
 "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高姓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等。 厚余堂,供侯堂也是柴氏的堂号。  
   
,书香门第-大戴礼记中记载 ,孔子曰:‘高柴执亲之丧则难能也,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 ,恕则仁也;汤恭以恕,是以日跻也。’ 此赐之所亲睹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则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 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  
     
孔子“七十二”得意弟子,72贤之一,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出生在山东省泰安新泰市楼德古柴城。在卫国,鲁国做官。在河南省太康,中牟,随县,商水县,山东省苍山县教书85年之久,长寿128岁。有儿子9人,孙子29人,其中长孙高举(又名柴举),以祖父名为姓始有柴姓。高柴为柴氏始祖。  
    "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纯朴也...高竖(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 19 高鱼(竖子) 20 高彄臧 21 高石 22...  
     
,佛教故事,和气致祥:诸位要知道.杀是万恶之首.不但凶恶残暴,而且是伤天害理最不好的事情.俗语说:天地人三才,一脉相通.意思是说:人心好比天地之心,心恶就是恶人.心善就是善人,人心凶暴天地也会变得凶暴.人心和气,天地也会变得和气,但是人心有善有恶,怎么能够看得出来呢?要知道心善就会做出善的事情,心恶就会做出恶的事情,天地和平就是和气,天地不和就是凶暴之气.人好天地好就是吉祥.人不好天地就坏,就变成灾殃了.可是吉祥事情与灾殃的事情,并不是忽然间来的.那么吉祥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举一个例子来讲:古时候的周文王是最慈悲的帝王.他视民如伤,看到第每一个老百姓,都如同受了伤.受了大痛苦一样的可怜,他的心不但对活人如此怜悯,对死去的骨骸都不忍心让他日曝雨浸.按当时周文王有一天到郊外去视察,看见死尸枯骨四散在地露出地面,文王立刻就命人收拾掩埋.周文王就是如此的慈悲啊!他不但爱护活着的人.连对死去的人也都爱护.所以他真是一位仁慈的圣王啊!  
 
‘高柴方长不折’:在说到孔圣人的七十二位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姓高名柴.他是人个大贤人.高柴的慈悲侧隐之心,不但对于动物,对于植物的草木也是慈悲爱护.因为高柴少年的时候,常常上山砍柴,他看见树木冬天落叶,就长出幼叶新枝,他就不忍心折断树枝,所砍的都是枯木干枝,所以说高柴方长不折.到现在还是流芳千古.  
   
诸位你看,文王与高柴这两位的慈心,是不是和气呢.当然是和气.和气就招致吉祥.所以文王及高柴当时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和气吉祥。  
    
孔子曰:高柴知大义.必能自全.[子路]好勇轻生昧於取裁.其死必矣.说犹未了.高柴果然回来。 
  
    六,高柴,字子羔。礼记作子皋,左传作季羔。生於公元前五二一年,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之弟子。  
注吕纯阳祖师 「柴」,弟子高柴字子羔。「愚」,愚直也。高柴之性,好仁过也,故言柴也愚也。  
    
四书人物()   
  据左传及家语所载,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太子蒯瞶回国与其子争位。时高柴为卫国之士师,见卫国内乱,以政不及己,乃离此是非之地。适子路闻难而来,高柴劝阻而未果,子路终遇难。而高柴则逃走郭门,见有曾受其断足之刑者守门,告知高柴某处墙有缺口可逃,高柴谓君子不逾。守门者又指点某墙有洞可出,高柴谓「君子不隧」。最後守门者为其找一密室,始逃过追杀。  
注辞 海 「士师」,官名。周礼秋官:「士师掌国之五禁之 。以左右刑罚。」  
注辞 海 「 」,法本字。  
   
四书人物()   
  在高柴将离开时,  
  对守门者说:「过去执行刑法,而亲自断去汝足。今吾处危难之中,正是汝报怨之时,为何还再三帮吾逃命」。  
  守门者谓:「断足是我应得之罪,况汝於行刑时愀然不乐,似於不得已之情形下执行之。我岂敢报怨」。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孔子之嘉高柴处亲丧为难能,见於礼记。  
  谓:「高子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人之能连续三年不露齿一笑,确属难能也。高柴曾任卫国之士师,成、费、郈等处邑宰、深得民心。其妻在成邑去世,送葬之人车夹道,可见其受民爱戴之一斑也。  
注辞 海 「爱戴」,谓心悦而尊奉之也。  
   
孔子家语  
  高柴自见孔子,出入於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  
注一愚叟翁 人之影子,照映地面,别人践踏而过,本来无伤於人,而高柴不忍践踏其影。  
注二辞 海 「启蛰」,谓蛰虫启户而出也。虫类冬日蛰伏,至春得阳气始振动。故谓之启蛰,亦曰惊蛰。  
注三愚叟翁 花草树木,春天发芽,人有时采取其嫩叶,高柴亦不忍采取也。  
注四辞 海 「见齿」,谓笑也。礼檀弓:「泣血三年未尝见齿。」疏:「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见。
  
 七,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岁,长不过六尺,.为人笃孝而有法正,少居鲁,见知名于孔子之门,仕为武城宰。  
      
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城宰(县长)。孔子批评他说:“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厚余。”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八,柴氏,其发祥地为平阳郡(山西省临汾县)  
  柴氏之源出于姜姓。其由来为春秋时期,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之孙以高为氏,其17世孙高柴为孔门弟子。高柴的孙儿则弃高而以祖父柴名为姓,从此即形成了柴姓。高柴亦被尊奉为柴姓的始祖。  
柴氏宗祠中有“貂珥殊荣,龙泉附彩”一联,是谓汉高祖时柴武以将军斩韩王信,封棘浦侯;唐柴绍妻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彰明了柴氏前贤的徽行。  
     
九,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愚,好仁之过。《家语》记其「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可以见其为人矣。仁爱是儒教的主要思想。高柴是仁爱的代表人物。                                     
     
十,故事:少一条腿的守门人  
 
◎佛光山文教基会/文 扣子/图  
    
古时候,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在卫国做官的时候,勤政爱民,但执法如山。有一次,有个人犯了法,按照当时法律,要砍掉犯人的一条腿。遵守法律的高柴,在执法行刑的时候,脸上现出痛苦怜悯的样子。  
     
几年後,卫国发生内战。高柴逃难,经过郭城,把守城门的正巧是当年被砍脚的人。高柴心想:这下可惨了!没想到那个人却很有礼貌的说:「请进来,里面有个密室。」追杀的人找不到高柴,便掉头跑了。  
     
高柴庆幸死里逃生,问守门的说:┐你遇到报仇的机会,为什麼还要救我?」守门的说:「您当时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何况当我被砍脚的时候,您脸上露出痛苦怜悯的表情,我知道您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怎麼能害你呢?」  
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些烦恼;  
不计较,不比较,必然多助多缘。 佛光菜根谭第四则  
学习目标  
1.
不记恨,不怨天尤人,广结善缘,就会结交到很多好朋友。  
2.
多说好话与赞美的话,可以激励一个人成功。  
问题讨论  
1.
孔子的学生高柴是一个什麼样的人?  
2.
在当时犯了法,按照法律应接受何种刑罚?  
3.
这个被砍了一条腿的人,後来担任了什麼职务?  
4.
当高柴逃难到郭城,为什麼这个守门人不乘机报仇,杀掉高柴,反而救了他?  
5.
我们要怎样做才会少烦恼,多助多缘?(不怀恨、不怨尤、不计较、不比较)  
延伸活动  
*生活小成语(宅心仁厚、以德报怨、不念旧恶、宽大为怀、)  
1.
守门人这种『 』的胸襟,实在令人感动。  
2.
怀著『 』的态度去待人处世,一定可以得到别人的敬佩。  
3.
他『 』的原谅那个小偷,使得小偷痛下决心、  
4.
他『 』不与人计较,所以深得大家的爱戴。  
   
十一,柴姓来源:  
祖宗:高柴  
郡望:平阳郡  
分类:以王父字或名为氏  
历史名人  
在我国的历史上,柴姓人的表现可谓多姿多彩。唐朝柴绍,以功封霍国公,高祖将平阳公主许配于他。五代时,柴氏出了一位皇帝,那就是继郭威之位的周世宗柴荣,也称柴世宗。柴荣,今河北邢台人,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五代史》介绍说,柴荣不但能通经史,而且有治才央不后周主后,取秦陇,平淮右,威震夷夏。周时,又大修礼乐,定制度——皆为法于后世。此外,他对传统儒学的贡献也较大。柴姓名人还有宋代枢密副使柴禹锡,明代开国功臣柴虎。  
姓氏来源  
《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由此可见,柴氏以汉代初棘蒲侯柴武开始,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弟子高柴,乃是齐文公的儿子高,得姓已有3100多前的历史。  
      
十二,高姓来源,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祖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广陵。随着朝代变迁。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而且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政权。其中,东魏时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齐,历进28年;随末农民起义军高开道称燕王4年;五代时高季兴在江陵创建的荆南国,历时19年。  
      
高氏还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时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聩乱时,曾受到别人庇护。东汉时期有著名学者高诱。东魏时代有独揽朝政的丞相高欢。北朝北魏有大臣高闻。隋末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唐代宦官高力士,护唐明皇数十裁。还有诗人高适,大将军高崇文、高仙芝、高骈,等。  
        
高氏始祖―――高傒  
        
高姓起源主要有四:一出自姜姓,系承姜尚,得姓始祖为高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于是以姜为姓。传至西周时,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时人称姜太公。传至六世孙文公吕赤,有子授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公子高。周代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便是国、高二公,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公子高的孙子傒在齐国为上卿时,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管仲等大臣一起平定内乱,洙杀公孙无知,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因傒的功劳,便赐他以王父字为氏,称高傒,其后遂以高为氏,是为山东高氏。二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三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又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北朝时,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被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姓“高”,又有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高姓,其后成为望族。四有以“高”字开头的复姓,改单姓为高的。如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高姓郡望有渤海郡、渔阳郡、辽东郡、广陵国、河南郡等。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地区。此支高氏开基始祖为东汉渤海太守高洪。渔阳郡为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湖后所置郡,秦时仍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广陵国是汉时改江都国始置,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长征以南地区。此支肮氏为吴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高瑞之后。河南郡为汉时由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辽东郡 为战国燕将秦开击东胡设置,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相当辽宁西部的大凌河以东,三国魏改昌黎郡。  
高姓堂号有“渤海”、“渔阳”、“辽宁”、“广陵”、“河南”、“有继”、“供侯”等。  
 
高氏虽发源地为今天的河南省境,但自春秋以后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自此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之后在当地形成望族。其迁移的历史原因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当时辖地就在河北的北部及辽宁的西端,至燕王哙时,国内乱,一度被齐攻占。这时高氏家族有迁入渔阳的,再至燕王时,乐毅为将,联合各国攻破齐国,同时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向东北扩展,高氏再度北上,迁入辽东之地。渔阳、辽东两地的高氏后繁衍发展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家族。东汉时渤海王太守高洪,因居渤海?县,子孙繁衍,世代官宦,为当地望族,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堂号。其子孙传衍成了高姓蕃衍迁徙中相当重要的一支。南北朝时此地高氏繁衍昌盛,秦汉以前有高氏人南迁,大举南迁则在西晋末年,此时正值“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因避乱迁徙,高氏也不例外。唐初,陈政、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开辟漳州,其中有高氏参加。唐末又有高氏入闽者,据有关史料记载,入闽后始祖居福州怀安风岗,闽地始祖为高洪十一世孙高柴。另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末时就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圣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五一,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总之,高姓自从一开始就踏上了繁衍迁徙的诱途,直至遍及全国。  
        
高柴是高姓的祖先,是柴氏的始祖。在中国的儒家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不管是做官,还是传播儒教思想,都有好的声望。 
  
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柴道琳教授,作家,历史文化学家,姓氏文化学家。 

第二章,柴姓渊源

柴姓是源于中原的古老姓氏之一,源自姜姓,高姓分支,传至今已二千五百余年。
【柴姓起源】:柴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柴姓族系源远流长,据远古传说和古籍记载,上可追溯到炎帝神农氏,下可有资查到西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尚及其后裔高柴。柴氏族系不仅历史悠久,且系名门世家,英杰辈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古时,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称号。始祖炎帝姜姓,因其生于华阳(新郑市郭店)长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裔孙四岳伯夷(许由)佐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今河南南阳)因而后裔以吕为氏。四岳的裔孙还有封在许、申等地的。姜姓家族传至西周,有吕尚复为姜氏,成为齐国的始祖国君。他封齐后又派生出高、柴、卢、崔、贺、齐诸姓来。吾柴姓始迄今约两千五百余年。据《元和姓纂》载,柴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以王父字为氏,六代孙高柴,仲尼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卫国人(今河南濮阳市),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按世系推算,柴氏的一世祖柴举,应为姜太公的十八世孙,高傒的八世孙。柴氏发祥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西汉《急就章》列为汉代常见姓氏之一。宋《百家姓》列为常见姓。
【地望分布】:据《郡望百家姓》云:柴氏望出平阳郡。又《姓氏考略》云:望出汝阳。①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公元274年)置。治所平阳县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②汝阳县,古县名,西汉置。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属汝南郡。堂号:高唐堂、齐郡堂、供侯堂。【楹联】供侯世德(高柴)

【柴姓名人】:历史上名人辈出。西汉开国将军柴文封武成侯,汉朝时有柴武,为武成侯之子,大将军,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元前168年)柴武因迎击十四万匈奴骑兵战功卓著,又加封为高唐侯。晋朝时柴文,晋阳太守。唐朝时有柴绍,唐朝开国元勋,山西平阳(既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后又加封谯国王。后周时有柴荣,皇帝,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宋朝时有柴成务,清阴人,字宝臣,博学稽古,有声词学乾德(963968年)中登进士甲科。以光禄少卿奉使高丽,国人信服。历官中外,皆有能名。真宗时,迁至结事中,终判尚书刑部。宋朝时有柴中行,余千人,字与之。绍兴元年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常与弟中守,中立讲学南溪之上,人称南溪先生。著有《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宋史有传。宋朝时有柴望(12121280年)是“柴氏四隐”之首。(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渐江江山人,字仲山,号秋唐,又号归田。宋嘉熙(12371238年)为大学上舍,除中书奏名·著有《丙丁龟鉴》十卷。宋朝时有柴元裕,余千人,字益之。通五经,尤长于易。以穷理尽性为本,四方从学此众。题所居斋曰强恕,学者称强恕先生。著《春秋尚书论语解》、《易系大学中庸解》。元朝时有柴潜道,襄陵人,博极群书,工词翰,高尚不乐仕进。教授乡间,以法义陶其后进。人号为秋岩庄靖处士,有《秋岩小稿》。明朝时有柴国柱,西宁卫人。万历中由荫历西要守备,骁勇善射,击冠南川,冲锋陷阵,勇冠一军。功进都指挥佥事,累擢都督佥事,陕西总兵官,必镇甘。河套松山诸部长合兵入寇,国柱檄,诸击几之。寻移镇潘阳,谢病归,天启初,功加左都督。明朝时有柴升,内乡人,字公照。咸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洽时,任广东布政使,计南海贼有功。正清间。进吏部侍郎。刘瑾诛,擢南京兵部尚书。明朝时有柴虎,太祖时以功陛指挥副使,以参政朱亮祖讨方国珍、守温州。明朝时柴车,字叔,永乐中以举人授兵部主事,累官本部侍郎。英宗衩,西制不清,以本谦干,命协赞甘军务,破杂儿只怕,威镇西陲。后陛兵部尚书。清朝时有柴绍炳,仁和人,字虎臣号省轩。少博闻强记,下笔辄数千言,人称其文为西陵体。明亡,弃诸生,隐居著述。凡天文,水利,兵左之事,莫不究原总委。尤好关闽濂浴之学,动履必准规则。著有《省轩文钞》《青风堂诗》《古音员通》《白石轩杂稿》《考古类编》诸书。清朝时有柴大纪(17301788年),江山人,字肇修,号东山。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很会写文章。二十八岁去考秀才时,督学窦光见其身体魁梧,气宇不凡,就劝他改习武举。三年后,考中武举人。1763年又中进士。分发到福建当守备。历任福建水师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湖南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当时台湾是一个府的建制,府治设台南,下属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军事上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所以,柴大纪是台湾的最高军事长官,柴大纪祠和冲天楼原在江山市上台镇。近现代名人有柴泽民,山西闻喜县人,1916年生,1979年驻美国首任大使,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外事工作组副组长,第七届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柴树藩,山东烟台人,1910年出生。历任国家计委重工业局局长,设计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外贸部副部长,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委员。柴成文,河南省遂平县人,1955年出生,历任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国防部外事局局长。1916年晋升少将。柴松岳,浙江省舟山市人,1914年出生,历任浙江省副省长,副书记,代省长,省长。柴祖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柴野,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著名记者。柴道琳,河南省科学院教授、研究生、科学家、历史文化学家。

【名胜古迹】:[HT5SS]柴姓发祥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濮阳市出土有仰昭文化时期的中华第一龙,为龙的故乡,号称龙都。高柴墓;在今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城西26公里宁庄村东,为园形墓冢,周长近100米,高2米。墓前原有祠堂,为清乾降九年建,有大门,正殿,东西厢房,门上县匾额上书《先贤高子羔之墓》,所有建筑已毁于战乱。高子羔,名柴,春秋时卫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太康开办书院,讲学传道,继承先师孔子之大业,办儒学传人。高贤寿圣寺塔:俗称高贤塔,位于太康县城,西北23公里高贤集,系明代建筑,为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8.3米,实心灰口,平面呈六角形,上有宝珠塔刹。第一级面宽3.8米。南面正墙除第七级外均有真门,每层檐下均施有砖雕斗拱。塔身共饰石雕佛像211尊石碣14块,对研究明代绘画,雕刻艺术有一定价值。在太康、杞县一带有高贤集、高柴村等村庄多处。后周柴荣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乡陵上村。皇陵占地十余亩,现今高十余米,陵前有御碑二十五块,其碑文主要是明清两代朝廷祭奠皇陵的祝文,明代从宣德年间开始,后有成化,嘉靖、隆庆、万历;清化从顺治开始,后有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撰写祝文的官员上至内阁大学士欧阳谨,钦差大臣刘万良,下至开封府,郑州知府等。民国时期,又重修皇陵。据陵上村一位老者回忆,周世宗皇陵一九五八前,还有院墙,正门朝南,牌坊有几丈高,整个皇陵占地约五六十亩。皇陵里有五十棵三人合抱的龙柏,石人石马,石碑多得数不过来。民国的时候,官府来祭皇陵,一百多个官兵,一个兵抱一块碑,连数三遍也没有数清楚到底有多少块碑,大约有好几百块。皇陵的石碑后来被日本人拉走一些,大部分碑和龙柏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给毁了。建国后,一九六三年柴荣皇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柴大纪祠:在今福建省江山市上台镇。柴诞墓:在今河北省南和县,县城东25里的西任城村西,晋永嘉初年冀州刺史、任城候柴诞。柴诞家族后代,在晋朝居官者甚多,上至将军、下至县令,世人有“柴半朝”之称。炎帝神农坛:在今焦作市,为炎帝神农氏,救人治病、尝百草处,是柴氏族人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姜太公墓:在今许昌市襄城县南二十里姜店西,高阳山下。姜太公墓背依高阳峻峰,左首山,右湛浦。墓冢高大,占地数亩。墓室宽大,墓门雕刻古朴。墓前原有太公祠,正殿内有太公塑像一尊,四周墙壁绘有以姜太公生平为主题的壁画。祠内有数株两抱粗的巨松。可惜祠,碑已毁不存。许昌原为姜氏后裔封地,此墓可能为纪念祖先姜太公而修建,也是柴氏族人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迁徒发展】:柴姓自周朝柴举得姓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历程。柴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秦朝以前这一时期,柴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柴姓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由于卫国内乱,随祖父高柴迁到今河南大康、杞县、扶沟、商水一带。在这一带发展状大。
秦朝至唐宋这一进期,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这一时期分几支向全国迁徙:一支随高柴的高姓子孙一起来到福建,浙江,江苏一带,一支来到陕西,山西一带。一支来到河北、山东一带。一支留在商水,杞县,汝阳一带。并先后在平阳、汝南形成郡望,成为当地的大姓。汉朝时在陕西开成以棘浦侯柴武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晋朝时在河北形成以任城候柴诞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后周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唐朝时在山西形成以霍国公柴绍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宋朝时中进士、在朝做官的较多,在河南、浙江,山东一带发展较快。如宋朝时在今渐江以柴望,柴随享,柴元享,柴元彪,号称四隐士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在今河北省沧州以柴禹锡枢密副使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另有,柴涓、宋时,任湖北省鄂州知县。柴中行,宋朝,余千人,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柴成务,宋朝清阴人,终判尚书刑部,在当时都形成望族。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柴姓向全国各地以及台湾,东南亚迁徙。由山西洪洞县向宁夏,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迁徙。由福建,渐江向广东,云南,广西,江西,东南亚迁徙。柴氏族人现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欧美,人口约350万,在现今姓氏排序中为151位,为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的一个中等姓氏。东南亚有中华柴氏宗亲联谊会,国内有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华柴氏族人正兴起一股寻根拜祖的热潮,为中华柴氏发祥地河南的发展多作贡献。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柴姓文化正焕发着新活力。 (作者 柴存才 柴有才)。

第三章:焦作柴姓

柴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移民。

  河南省焦作柴氏村庄有: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柴村) ,获加县中和镇小营村(柴村) , 原阳县师寨乡柴庄村,温县招贤乡龙渠村(柴村), 温县温泉镇柴门庄 ,温县北冷乡北冷村,河南省博爱县阳庙镇阳邑村(柴村), 博爱县许良镇三栗庄(柴村),济源市有三个柴家庄:邵原镇柴家庄村,思礼乡西柴庄村,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武陟城关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庄,武陟大封老催庄村,武陟三阳柴尚村,沁阳柴村,太康柴庄(分迁出)等十几个村庄,人口五万。

  焦作古称怀庆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就是现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它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的沁阳市、温县、济源市、孟州市、原阳县、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怀庆府所辖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如温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周畿内国。《左传隐公三年》:郑祭足师,取温麦。(《杜注》:今河内温县。古代中国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被奉为最神圣的国事,祭品选用温县之小麦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修武条:《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名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也有记载。怀庆曾出现过司马懿(温县)、韩愈(孟州市)、李商隐(沁阳市)、郭熙(武陟)、张渭(修武)、朱载堉(博爱)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也都出现在这里。历史上,怀庆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京汉铁路未通以前,为由京入陕之孔道……山西商货之南下者皆出于此。而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了十分辉煌的地位。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考古发现。比如说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就在焦作,山阳城遗址还在,焦作现在仍然使用别称——山阳城。另外经考证证明,焦作地区曾是商朝的都城,乱了商纣王朝纲的妲己就是焦作人。这些都说明怀庆地区文化的源远流长,经济的繁荣兴旺,笔者就把该地区的土著语言称作怀庆方言
河南省焦作柴氏名人:  
柴氏三世祖,柴公讳亮,明朝,以次子凯贵诰封奉直大夫。  
柴氏四世祖,柴公讳山,明朝,贡生,任江西广昌县知县,升任山西平阳府通判,授承德郎。  
柴氏四世祖,柴公讳凯,明朝,贡生,辽东自在州历任无为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  
柴氏七世祖,柴公讳三益,字吾,明朝,礼部儒士,以次子伟观贵,诰封文林郎。  
柴氏八世祖,柴公讳好学,字腹宁,贡生,候选训导。  
柴氏八世祖,柴公讳伟观,字泰瞻,一子函霞,号厘城。顺治辛卯科举人,乙未科进士。任山东邹平县知县。封文林郎。  
柴氏八世,柴公讳世垣,字道平,贡生。顺治17年补入太学生。  
柴氏十二世,柴公讳世镇,字静方,号松齐。乾隆丙午科举人。候选知县,汝州训导,郏县训导。授开封中牟县教谕,诰封修职朗。  
柴氏十四世,柴公讳尊礼,字庸五,清朝,邑庠武,武举人,以军功钦赐六品顶戴。  
柴氏十五世,柴公讳若锦,字文庵,清朝,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柴氏十五世,柴公讳若旭,字哓晖,清朝,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焦作柴氏家族,现当代有大学生80多人。注重文武修养,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家族发展的需要。焦作柴氏家族,明清时期,人才辈出,为怀庆府名门望族。

第四章 平阳郡洪洞柴氏 

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公元274年)置。治所平阳县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平阳郡,临汾市尧都区西南行约25公里,可以看到群峰叠起的神话胜境姑射山。姑射山自古即为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就描述过这里的神仙,说姑射山中有神人,肌肤如冰雪,神态如处女,不吃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南岸有座古城邑,以在平水之阳,故名平阳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又改为临汾县。临汾,又名汾城,原为战国古邑名,旧址在今襄汾县。金代兴定四年(1220年),分出临汾县河西地区置平水县。中国文化史上闻名的平水版雕版印刷术、平水木版年画及格律诗押韵标准《平水韵》等都产生于这一地区。明代,平水县又并入临汾县。历代与临汾县同城而治的上一级行政机构有:隋代临汾郡、唐代晋州、宋代平阳府、元代晋宁路、明清平阳府。19123月,山西省军政府裁平阳府,留临汾县。1949年以来,临汾县为临汾专区、晋南专区、临汾地区驻地。1971年,临汾县改为临汾市(县级)。2000年,临汾地区撤地设临汾市,原县级临汾市改为尧都区。平阳郡始祖霍国公柴绍(588—638),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洪洞)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柴烈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霍国公柴绍为晋州平阳郡柴氏的始祖,晋州平阳郡为柴氏故里。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霍国公柴绍和周世宗柴荣。元明时期,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汾西柴洼村,焦作柴村,郑州柴村,北京柴村,米脂柴村,佳县柴村,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襄汾柴村,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堂号:平阳堂、霍国堂。  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周世宗柴荣。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山西省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 
    
山西省洪洞柴家庄村和马头村祠堂,藏有祖传的各个半副皇家仪仗(銮架),现村中年长者,都见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皇家仪仗(銮架)被毁。现已失传。 
山西省远城垣曲县柴家庄,过去,有柴家祠堂,供奉周世宗柴荣。清朝时期,柴家墓碑记载有,柴家庄人为周世宗柴荣苗裔。
  
霍国公柴绍(588—638),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洪洞)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霍国公柴绍为晋州平阳郡柴氏的始祖,晋州平阳郡为柴氏故里。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柴家垣(庄)村柴氏族人,明朝初年又迁居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山东省等地,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代。(柴道琳教授) 

                           第五章 焦作古迹和特产

1,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武陟县西8公里张北村北。该塔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995年)重修,寺已早废,唯塔独存。
 
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塔身呈方形,高30余米,为13层迭涩式砖砌建筑,具有唐代砖塔的建筑特征。塔身南壁2-13层各一龛,内置铜佛,其余壁面,间或辟设佛龛,亦置铜佛。诸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铃,清脆悦耳之声,数里可闻。塔顶铁刹,由相轮、宝盖、仰月和宝珠组成,四隅各置一蹲铁狮,分别系一铁链牵拉铁刹。塔心室为方形,室壁为竖井形,每层设楼板和楼梯。塔心室地平砖隙间,投入硬币可听到水声,故有塔下有井的传说,实为塔下地宫长期积水所致。为河南省现存的最大的五代砖塔。塔顶上长有两株木槿树,明赵贞吉过妙乐塔有诗云:洪流千古意,孤塔往来心,寂寂留双槿,花开不计春1963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柴庄延庆寺塔 宋河南省济源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大中药因产在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最为珍贵,故被称为四大怀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张仲景的《伤寒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寿世保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王永炎、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四大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四大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

山药,《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

  近代科学分析,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硷、皂甙、脂肪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

  生山药也常用于手足冻疮、痰喘、尿频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补药之一。

  加工后的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泡制,即用清水泡3-4成,捞出润透,晒至四成干,闷润至内外均匀,切片、晒干可入药。

  牛膝

  《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

  李时珍曰: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牛膝,药用取其根茎。

  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硷,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

  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

  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熟、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熟。

  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熟多用杭菊。神农本草经:"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 ,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历史上以盛产四大怀药闻名于世,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 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四大怀药,是指地黄、山药 牛膝、菊花。山药古称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 、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滋补药。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 营养的好药。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菊花,干、叶、茎、根 、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 素、维生素AB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挥发油,有味浓、煎煮不败的特点。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 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

第六章 焦作柴氏祖传柴家拳(柴氏潭腿拳和柴氏同备拳)

柴氏潭腿拳和少林拳关系深厚。柴王拳和柴氏潭腿拳创立于唐末宋初五代时期,创立人周世宗柴荣和兄弟柴贵。柴荣和兄弟柴贵年轻时期在郑州经营瓷器,曾在少林寺跟方丈研修少林拳。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此拳为柴氏家传拳,柴氏通背拳传承人清朝时期获皇封武略骑尉。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王爷柴贵创立山东临清潭腿,临清潭腿始创于唐末宋初五代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临清龙潭寺昆仑大师柴贵,曾任五代后周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周虢州防御使。因赵匡胤陈桥兵变,为战乱所逼,在山东临清龙潭寺削发为僧,他身怀武功,擅长医道,在龙潭寺立门授徒,研练出一门偏重腿功的武技,并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命名潭腿,又称临清潭腿,包括十路和十二路。其拳谱如下:昆仑大师正宗传,留下潭腿十路拳,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蹦弹,三路盖马三捶式,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剁子脚,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飞身箭步弹。

柴氏潭腿拳源出嵩山少林寺。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和副将柴绍(霍国公柴绍为周世宗柴荣的10世祖)(此句不通,意思不明??,若不妥,或可以删掉),使少林寺成为唐朝皇家供养寺院,唐末五代后周延续这一定制,再次成为五代后周的皇家寺院。周世宗柴荣、赵匡胤、郑恩、柴贵四人年轻时期,在郑州、洛阳、开封一带经营瓷器,在新密市牛店镇月台村(与登封交界),烧造瓷器,在这里还有赵匡胤赏月的传说(赏月台),以及月台村主要为柴姓(后周虢州防御使柴贵后裔1000多人)。他们四人在经营瓷器的同时,曾在少林寺修炼少林武术,使他们成为五代后周时期著名的将领,并以此为基础相继创立了柴氏潭腿拳(柴贵创立),太祖拳(赵匡胤创立),柴王拳(又名柴氏通背拳,柴荣皇帝创立)。

     山东省临清龙潭寺,位于今河北省邢台(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故里)临西县龙潭寺村。五代后周大将柴贵,由于赵宋代柴周,为避祸带领部分亲信将士隐居于此,起法号昆仑大师。他把自己的武术实战技击本领,传授给亲信将士及僧人,创立潭腿拳(又名柴氏潭腿,或临清潭腿)。柴贵曾任虢州防御使,京城右厢巡检,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等武官。为后周皇家除柴荣皇帝以外的唯一武将。由于改朝换代为避祸而放弃大将军之职,而隐姓埋名隐居于与祖籍邢台交界的山东省聊城(高唐有柴王府花园)临清龙潭寺(今归河北省邢台临西县龙潭寺村)。昆仑大师辛勤培养武僧,蕴含恢复柴周江山的想法,但由于赵宋江山没有出现乱局,所以,直至昆仑大师老死,也没有敢留下自己的真名实姓。否则,谁又会放弃拥有大将军之职的荣华富贵,而隐居龙潭寺,创立潭腿拳,又不留下流放百世的大名呢?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后周皇族柴贵。潭腿拳现在包括临清潭腿(柴氏潭腿),少林潭腿(明正德年间传回少林寺),精武潭腿,教门潭腿,沧州通背弹腿。潭腿拳为中国南拳北腿中北腿的主要代表拳种之一。

潭腿是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爆发力强的少林技击套路。步型多弓步、马步;手法多拳法、掌法;腿法多弹踢、蹬端。弹腿技击要求上下盘同步出击,令对手防不胜防。下盘发招讲究腿三寸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攻时无被克之虑。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套路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六路弹腿、十八趟砸拳、花里弹、砸拳、短拳、。器械有拔步刀、连环刀、万胜刀、春秋刀、阴手枪、六合枪、八宝枪、扑钩、燕翅镗、檀木橛等。对练有双人潭腿、短拳对打、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三节棍进梢子棍、大刀进枪、单刀对练、白手夺刀等。

潭腿有多种流派,如临清潭腿、少林潭腿、精武潭腿、教门弹腿、通背弹腿等。

  临清潭腿为五代后周龙潭寺昆仑大师所创。其有十路拳,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蹦弹,三路盖马三捶式,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剁子脚,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飞身箭步弹。

  少林潭腿是明朝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林寺相济禅师和山东临清龙潭寺跃空大师将少林的罗汉拳与临清潭腿结合所创。后少林寺将潭腿的拳架加以改动并添增两路,称少林潭腿。其拳路为头路出马一条鞭,二路十字鬼扯钻,三路劈砸车轮势,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狮子双戏水,六路勾劈扭单鞭,七路凤凰双展翅,八路转金凳朝天,九路擒龙夺玉带,十路喜鹊登梅尖,十一路风摆荷叶腿,十二路鸳鸯巧连环。

  精武潭腿是霍元甲精武体育会传统功法,其拳路为头路弓步冲拳一条鞭,二路左右十字蹦脚尖,三路翻身盖打劈砸式,四路撑扎穿撩把腿弹,五路护头架打掏心拳,六路仆步双展使连环,七路单展贯耳脚来踢,八路蒙头护裆踹两边,九路腰间碰锁分两掌,十路空中箭弹飞天边,十一路勾挂连环机巧妙,十二路披身伏虎反华山。

  教门弹腿是昆仑大师晚年所传,因习练者多为清真教回族,故又称教门弹腿。在练法上中盘腿法稍有变动,出式为趟瓶式,发腿与裆平。其拳路为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沧州通备弹腿源自河北沧州一带通背门的基础功法,将通背拳法中的单劈手招势融进,使之在操肩,操腰方面有独到之处。其拳路为头路顺步似单鞭,二路十字蹦脚尖,三路滚劈贯上下,四路绷点撑抹剪,五路绷拳滚肘势,六路抹打摘心拳,七路缠拦连环腿,八路劈挂迎门箭,九路绷锁穿胸脏,十路跃步飞箭弹。

宋代太祖拳,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故称太祖拳。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特点为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其劲力发挥于撑、拦、斩、卡、撩、崩、塞中,“秀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其主要手法为挑、砍、拦、封、闭、缠、扫、踹、弹、撩、钩、撞、绊、缠。交手时,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进身前“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招式有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其基本功主要有“三型”、“五功”。“三型”为头、手、步,“五功”为臂、腿、腰、桩、气。太祖拳术套路有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十八趟罗汉拳、遛腿架、遛脚式、八打二十式、太祖长拳、行步拳、十二趟弹腿等,器械有太祖棍、三节棍、少林棍、十二连枪、梅花枪、四门大刀、方便铲、双手带、梅花刀、梅花双钩、万胜刀、应战刀、青龙剑、二朗剑、双钺等,对练套路有对打太祖棍、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大刀进枪、子母锤对打等。

明代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由此可知,在明代戚继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长拳流传了。而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说:“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极有声誉。

柴氏通背拳,又名柴王拳法,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创立,经宋代梁王小旋风柴进发展,传到山西临汾洪洞,再传到运城、河津、焦作等地。到清代初年,嘉庆朝皇家武官柴文魁(受皇封武列骑尉)开始,传入皇宫大内侍卫。柴氏通背拳传承人,代代为武官,已传9200多年,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创立柴氏通背拳始,已传36代传承人。

武术拳种,向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少林拳就是在兼收并蓄其他拳种(据中央电视台2009年《走遍中国》栏目报道,在五代(后周)十国时期,少林寺召集十八家武林门派,举行武林大会,并且收集到十八家拳谱。)的基础上发扬广大的,反过来又影响其他拳种的发展。发展出许多分支。柴氏潭腿拳和少林拳的关系就是源于少林又回归少林。

(柴存才 祖籍河北省隆尧出生河南省焦作 河南省科学院教授,周世宗柴荣的36世孙,主要研究历史文化,炎黄文化,武术文化,经济管理。)

中原柴家拳传人,中原柴家拳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柴氏为周朝丞相军事家武圣姜太公之后,至春秋寿圣儒贤高柴之孙柴举开始分支柴姓,西汉初大将军柴武(善用兵器青龙刀),大唐开国元勋大将军霍国公柴绍(李世民姐夫,善用柴家青龙刀),唐初轻功超人柴绍兄弟柴青(善用兵器青龙剑)。五代常胜将军后周世宗柴荣(善用兵器青龙刀,创立柴王拳和柴王刀,少林寺俗家弟子),五代后周大将军柴贵(善用柴家刀,创立柴氏潭腿拳,少林寺俗家弟子),后周曹王柴熙让民间称柴明皇为乔峰师傅(善用柴家刀,少林寺俗家弟子),后周恭帝柴宗训(驻房州时期曾拜武当拳大师)。宋末水浒好汉义国公天贵星小旋风柴进(善用柴家刀),明代武当派第三代传人张松溪的著名弟子武当第四代传人柴元明(善用青龙剑),清代乾隆朝一等侯爵武状元柴大纪,清代嘉庆朝柴文魁曾任清朝武官获皇封“武法骑尉”,清代道光朝柴甫仁任武官获皇封“武略骑尉”。 当代赵堡太极拳传人柴学文。

一,据《太平广记卷一百几十一骁勇-柴绍弟》记载,柴绍弟    唐柴绍之弟柴青,有材力,轻矫迅捷,踊身而上,挺然若飞,十余步乃止。太宗令取赵公长孙无忌鞍鞯,仍先报无忌,令其守备。其夜,见一物如鸟,飞入宅内,割双鞎而去,追之 不及。又遣取丹阳公主镂金函枕,飞入内房,以手拈土公主面上,举头,即以他枕易之而 去。至晓乃觉。尝著吉莫靴走上砖城,且至女墙,手无攀引。又以足蹈佛殿柱,至檐头,捻 掾覆上。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太宗奇之曰:“此人不可处京邑。”出为外官。时人号为 壁龙。太宗尝赐长孙无忌七宝带,直千金。时有大盗段师子从屋上椽孔间而下露,拔刀谓 曰:“公动即死。”遂于枕函中取带去,以刀拄地,踊身椽孔间出。(出《朝野佥载》)
    
唐时,柴绍的弟弟柴某,有功夫,身体轻巧,动作敏捷迅速。一跃身,能像鸟似的飞出 十多步才能停下。唐太宗命令他去取赵公长孙无忌的马鞍,并事前告诉了长孙无忌,让他派 人守备。那天晚上,见一物像鸟似的飞入房中,割了鞍上的双鞎,拿着马鞍走了,没有追 上。又一次,派他去取丹阳公主镂金枕套,他飞入内室,先用手在公主脸上拈土,等公主一 抬头,他便用另一枕头换走了这只。天亮后公主才知道。他曾经穿着吉莫靴,脚蹬墙壁走上 砖城,直至女墙,不用手攀引。他又用脚蹬着佛殿前的大柱,爬到檐头,把着椽头上屋顶。 跨越百尺楼阁,一点障碍也没有。太宗感觉这人很奇特,说:“这人不能住在京城。”便把 他派出去当官,当时人们叫他壁龙。太宗曾赏赐长孙无忌七宝带,价值千金。

另外摘引: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无道,民不聊生,各地穷苦农民纷纷揭竿造反。 坐镇晋阳的李渊父子趁机起兵反隋,晋阳一带的人纷纷响应,踊跃入伍。当时,临汾人柴绍是李渊的部下,带兵打仗很有一套,深得李渊信任。

 唐朝立国时,李渊成为唐高祖,便把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后来论功行赏,柴绍又以赫赫战功而被封为霍国公。李渊的儿了李世民继位后,又让柴绍作了几年华州剌史。 
   
柴绍有个弟弟,名叫柴青,也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人。柴绍跟随李渊南征北战的时候,柴青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临汾老家读书,一连几年,柴绍都没有工夫见到他。  那时候,兵荒马乱,年轻人不是被征入伍,就是逃离家乡。柴家因有柴绍在军中,倒也太平无事。只是柴青没有一个严厉的人来管束,渐渐地心就野了。他无心继续读书,却四处拜访武林名师,兴趣全在了习武练功之上。 
就在天下豪杰杀伐疆场,争权夺利,互相吞并的那几年内,柴青潜心习武,居然练就了一身绝好的武功,人也长成一个英俊的青年。  战事平定,柴绍作宫,定居京城,就把全家老小一齐接到他的府中。看到阔别多年的弟弟长大成人,他感到很高兴,特意安排手下人好好陪着柴青在京城里玩了几天。  过了一段时间,柴绍把弟弟叫到跟前,问他打算将来干什么。柴青说将来要像哥哥那样去建功立业。柴绍听了大为赞赏,又问弟弟凭什么去建功立业。  柴青没有正面回答哥哥的问题,却站起来,要哥哥带他到大厅中去。柴绍有点不明白,但还是乐呵呵地答应了。  他们到了大厅,柴青让柴绍坐在一边,然后走到厅中间,纵身一跃,不见了人影。再看房梁上,柴青正在那里对着下边笑呢。 
 
柴绍暗暗称奇,但嘴上不说出来,反而哈哈大笑,冲着头顶上方道:“如此小技,在我军中俯拾即是,不算什么!  话音未落,只听嗖的一声,一个矫健的身影从房梁上飞下来,轻轻地落到了椅子的扶手上。还是柴青,他取一个金鸡独立势,稳如泰山地立在那里。 
  
柴绍仍然没有热烈的反应。片刻过去,柴青忍不住了,高声道:“大哥,你随我到院子里去!”  哥俩又来到阔大的庭院中。距他们站的地方十几步以外有一棵柳树,几只鸟儿在树枝上时起时落。柴青朝那边看了几眼,对柴绍说:“大哥你仔细看着。”  说话间,又是纵身一跃。这次,柴青的身体像是离弦之箭,迅疾如飞,直向那株大柳树射去,身子在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将要挨着那柔软的柳枝时,只见柴青轻扬手臂,似乎抓着个什么东西。  柴绍看见了这一切,心想这几年弟弟在家真是学到了本事。这样上好的轻功,当世也找不出几个人来与他匹敌了。  那边柴青身子落地未稳,脚尖一点,又朝这边飞过来,让人目不暇接的瞬间,已到了柴绍的面前。  柴青丝毫没有劳累的样子,平静如常,对哥哥说:“你看,我给你捉了一只鸟来。”柴绍看他手中,果真有一只鸟儿,翅膀一动一动,想飞又飞不了。  这一次,柴绍终于微笑着夸了柴青一句:“贤弟真是好工夫!明日我要奏明皇上,让你为朝廷效力。”  第二天,柴绍果然在朝廷对唐太宗提起了柴青的事。太宗听了大为惊奇,马上召见柴青,要亲眼看他的功夫如何。柴青在朝廷不敢太放肆,只是微微露了几手,就使在场的人连连喝彩。 
 
唐太宗意犹未尽,还想看看柴青的真本事,顺便也想考考他,于是,当场出题,让柴青去把赵国公长孙无忌钟爱的一个镶金马鞍偷出来。长孙无忌也在场,对柴青并不放在心上,可太宗半开玩笑地说:“赵国公,你要严加防备,别让柴青偷去你的爱物,不然的话,朕要罚你。 
   
长孙无忌赶紧回答:“臣遵旨。让他今天晚上来偷吧,如若得手,臣情愿认罚。”转身又对柴绍说:“霍国公,令弟如果没有得手,我可要罚你啦。”柴绍笑道:“那是,应当如此。” 
  
当天晚上,长孙无忌亲自出马,带着几个人守在马鞍旁。院子的各个角落也都布置了人严加盯守,密切防范。  前半夜,众人不敢有丝毫懈怠,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时刻注视着各处动静。长孙无忌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手紧握剑柄,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喝酒,两眼也盯着挂在墙上的那个镶金马鞍。  在明亮的灯光映照下,马鞍闪射出耀眼的光芒。  好几个时辰过去,岗哨换了几次,仍然没有一点动静。众人的戒备心渐渐松弛下来。后半夜是人最困乏的时候,守卫大门和院落的兵丁们开始哈欠连天。  长孙无忌也有点睡意,但他不敢回卧室去。眼看着已到四更天,天色即将放亮,还不见柴青来偷马鞍,长孙无忌就心想,一定是他以为这里防范甚严,不敢来了。  这么想着,眼皮也开始打起架来。就在这时,朦朦胧胧间,他看见一个身影像鸟一样飞进了院中,接着过来,在马鞍旁一闪,又不见了。长孙无忌心中一惊,不好!赶紧睁眼去看,马鞍已不见踪影,只有被割断的绳子还在那里轻轻晃动。 
 
再叫众人去追时,哪里还能追得上?柴青早就出了这座院子,隐没在幽深的大街小巷中。  天明以后,柴绍把马鞍带到了朝中,当着太宗的面,把它交给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面带羞愧,唐太宗看着他哈哈大笑。朝中大臣算是耳闻目睹了柴青的本领。 
 
太宗还是不过瘾,想了半天,又出了一道难题,让柴青去偷丹阳公主的镂空金枕匣,限期一天。当然,太宗早已通知丹阳公主严加防范。 
  
丹阳公主每晚都要枕那个镂空金枕匣睡觉。她想,我只要派人看好屋外屋内,不让那人进入卧室,他便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从我头下偷走金枕匣。于是,那天晚上,丹阳公主仍然同往常一样枕着金枕匣睡觉。 
因为据说柴青飞檐走壁、登堂入室的本领极强,丹阳公主也不敢太大意。除了派下人在卧室外守护外,她又把枕匣用绳子系在床上。前半夜,她叫丫环陪着她说话,后来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命丫环们在床前守着,自己睡去。 
丫环们守到三四更时分,也瞌睡难耐,一个个东倒西歪躺在地上睡着了。这时,柴青悄悄地进了丹阳公主的卧室。 
   
对柴青来说,进这么一间有人看守的卧室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关键是如何取走丹阳公主脑袋底下的那只金枕匣。事先,他也设想了丹阳公主可能做到的防备。来到卧室一看,没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他就放心大胆地开始行动。 
首先,他轻轻地跨过丫环们的身体,慢慢地把系着枕匣的绳子割断。稍停片刻,他从怀中抓出一把土来,往丹阳公主脸上一撒。丹阳公主在睡梦中受了刺激,就抬起了头,睁眼看了一下。柴青很利索地闪在一边,手却没有闲着。 
就在丹阳公主一抬头的那一瞬间,柴青抽走了金枕匣,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个普通枕头塞过去。公主嘟哝了一声,倒头又睡,没觉什么异样。  第二天早上,丹阳公主一觉醒来,暗自庆幸一夜无事,就高高兴兴地看她的金枕匣,这才发现枕匣已经被人调了包,气得大骂柴青,大骂丫环和兵丁不中用。但她就是想不起来,柴青是什么时候从她头底下取走枕匣的。 
  
唐太宗出的两道难题都没有难住柴青,这一来,满朝文武都惊诧万分。太宗很高兴自己发现了这样一个人才,便又让柴青在文武百官面前施展绝技。 
 
柴青表演武功那天,太宗及其朝中官员再加上家眷、士兵,共有好几百人围观。整个皇城里热闹无比。  这次,柴青足蹬吉莫靴(一种皮靴,靴底有圆钉,极光滑),身穿紧身衣,显得气度不凡。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城墙底部,噌噌噌地向上攀登,速度很快,不久就到了城墙上头,向底下的人招手示意。  接着,他又到了一座大殿前,蹬着粗大的柱子,很快到了屋檐边。又手抓椽橼子,翻上屋顶。然后在众多的殿宇和墙坦之间来回穿梭,如履平地一般自如。 
连柴绍也不曾料到弟弟意然有如此超绝的轻功。那些文武官员们更是被柴青的这番表演惊呆了。唐太宗没有露出膛目结舌的样子,尽量装出一副饱经世事的神情。其实,他心中在思谋:柴青不是等闭之辈。所谓艺高人胆大,这人绝对不能留在京师,不然会生出很多事端。 
  
柴青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的确名震京师。他原来以为这下子太宗皇帝一定会百般重用他,却不料太宗只是命人当场赏他金银马匹,只字不提其他事情。 
  
柴绍回到家中,心事重重。柴青则喜形于色,行为照常。他们都急切等待太宗的反应,或忧或喜。 
   
没过几天,朝廷传下圣旨,命柴绍到华州做刺史,柴青到更远的一个地方(登州刺史,今烟台)作驻军将领。唐太宗把他们外放为官了。  但对于柴青,“壁龙”的绰号则永远留在了京师。 

二,天贵星小旋风柴进柴进

沧州横海郡人,精通武艺,人称柴大官人,江湖上又唤做小旋风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中。仗义疏财,喜爱交结天下英雄,曾帮助过林冲宋江武松杜迁王伦等人。长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因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弟殷天锡仗势要夺柴进的叔父柴皇城的住宅,柴皇城以有朝廷发的丹书铁券保护,与其论理,竟被他殴打。柴皇城召其侄柴进回来,继续与之论理时,殷天锡又欲殴打柴进,李逵在旁愤极,将其杀死。高廉便将柴进拘捕入狱,将其打入死牢。梁山好汉为救柴进,起兵攻打高唐州,由李逵从高唐州大牢后的枯井中将其救出。柴进被救上梁山,为山寨掌管钱粮头领。随宋江去东京看灯时,柴进簪花入禁院,从睿思殿的御屏上剜下了御书四大寇山东宋江四字。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征方腊时,柴进化名柯引带着燕青到方腊处做卧底,深得方腊信任。方腊把金芝公主嫁给柴进,做了驸马,官封主爵都尉。宋江大破方腊于帮源洞,柴进立了大功。班师回朝后,授武节将军,横海军沧州都统制。因见戴宗纳官求闲走了,又听说朝廷夺了阮小七的官,罚为庶民。想起自己做过方腊的驸马,为免受奸臣之辱,推称风疾病患,纳还官诰,回沧州为民,无疾而终。柴进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绰号小旋风的柴进的出身是最高贵的。他是后周柴世宗嫡派子孙,因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太祖武的皇帝赐他誓书铁券。但柴进获得人们的敬仰,主要是由于他的财富,由于他对财富的支配方式,由于他的仗义疏财。他爱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被称为现世的孟尝君,家中养着三五十个好汉,又主动关照过往流配的犯人,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他也敢藏在屋里。柴进的仗义疏财之举,是伴随社会动荡而产生的特殊现象。较有远见的豪绅,看到自身地位的不稳固,便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侠客和游民,以为自己一旦陷入逆境之援助。柴进是为了自卫,大招英雄前来,当柴进被新贵殷天赐所欺凌,正是李逵这样的好汉解救了他。就是证明在《水浒传》中, 柴进虽深受推崇,但他毕竟是个贵族,在市民心目中,其为人固然可钦可敬,但在心理上却有着明显的距离,使他们之间不能真正融合在一起。柴进之接纳四方豪杰,也不能一视同仁:一般犯人来投,只赐一盘肉、一盘饼、一壶酒、一斗白米、十贯钱,而高贵一些的如林冲,则要杀羊相待,大开酒宴,写书赠银,关注备细。这表示,柴进不能体察人情,缺乏充当领袖的风度,所以在梁山,贵为天贵星,只能掌钱粮而已。上山以后,柴进靠着他的仪表和上层生活经历,起着他人所不能起的特殊的作用。

 三,柴元明,山西平阳郡人,家族内部秘传一部<柴氏同备拳>,(同备拳在山西柴氏沿用至今).柴元明为武当派内家拳的著名弟子,著名传人。
    武当为内家之宗,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华里,建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四,河南赵堡太极拳传人柴学文,字文修。生于一九二九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原籍河南省温县北冷村。 柴师系柴家二十二代,自幼随父柴臻学习武术。后来西安拜郑锡爵门下习赵堡太极拳。常年苦练不辍,对赵堡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验。在陕西、河南授徒甚众。1992年台湾著名武术家马廷基等人专程来访, 切磋技艺,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武术交流。现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协会顾问;陕西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顾问。     五,柴树青,字道琳,号嵩山道人,又号延武,祖籍河北省隆尧柴家庄人, 出生河南省焦作 ,河南省科学院教授,历史文化学家,周世宗柴荣的36世孙,柴氏潭腿拳36代传人,柴氏同备拳36代传人,中原柴家拳武术学校校长,主要研究历史文化,炎黄文化,武术文化,经济管理。

第七章 姜太公及姜太公后裔姓氏

【简介】

【记载】

【纵横文化】

【姜太公享年考】

【评论】

【姜太公典故】

【姜太公遗迹】

【姜太公后裔姓氏】

 

  

【简介】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商末东海上人士(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太公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记载】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历史考证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岁寿139岁。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纵横文化】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河内说和东海说。

  河内说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涿县人)在注

纵横文化

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水经注》载:(汲县)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载在《经》、《传》。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竟茂,相传云: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学者罗泌在所著《路史.发挥》中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县志》载:太公泉在县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余里,伏流入地。太公泉东,太公之故居也。清制作《水经注》附图,对太公泉为太公故里,标示明确。 权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对太公汲人有明确认定。《河南通志》载:吕尚墓,在府城(即卫辉府,今日卫辉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徒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北宋宰相吕蒙正留下族谱,现在可以看到的洛阳《吕氏宗谱》沿袭先人记载《齐太公传系图》称: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卫辉府汲县人。南宋时学者吕祖谦编撰的《吕氏世系谱》、朱熹在《吕氏世系谱序》中称:商纣之际有吕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县人。台湾《吕氏族谱》记载:太公于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台北市的《姜太公谱图》记载: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县(今卫辉市)……”1990年第三届全国吕尚学术研讨会暨吕氏宗亲会在广州潮州卢岗召开,编辑出版了《吕氏族谱》,族谱写明:太公吕尚公,河南汲县人。西晋河内郡汲县县令卢无忌,为太公后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齐太公吕望表》,文曰: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该碑虽已失落,但故宫博物院等处藏有不同时期的拓片。《吕望碑》,全称《修太公吕望祠碑》。该碑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并正书。该碑虽已失,但卫辉博物馆藏有拓片,《金石萃编卷三十二》载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卢元忌置碑僻据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阴面镌刻了尚姓参与立碑的官员和平头百姓约八十余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太公泉镇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庙内,现保存清朝乾隆巡抚毕沅立的齐太公故居碑。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北地的山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卫辉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茔葬处。

  姜太公第100孙吕梁先生,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数十年从事文史、考古、牒谱研究工作,他经多方考证,1995年撰写了《吕尚新考》,认定:河南卫辉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48日,广东、广西和中州吕氏宗亲会代表团云集太公墓秉诚谒拜,他们说:卫辉太公泉是姜太公生养死葬之地,我们不愿也不会认错坟山,拜错祖宗。200110月台湾姜太公第101孙姜竹先生的题词是:河南卫辉姜太公诞生地。” 20011024—27日,《中华吕姓》座谈会在广东省潮阳市峡山东明大厦举行。广东吕炳雄先生书:河南卫辉太公泉姜太公诞生地。当代太公后裔,2003年出版的《中华吕姓》主编吕心惠(河南登封人)、吕南明(广东人)、研究族史的学者浙江吕连起、吕居清、吕龙德、洛阳人吕明月、吕俊海、登封人吕林等人分别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并至太公墓前虔诚祭拜。

  著名学者李志清先生写的《姜太公故里在汲县》获中央文明办论文优秀奖,并载入房立中主编的《姜太公全书》一书。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有关人员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的封地,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考证,均未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和任何历史遗迹。他们最后来到豫北卫辉,关于吕尚是汲县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和历史遗迹。因此,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书库吕》中认定:卫辉市太公泉为太公故里。陕西宝鸡学者胥鼎的论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后裔探讨》刊登在陕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钓鱼台》一书中,载曰:汲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乡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庙、太公祠、太公墓,这就是姜太公故里。”2002年农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举办了中国卫辉首届太公文化节暨太公诞辰纪念大会,来自郑州、山东、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一致认定卫辉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并定位姜太公为谋圣。专家张新斌同志2006121日,发表题为:大谋圣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姜太公故里在卫辉无可非议。2005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战与姜太公》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实论证姜太公故里在卫辉是可信的。

  东海说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市。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市。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这是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在实地联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伟人姜太公出生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应更合乎情理。经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姜太公出生地应为山东省日照市。

  《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卫辉市在民国以前属河内郡,1988年以前叫汲县。卫辉附近有与东海相似的北海这个地名,有碑文为证。 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

  二、姜太公的历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兴周的任务,所以名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太公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圣人。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太公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太公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用兵之道时,不能不重视太公的杰出贡献、思想价值。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太公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处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明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太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吕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姜太公像

 1、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兵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饮誉中外,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亦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举例说明: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六韬》论着中《文韬·兵道》记载即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之句;《孙子兵法·计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与《六韬·龙韬·论将》中将有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国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而《六韬·龙韬·论将》亦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辉煌。

  2权谋思想

  《六韬·文韬·文师》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因为,最大的权谋莫过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国家政权是军事谋略的根本。这一思想,除《文师》外,在《发启》、《文启》、《顺启》等篇中也都反复论述这个道理。太公被封齐,建立齐国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针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基于这种认识,《六韬》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为已而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拥戴国君。本思想亦在齐国的实践中贯彻、实现了这一思想。这是其它所有军事谋略家所没有的。可见,《六韬》一书的上述内容,与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相符。

  3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4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5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6六守三宝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四、千秋功业,后人称赞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发情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对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业,不仅诗词歌颂,而且经史文论,多有盛赞。

  对姜太公人们不仅重视他的著作和智能的价值,还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怀念他对正义,对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难,他不退却,不屈辱,不低头;饥饿,也不理会;沉沦,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自豪和骄傲。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文化是主要来源,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我们说,假如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是战胜了,也难以巩固,并创造出那样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现在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确评价姜太公的功业,对于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齐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太公后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以下姓氏:姜姓、吕姓、高姓、柴姓、齐姓、卢姓、邱姓、丘姓、丁姓、庆姓、贺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崔姓、骆姓、章姓、聂姓、国姓、高堂姓、太公姓、卢蒲姓、淳于姓、厉姓、易姓、青姓等等。

  钓鱼台:(南皮)县城西五公里处有一村,名钓鱼台(1983年划入泊头市)。相传商代纣王,荒淫无道,建筑鹿台。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谏,触怒纣王,欲杀子牙。子牙气愤逃走,隐居此地,常在水边钓鱼。周文王访知子牙乃贤士,遂以礼相聘。封为太师。因辅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纣灭商有功,封为齐侯。后来,把姜子牙垂钓的地方和村名,称为钓鱼台。——引自河北省《南皮县志》第九篇《民情习俗》第940页。

第八章 柴姓改其他姓:林、陈、潘、卢、张、周、韩、向、郑、才、紫、崔、吴、邱、王。

1,林:郑王柴宗训子咏改姓林,移居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2,陈:唐代柴姓改陈姓,主要定居山西省临汾河南省洛阳等地。

3,卢:后周蕲王柴熙诲改姓卢,主要定居浙江福建江西韩城等地。

4,周,后周曹王柴熙让后裔改姓周,主要定居山东省聊城等地。

5,王,后周曹王柴熙让后裔改姓王,主要定居河南省湖北省等地。

6,潘,后周右武卫大将军纪王柴熙谨改姓潘,主要定居湖南江西等地。

7,韩,后周曹王柴熙让后裔改姓韩,主要定居甘肃等地。

8,向,郑王柴宗训次子之后裔改姓向,郑,主要定居湖北省巴东县四川省重庆等地。

9,才,后周曹王柴熙让后裔改姓才,主要定居在辽宁山东省等地。

10,张,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六世孙小旋风柴进的师傅旋风柴进,为避祸改姓张,主要定居山东省河北省等地。

第九章 瓷皇中原柴窑

 柴窑窑址,究竟在哪里,至今在考古界还是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但柴窑瓷器,则是一个百年之谜(清朝皇宫有藏)。其中,柴窑窑址至少有四说:一曰在河南郑州,二曰在河南开封,三曰在陕西耀州,四曰在江西景德镇湖田。而历史文献记录柴窑窑址在郑州。关于柴窑瓷器,宋代、明代、清代历史文献都有记录(皇宫收藏),最迟距今只有100多年。其中,汝窑是仿柴窑,钧窑是宋初柴窑的工匠移居禹州烧造瓷器,这说明汝窑和钧窑都具有柴窑的特征。我认为现代寻找柴窑瓷器的方法,应该是拿民间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的所谓汝窑和钧窑瓷器与汝窑和钧窑窑址出土的瓷片相比较,如果有差异,那就有可能是柴窑瓷器,因为汝窑和钧窑仿柴窑,具有柴窑的特征。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博物馆、英国博物馆、法国博物馆等五地最可能拥有柴窑瓷器,以及后周修建的三座塔(包括开封天青寺塔,武陟妙乐寺塔,安阳天宁寺塔)的地宫和后周宋初官吏墓葬可能有柴窑瓷器。所以说,解开柴窑之谜,只要方法正确,指日可待。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据《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汝窑》记载, 既然汝窑有这么高的地位,这么名贵,这么稀少,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比它更名贵的瓷器呢?有,就是柴窑。柴窑谁也没见过。明代宫廷在整理古董的时候,有本书叫《宣德鼎彝谱》,里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更名贵的瓷器。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里也说“世称柴、汝、官、哥、定”,把钧窑给去掉了。
  
柴窑据说是后周柴世宗(柴荣)所烧的御瓷。柴荣在位仅六年,他死了以后,赵匡胤陈桥兵变,拿下江山,当了宋太祖。清人朱琰《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当时底下人跟皇上请示,瓷器要做成什么样的呢?柴世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者”,相当于今天的“这”。就是说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那个颜色,把瓷器做出来。这只是古书上的记载,没有实物传世。包括历史上的宫廷收藏中,都没有实物。当赵宋王朝取得天下一百多年以后,汝窑就出现了。所以当学者论及古代陶瓷的时候,往往将柴窑和汝窑相提并论。
  
柴窑既没有发现实物,也没有发现窑址。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找不着柴窑,能找到个碎片,都已经很珍贵了。我后来就回想,我在20世纪80年代买过一件类似的东西,孔雀蓝色的四个残片,完全用金属镶在一个铜的方杯里,方杯底下有四字篆书:“世宗遗物。”我当时还真不知道它是什么,对柴窑也没有了解,后来看书才看到。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就说:“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欧阳修说,宋代都没有柴窑,弄到个碎片,用金属把它包起来。我当时把这个东西没太当回事,买得也便宜,我印象很深,80块钱。隔了多少年以后,我再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着了,现在想起来非常可惜,要不然也可以给大家看看。但我可以肯定,那东西肯定不是柴窑,只是个想象中的柴窑。现在有专家研究,认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就是柴窑。这点没有定论,只是有一说而已。还有说陕西的耀州窑是柴窑,都属一家之言。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记载,特别文学化。他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文震亨认为柴窑非常贵,世上根本看不见。他描述了听说的样子后,自己又问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反正谁也没见着。理论上讲,汝窑的颜色最接近于柴窑。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谁见过柴窑啊,不都说雨过天青色吗?想一想,也就是汝窑比较接近了。
  
郑州柴窑窑址,根据历史文献和郑州所辖的区域,我认为可能是一个窑址群,包括新密月台窑(柴窑),登封曲河窑(柴窑),管城紫荆山窑(郑县柴窑),修武柴窑(古代归郑州)。

根据2008-10-24郑州晚报报道,月台瓷窑遗址 有望破解千年柴窑之谜,近日,在牛店镇月台村,一个大型古瓷窑遗址被发现,文物考古专家称,这个大型古瓷窑遗址,有可能是五代后周的御窑柴窑所在地,该大型瓷窑遗址的发掘,将有望破解消失千年的柴窑之谜。

       据文物考古专家介绍,五代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创烧的柴窑,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技艺精绝,位列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前,为诸窑之冠。但柴窑产品有限,传世极少,有“片柴值千金”之说。柴窑的具体烧造地点更是成为千古之谜。

    柴窑窑址至今尚末发现,一般认为在河南郑州一带,如《陶雅》说:“柴窑出河南郑州。”《陶雅》亦称:“后周都汴,唐属河南道……柴窑,当即在其都内。” 此次出土的月台瓷窑遗址,位于新密市牛店镇月台村,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总面积150万平方米,遗存有古窑址数十座。经试掘,文物专家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部分器形规整、器表光滑、器壁厚薄均匀、胎质坚硬、釉色优美、玻璃质感较强的青瓷器,为探寻五代柴窑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专家还考证出,据月台村柴窑村民组柴氏家谱记载,此地窑址即为后周柴窑所在的方位。

     新密市月台瓷窑遗址为五代至宋瓷窑遗址,这对研究河南瓷窑由北向南发展的过程,及钧窑、汝窑的发展源头,探讨中国瓷官窑的起源等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今年8月份,月台瓷窑遗址已被公布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赵青云先生所著《河南陶瓷史》记载,登封曲河窑位于登封县(现为登封市)城东南告城镇曲河的东、西、北三面河旁台地上。曲河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北宋,是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场地。窑址附近庙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重修观音文殊菩萨堂碑记说:“地名曲河,面地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场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堂创于何时,蚤无可考”。据了解,曲河在北宋时为登封的三大名镇之一,其南紧靠颍河,交通方便,附近又盛产瓷土原料,为瓷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碑文中所记“商贾云集”是可信的。特别隔山相望就是钧瓷的故乡----禹县神垕镇,与神垕镇相媲美,堪称神前曲河镇。

    登封曲河窑的产品主要有白釉碗、盘、壶、注子、罐、盂等。白釉绿彩有注子、罐。白釉褐彩有珍珠地刻花瓶、罐、洗、碗、枕,还有白釉刻花瓶和黑釉灯、罐、碗等。

    登封曲河窑的装饰主要以珍珠地划花及白釉刻线纹为特征。珍珠地划花始创于密县西关窑,登封与密县相毗邻,曲河窑承袭了密县西关窑的艺术风格,并有所改进与发展。珍珠地划花多为瓶、枕之类,制作工序复杂,瓷艺较高,装饰性强,在烧造工艺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与提高。匣钵上有调节火候的小孔,这就充分体现了登封窑工匠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关于珍珠地刻花或划花的制作工序大体是:(1)首先在器物的胎骨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2)在化妆土上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3)在刻、划的花纹里填上赭色彩。(4)用圈形工具赭色彩在花纹空隙中间或花纹以外的底子上压印上细小的圆圈纹。(5)最后再施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成珍珠地的瓷器,并出现其特有的艺术效果。

    登封曲河窑从唐代创烧,中经五代,直至宋元,延续五六百年之久,生产出大批瓷器产品,满足民间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珍珠地刻花或划花瓷器,工序复杂,形成较独特的艺术效果,应系当时的高档商品。这在禹县白沙宋墓描写地主生活的壁画中,就有形象的反映和说明。该窑生产的高档瓷器中,有的是贡瓷。如《元丰九域志》记载河南府在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贡瓷器200多件,河南府13属县中出产瓷器的有巩县、密县、登封和新安等县。          

    据河南商都古玩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顾问刘建国所著《依据当阳峪窑遗址碑文记载试探钧瓷起源》记载,当阳峪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西南方紧邻焦作市,距市中心仅七公里。这里四面青山连绵,公路沿山盘行,犹如在穿越峡谷。青山环抱中的当阳峪村南口,遗留着一座古窑炉,内壁布满釉层,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窑炉因地势高没有被水淹没,至今仍暴露在地面上。村东侧地下瓷片堆积层距地面达二三米深,应是被水淹没后的现象。村中立有一块北宋遗留下来的德应候窑神碑,据查这是河南唯一一块窑址碑文。为了保护,当地村民专门为这块石碑修建了古式房屋。经对当地村民收集的窑址瓷片进行分析归类,得到初步结论,当阳峪窑所烧瓷器种类应属北方四大窑系范围:钧窑系瓷器,磁州窑系陶瓷,耀州窑系印花青瓷,定窑系印花白瓷。与河南境内,黄河以南地区古窑址出土瓷器种类基本相同。如登封曲河窑,禹州扒村窑等。只是黄河以南地区古窑址出土印花白瓷标本数量较少。当阳峪村周边数十公里内,不断发现古窑址,焦作市文物单位考察过的已有四十三座。我们称这一带是以当阳峪窑为中心的当阳峪窑群。

当阳峪窑遗址碑文题名《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文首句,“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候百灵庙证”。立碑日期记,“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二月二十五日建”。碑文内容写有:“时唯当阳工巧,世利磁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者万余口”。看过碑文,感觉非常明确:当阳峪村北宋时叫当阳村,当地制瓷窑主有一百多户,滋养了万余人口,真可谓瓷业盛况空前,实属民间名窑。由此可知,当阳峪周边众多古代瓷窑在北宋时,是随着当阳峪窑的发展而生存。当阳峪窑带动了周边众多瓷窑的发展,所以称当阳峪窑群较为妥当。

郑州管城柴窑 ,管城柴窑窑址出土瓷器和瓷片(青瓷和青白瓷)非常精美,所见者无不赞叹,曾出土铭文有显德年造、御、官等铭文。据文献记载,柴窑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柴荣)时所烧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柴荣,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称世家豪佑。柴荣皇帝,青年时期,以经营瓷器为业,非常富有。柴荣、赵匡胤、郑恩为桃园三结义的把兄弟。柴荣领着两兄弟一起(在郑州、开封、洛阳一带)经营柴氏瓷器商行,曾在郑州管城唐子巷设立柴氏瓷器商号,在管城窑、新密窑、登封窑、巩县窑设立柴家窑口。柴荣曾派二弟赵匡胤在新密窑沟窑督办瓷器烧造,在新密月台窑(柴窑村)派五弟柴贵督办瓷器烧造。柴窑曾对汝窑、钧窑、定窑、耀州窑有过较大影响,其中,汝窑的釉和定窑的胎最具柴窑风格。  

郑州千金奶奶庙(柴荣皇帝经商传说),郑州西郊西流湖上游小京水河段东岸的一处沟坡上,原有一座庙宇,名叫“千金奶奶庙”。该庙坐南向北,庙内供奉着一位面庞娇美、身穿铠甲的女将,这就是在当地闻名的董千金庙。董千金庙前面就是千百年来从开封、郑州通往洛阳、西安的古官道大路。 
 
董千金庙历经宋、元、明、清诸朝代,其间几经兴毁,庙内四时香火旺盛。清末以后,终因战乱频仍、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1958年兴修水利时,因缺少砖瓦木石,庙被当地生产队拆毁,现仅剩断壁残垣,瓦砾一片。  关于董千金庙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精彩的历史传说。 
 
相传,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未发迹时,与其结拜弟兄柴荣(河北邢台人,五代时后周世宗皇帝,公元955年即位)、郑恩(字子明,后周世宗手下大将)时常推独轮车贩运货物,往来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至洛阳一带。一天中午,烈日高照,晴空万里,三人推着货物走到郑州西郊三官庙村附近时,已累得筋疲力尽,郑恩说:“我现在饥渴难耐,实在走不动了。”赵匡胤道:“前面不远就是三官庙酒店,到酒店让你吃饱喝足。”柴、郑二人道:“我等身无分文,怎能吃饭?”“我自有办法!”赵匡胤狡黠一笑。说话之间,已到酒店。 
 
三官庙酒店为一董姓员外所开,董员外系当地首富,拥有良田千顷,家财万贯,膝下二子一女。二子名董龙、董虎,生得身强体壮,武艺高强。更有一女名董千金,自幼习武,本领不在二兄之下。平时董员外在庄院和酒店内养有大批家丁,用于看家护店,维持秩序。 
 
赵匡胤等三人走进酒店,要了几壶好酒,切了10多斤熟牛肉、20斤大饼,一阵风卷残云,酒足饭饱。饭后,赵匡胤疾步走到自己的推车前,佯装察看一番后,大声叫嚷起来:“掌柜的,我的推车头朝东,谁给我挪了个头朝西,车上货物也已丢失。”董员外闻听后说道:“你还能推啥好货物,即使真的丢失,我也赔得起你。”赵匡胤道:“我车上丢的是:东洋大海七十二张老龙皮,一斗三升金刚钻,正宫娘娘龙凤袄,万岁爷的龙袍,你如何赔得起?”董员外气得高声叫骂:“你们这几个穷小子,吃过饭不想付钱,想耍赖呀,众家丁,给我拿下。”一声吩咐,董龙、董虎带领众家丁围拢上来,赵、柴二人急忙从推车上抽出兵器,与众家丁打了起来。三人且战且退,转瞬间到了小京水河边,看看前有河水,后有追兵,无奈,就在河滩上与董氏兄弟厮杀起来。此时董千金也跨马提枪赶到河边为二兄助战。虽说赵匡胤一根盘龙棍打遍天下十三省,怎奈好汉抵不住人多,三人虽左冲右突,奋力拼杀,然渐渐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郑恩一看形势不妙,便使出损招,将裤子一脱,赤裸下身与董千金对阵,董千金乃是一未婚女子,哪见过这种阵势,当即尴尬万分,倍感羞辱,遂投河而死。赵、柴、郑三人杀散董氏兄弟及众家丁,才得以脱身而逃。 当地人为纪念这位女中豪杰,就在董千金投河处的河滩沟坡上,建立了一座千金奶奶庙,供后人凭吊、祭祀。

    武陟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武陟县城西南7.5公里古怀城遗址之上,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995年)重修。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该塔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 该塔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高30,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敛,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二层以上南、东、西壁佛龛内置佛像,计17尊,两尊铁佛,其余皆为玉石。妙乐寺塔整体设计、砌作工艺及建材质量,均属上乘千余年来,虽历经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塔刹为铜制鎏金,高6.74,由须弥座、七级相轮、宝华盖、水烟、仰月、三重宝珠、刹尖组成,刹柱上有铁链四根,系于塔顶四角,由四尊鎏金铜师镇压。
    塔刹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工艺精湛,实为全国罕见珍品。特别是鎏金铜师,造型独特,西部狰狞,保存完整,堪称文物精品。塔东北20处现存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立巨型经幢,由13节组成,高约7,幛顶雕四大护法神、仰覆莲、伎乐,,幢座雕八力士、八舞乐,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钧窑和柴窑的关系特别密切,过去陶瓷专著曾有不少记述。清朱琰《陶说》中说:“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时督瓷官吏请示瓷器式,世宗批其状 曰:“雨过天青云破处,才(这)般颜色作将来。”清陈浏《陶雅》云:“宋钧之无紫而有异我发现者,盖仿柴天青之佳品也,何必玫瑰紫始为悦哉!今以月白俗名 污之,谬亡甚矣。盖世人俚语,不知世有柴窑者也。”又云:“钧窑有紫、青两种,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民国许之衡《钦流斋说瓷》中 说:“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之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在《陶说注释》中也谈到:“明已有‘片柴值千金’之谚。传世品除 见于高澹人《宋钧窑瓶歌注》、王淦洋《香祖笔记》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七颂堂识小录》,但窑址迄今尚未发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赵青云、 许天申在《钧窑的兴起及其工艺特征》一文中也说:“柴窑这种精良的瓷片,也为北宋瓷业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上述史料说明,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 相传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所制器物已较柴窑为优。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迨赵宋工周,柴窑工匠无所依归,遂群趋颍川经营钧窑是有可能的。

钧字与柴字的通假关系,根据上海博物馆竹简《子羔》记载,“钧”可读为“柴”,是子羔之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字子羔。”子羔,也称子高、子皋、季皋,春秋末年卫国人。“钤”字与今本文献对应者,只能是子羔之名;在简文内容中,与孔子对话者也仅有子羔一人。“钤”从金,今得声,古从今声字有不少音变,此字音读当与“柴”音相近,疑读若“岑”。……“钤”与“柴”为从纽双声,音近假借。按:作者认为是子羔之名,这是正确的。“钧”似应读为“柴”。典籍中“徇”、“迅”二字相通,如:《史记·五帝本纪》:“幼而徇齐。”《集解》“恂,疾也。”《索隐》:“裴氏注未见所出,或当读徇为迅。”③ “讯”、“訾”二字相通。如:《礼记·学记》:“多其讯。”郑注:“讯或为訾。”④“徇”字声符“旬”从“匀”声;“訾”、“柴”均从“此”声。因此,“钧”可读为“柴”,是子羔之名。所以,我推测,柴窑在郑州叫柴窑,在禹州叫钧窑。柴树青 柴有才 柴千军

 柴树青 祖籍河北省隆尧柴家庄 出生地武陟 定居地郑州 河南省科学院教授 作家 中国文物学会柴窑委员会副会长 周世宗柴荣36世孙,主要研究历史文化 炎黄文化 陶瓷文化 武术文化 姓氏文化 发表文章100篇,出版书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