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知青岁月

专题栏目

从放羊、赶驴车到学报主编
作者/来源:北京知青网 点击数:3724 更新时间:2008-08-12

【字体:缩小放大

从放羊、赶驴车到学报主编    那时,在西乌珠穆沁旗白音乌拉浩特镇街头,常可看见一位赶毛驴车的青年男教师。他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戴付眼镜,一身灰涤卡制服上常常沾着土或面。他就是西乌旗中学食堂管理员、呼市知青刘成法。    

刘成法是呼和浩特第二中学原高二的学生,班级团支部书记。1967年底,他在曲折等10名到内蒙古牧区插队的北京中学生的影响下,主动报名,随师大附中、一中、二中、三中等校的50名中学生,一起到锡林郭勒盟西乌旗额仁戈壁牧场插场。他们是文革期间呼市首批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    

在牧场,刘成法放过羊,参加过各种牧业劳动,经历过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气候恶劣、劳动苦累、文化生活贫乏等各种困难。冬来暑往,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操,而和牧民的朝夕相处,也使他不仅学会了蒙语,而且学会了做人,即:勤劳、诚实、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在知青中,他们还试行了“供给制”,建立了“集体户”,做为5名“勤务组”领导成员之一的刘成法,参与了知青生产、生活及思想的管理,积极为大家服务。出色的工作,热情的为人,良好的品质,使他很快得到了牧民和知青们的认可。1968年他回呼市出席了内蒙古自治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也就是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他与在同一牧场下乡的师大附中高中毕业生、蒙古族女知青王六英相恋了。    

经过4年多锻炼,1972年11月刘成法被抽调到西乌旗中学当老师。经过一天紧张备课,他匆匆登上讲台。然而,刚教完一节语文课,学校领导就找他,让他去管理学校食堂。食堂有六、七名炊事员,管着一、二百学生吃饭,还有教师的小灶,这个活比当普通老师自然又苦又累。可他二话没说,以知青那种“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的螺丝钉精神,认真当起食堂管理员,一干就是六年。    

刘成法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天天早起晚归,加班加点,风里雨里,精打细算。自己赶驴车,自己背麻袋,自己买菜卖饭,还常常自己上灶掌勺帮厨。账目清清楚楚,管理井井有条,不仅很快改变了食堂面貌,改善了师生伙食,还逐步补充了以往的钱粮亏空。刘成法还注意做好住校生、炊事员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还乐于助人,不管份内份外的工作有求必应,从不推托;从而受到学校师生员工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于出色的工作,1975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称号,1977年被评为西乌旗劳动模范和锡盟先进教育工作者。    

全国恢复高考后,30岁的刘成法于1978年10月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大学学习、工作的30年中,当年在牧区、在基层养成的踏实、勤恳、不断进取的作风,帮助他克服了许多困难。他高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上进,不管是在历史系副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上,还是学报编辑部主任、哲社版常务副主编、教育科学版主编的工作中,他还象当年当知青、做食堂管理员那样,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他常说:“那段牧区生活不仅是他人生道路上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自己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