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最新信息
关于知青问题的大讨论
作者/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点击数:19067 更新时间:2014-02-04

【字体:缩小放大

      

刘小萌:不要美化“上山下乡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38358488.html

 

***************************************************************************************************

正确评价上山下乡,弘扬知青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加油

目前社会上对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方兴未艾,评价五花八门,不少议论是以知青的感受谈知青问题,或就知青上山下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知青问题,甚至从一个概念来推导另一个概念,并且以此为依据对持续几十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进行评价。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主观、片面、形而上学的。对知青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知青自身的感受和认知这个范畴,局限在个别领导人在处理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时作为个人意见的只言片语上,更不能仅从概念来推导结论,而应该把知青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领域去研究,这种研究除了知青自身的感受和认知之外,应该更加注重知青们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的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认知,因为对一个历史事件,只有人民群众的评价才是最客观公正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知青这个群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上山下乡这一执行了二十多年的国家政策问题的研究,涉及到新中国建设各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涉及到当时条件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涉及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对国内政策的影响,涉及到旧的传统观念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抵制和干扰,涉及到知青所在家庭的教育影响,还涉及到上山下乡地区农村的农民生活条件及当地农民的素质等等问题,不一而足。从人口数量上说,同时代中国青年人口中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农民青年,从城市到农村去的知青只占当时全国青年人口总数的一小部分。因此,只有把知青问题放到建国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从全体中国青年的状况来看,从这些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去把握,在掌握大量、详尽的事实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把问题看清楚,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从个人感受出发。因为,知青离开农村几十年后,已经融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现在的“知青”本身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阶层,所谓的“知青”只是具有知青经历的人,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思想基础,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囿于个别和片面,甚至把个别当一般,把片面当全面,就会以偏概全,甚至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个人感受是自己对事物的体验,也是个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同时又受个人的经历和实践所制约,也与个人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并为它们所决定。感受是一种心理的、主观的行为。所以仅仅从个人心理感受出发来研究历史问题很难脱离片面性,很容易滑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因此必须努力避免这种情况。评价历史事件根本的标准必须是客观的,只能看其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还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研究历史最忌讳的是忽视对全部事实的分析和研究,单纯从一个概念来引伸、推导出另一个概念,然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做法。对同一个概念,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理解,错误的理解必然导致错误的推导结论。只有通过对大量互相关联的事实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

 研究、评价历史问题只有把它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当时的现实大背景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说明问题。没有客观、全面、详尽、历史地掌握大量相互联系的资料,把个人的一己之见当作全部,甚至不以事实为基础,仅从个人感受或一鳞半爪的事例出发,或从推导的概念出发,泛泛评价,轻易下结论,这不是研究历史的应有态度,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头脑中已经预设了结论,再去调查、收集资料,那么,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也只能是片面的,反映不了事情的本质和主流。同样,对调查的来的情况不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只是罗列在那里,不能从这些现象看到其背后社会的、经济的,人文的复杂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问题就会说不透,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无法服人。

 研究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时,不要只相信一些以权威自居,标榜自己是“研究知青问题的学者”(尽管有些人自己就是知青出身)的研究成果,他们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更不能认为是唯一正确的。他们中一些人不是站在那个时代全部青年人(包括与知青同时代、占一代青年人口80%以上农村同龄人)的立场上,用社会发展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出严谨、科学、客观的结论。而是无视中国国情,站在西方所推崇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立场上,用个人是否获得利益的观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观念),或所谓“人性”的观点(被称为“普世”的价值,可又不包括农村的同龄人),全盘采用西方国家一些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上山下乡问题,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逻辑,其研究成果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以偏概全,剥离历史的实际,尽管煽情,却不能自圆其说。极个别人甚至站在偏颇的、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知青问题,其结论当然是极其片面的。因此,无法获得在上山下乡中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为推动中国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的广大知青的认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山下乡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由政府具体组织执行的,其初衷是为了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上山下乡的千百万知青用自己的汗水、热血以致生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广大知青在受到磨砺的同时,了解了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实际状况,增加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社会主义时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仍然是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一段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辉煌篇章。但个别所谓“知青学者”,却并不注重对绝大多数知青所做出的奉献和成就的研究,而是专门搜集、渲染和扩大上山下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阴暗面,把这些东西说成是全部,并以此来对上山下乡进行评价。上山下乡中存在的问题,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反映。和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事件一样,涉及1700多万人,几百万家庭,影响遍及全国的一场大规模的历史事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存在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党和国家也一直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正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研究、认识、总结的,以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问题,也是研究历史问题时不能回避的。现在一些人不是去探寻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这些问题无限扩大、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地评价上山下乡,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主流,否定知青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的贡献,全盘抹黑和否定上山下乡,说上山下乡政策是“历史的反动”,“邢燕子、侯隽也应该做检查”,完全缺乏起码的科学态度。他们抓住枝节问题,用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否定全局,用某些具体方法上的失误来否定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方向的正确。想方设法地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知青英雄群体进行歪曲,贬损。这些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人对上山下乡的知青产生了不应有的偏见。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名,随意裁剪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把知青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所做出的贡献裁剪掉了,把知青与农民群众结成的亲密关系裁剪掉了,而把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个别事例拼凑起来当做知青上山下乡的全部历史。他们采用了这么一个逻辑: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故意将自己对上山下乡道路的歪曲结论反过来强加到上山下乡政策上,并以此为根据宣布已经有了否定上山下乡历史的必要。他们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攻击和否定上山下乡的历史,明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锋所指就是为了全盘否定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知青也参加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为国际垄断资本改变我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张目。为此我们必须明确指出:对知青上山下乡的研究和评说是为了还知青历史以本来面目,总结,提炼广大知青在上山下乡中表现出来的“忠诚、责任、奉献”的知青精神,是为了使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团结全体青年和人民努力奋斗,以巩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总之,我们在研究知青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否则就会受骗上当,迷失正确的方向,把知青问题的研究引导到邪路上去,给社会一个歪曲了的知青形象,使得谬种误传,给社会、给历史留下错误的结论,从而对后人在研究历史,总结社会发展规律与经验时产生误导,贻害子孙,搅乱人心,影响团结和社会和谐,给处心积虑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人提供可乘之机。

 像评价任何事物一样,对知青上山下乡评价的标准也应该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历史的,对于涉及1700多万人的上山下乡进行评价,只能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历史条件下,只能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否发展来衡量,要经得起社会和历史检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还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看实践的社会效果。而社会效果如何则应该由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评价,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是那定盘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各级地方政府最接近实际,最能够体会到群众的真实感受。越是基层政府,越是关心当地的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果说当年各地是因为“政治任务”而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表示欢迎,有作秀成分的话,那么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检验,再看看当年知青下乡或插队的地方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就非常必要了。基层群众和政权机构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础,他们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评价的总和才真正反映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态度。现在大量接收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陕西、山西、黑龙江、云南、内蒙、山西、新疆、四川以及湖南、广州等地区和各生产建设兵团都对知青上山下乡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大量鲜活的事实和数据说明:

   一、知识青年给偏僻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风尚。

   二、知识青年是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知识青年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先锋。

四、上山下乡期间是农村科技文化最活跃的时期。

五、上山下乡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

六、上山下乡是对社会的一大推进,加快了城市、农村的文化交流和人流、物流,

尤其是信息交流。

七、上山下乡使知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获得了锻炼,成长为各项工作的骨干。

八、上山下乡使知青与农民结成了血肉关系。

九、上山下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之歌。

十、上山下乡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个与知青同龄、曾经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延安地区的回乡知青薛天云认为:“‘老三届’学生是一群‘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理想主义大群体,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一种不怕困难、不怕邪恶的大无畏精神,有一种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敢于揭露落后,敢于建言,有新思想、新观念。……”

陕西宝鸡颜家河公社颜家河林光村书记赵全来说:“颜家河人民不会忘记,许多知识青年在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普及文化教育、愚公移山、科学种田、为农民送医送药、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等方面取得的出色成绩。”

逊克县的副县长刘玉东,是一个农村土生土长的知青同龄人,他说:“知青上山下乡对全国农村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劳动的作用。要在中国农村的普通老百姓中讲卫生,讲文明,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做不到,你们知青做到了,这确实是伟大的功劳!”

黑龙江黑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会龙对知青说:“你们就是开拓者,就是黑河经济发展的奠基人,黑河人民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这方热土的一片深情”。

大兴安岭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对知青说“你们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荣史册,永远铭记在大兴安岭人民的心中。”

鹤岗市人民政府网20110905载文《青山黑水颂知青——知青文化概述》说“萝北的千里沃野、巍巍兴安、涛涛龙江、稻海麦浪从未停止过对知青的思念与歌唱,思念与知青们的深情厚意,歌唱他们为萝北创造的辉煌。”

佳木斯位于黑龙江中心地带,曾经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后来的黑龙江农垦总局所在地。专门设立了“知青节”,每年9月都要举办“中国。佳木斯三江知青节”。这天全市人民放假一天,以示庆贺,表达黑土地的人民对知青开发北大荒的感念。

内蒙阿荣旗政协文史资料《知青记忆》的前言中说:“从1962年到7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再教育,演绎了一场空前的、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场运动对阿荣旗的影响是积极的深刻的,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城镇知识青年的到来,对阿荣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黑土地不会忘记他们,阿荣旗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中共扎兰屯市委和政府20087月在《致曾在原布特哈旗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的慰问信》中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扎兰屯开发建设时期,是你们在这块热土上奉献青春、抛洒汗水,为扎兰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你们为当年闭塞落后的北疆带来了城市文明,将荒蛮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是你们以青春的激情和不屈的毅力,为扎兰屯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农垦》的编辑郜宁校在一篇题为《<中国知青部落>迟到的反应》文章中说:“十年中,有多少知青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造福于边疆,他们中的佼佼者走上农场各级领导的岗位,勤奋好学者跨进农场教师和医务工作者的行列,而在最基层的知青更是用他们的血和汗浇灌着万顷胶林千亩良田,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有形无形地影响着闭塞落后的边疆一天天开化进步,发生巨变。所有这一切,边疆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农场职工更是铭刻在心。”

东风农场的老职工,工会主席刁光明2009年在上海情系勐龙 相聚世博”座谈会上深情的说“没有知青就没有东风农场,没有东风农场就没有橡胶产业。你们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一代,你们把青春留给了农场,你们为东风农场作出了贡献,为我们老工人作出了榜样,我们老工人经常以你们知青的榜样来教育我们的后代,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东风农场”

人民群众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历久不衰、弥足珍贵的记忆,对知识青年良好形象的高度评价,更是人间正道、千古评说!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知青所做出的贡献!

   为了让历史铭记知青的贡献,在政府的支持下,不少地方纷纷建设了以知青为主题的广场、雕塑、纪念碑(墙,石)、纪念林、博物馆,目前不完全统计有如下这些:

  1、佳木斯市知青纪念广场

  2、《兴安儿女》群雕

  3、大兴安岭新建“知青广场”

  4、大兴安岭老知青纪念馆

  5、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知青纪念馆

  6、黑龙江857农场大型雕塑《耕耘》

  7、黑龙江农垦总局二龙山农场“知青墙”

  8、黑龙江黑河市知青博物馆

  9、黑龙江塔河知青纪念碑

  10、哈尔滨知青公园

  11、黑龙江安邦河公园知青纪念碑

  12、黑龙江友谊县中国知青村

  13、小西河村知青广场

  14、《科尔沁知青之恋》雕塑

  15、呼伦贝尔知青广场

  16、内蒙古锡林格盟勒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纪念69位在扑火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知青烈士)

  17、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知青广场

  18、锡林浩特“情系草原”纪念石

  19、乌兰浩特天津知青林纪念碑

  20、内蒙“草原深情纪念石”

  21、内蒙乌拉山发电厂知青纪念碑

  22、内蒙四子王旗的知青敖包

  23、青海格尔木山东知青纪念碑

  24、青海格尔木的“山东知青林”

  25、云南瑞丽知青纪念碑

  26、上海知青广场

  27、上海知青博物馆

  28、上海“知青林”

  29、上海崇明知青创业纪念墙

  30、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

  31、江苏新曹农场“知青亭”

  32、河南郏县广阔天地纪念馆

  33、河南登封垌头村知青纪念馆

  34、湖南江永知青雕塑

  35、湖南炎陵“知青阁”

  36、湖南靖州知青纪念园

  37、湖南武冈云山知青纪念碑

  38、福建顺昌知青纪念碑

  39、福建顺昌老知青路

  40厦门永定仙师知青纪念馆

  41、福建知青路纪念碑

  42、福建永定县大溪乡“厦门知青纪念亭”

  43、福建厦门永定县大溪知青路

  44、厦门知青路

45、浙江宁波(鄞州)知青博物馆

46、浙江温州市龙湾区马鞍岭“知青亭”

  47、江苏吴江南麻镇“知青亭”

48、江苏泰兴水产良种养殖场知青纪念牌

49、山东第二故乡纪念碑

50、山东济南波罗峪知青村

51、云南安宁“知青林纪念石”

52、昆明市安宁知青历史文化廊

53、云南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大型浮雕《记忆》

54、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中国知青纪念林”

55、四川西昌知青博物馆

56、四川成都建川知青生活馆

57、广州白云山“知青亭”

58、广东省高州市火星农场“知青亭”

59、广东茂名农垦区建设农场场部“知青石”

60、广东梅州平远县黄田“知青纪念亭”

61、广西钦州灵山县平山林场“知青亭”

62、广西大明山林场“知青石” 

63、海南农垦知青博物馆

64、海南龙江农场“知青石”

65、海南吊罗山“知青林”

66、知青金训华烈士雕像

67、知青张勇烈士墓

68、延安北京知青纪念林

69、延安北京知青陵园

70、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

71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知青旧居”纪念石

72、黄山知青烈士纪念碑

73、黑龙江花园农场知青纪念碑

74、辽宁阜蒙县中国知青纪念碑

75、山西运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馆

76、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景信村知青纪念馆

77、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知青专题展览馆

78、山西平陆县毛家山知青纪念馆

79、江苏白马湖农埸“知青纪念亭”(方案完成待建)

80、广西柳城县中国知青第一城

81、云南知青生态城、知青纪念碑、知青纪念墙(设计完成待建)

82、扬州知青纪念馆(已经纳入城建计划)

83、杭州知青纪念馆(已通过可行性性研究)

     如此众多的纪念物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是知青们自恋自爱自造的吗?

这就是人民的态度!人民的评价!人民的结论!

知青修的电站现在还在发电,知青修的水库现在还在蓄水,知青修的干渠现在还在灌溉,知青修的道路现在还在通车,知青开垦的荒地现在成了粮仓,知青种植的橡胶树现在还在出胶,知青抢救的病人现在还在健康的生活,知青接生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知青教过的学生现在已经走上生产或科研的一线、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知青英烈现在还在受到人民的祭奠,知青的事迹现在还在当地人民中传颂......

近年来,知青回到当年下乡的地方去探望那里的父老乡亲的活动及报道呈上升态势。

知青在过去时代给农村带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在经历过几番风雨洗礼、烈火锤炼之后,已经作为对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的贡献,深深镂刻在人民的心里和全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中,镌刻在了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丰碑上。因此我们对弘扬知青精神应该有自信,有信心,敢于并且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歪曲事实的种种谬论,因为我们身后是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现在正确地总结,客观地评价上山下乡,弘扬千百万知青在奋斗和奉献中用汗水、热血以致生命凝聚,铸就的知青精神,宣传知青文化,是历史又一次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我们就是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为中国梦加油!

                              山西插队北京知青  葛元仁

                                  陕北插队北京知青  聂新元

2013-09-25

(作者简介:葛元仁,首师大附中66届高中毕业生,68年到山西夏县禹王公社插队,曾担任民办教师,大队革委会副主任;75年抽调到太原铁路分局工作,曾担任团委书记;77年考入山西矿院,曾担任全校学生会主席。现为黑河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聂新元,人大附中68届高中毕业生,69年到陕西延安地区宜川县云岩河公社插队,1971年初选拔担任公社和县委干部,曾担任宜川县公社团干、团委副书记。1978年底调入原机械工业部科研事业单位工作,曾在多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已退休。)

 

 

谈用什么标准来检验上山下乡是否正确

 

李继明

 

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示,从此,国家开始号召城市知青到农村去走上山下乡道路。文革中,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再一次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运动,再掀高潮。10年时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奔赴全国广大农村,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同时知青在广阔天地里也锻炼了自己。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文革结束。1980年中央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华大地前后经历了2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声势浩大的青年下乡锻炼运动。现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远去我们30多年了,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研讨那段史料,究竟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那段历史?评价知青运动的功与过,正确和错误,大家站在不同角度,各抒己见,虽结论不一,但持肯定态度者还是占多数。我作为亲历那个年代的老知青,也想参与其中,用自己的观点去谈知青下乡是否正确。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虽结束多年,但大家对这场运动对、错的争论,始终没有中断。我认为:“人们评价和检验知青运动是否正确,其结论和他对知青运动认识,看问题方法相一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检验它是否正确的标准,应主要放在,是否促进了当时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建设边疆,巩固边疆,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和国家安全,是否起到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劳动化,锻炼培养革命接班人,是否有利?我们只有从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高度和角度,评价和检验知青上山下乡是否正确,这才是正确方法。我认为;“毛主席治国具有,大胆略,大气魄,大智慧,高屋建瓴,非寻常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能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治国,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问题是存在的,但不影响知青运动功绩的主流。”检验知青上山下乡是否正确?我想具体从劳动,实践,经历,情感四个方面谈它的正确性。知青运动实践的精髓,我觉得对今天国家的发展,干部队伍的防腐,社会的长治久安,仍存在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但自古以来,统治阶级就鄙视体力劳动,孟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传下来传统观念。毛主席非常注重体力劳动对人思想改造的作用,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要做到一点,首先共产党人需要永保劳动人民本色。劳动人民本色,首先是热爱劳动,干部队伍劳动人民本色的缺失是先从脱离劳动开始的,共产党只有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而不是置于人民至上,当官做老爷,作威作福,共产党才能千秋万代江山永固。毛主席要求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参加生产劳动。毛主席把干部参加劳动看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才能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情况,掌握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全党干部和群众争当劳动模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人民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劳动作风体现着延安作风。干部参加劳动,毛主席不但这样要求全国广大干部,而且身体力行,大生产运动时毛主席同样有生产任务。建国后,北京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毛主席在百忙中还安排时间去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也和水库全体民工一样铲土挑担。毛主席在1968年10月5日发表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从时间上看,毛主席这个指示比1968年12月22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还提前发表两个多月,干部下放劳动,知青上山下乡,两项指示为什么在短时间内集中先后发表,这证明毛主席两个指示是一个战略措施,就是用劳动改造干部,改造知识分子思想,防止特权阶层产生,缩小三大差别,进一步促进社会平等。        

毛主席对待自己的子女也很注重劳动教育,如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主席并没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留在中央机关工作,而是让他到农村参加土改,参加劳动。还让他到劳模吴满有家学种地,让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李纳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大学毕业后,1970年毛主席同样让李纳到江西井冈山“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李纳在"五、七"干校结识了一位工农出身的年轻人,并且相爱。出于李纳身份,当时干校领导出面干预她们婚姻。李纳执意坚持,上书父亲,请求结婚。毛主席毅然在信上批示“同意”。毛主席没有把自己的女儿看得比工农家庭的孩子高出一等,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没有丝毫门第观念,儿女婚姻大事,毛主席把自己的身份和工农等同起来,与工农家庭做亲家,毛主席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人,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也是毛主席平凡之处,毛主席永远受劳动人民所敬仰。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认为;毛主席就是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劳动,去吃苦,去锻炼,去和劳动群众相结合,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成长。这是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措施。毛主席这是对青年,对子孙后代的真爱和大爱。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反认为劳动是下等人做的事,一提劳动就和没出息等同起来。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在顺境中,在溺爱中,在物质丰厚的舒适环境中成长,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子女的爱,这是大错、特错的教育理念,它使众多像李、梦之子李某某这样聪明的孩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掉了孩子的前程。这样沉痛的教训,其中有家长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因为现在劳动光荣社会不那么提倡了。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要吃苦,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有这么一段话“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相互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摩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知青在下乡参加劳动时要吃苦,要遇到许多困难,这是毛主席早就告知青年要经历的过程,也是今天知青表述最多的过程。一部分伤痕文学,伤痕影视剧更细化了这个过程,这是不奇怪的。也有一些人,把在农村和农村姑娘或小伙结婚,说成是吃亏上当,我觉得欠正确。这是“渴望”电视剧中王福生理念,逆境中得到温暖和帮助,在顺境中又要抛弃,不是真爱。我们只有正确的理解劳动,才能公正地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性。我们今天应反思蜜罐式教育后代的方式是否正确?还要反思现在干部队伍四风不正问题,腐败问题等等和我们对干部队伍不再强调参加劳动,是否存在关联?   

二、实践增长才干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我认为人生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学校的文化课本,一本是社会大学的实践课本,两本书都要读,两本书同样重要,偏一不可。学生不出学校门,就是读书读到博士后学生仍然是幼稚,不成熟的,他们缺乏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书本的东西是不能照搬到生活中去的,人任何创造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实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社会实践的大学中增长见识和才干,知青通过参加农业劳动,强健了身体,知道了粮食是如何种出来,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懂得了爱惜粮食,不再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知青面对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也激发了众多知青立志改变农村的志向,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青在农村,生活上要烧火做饭,挑水打柴、洗衣服,缝缝补补等等,有些需要自己动手,有些需要互相帮助。这些都增强了知青们生活自理能力和集体观念。知青平时常写家信和同学间书信往来,谈农村生活,倾诉思想情感,反应农村真实生活,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知青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现在有些知青珍藏书信编辑成书,读起来有快乐,有痛苦,有志向,有担当。知青过年独自或结伴回家,大家都有很强的家庭观念,那时知青虽经济条件有限,但多少都惦记着给父母买一些东西,给兄弟姐妹带一点特产。知青在回家的路上,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社会不同人群,了解社会信息,增加见闻。有时还要和社会不同人群打交道,增强了知青的办事能力等等。农业劳动,社会实践是在学校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东西,知青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实实在在学到的是人的生存能力,这也是知青群体潜在的发展能力。很多知青还从中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在进城后的工作和仕途发展上有了思想根基。通过下乡使知青这一代人变得更成熟,更能吃苦,更现实,更有责任感。     

   很多知青通过下乡实践,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他们在劳动之余挤时间,自学农业科技知识和自学文化课程。总之,边学习,边劳动,这些知青有被社员选送成为工农兵学员,有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参加高考被录取成为新一代大学生,学习、实践、再学习的知青都有了更好的发展,没有继续求学的知青也都成为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一代城市建设者。     

   现在青年学生从校门到社会,在校社会劳动,社会实践几乎是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难就难在缺少实践经验,也许我们能通过上述知青运动实践,从中得到一些借鉴经验。   

三、人生经历人生经历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发展和教育后代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没有哪个行业的工作经历,在哪个行业中就属外行。如果是一位国家高级领导,人生经历就更重要了。现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农村调研时,不管是盘腿坐在农家的炕上或是和农民交谈,还是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土地墒情和苗情,或者向身边农村领导发问,让人看着都是那么自然,懂行,是农业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到农村调研不走过场,凭着他们的农村经历在农村基层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这就是领导全局的能力,人的能力和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古人有“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说,这也是讲人要有所作为,要有各种经历,受各种磨难,这样才能胜大任。   

     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文革前、后,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知青都赶上了,人生经历打造了知青群体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性格,他们挺直腰板,勇敢面对人生,国家在前进,知青一代奉献不止。   

四、情感。谈到情感,我很想先讲邢燕子、董家耕两位知青,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一些感人故事。1964年12月下旬,邢燕子、董家耕作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邢燕子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开会时,是毛主席领着邢燕子的手走上主席台,领到前排座位上,让邢燕子坐下,毛主席才走回自己的座位上。邢燕子作为知青,在农村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并没有多大功劳,毛主席对知青邢燕子的礼遇之高胜过了战火中拼杀出来的干部。会议期间,恰逢12月26日毛主席71岁生日,工作人员在大会堂为毛主席摆设了三桌生日宴,参加宴席的人员有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一些国家领导,还有邢燕子、董家耕两位知青及陈永贵、王进喜等一些工农代表。毛主席没让自己的子女参加他的生日宴,毛主席是这样和在座人讲“今天没让我的孩子来,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不下乡,不配……。”毛主席让邢燕子坐在自己的右手边,让董家耕坐在自己的左手边,两位知青坐在主席的两旁,毛主席在席间怕两位青年吃不饱,还给邢燕子和董家耕夹饺子和烧饼。我看了邢燕子董家耕和毛主席这段故事后,感想万千。毛主席的生日宴,不让自己子女参加,却安排两位知青坐在自己左右,在毛主席的心中,把下乡和不下乡问题看得是何等的高又何等的重啊。在毛主席一生有数的几次生日宴中,这样安排人员座次,我想应该是有很深含义的。毛主席对董家耕说;“在农村有这么多文化可以办点事。”这也是在鼓励全国知青在农村发挥作用毛主席对知青有着深深地厚爱,有着浓浓的情感。   

   情感很重要,一位领导如果对农民兄弟有很深地情感,待农民像亲人,他会全身心投入为农民服务,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绝不会做出伤农害农的事。人民现在呼唤焦裕禄,我认为;“焦裕禄精神的宝贵之处在于他对群众的情感到位,焦裕禄待群众像亲人,情系群众,做事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一生甘做人民公仆。”   

     知青上山下乡在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劳动和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知青这个群体,文革后陆续返城,虽然知青人脱离了农村,但很多知青仍心系农村,他们定期不定期的回农村看望乡亲,还有很多知青不断为第二故乡无私做奉献,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为农民奔小康仍在尽力。这都是知青对农民的情感,是现在社会的正能量。有很多知青后来工作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他们吃苦耐劳,工作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可以说很大程度得益于知青年代的下乡经历和所受到的教育,这些都足以证明知青下乡的正确。   

知青下乡是否正确也有不同声音,这是正常的,人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否正确,我想国家迟早也会出台一个公正结论,老知青和所有关心知青事业的人都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知识人才,这一点不容置疑,知识青年不再上山下乡,农村知识人才的来源问题,仍是摆在经济学家和我们面前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