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文史社区
红山的故事(1)
作者/来源:本站邮箱 点击数:18001 更新时间:2009-08-10

【字体:缩小放大

红山的故事

之一

红山坐落在赤峰城区东北、翁牛特旗东南、敖汉旗西北部,距离赤峰、乌丹、新惠均在90千米(公路里程)左右,红山海拔503.1米,占地1.2平方千米。因其山石赭红、赤壁奇崛而命名。

 红山水库由于建设在红山脚下而得此名。因它是人工建造的,故又称红山湖。

 相传红山宝物实在多,藏有918锅,不在前坡在后坡。红山又称刻有经文的红山,蒙古语称毕其格图乌兰哈达。多少文人匠士来到红山寻宝刻字、考察古迹、拜谒游览,让红山集灵山秀水、佛门真经、佛像颂文、摩崖镌刻于一身,使其扬名。尤其是在明代1604年(万历32年)朵颜卫都(治所遗址在红山湖左岸三间房村,一座长宽各210,高12,宽8的残存土城墙轮廓清晰可见。相当于现在地市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指挥使打卜孩为民塑造金佛藏于红山之后,石匠邵志为打卜孩为民造佛、祈求平安的行善功德在红山摩崖上镌刻纪念。颂文如下:“大明万历三十二年,岁次甲辰 ,朵颜卫都指挥使打卜孩为万民发慈悲,真心造佛,真意咒千年,千年不坏,万年不改,万民都有功德。界岭白石匠邵志  十一月初十日”。1743年(乾隆8年)秋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自承德避暑山庄去盛京(今沈阳)拜谒祖陵行至红山时,正遇老哈河水上涨,无发渡河,乾隆三拜后祈祷说“如能顺渡,奉经常颂”。第二天到了响水时,果然河水消涨,车驾顺利渡河。面对奇峰兀立、瀑布垂飞、山花烂漫的壮丽景色,乾隆赋30句长诗一首《观敖汉瀑布水》。并命人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镌刻在响水左岸的摩崖上,石刻面积约180平方米。乾隆回到北京后,为践“奉经常颂”的诺言,派工匠在红山用蒙、汉、藏三种文字凿刻了“、嘛、呢、叭、咪、”佛典六字真经。此后,红山盛名远播,吸引更多的僧人墨客前来红山观光游览。

  红山脚下建王府

红山位于老府东侧2千米处。老府自1813年(嘉庆18年)起作为第10代敖汉王达日玛嘎如迪新建的行宫,于1820年正是被敖汉王宣布为王府。一直到敖汉末代王第16任扎萨克——勒扎勒仁欣旺布均是敖汉王的王府。历时121载,饱经沧海桑田 。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历代敖汉王之所以定居于老府,那是因为老府东侧的红山风景秀丽、风水佳境。听老人们说“红山很有灵气,在盛夏雨季时常看见红山布满亭台楼阁、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一派壮丽景色”,即海市蜃楼景观。

1891年秋季起事于敖汉南部贝子府的金丹道教——“红帽子”(教徒用红巾裹头)叛乱,于11月将建在红山脚下“九龙墩”之上的敖汉几代王爷的府第——老府焚毁。当时执政的敖汉第13代郡王达木林达日达格是一个满脸胡须长度过腹的彪形大汉,旗人昵称“大胡子王”。达王自幼习武、摔跤、善射、骑术超人,武艺过群,性情暴烈。他被清朝廷指派直隶提督叶志超任命为平息“金丹道教”起事的追讨前锋,达王在被一群“红帽子”包围后,挥舞毛瑟枪一连打死13个“红帽子”,边杀边退,骑马突出重围,年底“红帽子”全军覆没。由于“大胡子王”在平叛“红帽子”起事中功勋卓著,故于1893年(光绪19年)12月被清朝政府封为亲王,并得到嘉奖。1896年(光绪22年)擢升为掌管11个旗的昭乌达盟盟长,次年又被慈禧太后授予“黄缰”最高奖赏。此时的达王居功自傲、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将王府兴建在老府北面8千米处的一座小山前,因为是新建的王府,故名新府。新王府占地面积500余亩,模仿紫禁城的格式兴建了三大院,宫殿高大雄伟,雕梁画栋,院内种植树木花草。并开渠引用大黑山胡日叶图旺泉水从王府门前流过,犹如紫禁城的护城河。由于大胡子王横征暴敛、激起民怨,加上他利用职权挪用清政府赈济敖汉右旗和奈曼旗两旗灾民的大部分银两修建新王府。因此惹怒了两旗王爷并联合其它10位王爷联名上诉“大胡子王爷”。1897年清政府以“扰累属下”,“违例科派”等罪名撤销了达木林达日达格的扎萨克及盟长职务。此后大“胡子王爷”定居北京,因其抑郁寡欢颈部生痈于1901年在北京病故。

 “大胡子王”被撤职后,他15岁的独生子拉扎拉敖日贞袭王位。拉王不理政事,寻欢作乐,偷香窃玉,迷恋酒色。1905年正月11拉扎拉敖日贞王爷带着霸占的已婚侍女进京朝见德宗皇帝期间,与其女佣淫荡熟睡时。在京城竟被自己的厨夫、女佣的小叔子福珠来用菜刀砍头而死,故称剥刀王。

因拉扎拉敖日贞无儿袭王位,1909年他的叔父久居高日苏庙的大喇嘛——高万布扎布48岁时还俗继承了王位,旗人称为“喇嘛王爷”。“喇嘛王爷”住进新府后心存疑虑,常想仅仅5年时间里父子两代王爷先后死于抑郁和招惹杀身之祸,再加上那些神乎其神的传说,认定新府风水太硬不发王,镇服不了山神土地,克伤主人所致。因而“喇嘛王爷”又在老府东面8千米处建了一座王府大院,因其建在老府下游,故称下府。后来又在下府建了庙宇,常有喇嘛念经,为百姓治病,很快兴盛起来。但终因风水不及老府,后又重修红山脚下的老府。将王府自下府迁居新修复的老府。

192918岁的勒扎勒仁钦旺布任敖汉第16任(末代)王爷,他是成吉思汗第33世孙,又名鲍荫周。勒王定居于重新修建的老府,开始了他的王爷生涯。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承德后,王权被废。将敖汉左旗、敖汉右旗、敖汉南旗三旗合并为敖汉旗,聘请勒王为敖汉旗首任旗长。他告别了母亲,携带福晋到新惠后,断断续续当了4年旗长。1939年秋季,日本人调他去承德伪热河省地政局就职时,勒王看透了日本人心存不良,乘机辞职回家,一直到全国解放再未出任。

老府作为风水宝地在建国前后曾是翁敖联合旗、翁牛特旗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因乌丹县与翁牛特旗合并,故将翁旗人民政府自老府迁至乌丹。乌丹城本来叫紫城,蒙古语称宝日浩特。因紫城与紫禁城近音,清政府不许。为了不改变原意,故将汉语的乌(黑)与丹(红)合并,便是紫的意思,保留了紫城的原含义。

195810月红山水库动工修建,196010月大坝合龙,将老府淹没。昔日辉煌的封建王府,已被现代化的水利枢纽工程所取代。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翁牛特旗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原老府西面2千米处老哈河左岸上规划并建设了一座新的城镇,故名新城。

1956年建立乌敦套海乡,1984年改称乌敦套海镇。乌敦套海是蒙古语,汉语为柳树湾子。是因老府以东老哈河两岸长满了柳树而故名。此湾子是老哈河上的第9个大湾子,又称九龙墩。传说龙生九子,老八触犯天规被贬下凡到九龙墩,以示惩罚。九龙墩水质优良,天然饵料丰富。王老八却甘心情愿在这里生活。它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故使红山水库的王八(甲鱼)越来越多,最大的有20多斤重。因王八是大补之物,故被人们视为宝贝,不择手段猎而取之,致使红山水库的王八频临灭绝。喇嘛们不甘愿王八灭绝,故于2002年初夏的端五节向红山水库投放了1888只小王八让其繁殖。

红山脚下建水库

老哈河为西辽河水系上游南源,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的光头山北麓,海拔1490。在宁城县的七家入赤峰市境内,流经宁城县、喀喇沁旗、建平县(辽宁省)、敖汉旗、元宝山区、松山区、翁牛特旗至通辽市苏家堡上汇入西辽河。全长426千米,其中红山水库坝址以上275千米。

老哈河久为塞外大川,秦汉时期称“乌候秦水”,隋唐时期称“托纥臣水”、“土护真河”,契丹语称“陶猥思没里”,辽金史称“土河”、“涂河“徒河”,元明两代沿称“土河”,清代始称老哈河,蒙古语曰老哈木沦。“老哈”是突厥语——“铁”的意思。老哈河水系有较大的一级支流12条,二级支流8条,均在红山水库以上且多分布在老哈河干流的左侧,呈一不对称的扇形水系。

红山水库的勘测设计始于辽河流域规划。历史上西辽河平原水患频繁,据史料记载仅民国初年(1912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间,就发生了较大的洪水10次,洪水重现不足四年一遇。致使沿河人民反复遭受洪涝灾害之苦,生产、生活极度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建国不到10的时间里就批准建设红山水库工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解决辽河两岸人民摆脱频繁水害之苦的一项重大决策,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昭乌达盟(以下间称昭盟)与哲里木盟(以下间称哲盟)广大人民参加红山水库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红山水库工程作为国家“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由辽宁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辽河工程局承担施工任务,于195810月开工修建。

开工初期由辽河工程局直接领导各个民工兵团进行施工,民工兵团是以旗县为单位的基本建设组织,兵团下设以公社为单位的连队。随着施工管理的需要,组建了红山水库工程总指挥部,下设昭盟指挥部和哲盟指挥部。19603月工程施工进入高潮,昭盟指挥部负责赤峰县、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10个民工兵团共计30000人,哲盟指挥部领导通辽县、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库伦旗、奈曼旗7个民工兵团共计20000人,50000之众民工在2平方公里的施工现场真是人海如潮、车水马龙,格外热闹。工地党委召开誓师大会,提出“动员一切力量,争分夺秒,为5月合龙,6月拦洪而战”的奋斗力口号。自3月中旬到6月下旬,全体指战员经过100天的夜以继日的奋战,在突击大坝上土的同时,完成了坝端齿墙、回填导流槽及输水洞衬砌等项工程。当大坝拦洪断面抢修到425米高程时,红山水库上游普降暴雨,625日一天内连续出现3次洪峰,当晚导流槽被冲毁,失去了汛前大坝合龙的条件。在总结前期施工教训的基础上,工地党委提出“克服困难,誓夺大坝日上土20000方,保证9月合龙,101日把礼献”的奋斗目标。工地全体指战员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昼夜奋战,大坝日上土高达25600立方米,终于在108日胜利合龙,11月中旬大坝上土平均达到435米高程。19613月呼市、包头、乌兰察布盟共抽调2400名职工,成立了呼市、包头、电力3个兵团,归属哲盟指挥部领导,支援红山水库工程建设。1961年底主、副大坝全部达到440米高程,上游护坡均达到439米高程,溢洪道陡槽开挖完毕,具备过流条件。

19627月下旬老哈河流域发生了18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726入库洪峰流量12700立方米每秒,超过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6日入库洪水量12.78亿立方米,也超过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3天水库水位陡涨了11.8,达到437.08高程,防汛形势非常严峻。经过红山水库的调控下泄流量仅为995立方米每秒,红山水库工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果,该次直接防洪效益为3.87亿元,是红山水库总投资的4.4倍。使广阔的西辽河平原地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免受一次毁灭性的洪涝灾害。

经历了19627月的特大洪水后,红山水库工程暴露了建设规模不能满足原设计标准要求,当年10月水电部水电总局在红山水库工地召开现场会议,确定水库等级不变,增建一项洞径为8米的泄洪洞工程,同年11月中旬浑江工程局组织了一支500余人的施工队伍,支援红山水库工程建设。他们机械化程度较高,对混凝土工程采取了冬季施工措施,加快了施工进度。19645月按期完成了除启闭室以外的全部土建工程。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了辽宁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提出的红山水库大坝加高 2.5米的设计方案,19656月主、副大坝加高工程全部完成。当年10月红山水库工程除水电站及其它配套工程外已全部完成。红山水库工程至此共完成工程量911.1万立方米,安装闸门启闭机614吨,总用工日2348万工日,总投资8002万元。

19659月红山水电站开工建设,196910月水电站投入运行,备用电源电厂及水库下游交通大桥也同时交付使用。水电站工程总用工18.1万工日,总投资703万元。

红山水库工程建设历时11年,加上竣工验收共11年零9个月。红山水库工程施工的高峰期人数最多高达50000余人,整个施工现场人流如海、车流如潮,车随人动,人随车行。913万立方米的工程量完全依靠民工凭人力运输而成的巍峨大坝、输水洞、泄洪洞、溢洪道,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们靠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时的工资由1.17/工日至1.43/工日,后期提高到1.74/工日至1.79/工日。因此,可以说红山水库工程是靠50000多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是啊,是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无私的奉献建成了红山水库这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水利枢纽工程。然而,他们还是幸运的,尚有51人被车辆撞伤、炸伤、致残,还有138人为红山水库工程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山水库的贡献

 红山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型一等水利枢纽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25.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4486平方千米,控制洪水量占辽河中游洪水量的75%,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辽河流域最大的水库。历经两期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已逾3亿元。红山水库的成功修建,是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两盟人民团结治水的伟大创举,红山水库在45年的运用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

   ()防洪效益

  红山水库作为辽河流域防洪系统的骨干工程,又是辽河流域防洪的控制性工程,其主要任务是以防洪为主。在防洪方面:保护着下游1个铁路枢纽站,3处大中型水利枢纽,4座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4条公路干线,6条铁路干线,10多座公路铁路桥梁,11座像通辽市这样的中等城市,27家大中型企业,63亿元城镇固定资产,305万人口,300多万头只牲畜,800多万亩耕地的安全。保护区内国民生产总值200亿元,尚有通辽市重点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双泡子电站1座,开鲁县境内石油天然油气田1处以及辽河油田也在保护区之内。由此可见红山水库在西辽河防洪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辽河干流具有重要的防洪作用。

红山水库自大坝合龙以来,在1962726日入库洪峰流量12700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12.78亿立方米。由于红山水库成功地拦蓄了这场180年以来发生在老哈河流域最大的一次洪水,削减洪峰92.2%,使下游免遭灭顶之灾。除此之外,红山水库又防御了以下6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

1963724入库洪峰流量2398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1.793亿立方米。

1964716入库洪峰流量2184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1.079亿立方米。

196486  日入库洪峰流量3538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2.075亿立方米。

1966 827日入库洪峰流量2905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2.332亿立方米。

19728  4日入库洪峰流量2790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2.241亿立方米。

1994714入库洪峰流量3424立方米每秒, 6日入库洪水量6.790亿立方米。

1998年大洪水时,虽然在724日入库洪峰流量仅为1002立方米每秒,6日入库洪水量2.270亿立方米,但是,整个汛期入库洪水量高达10.58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值的2.3倍。然而,红山水库的下泄流量均未超过310立方米每秒,因而有效地保护了已经出现险情的莫力庙水库和正在施工中的苏家堡枢纽工程以及10多处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直接防洪效益2亿元。此外,在西辽河流域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红山水库承担着与西拉木沦河洪水错峰的任务。由于红山水库科学有效的防洪调度,大大减少了西辽河进入辽河的洪峰流量,从而有力地保护了我国重要工业和农业基地辽宁省的国民经济建设,因此,红山水库为辽河干流带来的防洪效益,绝不亚于为西辽河平原带来的防洪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自红山水库建库以来,其防洪效益按1970年价格水平计算,累计防洪效益已达50多亿元。由此可见红山水库在西辽河防洪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巨大的防洪效益。

(二)兴利效益                                                                     

1灌溉效益

灌溉农田是红山水库的主要任务之一。红山水库上游有大小扬水站9座,库区扬水灌溉旱田10万亩,与下游平原水库联合运用灌溉旱田225万亩,稻田18万亩。年均提供农业灌溉用水3.11亿立方米,直接受益的乡镇苏木20多个,累计灌溉效益达40多亿元。对于干旱少雨的西辽河平原地区的农业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水源工程作用。红山水库自投入运用以来,成功地抗御了1970年,1971年,1979年,1980年,1997年,1999年至2009年共计16个年度的特大旱灾,除了满足老哈河流域抗旱灌溉用水,确保27万亩旱田和18万亩稻田农作物获得丰收外,红山水库还4次向辽宁省盘锦地区供水7.793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那里的农业生产。

1977年春季白玉引水渡槽工程投入运用以来,为翁旗玉田皋灌区5万亩稻田,敖汉旗康家营子灌区1万亩稻田提供自流灌溉,确保这些稻田高产稳产,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2 发电效益

水力发电是红山水库的支柱产业。红山水电站自196910月投入运行发电后,经过改造扩建,总装机容量8720千瓦,累计发电量4亿多度。多年平均发电量1028万度并提供给东北电网。尤其是19957月水电站6号机组投入运用并网发电以来,实现了自流灌溉与发电供水的科学利用,年均增收15万元。

3 渔业效益

渔业是红山水库的主导产业。红山水库拥有14万亩的养殖水面,其良好的水质、合适的水深、平坦的库底和丰富的天然饵料,为渔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地养殖资源条件。自1961年成立红山水库渔场以来,渔业生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经历了10年的水面荒废。渔场自1984年改革分配方式以后,1984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捕鱼量26万千克,1996年和1997年红山水库渔场从江苏省太湖引进名贵经济鱼类姿源,成功投放4500万粒大银鱼卵。1997年和1998年共捕获大银鱼50万千克,创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使沿库两乡镇尝到了依法靠水养鱼,联合经营的甜头。渔业经济得到发展,渔政秩序井然,开创了红山水库渔业生产的新局面。

4 旅游效益

开发利用红山水库枢纽工程雄伟壮丽的建筑景观、塞外水乡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多方面的人文景观发展水利旅游业,是红山水库的生态经济产业。自1985年开展旅游业以来,由于交通条件差,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尤其是国道305线不畅通这一瓶颈因素的限制,致使红山水库旅游业发展缓慢。1995年红山水库管理局将旅游业作为水利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后,红山水库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年均创收60多万元。19969月赤峰市旅游局将红山水库确定为风景旅游区,19993月赤峰市旅游服务公司与红山水库管理局旅游服务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开发红山水库水电站尾水渠至白家地大桥之间的水库下游老哈河道旅游资源,建立故乡河旅游度假村一处。19996月国家旅游局驻赤峰分社已将红山水库正式纳入赤峰市旅游线路,20049月红山水库晋升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09年随着通赤高速公路、赤朝高速公路、国道305线、大玉线、玉四线、乌大线油路的贯通,通辽、朝阳、赤峰、新惠、乌丹、平庄、天山、林东、大板以及翁旗东部、敖汉旗北部各个方向至红山水库的交通均无障碍,红山水库的旅游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红山水库的旅游开发工作得到翁旗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全旗9大推进项目之首。20093月成立了红山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红山水库管理局与乌敦套海镇双方以土地、旅游设施等资源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618在赤峰宾馆成功举办了红山湖旅游项目推介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多种经营效益

开展多种经营是红山水库的特色产业。开发利用红山水库的水土资源,并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已是水库几代人的共识。自1996年加大稻田开发力度,当年开发66亩稻田当年即受益。1996年开发沙地衬膜稻田获得成功,而且节水和高产稳产。实现了水管局职工人均一亩稻田的目标,职工每人每年分得优等大米150千克。与此同时,扩大果树栽植面积,每当到了秋季,桃李芬芳、瓜果飘香、景致宜人、令人神往。

     塞外水乡玉田皋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治运动。19717月毕业于赤峰六中的柴春泽同志,坚决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于当年1222日满怀豪情壮志下乡到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玉田皋大队。那时的玉田皋自然状况是,坎上耕地沙漠化,坎下农田盐碱化,社员生活贫困化。粮食亩产100千克左右,人均年收入100元左右。农民过着食不果腹、衣着破旧的日子。1973624柴春泽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他担任了玉田皋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就一心一意地为改变玉田皋的落后面貌,解决农民吃粮问题而辛勤工作着。19749月柴春泽同志担任了玉田皋公社党委副书记后,仍兼任玉田皋大队党支部书记。在9月份召开的一次公社党委会议上,柴春泽同志首先提出了重新规划玉田皋的渠、林、田、路并试种水稻的建议。时任玉田皋公社党委书记的黄珍同志,率先赞同柴春泽同志科技兴农的建议。经公社党委会议研究后,决定聘请农业、水利专家、学者重新规划玉田皋的渠、林、路、田。

     (一)方田林网工程

19741051028,一场轰轰烈烈的方田林网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在玉田皋大地打响了。下府、玉田皋、孤山子3个大队2000多名民兵和下乡知青都满腔热情地积极投身到这场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大会战中。早晨4时吃饭,5点之前到达大会战场地,天尚未亮就开始修渠。仅用了24天时间,就使下府、玉田皋、孤山子3个大队坎下20000多亩农田自人民公社以来首次得到科学的治理,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配套、路相通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格局。

(二) 水稻种植工程

由于敖汉旗小山水库投入运用,致使红山水库至小山水库之间沿老哈河两岸大面积农田严重盐碱化。树木死了,本来就产量不高的玉米单产还在下降。部分社员房屋倒塌,造成了原本就很贫寒的日子又雪上加霜。农民处于:“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食不果腹、房屋倒塌”艰难困苦的境地。

1975年春季,在柴春泽同志的倡导下公社党委研究决定,在玉田皋大队抽出200亩农田搞水稻种植试验,最终玉田皋大队只落实了50亩,而且还是荒地。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种水稻是梦想,在玉田皋这块严重盐碱化的耕地上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就在这块50亩荒废的盐碱地上,柴春泽同志从外地聘请来水稻技术人员,成功培育了水稻秧苗,可是水稻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源咋办?于是我就建议与红山电灌站协商供水事宜。经公社领导与红山电灌站商定,同意给玉田皋水稻试验田供水。我又带领下府大队民兵在林场林地西边修了一条长600多米的渠道,将水从坎上干渠输送到坎下干渠,为柴春泽同志在玉田皋首创试种水稻给予了大力支援。秋季水稻试种成功!一位卧病10几年的老农让他孙子套上驴车拉他去看水稻,来到稻田一看,他激动的热泪盈眶,高兴地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看见水稻是这样,金黄黄的稻岁象小麦一样,从明年起我们就能吃上大米啦”!

水稻种植首创获得成功,极大地震撼人心、鼓舞斗志。使玉田皋的广大农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对柴春泽同志十分钦佩。纷纷要求旱田改种水稻。1976年玉田皋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700亩。1977年猛增到7000亩,1992年扩大到20000多亩,目前,玉田皋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50000亩。亩产量600多千克,年产精品绿色、有机大米1000多万千克。

(三) 引水渡槽工程

1975年初夏,柴春泽同志正在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如何引用红山水库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探讨时,620时任沈阳军区参谋长杨迪、辽宁省分管农业的革委会副主任刘盛田及省水利局局长张久祥等一行到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检查工作。黄珍书记和柴春泽副书记着重汇报了玉田皋面对坎下农田严重盐碱化,从今年春季开始试种50亩水稻,现在长势良好,如果成功,将有20000亩农田改种水稻。目前,种水稻最大的困难是解决如何引用红山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保障玉田皋稻田用水问题。刘盛田副主任、杨迪参谋长当场指出:“玉田皋贫困主要原因是农田盐碱化,改种水稻是明智之举,玉田皋是红山水库下游近邻,若有20000亩水稻种植面积的话,在红山水库搞一个引水工程划算。”并 要求在场的张久祥局长与盟、旗有关单位负责人协助落实。此后,柴春泽每逢去沈阳开会、办事都要到省水利局肯请张久祥局长督导玉田皋引水工程事宜。197510月辽宁省革委会批准红山水库玉田皋引水工程立项,投资40万元。

  1976年初春,在红山脚下一场战天斗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脱贫致富的白(白家地)玉(玉田皋)引水渡槽工程大会战打响了。我当时作为下府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营长、团总支部书记、治保主任首当其冲地带领下府大队170名身强力壮的民兵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这场大会战中,热火朝天地大干一场。那时 24小时三班倒,连续作战,当年10月白玉引水渡槽工程竣工,1977年春季交付使用。正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座长168、宽2.8、高9.8的渡槽横空出世,纵贯消力池上空。它象一道亮丽的彩虹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今,红山水库二期除险加固工程又将渡槽工程向北延长了74,使渡槽总长度达到242。自1977年春灌起,红山水库的肥沃之水就象蛟龙出洞,穿越红山输水的遂道,流过腾空架起的渡槽,停流在万顷稻田里面,滋润着禾苗的生长。为那里的农田冲走盐碱,给那里的百姓送去甘甜。这股源远流长得幸福水使昨日还贫穷落后的穷乡僻壤(康家营子、玉田皋),今天一跃变成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万顷稻田今犹在,碧波荡漾展宏图。

在柴春泽同志:“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六十年”铿锵誓言和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鼓励下,在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的感召下,极大地鼓舞着玉田皋人种好水稻、提高单产、奔向小康的决心和信心。同时,玉田皋周边农村牧区的人们也纷纷来到玉田皋学习水稻种植技术,玉田皋的农民们也被外地聘用为水稻技术人员,加上翁旗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与不懈努力,从而带动了翁旗东部20万亩稻田的开发种植。这也是赤峰乃至内蒙古连成一片、面积最大的水稻主产区。现在玉田皋的大米已经作为一个知名品牌享有盛誉,其绿色大米、有机大米早已销售到北京人的餐桌上。

 综上所述,柴春泽同志在玉田皋下乡短短的5年中,尤其是他担任了公社党委副书记后的3年间,他就象巨人一样,3年迈出三大步,带领我们大家一块成功地建设了方田林网工程、水稻种植工程和引水渡槽工程。由于这3项民生工程的科学实践,为玉田皋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解决三农问题,使玉田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奇迹般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这不但实现了柴春泽同志个人的宏愿,而且对于同等类型的地区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目前,玉田皋人均年收入已达到4000元,是1975年的40倍。是啊!吃水不忘打井人,故玉田皋的广大农民把引水渡槽工程亲切地称为春泽渠!每当外地人到了玉田皋提起柴春泽时,老、中、青三代人都会伸出大拇指并用八句话来赞扬柴春泽:同是一个党领导,还是这个玉田皋。过去玉米吃不饱,今天大米向外销。盐碱地上创奇迹,鱼米之乡显富饶。党的政策惠三农,铭感春泽建渡槽!

 

                                2009-9-29