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旅游社区
红山湖导游词
作者/来源:本站投稿邮箱 点击数:14856 更新时间:1970-01-01

【字体:缩小放大

红山湖导游词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欢迎各位来红山湖旅游观光。下面我简要介绍红山湖旅游概况:
    红山水库又名红山湖,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位于西辽河干流老
哈河中游,地处赤峰市松山区、敖汉旗、翁牛特旗交界处,红山水库管理局
驻地翁旗乌敦套海镇。距离赤峰、新惠、乌丹均在90公里左右,地理位置优
越,公路交通便利。305国道横贯红山湖旅游区。
   红山水库于1958年10月动工修建,1960年10月主坝截流,1965年10月竣
工并交付使用,历时7载,动用民工5万之众,总工程量911.14万立方米,工
程总投资8791万元。历经两期除险加固,工程累计投资已逾3亿元。
   红山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国
家大一型水利枢纽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
25.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4486平方公里,控制洪水量占辽河中游洪水
量的75%。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座水库。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红山水库主要由挡水建筑物和泻水建筑物组成。挡水建筑物:主坝 全
长1174米,最大坝高31米;副坝 全长694米,平均坝高6.4米。泻水建筑物:
溢洪道 改建后的溢洪道由原来3孔增至10孔,最大泻洪流量由原来的2869立
方米每秒增至16496立方米每秒。原泻洪洞 高9米,宽8米,最大泻洪流量857
立方米每秒。新增泻洪洞 直径7米,最大泻洪流量593立方米每秒。发电输水
洞 直径4米,最大发电流量42.4立方米每秒。
   红山水库在防洪方面: 保护着下游1个铁路枢纽站,3处大中型水利枢纽,
4座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4条公路干线,6条铁路干线,10多座
铁路、公路桥梁,11座象通辽市这样的中等城市,27家大中型企业,63亿元
城镇固定资产,305万人口,800多万亩耕地的安全,保护区内国民生产总值
200亿元。尚有通辽市重点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双泡子电站一座,
开鲁县境内石油天然气田一处以及辽河油田也在保护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红
山水库在西辽河防洪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辽河干流具有重要的防
洪作用。
    红山水库自投入运用以来,防御了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7次,其
中在施工期间于1962年7月26日老哈河流域发生了18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入
库洪峰流量12700立方米每秒。经过红山水库的调节下泻流量仅为995立方米
每秒,削减洪峰92.2%,6日入库洪水量12.78亿立方米。由于红山水库成功地
拦蓄了这场建国以来发生在本流域最大的一次洪水,使红山水库下游广阔的西
辽河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免遭一次毁灭
性的洪涝灾害。该次直接的防洪效益高达3.97亿元,是修建红山水库总投资的
4.4倍。红山水库运用40多年来,累计直接减灾效益50多亿元,为保护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山水库在兴利方面: 与下游平原水库联合运用,灌溉农田225万亩,稻
田18万亩,库区扬水灌溉10万亩,年均提供农业灌溉用水3.1亿立方米,直接受
益的乡镇苏木20多个,累计灌溉效益40多亿元。红山水库有养殖水面14万亩,
水电站装机容量8720千瓦,直供东北电网。
    自1977年白玉引水渡槽工程投入运用以来,向翁旗玉田皋灌区和敖汉旗康
家营子灌区提供自流灌溉稻田4万余亩,确保这些稻田高产稳产,现已成为名
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红山水库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塞外草原上一颗瑰丽的明珠,是赤峰地
区山水如画、鸟语花香、消夏避暑、旅游观光之胜地。14万亩水面碧波荡漾,
雄伟的水利枢纽工程气势磅礴,库区内蓝天、碧水、沙滩、绿荫以及水库下游
的塞外江南水乡风光,构成了一幅风景绮丽的立体风景画,令游人陶醉于迷人
的山水之间、鱼米之乡而流连忘返!
  红山水库旅游区开辟了北滩游乐区、工程游览区、南苑风景区、和水乡风
光区。旅游区内建有:北滩浴场、北滩公园、天台鸟瞰、摩崖真经、泻洪观瀑、
红亭望碧、明代石刻、白玉引水、燕窝奇观、水乡风光等10余处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
  每到夏秋时节,库内烟波浩淼、水面鸥翔鱼跃、岸上杨柳成荫、风吹花草
婆娑。是距离赤峰市区100公里以内最好的风景旅游区。乘快艇自红山湖码
头在库首环游或上溯到敖汉旗山嘴子扬水站及水库上游芦苇荡处,可欣赏水上
风光及百鸟乐园。自红山水电站尾水区乘船顺流而下至敖汉旗小山水库,可领
略15公里河道湾湾、香莆丛丛、网泊散布、鱼船悠悠、杨柳依依、稻田葱葱、
好一派塞外江南水乡风光!
  红山湖东北15公里处,有翁牛特旗道日那林高勒天然湖泊草原沙漠旅游
区,将是另有一番情趣。
                   作者:刘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